影音天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寄件者 傳送日期 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
[#8702] 【蕭斯塔科維奇】Dmitry Shostakovich    
Who is 【蕭斯塔科維奇】Dmitry Shostakovich?

http://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etd-0624104-173313&filename=etd-0624104-173313.pdf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3:29
[#8703] 吊 詭 的 頌 讚 @ 蕭士塔高維契第九號交響曲 ── 陳奕廷    
原籍波蘭的蕭士塔高維契在二十世紀一躍而成俄羅斯交響曲真正的代言人。事實上,一直到二十世紀,交響曲在俄國紮根的歷史也不過短短五十載,雖說柴可夫斯基在這個領域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六首創作,但大抵而言,繼之而起的俄國作曲家賴以揚名利萬者,要不是鋼琴獨奏,就是器樂協奏曲或大型管絃樂作品,真正以交響曲奠定國際聲望的實在少數。及便當時銳意革新的「五人團」也是以管絃樂作品打響新俄羅斯樂派的名號,交響曲倒成了前朝迂腐和舊時代的表徵,眼看就要在俄羅斯樂派中被打入冷宮。其實,這些陳述都是國際上的誤解,柴可夫斯基之後仍然有釵h作曲家承繼了這個古典音樂史裡最了不起的傳統,並且以自己的音樂涵養替俄羅斯樂派延續了這個歷久彌新的曲式在冰天雪地裡的一線生機。恰如以小提琴協奏曲聞名的葛拉祖諾夫就在柴可夫斯基西化樂風和國家主義的雙重澆灌下孕育了八首學院風格十足的交響曲﹔即便以鋼琴作品搏得盛名的史克里亞賓也不忘在鍾情黑白雙鍵之餘,將一部分的精力投入交響曲創作的領域,在華格納半音階轉調的強烈影響下,史氏也留下了三首作品,並以此宣告俄羅斯後浪漫時期的正式開展﹔那以第二號交響曲享譽美國的拉赫曼尼諾夫則是唯一得嚐蜚聲國際是何滋味的幸運兒,在他三首交響曲中,我們看到了俄羅斯後浪漫樂派的晚霞,但同時也意味著諸如蕭士塔高維契、普羅高菲夫、史特拉汶斯基等的崛起已然勢不可擋。

簡約的嘲諷

蕭士塔高維契和普羅高菲夫一向並稱二十世紀蘇共的樂壇雙傑。雖說普羅高菲夫生涯晚期備受打壓,但是被譏為親共的蕭士塔高維契事實上也是長進人間冷暖方能暢抒己志。自1950年起,特別是後史達林時代,先前的後浪漫樂風已趨勢微,取而代之的是將浪漫以及國家主義相交融的新風格,而蕭士塔高維契恰恰就是這個重新讓俄羅斯交響曲成為創作新寵的關鍵人物。在他洋洋灑灑十五首的龐大產能推動下,蕭氏不僅紀錄了自己大半生的悲歡離合,也在俄羅斯音樂史上銘刻了嶄新的一頁。在這些為數眾多的交響曲中,第九號算是挺不起眼的一首。因為它明顯地與其他動輒近一小時或七十多分鐘的宏圖鉅製相形見拙,穢了是一首十分反常的『小品』,但是恰如其他交響曲創作的動機,第九號的創作背景也是其來有自,相信大家在了解歷史資料後會對這首簡潔有力的作品另眼相看。

當二次世界大戰終於告終,蕭士塔高維契並沒有大彰旗鼓地寫作一首歌旦|德的〝凱旋〞交響曲,相反的,蕭士塔高維契要大家體認這首交響曲背後真正的精神內涵,就像他在1939年寫作〝列寧交響曲〞時一樣。當大戰勝利的激情逐漸降溫,政治上的陰霾又再次降臨了俄羅斯的上空。隨著《亞爾達密約》的簽訂,蘇共和美國的東西強權爭霸正式開展,史達林在戰火的摧殘下因為冷戰的到來再次壯大了他本已強大的獨裁統治。這種集權主義當然不願意錯過全權控制文化活動的洗腦機會,而這正是蕭士塔高維契要以反諷的角度完成這首作品的主因。

他在這段期間也陸續完成了兩首重要的室內樂作品,第二號E小調鋼琴三重奏,以及第二號A小調弦樂四重奏,做為寫作第九號交響曲的暖身運動。這首由五個樂章所組成的交響曲,在每個樂章中保有了陽光和愉悅的氛圍,並且出乎意料地以平均約五分鐘的時間逐一鋪陳,這點和先前以長大的發展部和別出心裁的醞釀手法著稱的蕭氏交響曲可謂大相逕庭。第一樂章的Allegro雖然沒有過多怪異的諷刺樂句卻是個名符其實殘暴、狂野、過度傷感的進行曲﹔第二樂章的Moderato以截然不同的陰鬱動機緩緩開展,在木管群哀傷的齊奏下,本樂章明顯地削弱了前一樂章激進的衝力,將音樂的行進拉回了內省的基調。整個樂章的氣氛消逝的異常迅速,這種像海潮般迅急回歸平靜的手法再長笛獨奏和弦樂齊奏的緩慢速度下收到了滄海桑田的高妙意境。第三越章開始獨奏樂器的超技表演,而這次擔綱演出的主角是蕭士塔高維契的最愛之一─小號。在Presto的高速度下,儘管樂章的整體氣氛還是悠閒的,但小號卻以十分羅西尼式的風格秀了一段真正的花腔詠嘆調,作曲家希望以此樂章為後兩樂章過門的企圖心清晰可表。

邁入第四樂章,蕭氏重新回到他最拿手的慢板,在充滿悲劇性的預言裡,銅管毫無保留地傾訴著作曲家的哀愁。巴松管在此樂章扮演了舉足輕重的獨奏角色,由它獨奏的憂傷歌調貫穿整個樂章,其後弦樂以怪異的舞蹈旋律承接了先前的憂愁,並將所有的疑慮和能量帶到了下個樂章。蕭士塔高維契在終樂章還是決定以Allegretto一決勝負,隨著上個樂章結束前的癲狂,本樂章的開頭仍然沉浸在舞蹈的激情裡,並隨著音樂的高漲越發突顯了羅西尼的影響,其後,主旋律的狂放升至頂點,整個樂章的風格又從羅西尼搖身一變成了奧芬巴哈式的喜歌劇,出人意表地呼應了之前作曲家膾炙人口的喜歌劇傑作〝The Nose〞。如果我們硬要把這等音樂和大戰的結束扯上關係,到不如說作曲家好不容易逮著機會在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一吐不平之鳴吧!

的確,第九號交響曲對於熱愛蕭士塔高維契的樂迷們也閉O一長串吊詭的音符,但是對於作曲家本人而言搞不好是最為痛快的天馬行空體驗呢!難道不是嗎?

擲地有聲的九號錄音

道地的俄羅斯指揮大師孔德拉新一生兩次榮膺史達林獎,1969年獲得俄羅斯共合國國家獎,次年更獲頒象徵最高榮譽的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作為一個在鐵幕中長成的指揮家,他終身也為塑造自己的風格努力不懈,雖然在整體的奶O上和前輩穆拉汶斯基、郭克等人尚有段距離。但他對西貝流士以及俄國作品的燦爛詮釋卻早已為它留名史冊。孔德拉辛在Melodiya和俄羅斯愛樂的蕭士塔高維契交響曲全集錄音早已是傳頌多時的當代典範。此次筆者就以他所灌錄的第九和第十五號交響曲為本曲的推鍵盤,相信想要一聞第九號真面目卻又不希望在小廠搜索的樂迷會對這個詮釋萬分滿意。本曲的華麗、傷逝、辛辣、動感在孔德拉辛和莫斯科愛樂的協力下表露無遺,純正道地的俄羅斯之聲,雖然錄音不甚良好但是整體水準令人很難再企求另一個足以凌駕其上的版本。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9.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3:35
[#8704] 警 報 器 交 響 曲 @ 蕭士塔高維契:第二號交響曲《獻給十月革命》── 薛偉文    
劇情可以說是急轉直下。年輕的蕭士塔高維契才寫完還算是中規中矩且廣受好評的第一首交響曲,時隔兩年,卻寫出了在形式、曲風、內涵不僅是完全不同,簡直就是南轅北轍的第二號交響曲。

1917年4月,列寧從瑞士流亡歸國。在列寧格勒(當時叫做彼得格勒)發表「四月綱領」,主張將國家的權力交給蘇維埃(勞動階級),同時在郊外暗地籌備革命。10月24日,以軍艦的砲聲為記號付諸行動,隔日旋即佔領首都,又日攻下冬宮及各地政府機構,在沒有流血的情況下,迅速建立蘇維埃聯邦共和國,並選出列寧為政府首腦,史稱「十月革命」。

蕭士塔高維契以十月革命為題材所創作的曲子最明顯的至少了包括三次:

第一次、1927年的第二號交響曲《獻給十月革命》。

第二次、1961年的第十二號交響曲《1917年》。

第三次、1967年的交響詩《十月革命》。

這首第二號交響曲,乃是國家出版局音樂組委託蕭士塔高維契為紀念十月革命十週年所作,同時也在當年的作曲比賽中獲得首獎(內線交易?),所以名稱上加上題獻的字眼自屬正常。才只有一個樂章,短短不過16分鐘的曲子,曾使得蕭士塔高維契曾經想要以交響詩來命名,不過後來還是以交響樂稱之為To October-a Symphonic Dedication。

除了來自官方政治上的要求,社會上的紀念性音樂活動影響外,其實還是可以由曲式看出蕭士塔高維契的創新。來自史特拉汶斯基、荀白克、亨德密特等離經叛道的作曲家,在蕭士塔高維契眼中俱是兼具獨創性與藝術性的天才,並因而感到自己的作曲手法太過老舊而必須突破傳統束縛。於是創造了這麼一首與眾不同的交響曲。

根據研究蕭士塔高維契的專家M. Sabinina的看法,可以將本曲分成三個部分:一是導入部,二是象徵集會的三段曲式,三是代表黎明到來的合唱樂段。這其中有寫實的情景描述,也有非寫實的結構變化,還有前衛的兩者融合。

以最緩版呈現的導入部,以大鼓的顫音為背景,由弦樂群奏出蜿蜒的旋律線,在陸續累積音樂的能量與厚度中,加入憂鬱的銅管。再以微弱的低音弦及低音號餘韻緩慢結束。此一樂段象徵著十月革命前的黑暗與混沌未明。

第二部分轉為快版,展現一種非常複雜的結構。在一段動機發展與變形之後,以一陣猛擊的定音鼓瞬間總結前面鋪陳,創造一種集會民眾的形象。然後進入長大的賦格樂段,以小提琴豎笛及低音管,以自由的型態,完全沒有規則可循的方式你來我往,形成了一種所謂的「超級複調音樂,Legnalnaya Polyphony」,一種以不同聲部作成的複調音樂。由於這種亂中有序的結構在這裡的實驗相當成央A也導致蕭士塔高維契往後常常喜歡採用類似的音樂形式,像是第四號交響曲、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等等。在賦格樂段即將結束之際,各種樂器累積的能量高潮,展現慶典式的歡欣鼓舞。接著而來的平靜,包含有中提琴及豎笛美麗的旋律,在本曲中特別引人注目。

遠遠傳來的工廠的警報器聲音(似平交道的警報聲,蕭士塔高維契自己說,如果樂團沒有隨身必備警報器,可以用法國號,長號及低音號的齊奏來代替),突破短暫的和平,開啟第三部分的合唱樂段。和前面不同的,這是單曲調的音樂,堅實而牢固。來自A. Bezimensky詩作的歌詞唱著:「我們行走,為了乞求工作與麵包,內心萬念俱灰。工廠的煙囪高聳著,卻彷彿我們軟弱無手。……」。男低音起唱的部分,採用傳統歌謠的曲調,具有革命的精神,傳達了豐富的情感。在重重的各聲部合唱中,逐漸達到最高潮,象徵了民眾對光明的期盼與太陽的出現。

孔德拉辛指揮莫斯科愛樂(BMG 74321198442)
孔德拉辛是第一個錄完蕭士塔高維契交響曲全集的指揮家。這套錄音中比較麻煩的是錄音水準不一,時好時壞,雜音略大而且不夠清晰,有時會影響到寧靜的樂段,像是警報器就要很努力聽才聽得到。儘管如此,正宗原汁原味的蘇聯體系,還是帶來了相當成左漁薵^營造與戲劇張力。雖然不是什麼激動狂暴型的演出,但孔德拉辛一向細緻而婉轉的風格,慢慢聽來還是頗有滋味。俄國人的合唱也一向聲名在外,在此更可以得到證明。這首交響曲絕對稱不上是什麼美麗的曲子,尤其對剛接觸蕭士塔高維契的人來說,更是食不知味。但就結構而言,本曲卻有可觀之處,而且假使您能先研究一下本曲的背景與結構,多聽幾次,反倒能帶來一種到吃甘蔗的樂趣。李斯特有一首「三角鐵協奏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我們就乾脆把這首曲子戲稱為「警報器交響曲」吧!看看能不能為它打開一條生路。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2.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3:37
[#8705] 蕭士塔高維契:第三號交響曲《勞動節》── 薛偉文    
和第一號交響曲相似,第三號交響曲是蕭士塔高維契研究所的畢業作品;和第二號交響曲相同,第三號交響曲也附有標題,也都是單樂章的交響曲,也都在終段附有合唱。蕭士塔高維契自己曾說:「如果說第二號交響曲完成了戰鬥的任務,那麼第三號交響曲則是表現和平建設的慶典氣氛。」

第三號交響曲May Day是在第二號交響曲兩年後的1929年所作。此年蕭士塔高維契前往蘇聯南部渡假,在身心舒暢的情況下,完成本曲。誠如蕭士塔高維契自己所說的,這也是一種反映現實的嘗試,所以第三號交響曲有著和其他幾首交響曲很不一樣的表情。和第一號交響曲一樣,都有著其交響曲作品中少見比較低的政治意味,聽起來自然也特別舒服。

本曲以一種清爽明朗的開頭導入,有點像是湖邊清晨的感覺。豎笛獨奏旋律呈現了一種田園風,展現了蕭士塔高維契難得一見的柔和。豎笛與大提琴的二重奏有著俄羅斯的民謠風格。與第二號交響曲那種絕望而無調的導入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隨著豎笛二重奏的平靜,弦樂立即轉為進行曲的快節奏,加入木管與銅管的呼喚,呈現了勞動節的歡樂氣氛。蕭士塔高維契以一種沒有任何主題重複(但有豐富,卻又不怎麼鮮明的旋律)的技法,描繪出跑馬燈式的熱鬧街道。

好不容易似乎旋律即將固定下來,突然進入發展的賦格樂段。和第二號交響曲不同的,這裡的賦格是傳統而正統的古典形式,具有鮮明的主題與正確的速度,甚至有巴哈的風格。逐漸建構而來的高潮,突然全部休止,僅由小鼓來承接空白(第一號交響曲也有類似手法),然後轉由銅管二重奏吹奏出進行曲主題與進行節奏上的變化。

接著音樂轉為細緻而緩慢的抒情樂段,進行曲逐漸遠去,田園般的氣息再度出現。又是一段蕭士塔高維契難得一見的圓舞曲風格。

隨後音樂再度激動起來。以不停的交替與切斷,不停的轉調與發展,逐漸接近終段的高潮。大規模的發展部導入最後的合唱部分。這是採用S. Kirsanov的詩作《勞動節》的歌詞,大意是唱著:最初的勞動節,在過去的歲月裡,被光明照耀著。那烈火吹起的火花,包圍著森林。森林中的橡樹,低頭傾聽著嘈雜的聲音。這火焰中顫動的聲音,是邁向未來勞動節最初的一頁……。華麗而有秩序的樂章,在這整齊壯盛而帶有俄羅斯民謠風格的合唱聲中,一氣呵成到底。

推薦錄音

海汀克的這套全集是研究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研究DECCA的錄音成就、研究兩個樂團間風格差異的絕佳典範。縱然不是每一首都是最佳,但整體而言恐怕今後數十年都難再有。與倫敦愛樂的錄音(包括:第1、2、3、4、7、9、10、15等幾首),錄於著名的Kingsway Hall,顏色明亮,節奏明快,我認為較適合蕭士塔高維契這樣現代音樂的表現。但是其他幾首在大會堂的錄音,音場之寬深與堂音之豐富,也是難得一見的奇蹟(請聽驚天地泣鬼神的第八號交響曲第三樂章)。雖然對蕭士塔高維契來說可能過於厚重,但要以音響太好來挑剔,實在是一件怪事。

海汀克指揮倫敦愛樂(DECCA 444 430-2)

這個短短26分鐘的單樂章交響曲,本版很貼心的將它分成四段以利愛樂者欣賞。在海汀克棒下的倫敦愛樂,擁有質感突出而活靈活現的木管,有整齊劃一的弦樂群,有鮮明銳利的銅管,還有精準而且迅捷無比的打擊樂。整體呈現的豐富層次與聲部之分明,除了證明了海汀克過人的奶O,更是倫敦愛樂最佳的代表作之一。快速音群之整齊緊湊,令人嘆為觀止。犀利的斷句,更使節奏異常突顯。當然,海汀克也不忘在這些激動中挖掘出比別人更深刻的旋律,更增蕭士塔高維契的欣賞價值。在市面上錄音版本也不多的情況下,這個錄音肯定是這個曲子的最佳版本,不論從音樂或音響來說。我敢保證!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3.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3:39
[#8706] 魂兮歸來!反故居些……@ 蕭士塔高維契:第八號交響曲 ── 李永忻    
魂兮歸來!反故居些……
蕭士塔高維契:第八號交響曲 ── 李永忻

「想要正確的敘述交響曲的內容,其實非常困難。如果要用簡短的文字,來闡述第八號交響曲的內容與思想,我想就是:『人生是快樂的』。」?狄米屈.蕭士塔高維契

如果認識蕭士塔高維契這個人,知道他身處的政治背景與危險漩渦,瞭解這首交響曲寫作的1943年正處於列寧格勒攻防戰的轉捩點,您就會想到這位永遠「帶著厚片眼鏡、臉孔蒼白而憔悴、前額永遠掉下一綹亂髮、眼神銳利卻完全不透露思緒」的神秘作曲家,在說出這段鬼話時,必定有著口吃的問題,期期艾艾又吞吞吐吐。

二次大戰中著名的列寧格勒攻防戰,圍城之慘烈堪比安史之亂之張巡頂楚C從1941年8月8日到1943年1月27日的872天裡,因為轟炸、飢饉而死的列寧格勒居民不計其數。儘管1943的史達林攻防戰,將包圍的德軍一舉殲滅;烏克蘭的軍隊也將德軍逼退到波蘭附近,蘇聯開始覺得勝利好像真的要出現了。但是,你相信有那個有血有肉的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的交響曲,其內容與思想竟然會高唱「人生是快樂的」嗎?

如果我們聽完全曲,更會懷疑蕭士塔高維契真是鬼話連篇阿達馬恐固力:佔了幾乎全曲一半篇幅的第一樂章慢版,以及第四樂章最緩版的沈重與陰暗性,幾乎支配了全曲的調子;兩段近乎殘酷而驚駭的詼諧曲,以機械死板的節奏所構成;終樂章的結尾不但沒有將「類似」喜悅的曲調充分的發展,反而從「弱音」一直下降到「最弱音」逐漸解體,最後更在開頭動機的弦樂撥奏上嘎然而止。老實說,這很難讓人覺得充滿了希望。

我們今天知道,蕭士塔高維契會說出那樣的鬼話,當然是為了「苟得性命於亂世」。在那樣政治正確凌駕一切,以百姓為芻狗的社會中,這樣的發言仍然是順應「社會主義寫實」的要求,再度重複「藝術的終極目的必須是樂觀主義與肯定人生」的最高綱領,而不得不為的狐狸形官樣文章。但在1946年的一篇文章中,這個求自保的老狐狸終究漏了餡兒……。

「這闕交響曲是我最寶貴的作品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時代中十分有趣而且複雜的悲劇情境。我所描寫的是……人類生活在其中的精神狀態。我述說著他們的不安、苦惱、勇氣與歡喜。」

如果從「悲劇情境」的角度去探討,這闕交響曲的面貌就十分合理了。在蕭士塔高維契身處人間煉獄般的列寧格勒圍城戰中,藏在他厚重鏡片背後的藍色銳利眼神,正是牢牢地盯著戰爭帶給人民的恐怖、殘酷以及殺戮。身為一位作曲家,他不是去描寫人民的英勇(這是第七號交響曲的任務,作曲家認為那幾乎是標題音樂),更不是謳歌勝利的到來(那跟史達林、希特勒等暴君有何不同),而是希望將人處於這場悲劇中的精神狀態,透過音樂表達出來。甚至可以說,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八號交響曲,已經隱含有安魂曲的意涵。

儘管蕭士塔高維契遮遮掩掩,但是悲慘的未來卻在1944年的春天就開始出現徵兆了。有位在對德抗戰為國奮鬥的年輕陸軍軍官,因為發表污衊了史達林的言論被逮捕,他的名字是亞歷山大.索忍尼辛(Alexander Solzhenitsyn)。他的被捕只不過是大海一粟,因為經過戰爭時期的短暫放鬆之後,史達林在戰後重新緊扼住文化的咽喉。列寧格勒圍城時負責防衛的軍官安德列.日丹諾夫(Andrei Alexandrovich Zhdanov)被任命為文化部長,據說這位仁兄在戰時為了確保足夠的軍糧,不惜放任市民餓斃路旁。日丹諾夫一向對道地俄羅斯,以及道地蘇維埃的文藝人士視同仇讎。因為他們是傳統的俄羅斯人,更經過蘇維埃革命洗禮的一代。他們獨立思考,具有知識份子的個性,彷彿永遠知道政府在搞什麼鬼。列寧格勒就是這樣的產物,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就是蕭士塔高維契。因此在1946年,日丹諾夫首先對列寧格勒的作家開砲。兩年後由此君主持的作曲家會議,蕭士塔高維契就成了刀俎上的魚肉,講鬼話也被迫的變本加厲了……。

第八號交響曲於1943年的11月4日(一說10月20日),由穆拉汶斯基指揮蘇維埃國立交響樂團,於莫斯科音樂院的大音樂廳首演。由於不像第七號交響曲,將樂譜製成微縮影片(microfilm)送到美國,而且還透過反法西斯的象徵托斯卡尼尼於紐約首演,因此在當時並沒有獲得西方特別的關注。全曲一共有五個樂章,一如國民樂派以及鮑羅定承襲的俄羅斯風格,蕭士塔高維契並沒有採取西歐嚴謹的奏鳴曲式等作曲結構,而是以各種樂念與旋律蔓延編織而成的幻想曲風所構成。儘管沒有很明確的結構,但是在各樂章的主題與主旋律之間,卻依舊可以發現其動機的關連性。

本曲的版本可供挑選不多,儘管幾位俄羅斯的指揮都曾經灌錄過全曲。只是釵h版本亡軼已久,甚至根本沒有轉錄成CD。以三家我們最常見的唱片公司:DG、Decca、Philips出版的2000~2001的目錄而言,更是少得可憐(只有兩張)。因此我們就單論市面上勉強可以找到的CD來討論。而且老實說,並沒有一個版本具有獨霸天下的實力,倘若真心喜歡老蕭的音樂,老實說得多花兩個錢兒!


如果是首次接觸本曲的朋友,我建議您直接選擇企鵝指南推薦,由海汀克指揮大會堂的Decca版。此版錄音優等,大會堂的管弦美聲盡收眼(耳)底,加以海汀克的詮釋又平易近人,您可以隔岸觀老蕭放火。樂迷如果覺得不過癮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您是口味重鹹的饕客;二、您的音響系統沒有發揮到極限(重播效果有限或是音量未及爆棚邊緣)。想當年全集悉數高價位上市,釵h朋友減衣縮食好不容易全套補足。未料約十年前改為中價,引起愛樂人一陣不小的抗議聲。今天的樂迷更是有福,以低價位就能買到紙盒版的全集。至於紙盒版的全集音效是否較差?抱歉,本人就是當年買高價的白癡,恕我沒有金錢與勇氣重複購買細細比對。

另外幾位俄羅斯的大師,像穆拉汶斯基、孔德拉辛、羅傑斯特汶斯基等等……,套句彼岸的用語,這些人都是跟作曲家「從死裡過交情」走過來的。可是當他們面對這位「死哥兒們」的作品時,其實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並非千人一面的。如果您口袋夠深的話,我勸您是遇著了就買。BMG前兩年出了孔德拉辛的全集、穆拉汶斯基也幾乎可以湊個整數(或者也可以找BBC的傳奇系列,不過實在所費不貲),現在都很難找全了。羅傑斯特汶斯基更是一片難求,如果找得到的話,可能會比前兩位更老辣!另外,「叛逃」到美國的羅斯托波維契雖然在Teldec有全集問世,但是很難說本地代理商會進口。

想嘗鮮的朋友建議兩個版本:列維指揮亞特蘭大交響的Telac錄音,以及葛濟夫指揮基洛夫管弦的Philips錄音。前者音響效果過人,後者則讓人感嘆俄羅斯後繼有人。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8.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3:42
[#8707] 獻 給 列 寧 @ 蕭斯塔高維契:第12號交響曲1917 ── 陳志宥    
獻 給 列 寧
蕭斯塔高維契:第12號交響曲1917 ── 陳志宥

當19歲的蕭斯塔高維契,寫下第一闕交響曲時,大概連自己都想不到,日後將成為二十世紀最後的交響曲大師。

綜觀他的15首交響曲,可以區分成兩大系統,一個是完全絕對音樂系統,像第一、五、十號等,另一個則是敘述性標題音樂系統,像第九、11、12號等。而他曾表示自己的多數交響曲都是墓碑,呈現對戰爭的厭惡。

而以「歷史、時間」為標記的交響曲,則包括1957年所創作的第11號交響曲「1905」,還有第二號交響曲《十月》,以及長期以來一直被低估的第12號交響曲「1917」。

事實上,蕭氏的第11、12、13號交響曲,有著密切的關聯。這三首作品可說記載了共黨革命的光榮,而被稱為「三部曲」,其中紀念了1905、1917年的兩次革命。

這套三部曲的創作前因,是因為1953年史達林死後,當時蘇聯興起一陣批史的鞭屍風氣,使得在史達林時代被禁演的蕭氏音樂,得以獲致平反。四年之後,他創作第11號交響曲,以俄國第一次革命的「1905年」為標題。之後,1961年秋天再以緬懷偉大的革命領袖為由,創作第12號交響曲「1917年」,將樂曲獻給列寧,透過音樂傳達他偉大的形象。

1917年,其實就是帝俄垮台,社會主義革命之年,也是全人類文明首度的社會主義革命,俄羅斯人民獲得解放,事件震撼全球。因此,對於蕭氏來說是格外有意義的一年。

這首作品的音樂性非常好,不過儘管同樣是屬於敘述性標題音樂,但是第12號交響曲與第11號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沒有在各樂章使用民眾或革命歌曲,只有在第一樂章出現革命歌曲「憎恨的坩鍋」,主要純粹以器樂表現列寧的革命精神。

細緻的第一樂章「革命的聖彼得堡」(Revolutionary “Petrograd”),是中板轉快板的奏鳴曲式,充滿興奮與活力。3/4、5/4、4/4拍子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份量吃重的低音弦表現,以及充滿革命熱情的氣氛最為人側目。

第二樂章「拉斯利夫」(Razliv),是個慢板的三段體。「拉斯利夫」是聖彼得堡的美麗湖泊,列寧在1917這個革命之年於此地做事。第一、二主題都是由法國號所吹奏,帶有濃郁的俄羅斯牧歌情愫,是個寧靜卻充滿質感的樂章。

第三樂章「奧羅拉」(Aurora),則為快板、自由的三段體,「奧羅拉」是勞工革命時,砲擊皇宮的巡洋艦名。開始弦樂群的撥奏,節奏自由充滿律動感,簡直就是的宣戰的前奏進行曲,隨後的擂擊鼓聲更充滿爭戰氣氛。

第四樂章「人類的黎明」(Down of Humanity),是快板轉稍快板的奏鳴曲式。說明經過革命之後的俄羅斯煥然一新,人民因而有了重獲新生的黎明之感,第一樂章的「憎恨的坩鍋」主題也在此重現。

此曲於1961年9月,由莫賽.華英貝格以及波利斯.柴可夫斯基兩位作曲家,以雙鋼琴聯彈演出。之後才在11月1日,由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首演。

---------------------------------------------------

在錄音上,我選了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Praga)、孔德拉辛指揮莫斯科愛樂(Melodiya)、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Decca)等三個版本。也陪閬n是巧合,這三個版本的錄音年代都相差十年,分別為1962、1972、1982年,正好代表立體聲錄音之後不同階段的詮釋。

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版,這位首演者自然對此曲有獨到看法。整體而言,穆拉汶斯基的描述性相當強,各樂章都能精準的掌握作曲者的標題語彙,得以呈現這闕作品的內涵精神。從技法上來看,列寧格勒愛樂的管樂與弦樂部搭配相當緊密,這種特質對此曲格外重要,能夠營造出充滿革命情操的音樂張力。不過可惜的是,由於錄音較早,因此音質效果較為乾扁,中低音域雖尚稱飽滿穩重,但木管音色顯然不夠通透,連帶影響音樂情緒也有著濃濃的沉鬱,過門之處往往因而顯出鬆散。

孔德拉辛指揮莫斯科愛樂,這個版本比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晚了十年,但是整個錄音效果卻好上一大截,或酗]是因為整個蘇聯與西方樂壇的交流更為頻繁,讓樂團詮釋的風格更為自信。儘管四個樂章都比穆拉汶斯基版來得慢,但由於詮釋手法更精準細緻,因此音樂聽來反而更有國際觀,更容易被其他國家的樂迷所接受。

不過,如果真正講究錄音,Decca在Kinsway Hall灌錄的版本,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絃才真正是首選。從第一樂章的大提琴群奏出現,你就可以明顯發現,無論是泛音結構、音樂層次、結像力,這個「晚進」的確有凌駕「前輩」的實力。從正面的角度來聽海汀克的詮釋,他賦予蕭斯塔高維契樂譜上的音符極高的戲劇性,從絕對音樂的角度加以強化,讓樂曲柔美的地方更溫暖,強烈的地方更激昂,甚至給人脫離共黨精神之錯覺。反過來,從批判的角度來聽詮釋,也就因為過於美化樂句之間的連結,因此讓這闕充滿共黨革命歷史精神的作品,似乎被剝去了樣板的外衣,獻給列寧意旨沖淡不少。

因此,這三個版本若以錄音論,毫無疑問推薦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絃,但是若以共產蘇聯的原典精神來說,穆拉汶斯基、孔德拉辛的詮釋都比較地道。不過,我個人還是在詮釋上比較推薦孔德拉辛版,能在蕭斯塔高維契設定的樂章情緒下,呈現相當水準的音響效果,同時有不會讓新世紀的樂迷有時代美感的落差,或者是鐵幕文化的疏離。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12.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3:45
[#8708] 突 顯 公 民 主 張 @ 蕭斯塔高維契:第13號交響曲《巴比雅》 ── 陳志宥    
突 顯 公 民 主 張
蕭斯塔高維契:第13號交響曲《巴比雅》 ── 陳志宥

同樣起因於1956年赫魯雪夫再共黨第20次大會上,對史達林的批鬥、鞭屍,蕭斯塔高維契的作品開始得到平反,他馬上寫了《音樂創作上的兩三個緊急問題》論文,投稿給真理報,登高一呼地對年輕人提出革新解凍的呼籲。之後,歌頌共黨革命精神的第11、12、13號交響曲應運而生。不過,誰知道這位忠於自己感覺的藝術家,才剛以這三首「交響三部曲」搭上解凍平反的列車,第13號交響曲的取材卻馬上又犯上赫魯雪夫的禁忌,由黑轉紅的局面因而又反轉成由紅轉黑。

1962年蕭斯塔高維契完成第13號交響曲Babi Yar(音譯巴比雅,意譯娘子谷),同樣是一闕每個樂章有描述性標題的曲子。「巴比雅」是烏克蘭地名,該處曾經發生過數十萬人的大屠殺,因此蕭氏全曲圍繞著死亡的主題,意圖突顯戰爭的殘忍以及人命遭到踐踏的情況。

每個樂章都有歌詞,透過男低音獨唱與男低音合唱團唱出。蕭氏採用葉夫今尼葉夫興科的五首詩為藍本,其中一段「妖教狂飆」敘述的是二次大戰,猶太人在基輔所遭受到的大屠殺。也因為,蕭氏在這首作品的取材上,不斷突顯公民性的問題,表達他注重人權的人本看法。

這樣的主題不受到赫魯雪夫的贊成,一上演當局便表示相當不滿,因而不得不黯淡收場。此曲首演於1962年12月18日於莫斯科,在孔德拉辛指揮莫斯科愛樂,搭配男低音葛洛馬茲基以及俄羅斯共和國合唱團、古尼馨音樂大學合唱團。

其實,儘管「巴比雅」意識型態上不受到蘇聯當局允部A但是就藝術創作的手法上,他沒有採用奏鳴曲式,而改以迴旋、變奏曲式構築,也是一種創新。

第一樂章「娘子谷」,降B小調、行板,主要有三大主題:分別是對死難者的哀悼、揭露法西斯的暴行、對被害小女孩安娜的悼念。歌詞的描述場面極為血腥、真實,令人毛骨悚然。主要歌詞如下:

這裡埋葬的屍體成千上萬,
面對他們的荒塚我也要發出,
無休無盡的無聲呼喚,
向每個被槍殺的嬰兒,
向每個被槍殺的老漢。

第二樂章「幽默」(Humour),稍快板、C大調。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樂章,歌詞是以擬人法寫成的詩,描述「幽默」遭到逮捕、殺害,但最後戰勝邪惡成為勇士的遭遇。詩中闡述,幽默是人民的與專制政權進行鬥爭的武器,是樂觀的化身。蕭氏透過俄羅斯民歌,採用戲謔與進行曲,讓音樂的諷刺性更為突顯。歌詞如下:

沙皇、國王、皇帝
一切地方的統治者
他們調兵遣將易如反掌
但要指揮幽默卻無能為力

第三樂章「在商店裡」(In The Store),e小調、慢板。描寫沙皇統治下物質匱乏的商店裡,婦人排隊購買民生食物的景象,一來反映俄羅斯生活的艱苦,二來展現俄羅斯婦女堅毅的精神與情操。歌詞如下:

婦女排隊進商店
好像去勞動,好像去立
……………………….

那些女人的呼吸
漸漸將商店溫暖

第四樂章「恐懼」(Fears),最緩板,敘述史達林時代的恐怖已經過去。這個樂章在整首曲子中扮演的角色相當特別,有發展部的味道,先前出現過的主題素材,都在這裡拼湊出現。歌詞如下:

恐懼的是要在俄羅斯死亡
像亡靈過去的歲月一樣
站在教堂門口張望
老乞丐指渴望獲得一碗飯

第五樂章「生涯」(A Career),降B大調、稍快板、帶點輪旋曲的味道,讓音樂的氣氛從第四樂章的沉重轉為輕鬆幽默。批評為了追逐名利不惜出賣正義的小人,同時歌頌堅持真理的正義之士。音樂輕鬆快樂,帶有諷刺與幽默的特質,還巧妙地融入抒情氣氛。歌詞如下:

我確信他們神聖的信念
他們的信念是我的勇氣
我把不出息當作是自己的出息

-----------------------------------------------------
再談到錄音,我手邊的第13號交響曲,其實只有兩個版本,分別是孔德拉辛指揮莫斯科愛樂1967年錄音,以及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1984年錄音。倒不是我吝於投資蕭斯塔高維契這首作品,或者是見聞太過淺薄。而是,連企鵝指南都只有另外兩個三星的版本,蕭斯塔高維契的兒子馬辛.蕭斯塔高維契指揮布拉格愛樂,以及馬舒指揮紐約愛樂。更何況手邊這兩個版本,有著絕對的經典地位,實在不用多花錢了。

與第12號交響曲的情況相同,這兩個版本的錄音是屬於兩個不同年代,不同時空背景。同樣的,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佔盡錄音優勢,儘管樂曲厚重,但是管絃樂層次豐富,弦樂聲音厚實有張力,銅管狂烈卻不刺耳,管絃搭配起來緊密感很好,高、中、低音域量感均勻。而且,海汀克詮釋第13號交響曲比起第12號更具深度與說服力,聲音渾厚的男低音配上百人樂團與合唱,場面一點都不紊亂,堪稱兼具音樂性與音響性的一流典範。

至於孔德拉辛指揮莫斯科愛樂,第13號顯然沒有第12號出色,尤其在錄音上,高頻略帶毛邊、大音壓時出現破聲的機率不少,因此從各方面來看孔德拉辛版在第 13號交響曲上,可說全面敗給海汀克。不過,孔德拉辛版也不是一無是處,從音樂的緊密度與張力聽來,依然代表蘇聯共黨精神的遺續,實力不容忽視。更何況孔德拉辛加上莫斯科愛樂,就是這首作品的首演組合,該版錄音時間也只比首演晚了五年而已。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13.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3:47
[#8709] 蕭士塔高維契的墓誌銘 @ 蕭士塔高維契:第15號交響曲 ── 李永忻    
蕭士塔高維契的墓誌銘
蕭士塔高維契:第15號交響曲 ── 李永忻

1971年,一位莫斯科的記者曾寫下這樣一段話:「作曲家坐在一列疾行火車的包廂中,望著雨水沖刷的窗戶……。面容慘白,嘴唇緊閉,絲毫不曾顯露出滿足的痕跡。他緊張的手指從不曾停止過抖動。在厚框的眼鏡後面,我們可以捕捉到他眼神中閃過的憤怒、痛苦與勇氣。這就是被稱為『本世紀音樂良知』的音樂家的臉龐。」

敏感的讀者一定可以察覺到,這段文字充滿了豐富的畫面感。的確,這位記者就是在觀賞1971年拍攝的蘇維埃記錄片時,赫然發現有一幕蕭士塔高維契的「獨角戲」,正巧生動地捕捉到這位作曲家的悲哀與疏離。這種虛無的悲劇感,不僅瀰漫在蕭士塔高維契的作曲歲月,更具體的化為他該年譜曲的動力:蕭士塔高維契的第15號交響曲,同時也是他最後一首交響曲?無論是無意識,還是有意識。

為自己寫墓誌銘

1970年,有家族遺傳心臟病史的蕭士塔高維契,不但嚴重的發作過一次,之後還讓他陸續進了好幾次醫院。我們不知道被蘇維埃糟蹋蹂躪得「極度緊張,煙不離手,目光急促,雙手抖個不停,而且大部分時間都很不自在」的蕭士塔高維契,在這場大病後對人生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變。不過從第15號交響曲作曲的經過與內容來看,實在讓人很難簡璈瓵蛌滿u墓誌銘」典型。

第15號交響曲寫作於1971年的夏天,當時65歲的蕭士塔高維契,以兩個月的時間,甚至連住院時也不停筆地,飛快的完成此闋交響曲。蕭士塔高維契的傳記作者艾瑞克.羅斯伯利(Eric Roseberry)認為,此曲有老蕭深切的渴望,他試圖描繪出一幅從童年到入土的音樂自畫像。此一觀點也深受釵h音樂學者的認同,尤其作曲家不斷引用的羅西尼、華格納、葛令卡,以及蕭士塔高維契自己的音樂片段,更是此一論點的佐證。連蕭士塔高維契的兒子,也是此曲的首演者馬辛.蕭士塔高維契便表示,第15號交響曲是一首回憶人生的作品。他老爸在少年時期,對羅西尼的音樂曾經深深的著迷,並且想在此曲中描寫他在玩具店中遊玩的快樂時光,這便是第一樂章的構成要素。

這裡有必要多談一些,因為蕭士塔高維契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與他的父親老狄米屈有絕對的關係。與其說是懷念童年,還不如說是對父親的追思。

父親帶走了童年

老狄米屈是個化學工程師,據說他是一位俏皮、風趣、為家奉獻心力的「老」好男人。硬梆梆的工作絲毫不影響到他與家人分享機械小玩意兒、熱愛音樂的生活。如果我們聯想到他與兩個姊姊在父親的歌聲中,一同投入機械玩具遊戲的童年時光,以上的立論就不辯自明了。

當蘇維埃還沒掌權時,由於老狄米屈在政府機關工作,曾經擁有一棟夏季別墅、佣人、公司配給的汽車等等……,徹徹底底的中產階級。後來由於新政權與革命帶來的工作、財務、物質以及社會的壓力,讓他親眼見到自己終身信奉的中產階級價值觀一夕瓦解,間接使他在小狄米屈16歲的時候,便因為心臟病發而猝然早逝,以上那些中產階級的享受自然也一併沒收,蕭士塔高維契一家也頓時一貧如洗。

據說蕭士塔高維契的個性,原本相當程度地遺傳自父親的俏皮與風趣(如果你看過他小時候的照片或素描畫,簡直比電影裡的哈利波特還要好看)。當蘇維埃上台,父親過世,家道中落,社會與政治的環境日漸險惡時,他開始效法父親身後全家的支柱,換上了老媽那樣刻苦嚴謹的撲克臉。

驚弓之老鳥

儘管蕭士塔高維契自己都說:「第一樂章有如在玩具店中玩耍的情景」,但他卻深深地擔心這首交響曲的輕瓣壯@,被粗暴地將純粹音樂具像化。當然,他也暗自憂慮政府當局那些失去理智的鯊魚群,又會在他的晚年胡亂為他扣上「走資派」、「反社會寫實主義份子」、「形式主義者」、「墮落的中產階級同路人」等等的大帽子。所以我們發現蕭士塔高維契對第15號交響曲唯一的完整的闡述是:「包含大型敲擊樂器群的管弦樂曲」。

根據他自己的說法:「無論以什麼樣的語言來說明音樂,都無法勝過聽眾心中的感受。」雖然釵h的作曲家都說過類似的話語,但透過老蕭的口中,透過史達林、赫魯雪夫以及日丹諾夫營造出的政治環境,我們卻很難不去聯想其中到底有多少指桑罵槐的成分。尤其當他進一步說:「音樂是很難用語言來說明的,只有擁有特異弁鄋漱H士才能做得到……」時,臉紅的大概只有吾人這種以管窺天的音樂文字工作者,那些權柄天下呼風喚雨的政治人物要不是根本聽不懂,就是忝不知恥臉掛犀牛皮。

這首完成於1971年,僅花兩個月的時間譜寫的第15號交響曲,一共有四個樂章,全曲演奏的時間約40分鐘。1972年,由作曲家的兒子馬辛,在老爸親自監督排練之後,於莫斯科音樂院的大音樂廳指揮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首演。全曲的形式與面貌回歸純粹的器樂曲,其作曲手法的本質,以及音響效果呈現的透明感,也彷彿回到第一號交響曲時期,那個直接向海頓、莫札特師法古典主義風格的春風少年兄。除了前面提及的「玩具店」主題,是引用羅西尼的《威廉泰爾》之外,其他諸如第四樂章出現的華格納《指環》的「命運動機」,以及自己的多首交響曲主題與音型,都在本曲中被大量的引用與發展。

老蕭挂印封金

此曲寫作時,蕭士塔高維契曾表示:「這首曲子吸引我持續譜寫的程度,真是破天荒的頭一遭。」無論是必也為之的使命感,還是自覺交響曲的形式已經「破關」了。總之,在他生命僅剩的四年中,不再動筆譜寫任何一闋交響曲。由於當時鐵幕之外的聽眾,仍把蕭士塔高維契看做是「交響曲作曲家」,因此在1974年的2月,BBC的一位製作人遠赴莫斯科製作電視節目,在訪問蕭士塔高維契時,便提出「為何您偏好交響曲式?」的問題。可能有點不耐煩的老蕭答得很妙:

「呃……,我想閣下的問題不太恰當。您知道,我寫了非常多不同的作品,編號至今為143號,而其中只有15首是交響曲。所以,本人的所寫的音樂曲種變化無窮。」

 是的,換言之,第15號交響曲已經為蕭士塔高維契的交響曲生涯,劃上了完美的句點。從此之後,老蕭在交響曲的形式上徹底地挂印封金,揮別全世界對他的讚美與頂禮,專心地譜寫他最後的作品?尤其被他視作獨白的兩首弦樂四重奏。
--------------------------------------------------

本曲的演奏時間並不算長,指揮在錄製唱片時多半會加入補白的音樂。鑑於本曲的「墓誌銘」性格,考慮版本時不妨可以與補白一併討論。

採用《猶太民族詩》作為補白的強力推薦兩個Decca的版本:海汀克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錄音優秀詮釋過人早有定評,在此不再贅述。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則是個人偏心想要多拉幾票。吾友丁君乃蕭士塔高維契之瘋狂樂迷,蕭提的蕭士塔高維契未能錄完全集被視為畢生憾事。鰣魚多刺?不吃!海棠無香?不養!李、杜諸公不能文?看詩就夠了!老蕭錄不完老蕭,憾之!甚憾!

與第一號交響曲合為一張的兩個建議版:羅培茲柯布斯與辛辛那提的Telarc版,以及殷巴爾與維也納交響的Denon版。兩張都是以錄音優異著稱,至於音樂詮釋角度上則各擅勝場。葉維指揮葛騰堡的DG版則收錄《十月革命》交響詩與《俄羅斯與吉爾吉斯民謠序曲》兩首補白,考量價位也是不錯的選擇。至於俄羅斯三大老:穆拉汶斯基、孔德拉辛、羅傑斯特汶斯基……嗯,難找之餘,我只能祝你好運。

當然最後要講講奧曼第與費城的RCA錄音。你有三個理由要蒐購本片:一、奧曼第為本曲在美國的首演者;二、企鵝指南三星帶花的版本,三公認為「奧曼第毫無疑問在本曲展現其權威與優越」;三、補白是吉利爾斯1965年1月在卡內基音樂廳錄製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錄音不多彌足珍貴。另外,BMG有將本片以HP系列(High Performans)重發上市,喜歡本系列重新混音的就請自行比照辦理。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15.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3:50
[#8710] 現世的無助、來世之投射@ 蕭士塔高維契:第14號交響曲Lyrics for the death    
現世的無助、來世之投射
蕭士塔高維契:第14號交響曲Lyrics for the death ── 林光輝

人類最後所要面對的就是死亡,不論古往今來我們的文化如何發展,物質與心靈的文明如何進步,這樣一種現象尚未找到例外。也因此,以死亡為主題的作品,不論何種方式與素材均一再地在歷史中出現,而作為西方文化的重要分支-古典音樂也當然地不能免俗,多少音樂家均意識到這樣的一個主題,而將自己對死亡的看法或描述,以音樂的方式加以抒發。其一是釵h作曲家將這樣的現象與宗教結合,以一種訴諸於來世的所謂宗教上的看法為主軸用以寫作;其二則是有些作曲家意識到自身或所處社會階層的淒涼與無助(因此可能會隨時遭受死亡的侵襲)而以音樂加以發洩或訴說,但本文所要談的蕭士塔高維契則是屬於一樣描寫死亡的作曲家當中的一個奇特現象。筆者以為奇特的是在他的年代有一種類的死亡,是由同樣是人所組成的力量而強加於人的。正如他在《證言:蕭士塔高維契的回憶》中所提的:「如此的去對抗死亡是愚蠢的,但是面對因暴力所產生的死亡,你必須採取抗議的手段。當人因為疾病或饑餓而無法安享天年是不幸的,但當一個人被另一個人殺害時,那則是更不幸的」。

當然在蕭氏的交響曲中,有多少是對當時的共產制度作無言的抗議容或可以作為一個探討的焦點,但是在其第14號交響曲中,則是明白地以「亡靈之歌」(Lyrics for the death)作副標題。而且雖以交響曲之名,實際上卻是以來自西班牙、法國、俄國與德國的詩人所作出有關死亡的詩為內容的包含11個樂章的曲子。而這樣的現象在蕭氏的作品中並非特立獨行,因為在他的交響曲中就有第二號「獻給十月革命」(To October-a Symphonic Dedication)以及第三號「勞動節」(May Day)加入合唱的形式,而第13號「巴比.雅爾」(Babi-Yar)則是加入男聲獨唱與合唱,而在這第14號「亡靈之歌」中則是以男女聲各一名的方式以獨唱或重唱的方式加以呈現。而這首曲子的作曲過程據蕭氏自陳,則是可追溯到在1962年為穆索斯基的《死與歌之舞》(Songs and Dances of Death)編寫管弦樂伴奏時所受到刺激的靈感延續,而這並不必然代表是穆氏作品的延伸,而蕭氏將此作品題獻給與之同時期的英國作曲家布列頓,也閉O因為受到布氏1958年所創作出的作品《夜曲》(Nocturne)的影響,而布氏也在1970年時,在英國的艾丁堡指揮這首蕭氏作品的英國首演。

正如前文提到的,此曲不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作曲的素材,而作為樂曲外顯的樂器編成也是十分令人玩味。Melodiya的孔德拉辛版寫的是For Soprano, Bass, String Orchestra and Percussion;而DG的賈維版則寫的是For Soprano, Bass and Chamber Orchestra。因為筆者手中沒有樂譜,只好靠著作為二手資料的CD內頁作辨別。看來是孔德拉辛版寫得比較明確,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首沒有管樂器的交響曲,是不是蕭氏以為管樂器沒有辦法表現出他心中想要刻畫的對死亡的圖象,筆者以為是作為聽眾的我們可以思考的問題。而另一個值得重視的觀點就是筆者認為,樂器在這首曲子中並不是作為對人聲的伴奏,在某些樂段的互相抗衡,讓我想到華格納的作法,所以筆者認為在此蕭氏的作法,毋寧是將人聲與樂器共同視為樂曲的整體,如此其實也更能契合所謂交響曲的概念,如此也酗]可以減輕被人視為歌曲集的可能性。

在11個樂章中,第一、二樂章是西班牙詩人羅卡(Federico Garcia Lorca, 1889-1936)的詩句;第三到第八樂章則是法國詩人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 1880-1918);第九樂章則是俄國的庫赫爾貝克(Wilhelm Kuchelbecker, 1797-1846);而第十與十一樂章則是德國的李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而蕭氏所運用的也是這些詩的譯文(與馬勒的《大地之歌》有相同的狀況),而在1970年後蕭氏也認可以這些詩的原文所演唱的版本。

當然這11個樂章中有男女的關係、有人與自然的關係、有親情亂倫的關係、也有人與社會制度的關係,但更深一層的,則更是死亡與這些因素的交互關係,最顯明的就是因為死亡所帶來的恐懼與終結,而隨之而至的就是其他關係的終結。這樣的情感則透過以上樂器(當然也包括人聲)的互相衝擊所表現出來,但對蕭氏而言,死亡也酗ㄛO一件與生命對立的事情。正如他在這首作品公開排練之前所言:「以上的種種雖然源自不同的信仰,但是對我而言,意指的是雖然生命可能是悲慘的,但是當你死去之時,一切都會歸於平靜,並且可以期待在另一個世界中全然的和平。」當然我人無法去正確揣測蕭氏的想法,但是在那個年代,死亡可能是在完全無預警的狀況下突然來臨。這樣時代的人的心理狀態,可能比之卡謬所創作的《黑死病》中的人的想法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在此書的場景中,人從一開始面對因黑死病帶來的死亡所產生的恐懼,到隨之而來的對別人死亡的哀悼與麻木,及到最後因無助而放任的狂歡。筆者十分相信在蕭氏這首作品中,這樣的情感不但兼而有之而且應該更加誇張,也釦韟]為現世的無助而對一個全然完善的來世之投射會更加強烈。

--------------------------------------------------

在聆聽上,筆者參考了三個版本。依演出年代分別為Melodiya出版的由Evgenya Tselovalnik擔任女高音,Evgeny Nesterenko擔任男低音,而由Kirill Kondrashin指揮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在1974年的演出(CD編號74321198442);第二為Decca出版,由Julia Varady女高音,Dietrich Fischer-Dieskau男低音以及由Bernard Haitink指揮Concertgebouw Orchestra在1981年的演出(CD編號425 074-2);第三則為DG出版,由Ljuba Kazarnovskaya擔任女高音,Sergei Leiferkus擔任男低音,而由Neeme Jarvi指揮Gothenburg Symphony Orchestra在1992年的演出(CD編號437 785-2)。在演出方面,筆者實在是不得不說孔德拉辛版是勝出的,而且可謂是全面的,從頭至尾的緊張、男低音的低沉、女高音的高揚、弦樂與打擊樂的張力、甚至在某些樂段的終了有鐘的敲擊,這樣的敲擊都有喪鐘的感覺;而同樣在演出上,筆者以為海汀克版的皇家大會堂在伴奏上表現的太好了,但是在不和諧感及緊張感就無法兼顧;而賈維版聽得出來,是有要營造出那樣的緊張感,但卻有不足之處,而有時更有人聲與樂器各說各話之感(說不定這是他要營造的效果)。而另從曲目編排而言,則是賈維版稍勝一籌,因為另一曲目就是穆索斯基的《死與歌之舞》,而這一首的次女高音則是由Brigitte Fassbaender擔任,而孔德拉辛版配的是同樣是蕭氏的第二號交響曲《十月》,演出陣容大體相同,海汀克版則是蕭氏作品編號143a的《茲維塔耶娃的六首歌曲》6 Poems of Marina Tsvetaeva,這首曲子則是由Ortun Wenkel擔任女中音。而在內文說明方面,三家都各有所長,但賈維版除了曲目說明外還有釵h段蕭氏所說的話可供參考,可見用心一斑。而在歌詞翻譯上也是賈維版以四種文字拔得頭籌,海汀克版兩種文字次之,而孔德拉辛版則是令人驚訝且失望的完全沒有歌詞。至於在錄音品質上,筆者以為這三者都沒有太大的缺點,雖然孔德拉辛版錄音稍嫌乾扁,但是那樣的爆發力與穿透感則是不太需要多好的錄音伴隨的,更說不一定那樣的錄音對於以上的要素有加分的效果;而海汀克版的空間感真是可稱一流,還有費雪狄斯考最為厚實的低音音質;而賈維版的聲音則有點偏甜、軟的一極,很難得在DG的錄音上聽到如此可人的聲音,但是把鐘聲搞得有點像和平鐘(海汀克版也差不多,不過說不定是孔德拉辛太過份也說不一定呢)就不知要由賈維負責還是由錄音師負責呢?

當然在這樣的曲目堙A除了版本的比較外,更值得深思的是作為有生命的生物,我們必然都有面對死亡的時刻,需不需要事先作準備呢?就看每一個人的選擇了。在此筆者還是要回到開頭,蕭氏這樣的作品,是因為他特別身處的時空背景,在那樣的狀況下作為一個有生命的人,但卻連自己最切身的生命權都無法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這樣的作曲背景我想更值得我們設身處地的深思之,並試圖更進一步去形塑出自己的生命或生死觀。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14.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4:05
[#8711] 革 命 的 烈 焰 @ 蕭士塔高維契:第11號交響曲The Year 1905 -- 陳奕廷    
革 命 的 烈 焰
蕭士塔高維契:第11號交響曲The Year 1905 -- 陳奕廷

在俄國近代古典音樂史上,蕭士塔高維契佔據了一個獨特的位置。他一方面要簡瘣亂僭玥嶀狻M史特拉汶斯基相繼掀起改革浪潮後的激進形象,一方面又要在日新月異的趨勢下展現自我風采,背負歷史的重擔和揚名立萬的沉痾,蕭士塔高維契所能做的唯有在一個俄國作曲家最擅長的項目裡險中求勝─交響曲。這個深受俄羅斯作曲家青睞的領域積聚了這片北國大地在接受西方文藝薰陶後最豐碩的靈感和試鍊,但同時也是最容易令初出茅廬的作曲家跌跤的場所。蕭士塔高維契義無反顧地將畢生精粹傾注在這個成者喧騰天下、敗者視如草芥的殘酷舞台,為的就是自己能在俄派交響曲大師的名冊上佔一席之地。以今天的評價來論斷,蕭士塔高維契的孤注一擲倒是不偏不倚地押中了一本萬利的績優潛力股。當然,這個普遍的評價並非基於作曲家所完成交響曲的數量,而是以這些交響曲為20世紀俄派樂風樹立典範為著眼點。

基本上,蕭市塔高維契的交響曲皆延續了一些固定的音樂元素,不管是生澀的第一號或是最終的第15號,作曲家都為每一首交響曲保留了他為人稱道的「醞釀」手法,這意味著每一首出自蕭氏的交響曲都有至少一個長篇的敘事詩要向聽眾一吐為快,而往往這些詩篇都蘊含了鐵幕生涯背後無盡的驚疑懼怯和難以言喻的悽楚,化作音符後就是一段段令人驚心動魄的樂章。以這種長大宏偉巨細靡遺的緩慢步調,蕭士塔高維契創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音樂世界,一個充滿狂放熱力兼有冷酷才情卻不時洋溢莫名恐懼的驚悚風格,而他最完整的音樂形象也在這15首交響曲中一一呈現。今天,筆者就要向大家介紹蕭氏最膾炙人口的第11號交響曲The Year 1905,讓各位樂迷能一窺這位近代最知名作曲家的內心世界。為革命而寫這首交響曲,完成於1957年作曲家50歲時,作曲目的明顯地是為了紀念1917年的十月革命,但也閉O受了1905年農民和平示威卻遭到沙皇血腥鎮壓的暴動所啟發,所以將曲子的標題定為The Year 1905。

在1903年俄羅斯社會民主黨(Russian Social Democrat Party)在倫敦召開第二次黨代表大會,會中對於廢除沙皇的決議產生了兩派的歧見。布爾什維克黨員(Bolsheviks)主張在廢除帝俄後實施無產階級的獨裁政權,曼什維克黨員(Mensheviks)則主張在解除沙皇政權後由中產階級為核心籌組民主共合國。然而,1903年六月在貝爾格勒爆發的塞爾比亞王儲夫婦遇案,卻使整個俄羅斯的未來蒙上了陰影。此外,日俄戰爭也使俄國的王權面臨崩解的命運,這個在1904年二月爆發被當時流落異鄉的列寧稱為「革命火車頭」的國際事件,間接促成了日後十月革命的產生。事實上,大戰爆發初期,俄國人民是和帝俄站在同一條陣線上,然而,戰爭情勢的急轉直下開始接連暴露了政府高層積重難返的弊病,不僅敗象已成,高階官員的貪污醜聞也浮上了檯面,罷工潮更引發聖.彼德堡和莫斯科激烈的街頭暴動。1905年1月22號,一群由Gregory Gapon神父所率領的勞工和他們的家人齊聚在沙皇聖.彼德堡的冬宮前作和平示威,希望遞交一份陳情書給沙皇。沒想到禁衛軍卻對這群無辜民眾開火,此舉造成約五百名男女老幼喪生,也激起了全國對沙皇的憎惡和當時日俄戰場上波坦金戰艦(Potemkin)的官兵們集體罷戰。沙皇在持續並日益擴大的全國性罷工行動中被迫接受了陳情者的要求,他在1905年12月成立了一個由虛擬選票所產生的議會,總算暫時平撫了激憤的民情。俄羅斯人民的生活歸於平靜,而日俄雙方也在美國的新罕布夏簽署了戰後協議。

這一年是俄羅斯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有人說由該年所點燃的革命導火線將永無止息的一日。而蕭士塔高維契正是在這個革命風潮方興未艾的氛圍下誕生的(生於1906年),所以他在本首交響曲裡不僅紀念自己的兒時情景,也希望在這首規模宏偉的交響曲中如實刻畫他對這次歷史事件的印象。因為這種特殊的情懷,本曲成為作曲家所有交響曲中依附傳統民謠和革命旋律最深切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作曲家最具有俄羅斯精神的創作。

流動的哀愁

蕭士塔高維契從第一號交響曲開始就養成以多重的主動機駕馭整首交響曲的作風。這點在他的「三部曲」─七號、八號、九號交響曲乃至本首交響曲中尤其發揮的淋漓盡致,藉由這種多重轉換旋律的方式他得以取得自己心目中所謂的「流動感」。此舉為這首本來就顯得沉重的交響曲又增添了不少重量感,銅管齊奏的齙嘯和由弦樂所引出的民謠主題一樣令所有深受蕭氏的聽眾拜服在他獨到的交響美學下,更繁複的主旋律凝聚了整首交響曲的各個樂章,然而以G小調為主調的旋律並未予人喧賓奪主之感。整首交響曲明顯感覺得到第十號的身影,但是流暢感和冷酷的悲劇情節則更形夾纏,在淺顯易懂的主旋律下,我們聽到了蕭士塔高維契令人毋庸置會喙管弦樂技法,和一種令聆樂者緊緊沾粘在音樂之網上的沉溺風格。從這首交響曲開始,蕭士塔高維契開始在通俗和自我風格的角力中取得了均勢,不僅進一步前瞻接下來的四首巨作,也真正在這個領域站穩了步伐。

---------------------------------------------------

穆拉汶斯基的示範版

蕭士塔高維契和穆拉汶斯基的情誼不僅讓後者成為作曲家最信服的首演者,也讓透過這位俄羅斯傳奇指揮大師手下的蕭氏交響曲,張張都是收藏家眼中的無價瑰寶。這張由穆氏指揮列寧格勒愛樂的版本堪稱永垂不朽的經典之作,穆拉汶斯基在樂曲中對旋律的發展控制裕如,尤其是發展部的樂團齊奏明顯較現代的版本相形見絀,筆者一直對這個黃金組合所演奏的俄國作曲家錄音報以高度肯定,原因無他,其他樂團和指揮也陳鈰筐鴠~像的華麗,內在的沉鬱和理性卻非道道地地的俄國指揮家才能入木三分,更不用說一個和近代重要的俄羅斯作曲家一起在鐵幕成長的指揮家。穆拉汶斯基的魔力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眾位愛樂者如想體會真正地道的蕭士塔高維契,非此版莫屬。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11.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4:07
[#8712] 樂 觀 的 悲 劇 @ 蕭士塔高維契:第十號交響曲 -- 薛偉文    
樂 觀 的 悲 劇
蕭士塔高維契:第十號交響曲 -- 薛偉文

已經到了1953年了。這是蕭士塔高維契完成第十號交響曲的時候,而距離他的上一首交響曲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已經過了將近十年了,令人不禁又要擔心,難不成蕭士塔高維契也中了「九」的魔咒?幸好不是。

第十號交響曲雖然和二次世界大戰沒什麼相關,但是在政治及音樂歷史上都還是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這是自蘇聯的專制獨裁者史達林於1953年的春天去世之後,第一個出現的大型管弦樂作品,所以很有一種不一樣的意義。大家都不免要猜想蕭士塔高維契創作本曲的真正意圖。正因為如此,在1953年12月17日於列寧格勒首演(在大雪紛飛的大冷天,聽這樣的曲子真是令人?!)之後,吸引官方機構及音樂團體議論紛紛。一些評論家認為本曲是非現實主義的(non-realistic),被認定是滲透悲觀思想的作品,是不健康的。但有些人則強調蕭士塔高維契具有藝術家的直覺。而一向是官方傳聲筒的《真理報》意外的認為本曲具有獨立、勇氣、實驗的特質。在這些衝突的意見中,一位年經的作曲家則提出了一個比較綜合的說法:樂觀的悲劇(optimistic tragedy)。

前三個樂章特別讓這首交響曲具有壓倒性的悲劇特質(所以卡拉揚特別喜歡?!)開頭的中板,強烈寬廣的建構出樂段,帶有綿長的呼吸氣息。有力的抒情旋律,黑暗的管弦樂色彩,帶有深層的內省,有一種來自蕭士塔高維契早期的不熟悉音調(但往後已然確立)。未曾減輕的嚴肅感染了整個作品,儘管在兩個樂章中成它a探索,對照:生氣的表情,野蠻的姿態,敏銳的節奏,不可動搖的驅使感。

就另一方面來說,第三樂章更具反思,具有更無窮的憂鬱。強力的華爾茲是主要的結構特色,而這引用自蕭士塔高維契源自自己名字的音樂字母組合-DSCH(Dmiti SCHostakowitsch,意指D、降E、C、本位B)。除了個人意義的保留,這四個音符有一個特殊的旋律型式,有一個含蓄曖昧的合聲,而使得這個主題動機高度的豐富而多樣化,像各種元素的組合。而這樣的主題動機也被用在蕭士塔高維契其他的作品中,像是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第八號弦樂四重奏及往後的第十五號交響曲,所以聽來特別有一種熟悉感。然而在本曲中更是明顯,不僅聽得出來,更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主題循環在第三樂章的終段達到最高潮,在歷經緩慢徘回的引導後,敲響了一個樂觀的新態度。

第四樂章具有得意洋洋的曲調,開玩笑式的木管,聒噪的弦樂,而且仍然不可避免的帶有陰沉、緊張、戲劇化的動盪,而這又暗示了什麼?!雖然樂觀,仍然是個悲劇。

不常聽蕭士塔高維契的人總是一廂情願的認定他的作品不過就像軍樂,進行曲般地充滿革命情感(不管是出於自發或被迫),就好像一般人對史特拉汶斯基的印象總是建築在《春之祭》上一樣。事實不然,蕭士塔高維契的交響曲,不僅充滿個人化特色,更具強烈的情感衝突,或釦K不了過於憂鬱,但無損於對生命的尊敬。

--------------------------------------------------

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ERATO 2292-45753-2)

以穆拉汶斯基加上列寧格勒愛樂的組合來演奏本曲自是再道地不過了,而且除了斬釘截鐵的瀟灑爽快之外,穆拉汶斯基還兼顧了相當的旋律性,實屬難得。第二樂章的激烈合奏,快速的音群,及爆裂的銅管,非常有一種不斷向前的衝刺力量。在穆拉汶斯基的指揮下,不僅未曾四分五裂,更重要的是音樂間的張力還維持在突顯的主旋律上,而且比其他幾位向來以美麗旋律著稱的指揮家更為傑出。在不到四分鐘的樂章,只有任人大呼過癮。作為對照的第一樂章,緩慢而沉鬱。長達20多分鐘的鋪陳發展,讓人要想不心頭生出一朵烏雲都很難。雖然現場錄音仍然不夠細緻,但質感突出的木管,具層次的弦樂群,帶給本曲氣質上的美感,在氣氛營造上有一種調和的作用。第三樂章在主題動機主導下,穆拉汶斯基展現了樂團與樂曲多樣化的特質。中段響起類似軍隊就寢時的號角聲,搭配厚重的弦樂,動聽的木管,特別有一種安定人心的效果。終段主題再幻化為強烈對照,是欣賞主題動機轉變的好題材。第四樂章在經歷短暫的沉潛後,在木管的帶領下突破重圍,再現旺盛的生命力。一種充滿喜悅的音調穿透而出,雖然仍帶著些酗ㄕw。結尾結合精準明快與緊張戲虐,終成為大快人心的光明,這正是之所以成為樂觀的悲劇的緣由。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10.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4:09
[#8713] 受困圍(危)城之作@ 蕭士塔高維契:第七號交響曲 -- 謝政達    
受困圍(危)城之作
蕭士塔高維契:第七號交響曲 -- 謝政達

作曲家們在從事創作時,總會有某些特別的「情境」刺激他們的創作靈感,無論是當時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親朋好友間的情感聯繫、自己對與生活經驗或生命的沉思冥想……等等不一而足。身為聽眾的我們,則可以從他們所要發抒的情感中尋找共鳴、感動,或者從音樂中「回顧」他們創作的情境……。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自然也具有此項性質,不過,由於他身處極權國家,使得這件原本單純的創作動機變得較為複雜。

此曲的標題《列寧格勒》本來已經大致告訴我們它想要呈現的主題: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納粹德軍圍攻的列寧格列勒而作。然而,1979年一部號稱是蕭士塔高維契回憶錄《證言》(Testimony)的出版,為原本單純的寫作動機平添了複雜的因子,諸如:「我在寫作此一主題(註:指第一樂章的『入侵』主題,小鼓聲不斷重複的樂段)時,心裡想的其實是另一種摧殘人性的敵人」、「我寫的是……史達林暴政下犧牲的幾百萬人的追悼之歌」等字句,強調的反而是譴責極權政體對無辜人民的任意侵凌,本曲想當然爾應具的愛國主義反而未見著墨。不過,由於這本回憶錄的內容爭議頗大,它所陳述的內容可以作為我們研究蕭士塔高維契的參考之一,倒不見得要全盤接受。從筆者的角度來看,無論蕭士塔高維契真正的動機是什麼,德軍圍攻列寧格勒一役,絕對是他創作第七號交響曲最重要的觸媒。

1940年底,當希特勒打遍歐陸無敵手、團團困住英倫三島之際,他漸漸地將目光轉向歐洲東部那片廣大的土地,那是一個他極度厭惡的共產黨政權,更是他在自傳中提到維繫德國人生存必須奪取之地,在西方戰線已經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他終於可以著手實現多年來的「夢想」。於是,希特勒擬定了進攻蘇聯的計劃,稱為「巴巴羅薩作戰」(Operation Barbarossa,『巴巴羅薩』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菲特烈的名字,曾有過光輝戰績,以此為名的用意不言可喻)。1941年6月22日計劃開始執行,德國大軍兵分三路,一路向莫斯科前進,一路的目標是列寧格勒,另一路則是朝基輔進軍。這是一個「閃電戰」計劃,原本樂觀地估計在八週內取下蘇聯,不過沒想到,光是列寧格勒一役,便耗費約900天(1941.6.22-1944.1.27),最後還嚐到徹底失敗的苦果。(附帶一提,近期有一部名為Night Witches的電影正在籌攝之中,描寫的正是二次大戰列寧格勒圍城之役,屆時讀者或可藉由此片感受此場戰役慘烈的景況)。

列寧格勒原名彼得格勒,為紀念列寧方改成此名(現名聖彼得堡),自1703年建城開始就是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一直是政、經、文化重鎮,釵h藝術家曾活躍於此,納粹進攻蘇聯時,蕭士塔高維契居於城中,並且曾親自在前線協助作戰,第七號交響曲的前三樂章就是在此圍(危)城中完成,至於最後一樂章,由於德軍在1941年9月切斷了列寧格勒所有聯外的鐵路,蕭士塔高維契隨家人撤離到庫比雪夫(Kuibyshev),並在同年年底完成這部作品。從創作時間上來看,第七號交響曲的確是因列寧格勒而生。

現在讓我們將焦點回到音樂本身。從結構上來看,第七號交響曲顯得冗長(全曲約70分鐘,是他所有交響曲作品中最長的),而且有些「不均衡」,光是第一樂章就佔了全曲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根據蕭士塔高維契1951年一篇文章的說法,這是一闕以列寧格勒為標題,每樂章各有主題的交響曲,分別是:「戰爭」 (War)、「回憶」(Recollection)、「祖國的原野」(The expanses of my native land)、「勝利」(Victory)。基本上,如果我們依循這些主題聆聽,的確相當容易和作者產生「共鳴」,例如第一樂章以類似拉威爾《波麗露》(Bolero)結構所描繪的「入侵」(invasion)主題、第三樂章一開始所呈現淡淡的悲壯、莊嚴風格(類似的悲觀曲調,在蘇聯當局嚴格掌控美學標準的情況下,可是只有在這個獨特主題的交響曲中才有機會呈現!)……等等。換句話說,第七號將響曲每個樂章的主題都相當明確,幾乎讓人一聽就知道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意涵,因此有論者認為:「與其說本曲是交響曲,倒不如說比較接近大型的組曲」,這句話可說為這闕交響曲的特性下了頗為精準的註腳。
---------------------------------------------------

接下來,筆者再介紹兩個第七號交響曲的演出版本。首先是孔德拉辛指揮莫斯科愛樂管弦樂團於1975年的演出(BMG/Melodiya)。孔德拉辛是蕭士塔高維契相當信任的指揮之一,隔了20幾年方才問世的第四號交響曲就是由他指揮莫斯科愛樂擔綱首演(1961.12.30)。就本曲而言,孔德拉辛的詮釋屬於明快型,這個特性在第一樂章的入侵主題、第二樂章具有的圓舞曲風格,顯得特別突出,另外,緩版樂章應該呈現的淡淡哀愁氣氛,他的詮釋亦頗具說服力,整體而言,個人覺得這個版本對各個主題表情的掌握相當得宜,是很出色的演出。

另一個版本是1988年伯恩斯坦指揮芝加哥交響管弦樂團的演出(DG)。「穩重」似乎是這個版本一開始給人的感覺,這可能和伯恩斯坦詮釋的步調較慢、樂團所呈現出來的音色較為厚實有關。基於此一特色,個人認為它在第一樂章的表現稍嫌「沉滯」,雖然整體的氣勢頗為雄壯、磅礡,不過卻沒有將兵臨城下情節,用略帶「緊張」的氣氛漸次呈現,稍嫌可惜。這種風格延續到第二樂章,一開始就讓人嗅到到比較多的哀愁味,少了些傅w愉的感覺,與孔德拉辛的詮釋呈現了相當鮮明的對比,一直到中段銅管出現才有點熱鬧的氣氛。這個特色到了第三樂章終於獲得比較大的發揮,厚實的木管、銅管、弦樂,把這個主題所要表達的莊嚴氣氛呈現得非常優美。至於高奏凱歌的第四樂章,伯恩斯坦與樂團也是發揮得淋漓盡致,相信那種沉穩、雄渾的氣勢會是作曲家企求的感覺。整體來說,喜歡氣勢磅礡類型交響曲的人應該會偏好這個版本。

第七號交響曲每個樂章的主題明確,旋律也頗為優美,個人認為,這會是一首引領大家親近蕭士塔高維契的好曲子。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7.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4:11
[#8714] 分析、分解、瞭解、理解、支解!?@ 蕭士塔高維契:第六號交響曲    
分析、分解、瞭解、理解、支解!?
第六號交響曲 -- 林錫安

對於釵h重視聲學結構,強調音樂和諧性的人而言,二十世紀初的一些作曲家的「前衛探索」精神,簡直就是無俚頭!遍尋不著的主旋律,全無對位、處處充斥不和諧的和弦結構,刺耳而吵雜,看起來就像是搖搖欲墜危險建築,誚n的瞬間就要倒塌了。並不是說不能輒o種房子,但站在欣賞者的角度,這種如同世貿雙塔崩解的畫面一再上演,究竟有什麼意義,爆破秀的藝術價值到底在哪裡?離開建築本體後黃色炸藥還有用處嗎?對於這樣抽象的黑色幽默,本人是無法領會的。至於他們所要譏諷、嘲弄與反抗的對象,其實不也包括了自己嗎?藝術不一定要美,但刻意的不美也必須要有目的,老用一樣的理由終會失去正當性。至於本文的主角蕭士塔高維契,走得是這種路子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所以個人的喜好歸喜好,對於其中的動機與歷史意義,筆者倒是充滿好奇,想要稍稍探究一下的。

蕭士塔高維契這位極具爭議性的俄國作曲家,逝世已經二十六個年頭。他在音樂裡所表現的晦澀、壓抑、嘲諷、掙扎,就如同他在政治立場與性格上的矛盾衝突,仍是世人的話題。對於被劃分在浪漫派後期的蕭士塔高維契,他所身處的大時代顯然對於整個創作軌跡有重要的牽引效應。從他的家庭背景、共產主義的左派思潮,以至主政者的權力消長,都直接反應在他的作品中。如今,蘇聯已經解體,複雜的國際情勢也大不相同,當這些外在因素一一消失,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本身留下了什麼?或著得說,他的交響曲已是混雜了釵h整肅與衝撞的痕跡,本質的探索無異是將作品拆解;何況他對於現代音樂的實驗企圖,應該不只在結構上,還有更多在意念上?!關於這樣問題,我自不能替歷史回答,也無法替蕭氏辯解。但是在進入蕭士塔高維契的世界,攫取個人認同感的同時,似乎可以稍做思考。

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六號交響曲op.54,完成於1939年,當時他52歲。此曲的寫作與第五號相差了兩年,剛好跨越在「實驗前衛」與「壓抑保守」這兩個階段的轉折上,儘管曲勢簡短,卻可從中看出彼此承接的端倪。第六號交響曲是一首b小調的作品,共有三個樂章,分別是Largo、Allegro、及Presto,節奏由緩轉急,長度也越寫越短。第一樂章的緩慢行進,弦樂部分有吃重的演出,低音提琴的鋪陳與情緒漠然的長笛交互出現。幽長的旋律線條,深灰色基調的畫面,是敘述也是內省。第二樂章為快板。明亮的、躍動性的氣氛被帶了出來,頗有普羅高菲夫的味道。情緒上並不愉悅,反而顯得聒噪而戲謔,長笛的穿針引線隱然可見,各聲部此起彼落的對話不絕於耳。嗯,家裡沒大人了。第三樂章速度更為狂野,不過各部的口徑轉為一致,層疊而上,有一種華麗而詭譎的氣氛,很熱鬧卻不熱情,是坐雲霄飛車進了鬼屋嗎?比較特別的是蕭氏承繼了第五號的手法,以b小調開始,卻以b大調收了尾,有種漸次放大的解脫感。好似由深海浮起時外界壓力的改變一般,透進光線越來越明亮,直到終了,卻發現水面上並沒有空氣。你正覺得這是一場鬧劇,蕭士塔高維契卻聳了聳肩,從你面前消失了。

--------------------------------------------------

老實說,我們都心裡都明白,這樣的音樂並不容易懂。對於當年的「前衛」作品,既然加入了新的元素,自然也不能用舊有的遊戲規則來看待。假如探究本質已是件辛苦的事,加入了指揮與樂團風格成分的版本比較,就更為複雜了,筆者並不打算這樣做。目前手邊所擁有的版本是由海汀克(Bernard Haitink)指揮大會堂管弦樂團(Concertgebouw Orchestra)的錄音(Decca/London 444 435-2)。此版的錄音中肯不浮誇,與海汀克沈穩中庸的風格相得益彰。大會堂管弦樂團在他的帶領之下,發揮出很好的韌性。不論是第一樂章的深沈晦澀,或是二、三樂章中,在抑鬱與釋放間拉扯的詭異,都帶著圓滑順暢的線條,澎湃又不過於激烈。樂器的音色配合十分精細,演奏的速度從容,力量的釋放循序漸進。讓聆聽者有機會以比較沒有壓迫感的方式,稍稍靠近蕭士塔高維契。

沒錯,就是靠近,寫到這我才發現要接近一個人的世界這樣不容易。有釵h背景可供瞭解,釵h性格可加分析,釵h模式能夠預測,但似乎蕭氏的音樂本質,從未屬於任何一者過。既然如此,要欣賞他的音樂,是否還是得回歸感性的層面?!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6.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4:13
[#8715] 妥 協 與 嘲 諷 兼 具@ 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 ── 謝政達    
妥 協 與 嘲 諷 兼 具
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 ── 謝政達

我們偶爾會聽見人說:政治歸政治、音樂歸音樂(後者可用無限多個詞彙替代)。這句話其實有一點點「弔詭」的成分。怎麼說呢?一般而言,人們在說這句話時,多半不希望政治干預音樂(或其它種種),也就是政治和音樂是不同的生活領域,應該分開看待,尤其是國家機器想要控制藝術(家)的創作時。但是,有些時候,音樂與政治結合卻可以獲得高度的讚揚,例如,西貝流士就因為創作了釵h激勵芬蘭民族情操的音樂作品,而被奉為民族英雄,這個時候,恐怕沒有人敢倡言「政治歸政治、音樂歸音樂」。弔詭吧?!其實,想要將這兩者截然二分不僅困難,恐怕也沒有必要,當然,這並非表示政治領域「應該」介入包含音樂創作在內的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而是說,音樂在很多時候本來就會反映整個社會的不同面向,各種政治現象也包含其中,因此,就算政治想要宰制音樂,這件事也會一一被紀錄在作曲家的樂譜之中。

雖說政治與音樂難以截然二分,但是政治的干預的確令人厭惡,其間的酸甜苦辣可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非親身經歷,外人恐怕難以體會。不過,俄國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應該能深刻地感受箇中滋味。他出生於1906年的列寧格勒,如此的時間、地點,似乎早已為他日後的創作生涯會與政治糾纏不清埋下伏筆。

1917年10月列寧所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革命成央A原本這個政黨的立意頗為崇高,希望能讓俄國境內廣大的農、工階級以及受壓迫的民族獲得解放,因此獲得多數人的呼應。革命後初期,俄國採取的是共和體制,擁有多黨體制、領導人的權力多少會受到制度的監督與約束。不過1924年列寧死後,局勢逐漸產生變化,這是因為繼任者史達林一步一步地將共產黨帶向「一黨專政」的方向,不但推行對他個人的崇拜,並且還運用秘密警察消滅一切反對他的人和派系,紅色恐怖從黨內波及全國,數以百萬計的黨內外人士遭到逮捕、流放和處決,這就是所謂的「大清洗年代」(約1934-38年)。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的誕生與此歷史背景密不可分。

生活在極權國家(totalitarian state)的藝術創作者必須要有很清楚的體認,除非你願意用生命捍衛自己的創作理念,否則就必須隨時掌握「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以免受到迫害。然而,所謂的政治正確卻是隨時會改變的,喜怒、好惡、對錯完全掌握於少數人之手,這是極權國家最大的特色。蕭士塔高維契本人就有過這種親身的經歷。

蕭士塔高維契的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上演之初(1934年1月首演),無論在國內外都獲得極大的迴響,至少這齣歌劇表面上得到官方的認可,因為它具有所謂的「樣版」(propaganda)弁遄]也就是說,妳們這些西方國家看看吧,我們蘇聯也容陶o種音樂存在!)不過,當國家不需要它的時候,馬上就被一腳踢開。1936年1月28日是蕭士塔高維契永難忘懷的日子,這天《真理報》(Pravda)刊登了一篇抨擊這齣歌劇的文章(以『國家機關報』作為批判某個人的工具,也是極權國家的重要特色之一),指出該劇的內容「荒唐無稽」。就當時的政治氣氛而言,一切(當然包含音樂)「應該」為「人民」(更明確地說,其實是為共產黨、官方的意識型態)服務,因此音樂的內容必須是簡單明瞭易懂的,與此相反的便會被戴上所謂「形式主義」(formalism)的帽子,然而沒有人知道「形式主義」所指為何,不過它顯然包含了一切與進步、不和諧、悲觀主義,以及任何無法反映蘇維埃工人階級英雄主義理想的東西。之前曾經提過,這是「大清洗的時代」,因此音樂的內容也必須加以洗滌。

蕭士塔高維契此時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如果不接受官方的批判並在未來作品「修正方向」,勢必難逃被整肅的命運。然而,若是一味屈從於官方的意識型態,藝術創作最重要的主體性、獨特性又該如何維繫?在這種兩難的煎熬下,蕭士塔高維契甚至放棄發表已經大致完成排練的第四號交響曲。第五號交響曲則是在這種背景下,於1937年在短短3、4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創作完成。

第五號交響曲完成適逢「十月革命」廿週年,其首演正好用來紀念蘇聯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然而,蕭士塔高維契在不久前才是官方批判的對象,首演前的氣氛顯得有些緊張,若是這部作品不對官方的胃口,相關人等的下場可能難以逆料,因此,當時列寧格勒愛樂管弦樂團的總監Fritz Stiedry竟然臨陣脫逃,最後是由穆拉汶斯基擔此重任(穆拉汶斯基因此成名,日後也多次擔任蕭士塔高維契交響曲的首演工作,開啟了他另一頁的傳奇故事)。

從結果來看,第五號交響曲顯然極為成央A不但作曲家獲得「平反」,也捧紅了一位新秀指揮家。不過,比較令人好奇的是,作曲家本人到底是抱持著何種心態從事此曲的創作?是向官方妥協?還是曲中蘊含「嘲諷」的意涵?此曲演出時有個副標題:「藝術家對合理批判的回應」(the artist‘s reply to justified criticism),由此觀察,蕭士塔高維契似乎原來就有意藉此機會向官方「輸誠」,不過一般人認為這個標題不是出於自願,不能由此論斷。如果從其它的文獻觀察,此曲顯然有其它寓意。例如他在《證言》(Testimony)中經曾提到:「歡愉氣氛是在受迫的情況下所創作」。作家Alexander Fadeive在看完演出後曾在其日記上記載:「結尾聽起來不像是逃避(更遑論是尋求某種慶祝或勝利的氣氛),反而像是對某人施加處罰或報復」。果真如此,當然就令人佩服蕭士塔高維契的毅力與奶O,不但能在表面上迎合當局的口味,保全己的身家安全,而且更狠狠地捅了執政者一刀,沒有讓當權者的企圖遂行。

事後論斷作曲家的創作動機雖然是研究此闕交響曲可以切入的角度之一,不過對筆者而言,它的意義並不大,因為換個角度來說,就算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五號交響曲是諷刺執政當局又如何?蘇聯當局不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說得簡單一點,不過是各取所需而已,難道蕭士塔高維契不是在獲得「平反」之後,重新獲得當局的器重,並安享榮華?也部A我們應該回到音樂本身,而不是作曲家的動機來觀察這首曲子。

---------------------------------------------------

這闕交響曲可說是蕭士塔高維契最容易讓聽眾接受的曲目之一,優秀的版本不少,在此要向各位推薦兩個版本。首先,首演者的詮釋自然有不同權威性,不應錯過。穆拉汶斯基錄製本曲的次數不少,筆者手邊的是他在Erato錄製的晚期作品,整體的感覺是非常「平穩」,細節相當清楚,無論是首樂章的「回憶」,或者是具有「譏諷」意涵的第二樂章,都是如此,基本上,各位可以將此版本視為「標準版」,作為和其他版本比較的基礎。相對於穆拉汶斯基的沈穩,伯恩斯坦1979年帶領紐約愛樂管弦樂團在日本的演出(Columbia/Sony)則是熱力四射的版本,十分具有煽動性,特別是第五號交響曲所具有的譏諷性格,在這個版本發揮地淋漓盡致,令人拍案讚嘆,是樂迷不可錯過的名演。

相信上述兩種不同風格的第五號交響曲,可以提供讀者細細品味蕭士塔高維契創作理念的機會,畢竟,從真實的音樂中親自體會作曲家的用心,比文獻上冷冰冰的探索更為實在,不是嗎?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5.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4:16
[#8716] 徘徊在理想和現實間的掙扎@ 蕭士塔高維契:第四號交響曲 -- 陳奕廷    
徘徊在理想和現實間的掙扎
蕭士塔高維契:第四號交響曲 -- 陳奕廷

在蕭士塔高維契的15首交響曲中我們可以簡單地看到兩種不同的趨向。第一種是作曲家為迎合蘇聯大眾的口味或是受共黨當局施壓而創作的政治宣傳品,另一種則是作曲家內心私密世界的縮影,象徵了一個沒有藝術自尊的國度人微言輕的無奈和禁聲的反抗。而今天筆者要向大家介紹的第四號交響曲就屬於後者。在它恢弘的格局和實驗性質濃烈的風格背後,隱藏了一段蘇共對文藝界慘絕人寰的血腥鎮壓,和作曲家青澀時期對遙迢的理想世界一廂情願的企盼和執念。這首交響曲標誌了俄派作曲家在當時的交響曲創作上最為激進的聲音,即便是蕭士塔高維契晚期的作品也難以重現此作繁複的甘美和哀愁。雖然它在現代蕭士塔高維契交響曲的演出次數上難以和其他當紅的七號、11號、15號等相提並論,但是在了解作曲家創作風格和心路歷程上卻是舉足輕重的創作。

從幽谷底奮起

1933年對所有在俄羅斯從事文藝創作的人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的丕變。當蘇維埃當局決定另行成立「USSR作曲家協會」時,所有有關文化的事業都落入了共產黨的嚴密監控中。俄國作曲家自19世紀末「五人團」時期所建立的音樂盛世到此宣告終結。即便當時以音樂先鋒姿態鋒芒畢露的蕭士塔高維契也失去了他長久以來最有力的奧援─「列寧文化委員會」的一員Lunacharsky。儘管年輕作曲家在他的下一部歌劇《曼札斯克區的馬克白夫人》(Lady Macbeth of the Mtzensk District)1934年一月於列寧格勒音樂院小劇院的首演盛況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命運之神已悄悄地將他帶向了生命的最低點。1936年當該劇在莫斯科Bolshoi劇院再次上演時,先前的風光不再,因為藝術指導過於現實主義風格的設計導致了劇中主角間的關係顯得矯情和品味盡失。樂評開始對蕭士塔高維契展開抨擊。在同年二月,作曲家的另一部芭蕾作品Pravda也遭到樂評無情的批判,他們稱這部作品為「謬誤的鈴響」,緊接著在列寧格勒召開的作曲家協會集會中,蕭士塔高維契被迫缺席以避免口誅筆伐的難堪場面,然而他之前的歌劇The Nose還是被毫不留情地被別上了粗野的標章。《曼札斯克區的馬克白夫人》被喻為資本主義的表徵和形式主義空泛音樂的代表,一夕之間,前途一片光明的青年才俊被政府視為人民的公敵。自1936年三月七號起,《曼札斯克區的馬克白夫人》被當局從當季演出劇碼上完全除名,蕭士塔高維契作曲家生涯中最大的挫敗已然來臨。他之前的摯友也紛紛和他漸形疏離,甚至他之前交稱莫逆的Marshal Tukhashevsky也在這次牽連甚廣的政治迫害下,成了第一名遭到暗殺的犧牲者。作曲家和當時知名的鋼琴家葛林伯格(Maria Grinberg)及紐豪斯(Heinrich Neuhaus)也都難逃被逮捕入獄的下場。這場腥風血雨的文化大革命,在前文化部主席Meyerhold被謀殺的慘烈情境下劃下人神共憤的休止符。

早在這場風暴開始前的1935年,作曲家已完成了名為《五首管弦樂曲殘篇》的作品,一般咸認這就是今天第四號交響曲的前身。這首在當時可稱之為前衛的新作,讓作曲家因為時局的壓迫而遲至1965年四月才公開的演奏它。真正的第四號交響曲以此部創作為基礎,於1936年蘇維埃當局對文藝界血腥鎮壓如火如荼開展之際完成,首演同樣遲至1961年12月在孔德拉辛帶領莫斯科愛樂管弦樂團協奏下舉行。

龐大的衝突

本首交響曲的規模浩大,演出時的樂團編制幾乎是演出貝多芬交響曲的一倍有餘。蕭士塔高維契在配器法上明顯地有師法馬勒「數大便是美」的想法,他用了六支長笛(包括二支短笛)、四支低音管(其中包含一支倍低音管)、六支單簧管、八支法國號、龐大的打擊樂部、鐘琴、木琴、兩台豎琴和弦樂部。在巨大的外表之下,蕭士塔高維契還加入了釵h自己前衛的想法,諸如他在自己的歌劇The Nose中辛辣的幽默感;第二號交響曲《十月》第一樂章裡多重旋律的架構;隱藏式的進行曲和舞曲旋律,以及在《新巴比倫人》(New Babylon)中毫無約束異於常軌的音樂精神。概括而論,這首交響曲也可視為作曲家向馬勒和貝爾格致敬的作品,因為儘管作品完成後經歷了幾乎四分之一個世紀才正式首演,但是原作的初衷的確和馬勒及貝爾格努力簡瘨Е峓蘄ㄙ熔z念相契合,並毫無疑問地成為作曲家最大膽的交響曲實驗。

在這首描述自我孤寂的內心之作中,我們不難發現作曲家對於現實世界鏡花水月的傷逝和慨歎,全曲洋溢著犬儒主義的自欺和幾近純真的理想主義,夾帶著一絲絲的悲觀但決不輕言放棄。打從第一樂章,作曲家就祭出長達476個音符的長篇大論,在這費時近半個小時的樂章裡,所有的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迅速地發展出繁複多采的音樂詩篇,這個強勢的喧囂直到弦樂以大張旗鼓的華爾茲旋律引領Presto的第二階段主題進場才完全改觀,但中間不容一絲休息的作風也卓實讓人秉氣凝神,完全激昂的銅管盛宴帶出高潮迭起的快感,緊接著以詼諧曲形式寫就的中段主題在木管群奏出充滿怪誕和嘲諷的複格樂句時,整個樂章的主題才真正宣告統一。第二樂章的行進承繼了第一樂章的精神,但是灌注了更深沉的醒思,恰如一個長大的進行曲緩緩的傾訴著作曲家心中的不滿和失一。終樂章是整個作品對立色彩最明顯的樂章,第一部份以Largo來延續上個樂章的哀愁,第二主題卻重回第一樂章的Allegretto,開始為最終狂風暴雨的激情做準備。整首交響曲不僅保留了蕭士塔高維契一貫的暗色調,也抒發了作曲家心中積鬱已久的反動情緒,不僅是考驗樂團耐力的作品,也是對聽眾品味的一大考驗,雖難免曲高和寡的遺憾,但是作為蕭氏的私房佳作應可當之無楚C

羅傑史特汶斯基的精采演出

當我們提到俄國的指揮家,穆拉汶斯基也閉O最容易浮現腦際的聯想。但是同樣道地的俄羅斯指揮家,諸如孔德拉辛和羅傑史特汶斯基卻是容易叫人忽略的名字。尤其是後者,雖然在Melodiya灌錄了大量的作品,但是一直難以簡璆u能給名獨奏家伴奏的陰影。事實上,羅傑史特汶斯基不僅曾為普羅高菲夫曾被棄若敝屣的第二、第三及第四號交響曲重振威名,更在1960-65年擔綱俄羅斯廣播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對於近代俄羅斯境內推動西方音樂家作品和維護傳統貢獻卓著。在他涉獵廣博的曲目和充滿戲劇性的地道俄派風格下,本章由Praga發行的錄音捷克廣播錄音就成為此曲彌足珍貴的版本。在穆拉汶斯基對此曲的錄音付之闕如之下,羅傑史特汶斯基的詮釋象徵了正統俄國指揮和作曲家互為表裡的依存傳統,也絕對是本曲在海汀克華麗的鋪陳下,另一個足以分庭抗禮的最佳版本!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4.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4:18
[#8717] 異質的美感、創作的樂趣、玩笑的快樂 @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交響曲 ── 薛偉文    
異質的美感、
創作的樂趣、玩笑的快樂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交響曲 ── 薛偉文

蕭士塔高維契寫下第一首交響曲的時候才18歲,而且這還是他在列寧格勒音樂學校的畢業作品。這首交響曲在1926年5月12日首度公演,結果獲得了空前的成央A而且除了俄國之外,在歐陸、美國也都旋即安排演出,自此確立了蕭士塔高維契作曲家的名聲與地位,而此時的他不過才20歲。

政治上的動盪也不能砍斷傳統文化的延續。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一號交響曲就明顯受到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史特拉汶斯基及普羅高菲夫的影響。所以這個作品混合了他早熟的原創性及傳統的管弦樂技巧,成為了一種既前瞻又朔往的跨時代產物。確實,蕭士塔高維契釵h作曲上的特色在第一首交響曲中就已經浮現,也一步步在往後的作品中逐漸實驗成形。

第一號交響曲是一首很具有探索精神的作品。第一樂章有一種唐突的對比及隱密的轉調,更特別的是浮現了作曲家的諷刺風格。相較之下,第三、四樂章就較為深邃及熱情,姑且忽略蕭士塔高維契年紀尚輕,這首作品其實是相當嚴肅的,而且在感情的表達上也達到相當的程度。第二、四樂章在相當規模的管弦樂中又包含了成分重要的鋼琴獨奏,呈現了非常多采多姿的聲音效果,就好像光譜上的七彩一樣地燦爛。蕭士塔高維契還用了一種相當「經濟」的方式來呈現樂曲,利用樂器的獨奏及小型合奏完整的呈現交響曲,而整個管弦樂團的合奏僅僅成為樂章中的過渡。

神經緊張及反諷的音調在第一樂章的開頭立即出現,以一種華麗的主題動機,以漸次的小號吹奏呈現,再利用扭曲的半音階巴松管回應。這段導入部包括了一個重要的部分,引導進入急板,一種進行曲的調性及稀疏的節奏帶來自鳴得意的虛張聲勢。第二個主題具有完全的對照性、加強的語調、調和的旋律及傳統的合聲。持續的張力在華爾茲的進行中,在界於主旋律及伴奏中維持著,而從頭至尾的合聲有種令人迷惑的情緒糾結。

曖昧的音調帶來詼諧曲的調性,第二樂章的開始像音樂劇上的玩笑,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演奏同樣的曲調,差別只在於音符的長度。稍後出現的主題,節奏感逐漸增加,脫離不吉利的感覺,但主旋律仍然保持了相當的陰影感,而且節奏依然是玩笑式的輕快。第二主題平靜而內省,迴轉式的念頭縈繞不去。兩個主題最終結合在強勁的合奏中。

不安的調性逗留不去,較詼諧曲的結尾更形激烈。第三樂章半音階抒情的雙簧管旋律在消逝之處,帶有組織性的豐富,調和僵直的伴奏。一個重要的節奏利用小號明顯的引導出來,充滿末日的憂鬱,逐漸重複而主導整段組織,最後沉澱成沮喪的最緩板。哀愁的雙簧管主題藉此發展至情緒頂點,而後迴轉主題。結尾時平靜但認命的音調呈現送葬的主題,持續而沒有間斷。

具有高度戲劇性的導入部,包含重要的旋律及節奏,而且持續的發展著。極快板瀏覽式的半音階主題,立即發展於不完全的組織中,而這是來自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第二主題從慢板樂段迴轉,渴望性的抒情詩體,立即在第一主題的伴隨下發展,呈現一種歪曲,在定音鼓的引導下迴轉。漸柔和的魅力逐漸升起,衝突性結尾建立在上升的樂句中,在革命性的意境中逐漸有了轉變。主要的合聲具有蕭士塔高維契後來的跡象,一種堅強的人性藉由小號確立,而且不是很容易地加入慣例。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從來沒有好好聽過這首交響曲,說是驚為天人也不為過。蕭士塔高維契不楓20世紀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更實際的,年輕活力的蕭士塔高維契還沒有歷經戰亂的憂鬱,作品比起往後更為多采多姿,一種異質的美感,一種創作的樂趣,一種玩笑的快樂,都可以在其中找到。

伯恩斯坦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DG 427 632-2)

伯恩斯坦的版本是稍微慢了點,不過更適合仔細欣賞蕭士塔高維契在配器上的創意;而且雖然很多人不認為DG的錄音良好,但是伯恩斯坦一系列標榜現場錄音倒是都相當傑出,愛樂者不必擔心有損蕭士塔高維契的精心佈置。第一樂章對於華麗而諷刺的曲風有忠實精采的呈現,兩者非但不只衝突,更且調和。細緻的樂器質感可以充分體會配器上的意義。激烈而煽情的管弦樂合奏更是伯恩斯坦的拿手好戲。第二樂章厚實的低音部加上輕快的高音弦,開啟了一幅美麗畫面。語帶詼諧的節奏感強烈而明顯,加上表情豐富而特異的鋼琴獨奏,完整呈現了蕭士塔高維契的意圖。第三樂章緩慢而不安定的質感,在伯恩斯坦神經質的演出中,逐漸增強能量,明顯的旋律線延伸帶來些陵鷅屆A時代性的衝突卻也極為突出。第四樂章延續著不安定感而更形激烈,爆炸性的樂段交雜著纏綿的美麗旋律,還有情境特別的鋼琴,形成複雜而不混亂的合奏。在伯恩斯坦與芝加哥的努力下,呈現出現代與傳統的衝突與融合。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105/Special/Special-Shostakovichsyms1.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213
2008-07-13 04:20
[#8718] Wondrous Strange:The Life and Art of Glenn Gould    
風格、美學、創造力,盡在藝術家傳記的典範中!

本書囊括多項殊榮
● 加拿大多倫多書卷獎
● 加拿大《溫哥華太陽報》年度最佳書籍
● 加拿大《環球郵報》年度好書
● 美國《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 美國作曲家、作家暨出版人協會「迪恩斯•泰勒獎」年度最佳音樂傳記
● 義大利《共和報》百大選書
● 翻譯授權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俄國、日本等國

風格、美學、創造力,均非自然天成,這本藝術家傳記的典範,讓世人瞭解,它們從何而來。

《驚豔顧爾德》是一本傑出的傳記作品,生動再現了顧爾德這位當代最負盛名鋼琴家的一生,讀來令人興味盎然。二十年多年來,凱文•巴札納持續不斷地蒐集研究,重新發現理解顧爾德的曙光。他描摹了葛蘭.顧爾德的藝術生命與性格,還有他身為鋼琴家、寫作者、廣播工作者、作曲家多樣豐富的創作樣貌。過去,顧爾德的形象不外乎是,1950年代中期突然崛起於樂壇、無師自通的天才、乖張孤僻的怪人,除了這些傳奇面向,巴札納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完整的肖像,並且大力著墨,多倫多的時代背景如何造就了這位風格獨具、才能卓越、創造力源源靈動的音樂家。

作者將顧爾德諸多引人側目的特徵,諸如獨樹一幟的演奏詮釋、過度炫麗的台風、對傳統的抗拒等特質,放到一個更大的架構背景中來審視,涵賒絳眳a的社會、文化、宗教背景、多倫多中上階層的成長過程、母親與他一生中唯一一位鋼琴老師的深刻影響,以及加拿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環境氛圍,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並由此出發,對於顧爾德短暫但輝煌的演奏生涯,離開舞台後的生活,投入廣播與平面媒體的工作,還有他與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以及史坦威鋼琴(Steinways and Sons)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入的描述。

本書作者取得顧爾德私人文件的無限調嬝v,實際採訪了顧爾德的友人與同事(當中有釵h是從未曝光的受訪者),書中探討了顧爾德的家族歷史、音樂與智識的發展、怪癖的行徑、風格品味與美學理念、隱密的情感關係與性生活、慮病的精神狀態、加拿大式的幽默感等等。最後,巴札納敘述晚年折磨顧爾德的詭異手疾、家庭問題、新的創作領域,如電影配樂,以及音樂家過世二十多年來仍享有的無上榮耀。

一九六四年,顧爾德便決定從此僅在錄音間、廣播室、電視節目和電影中演奏,對此關鍵轉折,作者史無前例地根據完整資料,提出一個全新的評估。佐以為數可觀的罕見照片與珍貴手稿。可以說,本書是關於當代最受追憶、造詣最高的音樂家顧爾德的超級文本。

作者介紹
testtesttesttest凱文.巴札納(Kevin Bazzana)

加州柏克萊大學音樂史與文學博士。自1995年起,即擔任《葛蘭•顧爾德》國際雜誌編輯,前一本著作《葛蘭•顧爾德:作品的演繹者》(Glenn Gould: The Performer in the Work),以研究顧爾德的鋼琴演奏與詮釋,於199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所出版。另著有《失落的天才》(Lost Genius),敘述匈牙利最後一位浪漫鋼琴大師爾文•尼爾哈齊(Ervin Nyiregyh嫙i)的故事。目前居住於加拿大卑詩省。

劉家蓁

台灣大學政治系、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所畢業。曾任雜誌編譯、駐外記者、專欄作家,具筆譯、口譯專業經驗,譯作散見雜誌期刊。曾任職於模特兒經紀公司國外部、大學藝文中心展覽經理、藝術拍賣公司專題編譯、並主持過多場音樂會。關注議題廣泛,時尚、藝術、宗教、人文、歷史等。

譯者亦為顧爾德資深樂迷,二○○七年將此巨著引進華文書市,樂為音樂推手,先生為德籍古典音樂家及作曲家。現旅居德國,正在籌製顧爾德商業劇情片。興趣寫作翻譯,已出版德國博物館系列《柏林灰色》、《漢撒橘色》等書。
Email:kayjjliu@yahoo.com.tw

http://www.book4u.com.tw/newbook4u/book_page.asp?goods_ser=kk0207674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34
2008-07-13 12:26
[#8719] 圖解管弦樂團    
圖解管弦樂團

管弦樂團一個由弦樂、銅管樂、木管樂和敲擊樂器等所組成的西洋音樂表演團體。從中世紀在歐洲為皇室貴族專享的表演,至日後為一般市鎮的平民提供娛樂,演奏全歐洲各地傑出音樂家的作品,發展成今日不再限於演奏古典音樂,甚至為流行曲伴奏或替電影、電視和多媒體作配樂。
一般普羅大眾,以至一向僅學習獨奏的音樂學生都未必知道「甚麼是管弦樂團」。共和媒體《圖解管弦樂團》──以簡明淺白、圖文並茂的方式,向普羅大眾講述這種有長達五百年歷史的表演藝術。

出版日期:2007-10
EAN/ISBN:9789889944988
零售定價:港幣98元

http://www.softrepublic.com/product_detail.php?isbn=9789889944988

Available at Page One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34
2008-07-13 12:31
[#8720] 圖解管弦樂團    
Repost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34
2008-07-13 12:36
[#8721] 就是要黑色小禮服!@ 焦元溥聯合晚報    
就是要黑色小禮服!
焦元溥聯合晚報

四年前,美國女高音沃格特(Deborah Voigt)被倫敦柯芬園皇家歌劇院解約。雖然受邀劇碼《納克索斯島的阿麗雅德》(Ariadne auf Naxos)是其拿手好戲,沃格特的演唱甚至著名到讓她被人戲稱為「Ariadne.com」,但在導演構思考量下,柯芬園卻忍痛辭退這當代最著名的歌劇紅星。

消息傳開,不但音樂界為之譁然,更跨越藝文新聞而成社會事件。原來沃格特之不適任,不是歌藝或演技欠佳,而是重達160公斤的她實在塞不進劇中的黑色小禮服,無法表現導演要的現代時尚感。釵h女高音以過重聞名,但因肥胖而被開除,且是如此名家,倒是歌劇史罕見,更掀起輿論一片討論。

我在1999年首次欣賞沃格特演唱,除了對其優美音色和驚人音量印象深刻外,她的體型也讓人過目難忘:說實話,別說是黑色小禮服,就算給她黑色窗簾,沃格特也不見得穿得下,在舞台上行動更如愚公移山。從小就為肥胖所苦的沃格特,多年來用盡各種方式減重,卻是失之東榆,收之桑榆。慘遭柯芬園解約後,她決定放手一搏,拿聲音當賭注,悄悄在原訂登台那天去醫院做了胃繞道手術。

手術後不到一年,沃格特復出舞台,再度成為熱門話題。又三年,她帶著輕了近60公斤的身軀(傳說中兩個吳淑珍的重量),重返柯芬特園演唱當年被剝奪的角色。我幸運地在沃格特手術前聽過她《女武神》之齊格琳德,剛復出時《飄泊的荷蘭人》之仙妲,上週更見證她在倫敦甜蜜的復仇。以前的她音量巨大,聲線卻易放難收。體重減輕後她歌聲雖未若以往溫潤,但明亮銳利的新嗓音卻讓她得以展現昔日不足的稜角張力,音量控制也更見細膩。有了更凝聚的聲音和移動自如的身材,她成布D戰要跳脫衣舞的妖姬《莎樂美》,唱了期待已久的《托絲卡》,甚至還能唱張力強勁,需要戲劇花腔技巧的《喬宮達》。不久,沃格特更要演唱戲劇女高音的極致角色——華格納《指環》女主角布倫希德,歌劇迷都引領盼望。

藉著膽識、幽默、決心和智慧,沃格特化危機為轉機,歌藝和知名度都因「黑色小禮服」事件而更上層樓,而我們就繼續期待她的成長吧!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2/139077/web/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34
2008-07-13 15:28
主旨內容一共有 1936 頁,每頁顯示 20 個信息,選擇頁數: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按照傳送日期顯示:由舊至新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由新至舊
最新資訊 - 市場
駿韻音響有限公司Wise Sound Supplies Ltd. 2025-05-25

最新資訊 - 市場
P&O Hi-Fi Company Limited 2025-05-25

最新資訊 - 影音
DELA 宣布為旗下音響專用 Ethernet 網路線 C100 新增 5 公尺型號 2025-05-23

最新資訊 - 影音
支援 Qobuz Connect,Lyngdorf Audio 發布 TDAI-3400 全新軟體更新 2025-05-22

最新資訊 - 影音
Astell&Kern x Roon 宣布高清音樂播放器 PD10 正式支援 Roon Ready 功能 2025-05-21

最新資訊 - 影音
Innuos 發表全新旗艦音樂串流播放器 / 伺服器 Nazaré 2025-05-19

最新資訊 - 影音
Brinkmann 宣布旗下所有電子產品推出全新配色選項 2025-05-17

最新資訊 - 影音
Lyngdorf Audio 推出全新串流合併式放大器 TDAI-2210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