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天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寄件者 傳送日期 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
[#15925] The Water Lily Acoustics @ REG /The Absolute Sound    


The Water Lily Acoustics Russian Orchestral Recordings and Contemporary Audio Criticism
http://www.regonaudio.com/WaterLily%20Acoustic%20Russian%20Recordings.html

Gustav MAHLER (1860–1911) Symphony No. 5 (1901-2) [70:57]
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Yuri Temirkanov
rec. in concert, 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a Great Hall, September 2003
WATER LILY ACOUSTICS WLA-WS-76-SACD [70:57]
http://www.musicweb-international.com/classrev/2010/May10/mahler_wla-ws-76-sacd_sv.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29 16:55
[#15926] MICROPHONE THEORY @ REG /The Absolute Sound    


MICROPHONE THEORY and a Microphone Test Recording
@ REG / The Absolute Sound
http://www.regonaudio.com/MICROPHONE%20THEORY%20word.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29 16:59
[#15927] High Romanticism @ REG /The Absolute Sound    


High Romanticism and the Sound of Recorded Music @ REG /The Absolute Sound
http://www.regonaudio.com/HighRomanticism.html

The Haydn Saal, Esterhaza Palace, where Haydn conducted his own compositions.( reverberation time 1.2 seconds )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29 17:01
[#15928] What Can and Cannot Be @ REG /The Absolute Sound    


What Can and Cannot Be Expected from Stereo, Logically
http://www.regonaudio.com/What%20Can%20and%20Cannot%20be%20Expected%20from%20Stereo.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29 18:00
[#15929] Mono: The Purest Of the @ REG /The Absolute Sound    

Mono: The Purest Of the Pure?
http://www.regonaudio.com/Mono.html



最後修改時間: 2010-12-29 18:03:05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29 18:02
[#15930] 從弦樂中突圍的雙簧管聲音 @ 楊照    
從弦樂中突圍的雙簧管聲音--莫札特F大調四重奏 K370

從一個角度看,莫札特從來沒有幼稚過。作為一個眾所周知的神童,他很小就開始到處表演,而且很小就開始寫很成熟的樂曲。令當時及後世感到最驚訝的事他不到十歲之前寫的作品,幾乎一出手就渾圓完整,沒有經過青澀摸索的階段,更沒有一眼就被看破的可笑錯誤。

不過換另一個角度看,莫札特卻從來沒有真正成熟過。還來不及進入中年,他就離開人間了。而且一直到在病榻上寫『安魂曲』時,他都不曾喪失對於音樂的好奇心,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在音樂中耍耍小把戲的習慣。

一七八0年,莫札特去到了慕尼黑,準備歌劇『依多梅聶歐』(Idomeneo)的首演,在那裏他遇到了一位當時頂尖的雙簧管演奏家拉姆(Friedrich Ramm),雙簧管是個相對古老的樂器,不過顯然拉姆的演奏,有不同於當時一般的風格,立刻引發了莫札特對這個樂器的新鮮好奇。

莫札特的反應,是寫出一首四重奏,將雙簧管放進弦樂聲音中,看看會發生什麼事。除了雙簧管外,四重奏中有一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換句話說,弦樂不只勢力龐大,而且涵蓋了很廣的音域。這對雙簧管吹奏是很大的挑戰,要如何在弦樂包圍中脫穎而出;這對作曲家是更大的挑戰,要如何為這個組合找出可以說服聽眾的邏輯了。

莫札特的做法是在第一樂章,先讓雙簧管明顯擔任帶領主題的角色,弦樂陪襯配合。然而悄悄地,和雙簧管音域接近的小提琴、中提琴逐漸侵入了主題,一步步逼近雙簧管的主角位子,轉而成為對話對唱的關係。這種雙簧管先單獨帶頭,後來卻被弦樂追上的模式,延續到第二樂章,上演變化著不同模態。第二樂章是以關係小調d小調寫成的,這個調在莫札特歌劇中經常是用來鋪陳「復仇」情緒的,因而慢板的第二樂章帶有強烈的歌唱意味,而且在優美旋律底下,藏著不容忽視的堅實、火熱個性。

到了第三樂章,莫札特不甘繼續重複,頑皮地設計了一段十三小節的音樂,雙簧管用4/4拍演奏,其他三把弦樂器卻繼續維持原有的6/8拍節奏,好像是雙簧管和三把弦樂賭氣,自己走了另外一條路,弦樂呢?堅持不讓步、不理會自走自地,或是呆呆地根本沒有察覺雙簧管在鬧彆扭,就在聽眾開始意識到重奏組合有瓦解的危險時,莫札特大筆一揮,又讓他們無間合作了,好像甚麼是都沒發生過,留下聽眾狐疑自問:「我剛剛是不是聽到甚麼奇怪的東西呢?」 .

http://tw.myblog.yahoo.com/mclee632008/article?mid=5470&prev=5475&next=5464





最後修改時間: 2010-12-30 10:15:13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0:14
[#15931] 布拉姆斯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 @ 楊照    

布拉姆斯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
文/楊照

布拉姆斯畢生最要好的朋友之一,是小提琴家姚阿幸,他們不只是好友,而且是在音樂創作上並肩的戰友。姚阿幸在孟德爾頌的翼護下出道登場,布拉姆斯則是被舒曼賞識提拔而嶄露頭角,孟德爾頌和舒曼又是極為要好的朋友,所以姚阿幸和布拉姆斯相識,一點也不意外。

不過姚阿幸曾有過其音樂浪遊,孟德爾頌一八四七年英年早逝後,姚阿幸一度離開了萊比錫,去到威瑪擔任李斯特新成立的樂團首席。李斯特的樂團,敲鑼打鼓標榜要提倡「新音樂」、「進步音樂」,對照、乃至打倒「舊音樂」、「保守音樂」,而他們心目中的「舊音樂」重鎮,就是萊比錫。

把姚阿幸從萊比錫挖到威瑪,對李斯特的計劃大有宣傳效果,不過看在和孟德爾頌感情深密的舒曼夫婦眼中,恐怕難免情何以堪。還好,姚阿幸在威瑪只待了兩年,而且在離開時公開表示:「再也無法對李斯特的音樂有任何同情之感了!」這樣的決定,受到舒曼夫婦的熱情支持與擁抱。「迷途知返」的姚阿幸開始密集進出舒曼家中,也開始了他和布拉姆斯的音樂交流、合作。

姚阿幸在藝術上的信條是「自由卻孤獨」,自由與孤獨總是手牽手出現,不能忍受孤獨的人也就無法獲得藝術創作上的自由。這樣一個人,顯然有其內在精神黑暗的一面。會一再強調「自由且孤獨」,一部分是因為姚阿幸一直不安害怕著做為一個「自由」藝術家必須承受的孤獨。這種黑暗恐懼,最清楚反映在他的婚姻上。

嫁給姚阿幸的阿瑪莉耶婚前是位傑出的歌劇女高音。婚後她停止了歌劇演出,祇有在音樂會或沙龍社交場合演出。然而姚阿幸對於她的音樂演出,尤其是她的社交活動,抱持著愈來愈敵意、反對的態度。一八八○年,希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柏林演出,作曲家自己親臨聆聽,順便和老友姚阿幸相聚。短短幾天間,布拉姆斯驚訝地發現:姚阿幸夫婦之間的衝突已經升高到完全無法掩藏的地位,姚阿幸甚至專斷地將阿瑪莉耶的學生都趕跑了。

離開柏林後,布拉姆斯給阿瑪莉耶寫了一封安慰的信,信中批評了姚阿幸不可理喻的行為,也表示了對阿瑪莉耶的支持,相信她行為絕無可議之處。 姚阿幸後來以阿瑪莉耶的外遇為由,到法院訴請離婚,訴訟過程中,阿瑪莉耶提出的呈庭證物之一,就是布拉姆斯寫的信。

姚阿幸深覺受到背叛,轉而遷怒布拉姆斯,據說他寫了一封瘋狂的信給布拉姆斯,痛罵:原來和阿瑪莉耶有染的,就是布拉姆斯!如此一來,兩人當然形同絕交,不可能再來往下去了。彼此不見面、也不通信,長達數年。

和姚阿幸絕交,對布拉姆斯的影響,再明白不過。一八七九年出版『第一號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之後,以弦樂為主角的作品,徹底從布拉姆斯的創作中消失了。他寫了氣勢恢宏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寫了鋼琴三重奏、寫了兩首交響曲,中間還穿插了許多藝術歌曲,就是不寫弦樂,尤其不寫小提琴。

一直到一八八六年夏天,布拉姆斯到瑞士避暑,在那裡寫了三部新作,竟然分別是:F大調大提琴奏鳴曲、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以及c小調鋼琴三重奏!

如此戲劇性的轉折,背後因素,當然是姚阿幸。前一年十月,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首演發表,在麥寧根受到好評,可是轉回維也納卻受了不小的挫折,樂評家們的主流意見是:「不知所云」。可是就在維也納演出沒多久,布拉姆斯收到姚阿幸的來信,跟他要求未出版的樂譜,希望安排在柏林演出第四號交響曲,而且姚阿幸也的確在一八八六年的二月,指揮柏林藝術學院樂團演出了這首曲子。

兩人間多年的堅冰,正式融化。布拉姆斯高興地接受了姚阿幸主動送來的和解訊息。隨後帶著如釋重負的情緒,去到杜溫湖,很自然地就將積累壓抑多年,關於弦樂的想法,傾倒出來了。


雖然這首在杜溫湖畔完成的『第二號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並不是由姚阿幸擔綱首演,但內中顯然充滿了布拉姆斯對這份失而復得友誼的喜悅與珍惜,加上他當時和女歌手史碧絲的交往,讓音樂中洋溢著布拉姆斯其他作品中少見的舒暢光彩,證明了布拉姆斯大有能力寫出不那麼深沉憂鬱的作品的。標示為「甜美快版」的第一樂章,其中第二主題尤其「甜美」,足可讓所有聽到音樂的人,從中得到幸福的共鳴。

http://tw.myblog.yahoo.com/mclee632008/article?mid=5477&prev=-1&next=5476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0:21
[#15932] 舊酒新瓶 Andromeda 又翻炒Otto Klemperer 貝多芬交響曲EMI全集    
又翻炒冷飯, 好悶!



最後修改時間: 2010-12-30 11:51:00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1:47
[#15933] Pergolesi臨去一瞥 @ Giulini    

http://blog.roodo.com/giulini/archives/14823371.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1:51
[#15934] ICA Classics首度發行大衞王David Oistrakh 於1960年代的DVD錄像    
ICA Classics 首度發行BBC為大衞王David Oistrakh 於1961年造訪英國倫敦所舉行的演奏會, 所灌錄及攝製的巴哈雙小提琴協奏曲 (顆拍指揮Sir Colin Davis和兒子Igor Oistrakh) , 另外DVD亦收錄1963年David Oistrakh 和兒子Igor Oistrakh於倫敦所舉行的演奏會上, 所合奏的莫札特交響協奏曲, 樂團是莫斯科愛樂者樂團, 由Menuhin負責指揮; 另一搭子是由Kondrashin同年指揮莫斯科愛樂者樂團, 配合David Oistrakh 所演奏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最後修改時間: 2010-12-30 12:22:24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2:21
[#15935] 舊酒新瓶 意大利Urania翻炒Svaitoslav Richter 於DGG的錄音    
繼續炒冷飯, 好悶!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2:25
[#15936] 舊酒新瓶 意大利Universal 翻炒Svaitoslav Richter 於PHILIPS的錄音    
炒啊炒!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2:27
[#15937] 舊酒新瓶 意大利Universal 翻炒Svaitoslav Richter 於PHILIPS的錄音    
炒啊炒!x2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2:28
[#15938] Decca即將發行鋼琴版的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這個由Franz Liszt 改編為鋼琴版的白遼士(Hector Berlioz)《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ique),無論是音樂會或CD出版都相當少見 (如果你買到由Hyperion出品及Leslie Howard彈奏的Liszt鋼琴全集的話),前陣子才聽過Nikolai Petrov於1987年的MELODIYA錄音(由Venezia出版),效果驚為天人。Decca即將於明年2月發行一張法國鬼才鋼琴家Roger Muraro演奏白遼士《幻想交響曲》交響曲鋼琴版,2010年9月的錄音,有為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200年冥壽熱身的味道。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2:42
[#15939] Hyperion將推出李斯特鋼琴作品99CD全集    
明年是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誕生200年冥壽紀念,英國獨立唱片公司Hyperion將推出Leslie Howard所錄製的李斯特鋼琴作品全集(99CDs)。






最後修改時間: 2010-12-30 12:49:59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2:47
[#15940] Hyperion將推出李斯特鋼琴作品99CD全集    
難得見新猶



最後修改時間: 2010-12-30 12:54:45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2:53
[#15941] Decca即將發行鋼琴版的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法國鬼才鋼琴家Roger Muraro演奏白遼士《幻想交響曲》交響曲鋼琴版,2010年9月的錄音,有為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200年冥壽熱身的味道。


He just come HK perform this pieces, acturally, quite boring....although, it will be quite interesting to compare the recording with Live memories, But it is recording from decca.....
ccn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0.xxx.xxx.94
2010-12-30 14:26
[#15942] 《茉莉花》沒有敵人 .周光蓁    

諾貝爾和平獎儀式中,一曲如泣如訴的《茉莉花》,勾起中華民族百般滋味。
 
提到中國民歌《茉莉花》,也許即時想起的,是十二月在挪威奧斯陸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的儀式中,由美籍華裔小提琴家張萬鈞的無伴奏演出。一分多鐘的作品,把原來輕快的民間小調,拉奏得如泣如訴。委婉之情,盡在張氏愁眉深鎖的演繹,而小提琴獨奏較鋼琴更呈形單影隻效果,琴弓拉奏長音亦予人淒厲,但卻有著不止息的堅持。

不少本欄讀者電郵問及有關《茉莉花》的資料。一般來說,這首又名《鮮花調》、只有四句的單樂段短小民歌,自清朝乾隆以來流行於江浙一帶。儘管在其他省份曲調不盡相同,但歌詞基本一樣:「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近年不少音樂學者經考證認為,其曲調起源於五台山著名的佛教音樂《八段錦》。如果歌詞以「南無阿彌陀」來哼唱,梵音幾乎昭然若揭。

《茉莉花》在西方世界廣為認識,主要拜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著名歌劇《圖蘭朵公主》所賜。這首一九二六年在米蘭作世界首演的歌劇,故事以北京紫禁城為背景,為突出中國元素,故大量引用五聲音階的曲調,其中以《茉莉花》的引句最多,效果也最好,在劇中多次奏出,幾可視為全劇的主題曲。例如在第一幕首次出現是以男童聲優雅地唱出「遠在東山,白鸛鳴叫……」,樂隊以撥弦、豎琴伴奏,有若天籟。然而之後在大合奏樂段,作曲家以銅管強力奏出《茉莉花》主題,再之後發展到第一幕結束前,由樂隊、合唱重複《茉》主題,把氣氛推至高潮落幕。第二幕冷艷可畏的圖蘭朵公主首次入場前那段童聲《茉莉花》,輕唱著「千聲呼喚……」,同樣動聽。

《圖蘭朵公主》的吸引力並非一般,它引來上世紀指揮巨擘卡拉揚、小澤征爾先後親臨北京,提出在紫禁城實地上演這部歌劇。結果最後在二十世紀末的一九九八年才實現,由聞名的印度籍指揮梅塔配合張藝謀導演、設計,進行迄今唯一的演出。順帶一提,梅塔在一九七三年和倫敦愛樂樂團演繹的這部歌劇版本,是公認的最佳錄音,巴伐洛堤的經典唱腔已成絕響(Decca 414274-2)。

普契尼在首演前兩年去世,歌劇由後人代完成。但全劇中《茉莉花》片段全部是他的手筆,當然還有第三幕那首無人不識的男高音詠嘆調「長夜未眠」。更重要的是,普氏創作該劇的中心思想乃「愛情戰勝一切」,他多番採用的《茉莉花》似乎正是表達該主題的音符。這個愛的主題,跟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我沒有敵人》的講話不謀而合。

有趣的是,海峽兩岸四地都以不同的花作為本土象徵,台灣的梅花、香港的紫荊花、澳門的蓮花。然而唯有茉莉花的音樂一奏響,便連繫到中華民族,對外、對西方的聽者,尤其如此。譚盾為九七香港回歸而創作的《天、地、人交響曲》,在《天》的部分便加進了《茉莉花》,除了樂隊外,還通過大提琴獨奏、童聲合唱、古老的編鐘等唱和,將古今、中西連接起來,能達至如此效果,非《茉莉花》莫屬。事實上,在回歸當晚子夜前夕的交接儀式上,中、英兩國軍樂隊分別奏樂恭迎雙方領導人進場,中方首先演奏的,正是《茉莉花》。

近年在國際舞台矚目地奏起《茉莉花》的,是二零零八年五月,地點是梵蒂岡。當時正值北京奧運前夕,中國進行全球性形象工程,北京的中國愛樂樂團聯同上海歌劇院合唱團,在鄧小平三女鄧榕率領下遠赴教廷,在那裏為數千貴賓奏樂,其中包括主人家教宗本篤十六世。演畢莫扎特《安魂曲》後,指揮余隆在掌聲中轉身加奏一曲,演的正是《茉莉花》。

短短兩年之後,同樣的歐洲、同樣的莊嚴場合、同樣的普世價值、也是同樣的《茉莉花》,但作為此曲發源地的中華大地,政治氛圍已作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當年接近二百人組成的樂隊、合唱,以極為開朗抖擻的精神樣貌頌唱,如今只剩下一把孤獨小提琴的哀嘆,明媚的春天又為嚴冬所取代。

《圖蘭朵公主》講述殘酷的紫禁城公主受愛情的喚起,最後幡然悔誤,放下屠刀,更為此首度流淚,以褒揚「愛情戰勝一切」的主題。大概普契尼譜寫此曲時都不曾想到,故事內容過了幾十年竟然具有現實意義,部分更是一語成讖。而他所鍾愛的《茉莉花》這首民間小調,連續登上大雅之堂,奏出百般滋味的旋律。■

chouoliver@yahoo.com

周光蓁,香港大學中國音樂史博士、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香港電台節目顧問、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現任《南華早報》資深作家。著有《中央樂團史1956-1996》(香港三聯書店二零零九年出版)。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ms&Path=4472397941/02ms.cf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4:51
[#15943] 《茉莉花》沒有敵人 .周光蓁    
指揮巨擘卡拉揚的《圖蘭朵公主》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4:57
[#15944] 《茉莉花》沒有敵人 .周光蓁    
梅塔在一九七三年和倫敦愛樂樂團演繹的這部歌劇版本,是公認的最佳錄音,巴伐洛堤的經典唱腔已成絕響(Decca 414274-2)。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30 14:59
主旨內容一共有 1936 頁,每頁顯示 20 個信息,選擇頁數: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按照傳送日期顯示:由舊至新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由新至舊
最新資訊 - 市場
P&O Hi-Fi Company Limited 2025-05-28

最新資訊 - 市場
百搭高級音響有限公司The Sound Chamber 2025-05-28

最新資訊 - 影音
支援 Qobuz 高解像播放,Ratoc 推出全新網路串流轉盤 RAL-NWT01K 2025-05-26

最新資訊 - 影音
限量復刻,電響社推出 Maxell 品牌的 UD 卡式錄音帶 2025-05-25

最新資訊 - 影音
DELA 宣布為旗下音響專用 Ethernet 網路線 C100 新增 5 公尺型號 2025-05-23

最新資訊 - 影音
支援 Qobuz Connect,Lyngdorf Audio 發布 TDAI-3400 全新軟體更新 2025-05-22

最新資訊 - 影音
Astell&Kern x Roon 宣布高清音樂播放器 PD10 正式支援 Roon Ready 功能 2025-05-21

最新資訊 - 影音
Innuos 發表全新旗艦音樂串流播放器 / 伺服器 Nazaré 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