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天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寄件者 傳送日期 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
[#10122] 2008.02.02 - Matsuev @ sussicran     
時間 2008年2月2日20:00
地點 巴黎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
曲目 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蕭邦:第四號敘事曲;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演出者 Denis Matsuev-鋼琴

燈光調暗,我忍著時差問題猛打呵欠。總覺得這樣有點浪費錢,上回剛抵達倫敦也是,當晚即衝了ENO的莫札特「伊多梅尼歐」,結果至少睡死半場。然而Denis Matsuev幾聲懸疑開始,倏然變臉般地掀開重音,我心一驚,「爽!這就是我要的!」看來這次不會睡著了。

我沒料到這聲音會是看起來憨憨的Matsuev所發出來的。溫馴的撫慰、透晶亮地滑移、石破天驚的重擊,碩大的史坦威鋼琴名副其實地成為Matsuev手中的玩物,或者,李斯特這首宛如小魔物的b小調,徹徹底底地被Matsuev征服。Matsuev以一種我未曾體驗過的誇張面貌與表情強加在b小調身上,但他的意志過於堅實強烈、技巧過於無懈可擊,讓我覺得曲子像是被勁量電池整個加持過,以致於現場即使有雷光出現也不覺意外的程度。

這大概是我聽過最完美的音樂計算之一吧!整個b小調活像是一位不斷變換身份的多重人格分裂者,一會兒呢喃、一會兒怒吼。Matsuev踏板用得不算勤,那些音粒可都紮紮實實地到位,左手耍弄快速音階的層次與威力絲毫不輸給右手,連顫音都能有滑順而連貫的表情變化!那種目不瑕給的震撼所帶來的唯一缺點,就是接在它後面的蕭邦第四號敘事曲明顯吃了悶虧,事實上Matsuev臨場對這首蕭邦也沒嚼得那麼深入了。不太能夠理解曲目的安排怎麼會如此反高潮,兩首應該巔倒過來吧!

Matsuev意猶未盡地再給我們一場個性派的展覽會之畫。百分百的炫技不須多提,在b小調裡Matsuev已證明自己是一位面對各式盤根錯節都能遊刃有餘的鋼琴家,而他在此是更把隱於畫像裡的情緒與故事都一古腦兒地潑灑出來了!小雞的鳴叫、猶太人一尖一厚的爭執、墳墓的陰森、飛天女巫的呼嘯,乃至城門的莊嚴,一切的一切全都生動無比,連那輛全是沉重和弦的牛車都可以那麼有新意。Matsuev儼然成為最權威的導覽員,清晰地告訴我們每幅畫像所要表達意圖,我從沒想過聽現場的「展覽會之畫」可以那麼感動莫名。這感動不止是對曲子本身,也對這兩首快被玩爛了的大型曲目,在Matsuev的詮釋下還能出現這麼嶄新的訊息。

這還不夠,Matsuev在五首安可擺明了要告訴世人,他才是這個世代的炫技名家。先前在他的專輯上看到「Vladimir Horowitz接班人」的詞句還狐疑許久;不過現在我很清楚在我內心的激動,還有那捨不得放下的掌聲,八成與當年被Horowitz的音樂電到的聽眾相差無幾吧!

http://blog.roodo.com/sussicran/archives/5964493.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92
2009-05-28 09:30
[#10123] Bianconi的拉威爾 @ sussicran     
拉威爾:鋼琴作品集/Philippe Bianconi-鋼琴/Lyrinx LYR 2233

在巴黎的二手唱片行瞧見Philippe Bianconi的拉威爾,「是那個舒曼彈得很好的Bianconi嗎?」我有點遲疑。我依稀還記得那兩張很有質感的舒曼,雖然稱不上驚艷,卻有一種適切的甜度與美感,溫溫地送進心坎裡。回國之後也和這張拉威爾相處了一陣子,不錯當然是不錯,但要說無可取代倒還不至於,總之沒特別在意,畢竟乍聽之下是很容易令人遺忘的類型、詮釋也說不上來有什麼特別觸動人心之處。直到某個靜得有點發慌的深晚,我一時興起,又把它給找來聽聽,雖然說不上來為什麼,但突然超有感覺的。

有許多優秀的演奏可以說服人們「有比技巧更重要的事物存在」,Bianconi的拉威爾對我來說就是一張這樣的唱片:雖然是一片水汪汪的感性漣漪,但就是很有「畫面」,聽覺想像幾乎可以成功轉移成視覺了!殘留在那天晚上的一幅幅美景雖然逐漸fade out,但有過那次體驗,卻讓我對拉威爾的作品有全新角度的認識,找到另一種完美的可能性。像是一開始「水之嬉戲」變成了「翩翩起舞的水精靈」,有如夕陽映照之下的粼粼波光,每段小琶音都晶瑩剔透地,像是折光四射的水晶吊飾一般,美得令人目瞪口呆,我想連Jean-Yves Thibaudet都得讓個三分。

在輕盈之中佈滿細膩的多層次,這種音樂造型在法國鋼琴小品裡向來是很能取悅聽眾的,Bianconi在這裡顯然對於展示各種個性的「輕」相當在行:可愛的、鬼靈精怪的、愁悵的、靜謐的……,這裡沒有炫目的敲敲打打,甚至會有「弱音才是主角」的錯覺(不是電平問題),彷佛連強音的存在,都是為了形成與弱音的對比所做的妥協。當然,整張拉威爾當然並非全在「輕聲細語」中進行,純粹只是因為Bianconi在弱音處理上的「口氣」深得我心罷了!現今的鋼琴家之中,擅長營造值得回味再三的頂級沙龍氛圍並不多,而Bianconi必定是其中相當在行的一位。我猜如果有機會的話,他的蕭邦小品錄音應該有造成轟動的本錢。

http://blog.roodo.com/sussicran/archives/7660419.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92
2009-05-28 09:32
[#10124] Koroliov的巴哈 @ sussicran     
巴哈:法國組曲BWV812-817/Evgeni Koroliov-鋼琴/Tacet 161

Evgeni Koroliov在Tacet已經不是第一次錄巴哈。過去我對他的平均律除了中規中矩的美,似乎已經佚失了其他印象;要不是聽到這張法國組曲,我恐怕都會忘了原來曾經聽過他的巴哈。

不過我記得Koroliov的海頓。那是很得我心的海頓,不走偏鋒、穩穩甜甜地,偶爾幾個音會讓我不自覺地躲到思緒的深處,發呆許久的那種,雖然也可以說簡直快要成為一種不需要用大腦聽的音樂了,但在這裡並沒有貶意哦!話說回來,這張法國組曲或多或少也有這種特質,所以最近已經低調地窩在我的CD player許久,原因無他,純粹是聽起來順順的,在炎炎夏日裡尤其是沁涼一劑,應付工作的煩悶心緒特別有效。

特地找時間細聽它則是這兩天的事。專注一聽,不免訝異於Koroliov觸鍵潤飾之細膩、音粒之甜美且清爽、力道之輕盈且平衡(當然,掌舵音響效果向來紮實的Tacet是最佳男配角)。它有種溫良恭儉讓的內斂與從容,但總體說來不算是陰柔的詮釋,應該屬於更為澄澈的意象,許多對位交錯在他的手上都變得小巧可愛,音樂好似精緻的陶瓷娃娃在旋轉著。不過真正讓我起意動筆的關鍵,則是組曲裡的每一首Sarabande。Koroliov在此發揮的歌唱性,誠屬說服力極高的一家之言,至此我終於知道每次讓我陷入呆滯的元兇了!一個大男人哪來這等娓娓道來的功夫?每段圓滑線都變成了他調配情緒的最佳工具,那些划到心坎裡的淡淡憂傷,有時甚至把舒伯特都給比下去了!

音樂跑過幾回之後,也逐漸喚起許久之前Koroliov的平均律曾經在我腦海裡留過的記錄。我似乎可以體會Gyorgy Ligeti將Koroliov的巴哈錄音列為荒島唱片的心情:一個急驚風的冒失鬼,在荒島上必定慌張無措,只有Koroliov不急不徐的巴哈,彷彿告訴我犯不著那麼緊張,如此讓我整個人打從心底浮出平靜。

http://blog.roodo.com/sussicran/archives/6257759.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92
2009-05-28 09:33
[#10125] Nikolai Petrov彈奏法國作品 @ sussicran     
拉摩:獨眼巨人、母雞;比才:夜曲第一號、半音階變奏曲;聖桑:詼諧的快板、觸技曲、華爾茲型練習曲;杜卡斯:變奏曲,間奏曲與終曲;德布西:遺忘的畫面;拉威爾:狐步舞「五小時」/Nikolai Petrov-鋼琴/Melodiya MCD 122

數年前,有位住在淡水的前輩因故將手上的CD全都二手賣掉,引起一波小小挖寶熱潮。當然,入寶山哪有空手而回的道理,這張Petrov獨奏作品集就是那時的收穫。挑上它的原因,在於一位俄國鋼琴家搭配整張法國鋼琴獨奏作品,印象中總是扞格不入,這正是我想一窺究竟的動機。
怎麼說呢?學派和師承往往被公認是分類、甚至是評論一位音樂家的重要依據,雖然有時候我並沒有那麼信賴它們(因為境遇固然會造成絕對的影響,個性與心態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久而久之,那把考量的尺也不得不向那裡偏去。Nikolai Petrov是師承Yakov Zak的典型俄系鋼琴家,Valery Afanassiev與Youri Egorov和他都是同一期的,目前無論是獨奏活動或擔任教職,他都以莫斯科為活動中心。聽Petrov彈琴,不難想像他所處那個強中自有強中手的音樂世界;或許也是一個即使複製不了Sviatoslav Richter,也要以他為磨練目標的音樂世界。

Petrov的德布西與拉威爾擁有很有浪漫遺風:在情感與琴技方面都走極端。他比起一堆法國本格詮釋派絕對不遜色,你頂多能挑毛病,說這幅潑墨山水畫呈現的意境過於厚重,但這絕不影響它的飄逸高雅。我假設這麼一顆純俄派的心靈,應該較少考慮到他面對作品的風格所屬,而那些音符的背後意涵屈服在較為公式化的讀譜之下;在他的眼裡,或許貝多芬和德布西之間的本質差別並非那麼重要,他更想傳達的是,這些作品都是反映他腦中音樂語彙與邏輯的工具。Petrov的有稜有角,乍聽之下的確很能給人在第一印象中給出明確的作品藍圖,尤其一開始如此靈巧又拳拳到肉的拉摩,是證明這種處理相當成功的範例。

在Petrov的指尖下,每首小小曲子都能有大大世界,果斷而強烈的戲劇效果、曲子的實體造型與抽象意境都撐出接近極限的規模,使得它們似乎全變成了觸技曲,而這正是Petrov,或許是絕大部分俄系鋼琴家所帶給我們最大的滿足;即使音色是幾近直線式的單調,有時候也會覺得這並不是那麼重要了。

http://blog.roodo.com/sussicran/archives/5875539.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92
2009-05-28 09:34
[#10126] Wiener Streichsextett的理查.史特勞斯 @ sussicran     
理查.史特勞斯:六重奏(選自歌劇『隨想曲』)、變形;莫札特:弦樂五重奏K.406/Wiener Streichsextett/EMI 07243 55510822

品質無瑕、氣質也對,這原本就是一張無可挑剔的唱片,Wiener Streichsextett錄音雖然不多,但個個都是精品。由於最近購入The Nash Ensemble的理查.史特勞斯「變形」錄音,回頭一查才發現將它改編為六重奏版本的,正是Wiener Streichsextett的第一大提琴Rudolf Leopold。
「變形」的第一聲和弦,就像小學美術課的下課鈴聲。那時我正在洗掉調色盤上的顏料:紅的、綠的、黃的、藍的,經過這麼一攪,混出一堆奇怪的紅、奇怪的綠、奇怪的黃、奇怪的藍;它們逐漸融為一體,成為面無表情的灰色,偶爾在要灰不灰的邊緣,還有點顏色在掙扎。當我長大後,認識了「世紀末」這個字眼,有時忍不住會想起調色盤上讓我佇立發呆的二流魔術:那一大片令我窒悶、卻又魅惑著我的槁木死灰,還有一切的亮麗光彩先是黯淡,終就屈服於它的過程。

算是一種緣份,每當有「變形」的新錄音發行,我總會儘可能找來聽聽。這曲子很有趣,一開始介於洗禮與沉淪之間(或兼有之)地迷上了它,談不上鍾愛,但就是一個很曖昧而不得不去在意的存在。在聽到這個六重奏版本之前,我對這曲子的選擇一直是很「花心」的,畢竟樂團的聲音品質只要OK,誰來指揮其實也都挪動不了理查.史特勞斯有如紮根似的意念。

我喜歡六把樂器交織而成的「變形」,因為它更精準地傳達了世紀末的失落與崩解、無奈與控訴、失去了spotlight的獨白;Wiener Streichsextett有如一抹香氣的旋律線條,在這充滿逝去意象的輓歌之中提供些微慰藉。與之相比,用23把弦樂器驅動的「變形」則是一隻美得令人神迷的巨靈,它的色彩濃郁且結實,所以它灰得似乎不那麼理直氣壯,多了些強勁的脈搏。

Wiener Streichsextett的莫札特弦樂五重奏K.406呈現一派穩健冷靜、溫暖高雅,有著積極而不過躁的律動,任何美言也顯多餘,但在這張錄音裡的主角,應該還是聽起來「不怎麼健康」的理查.史特勞斯。

http://blog.roodo.com/sussicran/archives/6135709.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92
2009-05-28 09:35
[#10127] Boulez的馬勒 @ sussicran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Robinson、Wall、Queiroz、DeYoung、Schröder、Botha、Müller-brachmann、Holl演唱,Pierre Boulez指揮Staatskapelle Berlin等/DG 00289 477 6597

雖然之前曾傳出Pierre Boulez對完成馬勒全集興趣缺缺,甚至灌錄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以取代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說法,而且對馬勒第八號「不知所云」(抱怨過這點的指揮至少還有Bernard Haitink),不過在與Daniel Barenboim帶著Staatskapelle Berlin全世界趴趴走,演出全本馬勒交響曲之際,Boulez還是進錄音室補上了其馬勒版圖的最後一塊。而這塊拼圖究竟是一場充滿勝利的征服?還是帶著無力的妥協?有趣之處正在於「Boulez流」所形成的正面效果與負面效果,都濃縮總結在這張做為全集結尾的第八號錄音之中。

對於Boulez解毒似的馬勒,我覺得偶爾是不討好且冒險的實驗:強調結構的透明感固然帶來不少新意,但並不見得每首曲子都適合如此,尤其是含人聲的那幾號,每每落入味如嚼蠟的窘況;同樣相對不以情感為出發點,Ricacardo Chailly與他音響豐沛飽滿的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似乎能獲得更多的掌聲。這張錄音的第二樂章正是如此,男中音Müller-brachmann開口之前一整段,慢得有些欲振乏力,音樂一直處於飄渺的虛無之中,預期的神祕感一掃而空。雖然器樂與聲樂的客觀質感都屬上乘,指揮也讓許多原先印象中不起眼的聲部都獲得了存在感,但情緒上的戲劇張力往往只有一小段火花的碰撞,無法累積出更大的能量,以致最終感動的渲染流於片斷。明知親聞一場優異的演出,但吊詭的是卻又沒有留下什麼印象。

不過在第一樂章的拉丁文讚美詩之中,Boulez的處理又避免讓它落入常見的「半調子的滑稽」之中,而且這個樂章正讓我見識到Boulez即使面對再繁複的編制都可以梳理得清晰妥當的功力,除了這是第一個讓我一聽就領教到「管風琴在這曲子占有關鍵地位」這件事的錄音版本之外,在器樂輪番獨奏之際,Boulez舒緩了音樂的行進,讓它們搭著接續進入的聲樂之際,能有更具主導性的發揮。最猛的莫過於結尾的處理,印象中好像很久沒聽到那麼「秩序井然的湧泉」,彷彿用最強大而漠然的威力,歌頌造物主的萬能。

http://blog.roodo.com/sussicran/archives/7674685.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92
2009-05-28 09:36
[#10128] 來自北國減壓的band sound - 詩格洛斯 (Sigur Ros) @ george197    
http://hk.myblog.yahoo.com/georgefung1977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92
2009-05-28 09:44
[#10129] 拉圖的馬勒第二@ george1977    
http://hk.myblog.yahoo.com/georgefung1977/article?mid=67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92
2009-05-28 09:50
[#10130] 焦元溥《經典CD縱橫觀》@ roshan    
書名:
經典CD縱橫觀1-歷史演進與詮釋變化
經典CD縱橫觀2-典型影響與典型轉移
經典CD縱橫觀3-樂曲解析與學派特性

作者:焦元溥
出版社:聯經出版社
出版地點:臺北市
出版日期:2005年
定價:$ 1800 N. T.(全套,單冊購買每本定價$ 600 N. T.)

書目大綱

第一冊 歷史演進與詮釋變化
第一章 學派與比賽交流-蕭邦兩首鋼琴協奏曲的詮釋演變
第二章 華麗浪漫的俄羅斯傳說-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版本分析
第三章 歷史風尚的轉變焦點-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版本分析
第四章 豐富美麗的音樂世界-德布西的二十四首《前奏曲》
第五章 亞美尼亞的音樂靈魂-哈察督量的鋼琴協奏曲

第二冊 典型影響與典型轉移
第一章 絕技競奏與典型轉移-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第二章 新世代的音樂會寵兒-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第三章 戰火下的華麗與狂野-普羅柯菲夫《第七號鋼琴奏鳴曲》
第四章 不可能的任務-史特拉汶斯基《彼得路希卡三樂章》
第五章 忠實原作與改編創意-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第六章 聖靈與慾望的意亂情迷-史克里亞賓《第五號鋼琴奏鳴曲》

第三冊 樂曲解析與學派特性
第一章 結構與幻想之謎-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
第二章 排列組合求新解-舒曼《交響練習曲》
第三章 循環曲式的經典之作-聖桑《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第四章 文學與音樂的對話-拉威爾《加斯巴之夜》
第五章 民歌中的人生旅途-巴爾托克三首鋼琴協奏曲
第六章 夜晚與色彩的魔法-法雅《西班牙花園之夜》



焦元溥
焦元溥,1978年生於臺北市。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法律-外交碩士(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自15歲起開始發表樂評、論述與散文於《古典音樂雜誌》、《CD購買指南》、《表演藝術》、《聯合報》、《自由時報》...,等海峽兩岸平面媒體。內容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發表字數迄今已逾120萬字。

1998年時受邀至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就「典型與典型轉移─以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之詮釋變貌為例」作專題演講,2002年至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演講「俄國鋼琴學派」。文字評論之外,焦元溥也參與廣播節目與音樂創作,近期作品為康軒國中國文教學教材之音樂/編曲/演奏配樂。

最早知道焦元溥是在現已停刊的《古典音樂》雜誌上的專欄《版本春秋》。高中時剛開始接觸古典音樂,不免每個月都要到圖書館閱讀《古典音樂》雜誌上的知識。雖然當時對古典音樂的知識仍舊停留在懵懂的幼兒時期,但是隨著知識吸收的增加與拜網路的發達之賜,漸漸也開時發現雜誌內容水準良莠不齊。有些樂評人混水摸魚,寫了半天與他要寫的主題仍舊無關,純粹是騙稿費佔版面;有些樂評人明顯撰文護航,深怕寫出不中聽的話得罪了代理商;而有些樂評人則是將錄音技術的文宣抄襲貼上草草了事,結論卻是文宣文比自己寫的文字還多上數倍。而卻也有樂評人是以幾乎算是寫論文的態度在面對自己的文字與先進門的音樂,而焦元溥就屬於最後這種人。

翻開焦元溥的經歷令人十分驚訝的是,從國小到大學乃至研究所,他沒有受過國內外的正統音樂教育訓練。雖然學過鋼琴,但是高中就讀師大附中、大學就讀台灣大學政治系的他,卻是個十足的讀書人。翻閱他的文章著作,無論是樂評分析或是音樂家訪談,其專業的見解與深刻的內容,卻也同時令人嘖嘖稱奇。

經典CD縱橫觀

翻閱這套巨作會發現,焦元溥在選曲上相當偏愛俄羅斯的作品。若將哈察督量(Aram Khachaturian, 1903-1978)的鋼琴協奏曲也算進俄羅斯作品的話,十七章中,俄羅斯的作品就佔了八章,以四成七左右的比例獨佔鰲頭,而其他則讓波蘭、法國、西班牙、匈牙利、德國等五個國家瓜分。其中令人比較驚訝的是在音樂上具有音樂龍頭地位的德奧樂派僅有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一人的作品入選,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 1770-1827)乃至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等人的作品均無入選,著實令人訝異。尤其巴哈兩冊《十二平均律》與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在鍵盤音樂史上均有《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的美譽,不知這其中是否有所原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方面的作品,包括了蓋希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的作品,均無入選,而僅有歐陸的作品雀屏中選。而若將歐陸以區域劃分的話,東歐佔了七成以上的章節,接下來是西歐,而南歐僅佔一篇的章節,北歐則毫無作品入選。

不過以上的數據均是以表面的量化去做推斷。在前言當中焦元溥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一一詳述為何他會選取這些作品的前因後果,在這裡就不加以贅述。比較令我感到讚同的觀點是,他提出了樂評應該也懂得樂譜的看法。在傳統的樂評當中,無論是外國或是國內,常常會發現許多人自稱的樂評不過是音樂欣賞的心得罷了!許多人常常在音樂會後或是評論唱片上講得口沫橫飛,但是當你細問他樂譜上的東西的時候,卻以我看不懂樂譜為由來搪塞。的確,品味美食不一定要看得懂食譜,但是當評論者掌握媒體優勢具有一定的傳播影響力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在自己的基本程度上有所提升呢?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永遠就是忠於原譜的乖寶寶?波哥雷裡奇(Ivo Prgorelich)永遠就是叛逆改譜的鋼琴家?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書中都會透過焦元溥縝密的觀察與實證的態度一一來解惑。

結語

有人將樂評當玩票的性質在兼差,有人將樂評當作玩弄媒體的工具在差使,但是在焦元溥身上,我看到樂評人應該具備的專業與認真。專業指的是他對於樂評工作具備的基本能力與樂理知識;認真則是指他的態度,包括了對錄音的蒐集以及樂譜、歷史各方面的考證,加上幾乎以書寫論文的方式行墨。不掠人之美且能一家之言,這是我對焦元溥這套叢書的觀感,也是近幾年音樂相關類的書籍當中最值得抱回家的一套。而焦元溥所提出的省思也讓我自己對於音樂欣賞的角度有一番新的看法與反省。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992246.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92
2009-05-28 09:55
[#10131] 莫斯科、北京到平壤 @ 聯合報╱焦元溥/文    
美國與共產國家的音樂外交史

在紐約愛樂訪問蘇聯近半世紀後,誰能想到,如今竟是頑強的北韓延續當年的交流模式,出面邀請紐愛至平壤演出?……面對冷戰消失的國際局勢與日益低俗的美國文化,以古典音樂為主的外交是否還能夠達到預期的破冰成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美蘇二次大戰後的交流,

就是以文化開路


在美國政治學界倡導「軟力量」(Soft Power),強調以文化與價值觀發揮影響的今日,許多人卻忽略了「文化外交」早是行之有年的政策,在美國與共產國家互動上更一度扮演關鍵角色。誠如歷史學家Akira Iriye所言,兩國若文化國情相似,自然沒有太大「交流」空間。雙方價值觀差異愈大,文化交流也愈有意義,也才能在敵對狀態下為政治破冰,摸索出可行的互動模式。

美國和蘇聯在二次大戰後的交流,就是以文化開路,先鋒則是古典音樂。在意識型態掛帥的時局下,「有形」藝術交流仍然窒礙難行,「無形」的音樂就成了文化破冰的希望。1955年10月3日,具猶太血統又有共產黨員身分的蘇聯鋼琴大家吉利爾斯(Emil Gilels),在國家授命下以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和費城交響在美首演,以高超技巧贏得輝煌勝利。風水輪流轉,三年後一位來自德州的金髮少年,以獨特的浪漫句法和無所畏懼的青春,在首屆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上竟大敗諸多蘇聯好手奪得壓倒性勝利,而評審主席正是吉利爾斯!范‧克萊本(Van Cliburn)讓美國一掃蘇聯搶先發射人造衛星史普尼克的陰霾,也讓人看到音樂的力量——如果德州參賽者能在莫斯科贏得殊榮,證明意識型態終究無法禁錮深受藝術感動的心靈,音樂當真是全人類的語言。

范‧克萊本所帶來的衝擊效應,讓已交涉三年的美蘇文化交流得以加速進行。就在1958年,美蘇正式簽訂「Lacy-Zarubin協議」,就文化、技術和教育領域展開交流。雖然兩極強權對峙仍然激烈,該年十一月赫魯雪夫甚至還下達「柏林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於六個月內撤出其西柏林駐軍,但美蘇雙方仍然認可文化交流的重要,相信文化成就能為彼此帶來善意與尊重。1959年兩國續簽協議,雖將重心置於科學與技術,但文化交流還是最顯而易見的亮點。該年八月,伯恩斯坦率領紐約愛樂在蘇聯舉行長達二十天的巡迴演奏。此次出訪並非為蘇聯特別舉行,僅是紐愛歐洲和中東十周行程中的一站,但其演出仍和莫斯科的美國國家展覽結合,並納入美蘇文化交流計畫的一環。出乎意料,伯恩斯坦在蘇聯享有選曲的完全自由——他不但演奏了美國作曲家艾維士(Charles Ives)《未回答的問題》,甚至還指揮在蘇聯被禁已久的史特拉汶斯基,而他瀟灑奔放的個人魅力和紐約愛樂的精湛演奏,更贏得蘇聯聽眾的熱烈讚賞,堪稱大獲全勝。

李希特、堅尼斯的互訪,

各自在對方領土

掀起驚人回響


投石問路就好評不絕,美蘇雙方在隔年趁勝追擊,為音樂家特別設計巡迴演出,只是這次的主力再度回到鋼琴家。1960年兩國派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和堅尼斯(Byron Janis)互訪,各自在對方領土掀起驚人回響。「等你們聽過李希特再說吧!」期待五年,美國終於得見這位吉利爾斯口中不得不聽,在蘇聯也神祕非常的音樂巨擘。他於10月15日在芝加哥以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在美登台並立即錄音,一出手就技驚天下。美國鋼琴名家列文(Robert Levin)就說:「雖然李希特多次表示他如何不喜歡那張唱片,但我還是要說,那真是我永難忘懷的神奇演奏!聽聽那第二樂章!那還是一氣呵成,毫無剪接的錄音!」錄音後兩天,李希特旋即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一連開了五場曲目幾無重複的獨奏會,讓美國聽眾持續瞠目結舌。

一如
所造成的震撼,蘇聯也驚異堅尼斯能讓霍洛維茲收為弟子的絕世才華。他首訪蘇聯即造成轟動,兩年後不但又被請回巡演,更在莫斯科一晚連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一號、舒曼a小調和普羅柯菲夫第三號等三首鋼琴協奏曲,作為第二屆柴可夫斯基大賽後的「示範」演出。這場音樂會不但柴可夫斯基大賽得獎者皆到場聆聽,普羅柯菲夫遺孀親臨致意,聽眾更完全為堅尼斯瘋狂,在座位上鼓掌、叫喊、跳躍、跺步半個多小時,就是不肯讓鋼琴家離開。逼不得已,堅尼斯聽從指揮「勸告」,未排練下即席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當安可——孰料此曲一出「弄巧成拙」,已經瘋狂的聽眾自此陷入全然的歇斯底里,竟一路追隨鋼琴家到下榻旅館,在窗前繼續歡呼直到深夜……

中共習得真傳,

四人幫以音樂為政治工具


美蘇以音樂推動文化交流的構想,最後倒是中共習得真傳。1972年尼克森訪中簽定〈上海公報〉後,四人幫為拉攏美國,在隔年向西方世界打開門戶。文革十年,中國只在1973年對外開放過一次,即為容許倫敦愛樂、維也納愛樂和費城交響樂團到北京與上海演奏。中共開放樂團訪問,在於樂團能見度最高,話題性最強,最能達到效果。而就排場而言,倫敦愛樂和維也納愛樂僅獲禮貌性對待,只有費城交響受到隆重歡迎,甚至獲江青本人接待,其政治宣傳意圖自不在話下。

四人幫算盡機關,要把音樂當成政治工具,音樂也就不可能只是文化交流。即使堅尼斯在蘇聯,他一樣享有選曲的絕對權力,甚至能演奏蘇聯所不容的爵士樂,但如此自由在中國卻不復見。在姚文元胡亂批鬥,鬧出荒唐的「德布西(德彪西)事件」後,德布西音樂在中國全國被禁。費城交響總監奧曼第本想指揮德布西《牧神的午後》,最後也只得放棄。不只德布西是碰不得的禁忌,中共和蘇聯公開交惡後,俄國作曲家全被批成「資本主義毒草」,一樣演奏不得。然而,費城交響不得不演奏的,卻是改編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黃河》鋼琴協奏曲,由留學列寧格勒的殷承宗擔任鋼琴獨奏。鋼琴家,又悄悄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點。

然而音樂若只是宣傳工具,評價自然完全操之於掌權者。1974年江青針對林彪和周恩來發動「批林批孔」政治鬥爭時,《人民日報》即以專文批判費城交響曲目中雷史碧基《羅馬之松》是資產階級音樂,連貝多芬都被形容成資本主義走狗——撰文者豈會不知,當時正是江青要求費城交響演奏貝多芬《田園》交響曲?但音樂不過是工具,反正給解釋的還是四人幫,為了政治目的,再怎麼前後矛盾也無所謂。

時移事往,

俄國作曲家已不是禁忌


不過中共始終沒有忘記音樂交流的功用。1979年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中方立即派表演藝術團赴美表演,並邀請出生於東北,之前已至中國訪問兩次的日本指揮小澤征爾,帶領其任音樂總監的波士頓交響至中國演出。這次中方語氣極為客氣謙虛,期待小澤與波士頓交響團員能「教導中國音樂家演奏西方音樂的技巧」。時移事往,俄國作曲家已不是禁忌,小澤征爾指揮了拿手的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只是他們仍須「平等互惠」,這次,他們演奏的是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合寫的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但此曲「黨的關懷記心間」、「千樹萬樹紅花開」等共黨宣傳段落標題,卻是中方不敢翻譯到英文節目單上的祕密。

隨著蘇聯解體,民主與共產國家彼此以藝術競賽的歷史也成為過去。在紐約愛樂訪問蘇聯近半世紀後,誰能想到,如今竟是頑強的北韓延續當年的交流模式,出面邀請紐愛至平壤演出?據說金正日還要派神祕的「北韓交響樂團」赴美,讓人更是好奇。但面對冷戰消失的國際局勢與日益低俗的美國文化,以古典音樂為主的外交是否還能夠達到預期的破冰成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焦元溥

李希特訪美1960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92
2009-05-28 09:59
[#10132] 甜點旋律 @ 聯合報╱焦元溥/文    
甜點旋律 【◎焦元溥】

當普契尼發現自己忘記取消送給托斯卡尼尼耶誕蛋糕,怕對方誤以為自己示弱求和,索性發電報一封:「誤送蛋糕。普契尼。」怎知隔天,作曲家竟也收到來自指揮家的回電……

姑且不論「點心」是否為「點亮心情」之意,和音樂一樣,甜品糕點往往是生活的喜悅泉源,音樂和甜品也有說不完的故事。

音樂家本身就常是糕點創生的來源。旋律甜美的莫札特,本身也嗜食甜食。他尤其喜愛母親所做的巧克力核果蛋糕;若是沒有這種蛋糕,他甚至不願上路旅行。因此,莫札特母親總得在遠行演奏前製作出許多巧克力核果蛋糕,放在木盒中陪伴小莫札特。隨著「莫札特年」到來,這種蛋糕也再度復興。

出身澳洲而征服歐美的傳奇女高音梅爾芭(Nellie Melba),以獨特嗓音與花腔技巧成為舞台上的一代女神。名伶仰慕者眾,法國名廚艾斯柯弗(Au-guste Escoffier)就是其一。當得知梅爾芭喜愛冰淇淋,卻怕傷害嗓音後,他以野莓醬和水蜜桃搭配香草冰淇淋,降低冰品冷度並混合鮮果口感,調製出至今仍膾炙人口的「梅爾芭蜜桃」(Peche Melba)。此物一出,不但眾口皆服,歌后也日漸發福。艾斯柯弗靈機一動,再度獻上「梅爾芭吐司」(Melba Toast)供偶像減肥之用。如今,梅爾芭與艾斯柯弗早已走入歷史,「梅爾芭蜜桃」和「梅爾芭吐司」卻代代相傳,讓音樂與糕點的邂逅留下雋永的紀念。

音樂作品中,聖桑寫了首為鋼琴和弦樂的〈結婚蛋糕──綺想圓舞曲〉,獻給好友作為結婚賀禮。然而,有沒有一種音樂形式本身就以糕點為名呢?答案是「蛋糕走路」──步態舞(Cakewalk)。步態舞是十九世紀美國南方黑奴所發展出的一種音樂與舞蹈。此種舞蹈本意在諷刺模仿白種主人的歐洲舞蹈,自以誇張為能事,甚至成為黑奴間的娛樂競賽,而比賽的獎品往往是一塊蛋糕。在那蓄奴時代,一塊蛋糕可是多大的享受呀!所以這種舞蹈也就以「蛋糕走路」為名。後來,步態舞隨著南北戰爭傳遍美國,不但成為黑白皆愛的舞蹈,音樂形式更進一步精化為繁音拍子(Rag-time),大大影響了美國以及全世界的音樂。德布西在倫敦聽到禁衛軍的進行曲,覺得那曲調像是「把蘇格蘭歌曲混入黑人步態舞」。他隨手記下旋律,日後則成了其鋼琴曲《兒童天地》中〈黑娃娃步態舞〉的主題,是步態舞在古典音樂中最著名的作品。

步態舞的由來雖然有趣,但論及音樂史上最著名的糕點故事,可能還是歌劇聖手普契尼和指揮家托斯卡尼尼之間的機智鬥嘴。每年耶誕節普契尼都會訂製蛋糕分送友人。有一年他和托斯卡尼尼大吵一架,雙方都不肯先開口言好。當普契尼發現自己忘記取消送給托斯卡尼尼耶誕蛋糕,怕對方誤以為自己示弱求和,索性發電報一封:「誤送蛋糕。普契尼。」怎知隔天,作曲家竟也收到來自指揮家的回電:「誤吃蛋糕。托斯卡尼尼。」兩人大笑,自然言歸於好。

在最後一篇專欄的結尾,感謝聯副眾編輯一年來的忍耐與指導,也感謝各位讀者的包容與鼓勵。僅以這一篇〈甜點旋律〉作為給大家的小小禮物。我們後會有期,珍重再見!

【2006/08/04 聯合報】

http://www.wretch.cc/blog/juyacw/5505688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155
2009-05-28 10:06
[#10133] 焦元溥:拉貝克城堡的晚宴 @ 聯合報╱焦元溥/文    
焦元溥:拉貝克城堡的晚宴

焦元溥:拉貝克城堡的晚宴
【聯合報╱焦元溥】
2009.02.24 02:40 am

焦元溥
去年六月,鋼琴大師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巴黎音樂會後,法國鋼琴雙后拉貝克姐妹(Katia & Marielle Labeque)在家設宴請齊瑪曼一家與朋友小聚。她們邀了曾得伊莉莎白大賽冠軍的鋼琴家布拉利(Frank Braley)、新生代演奏紅星費伊(David Fray)以及熟識的爵士與搖滾樂手。當她們得知張懸那時就在倫敦,也就順道邀了我倆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兄妹一起晚餐。
早就耳聞姊妹二人是派對高手,她們在龐畢度中心後的四層古宅更是樂界著名的「拉貝克城堡」。但我不曾想過,這頓晚餐將影響我一生。
音樂家派對 天南地北
這些不同領域的音樂家聚在一起,聊的內容天南地北,音樂自不例外。但即使是如此出類拔萃,對藝術有精深見解的演奏家,當他們聊音樂,聊到作品與演奏最深刻幽微的表現,他們都用非常簡單明確的語言,簡單明確到連我都一聽即懂———這是驚奇之一。
驚奇之二,則是他們的討論是我無法想像的廣博,從當晚音樂會的貝多芬與布拉姆斯一路到當代電音表現手法,全是話題,但也絕不浮泛。我從來不知齊瑪曼對最新抒情搖滾與爵士竟有這樣深刻了解,我也瞠目結舌於席間一位電吉他演奏家對齊瑪諾夫斯基和巴哈直指核心的見解。
原來,不同類型的音樂就像不同語言。語言本身沒有高下,重要的是語言使用者「說什麼」以及「如何說」———前者是作曲家和演奏家所欲呈現的思想與情感,後者則是這些思想與情感的表達方式。對真正通透的藝術家而言,看的也只是「說什麼」和「如何說」。他們不會以古典、爵士、流行、民俗等類型來劃分音樂,能夠不帶偏見地直視核心,自然更不會認為音樂類型有高低之別。既是如此,他們能深入淺出,且無入而不自得。
晚宴主人就是最好的例子。拉貝克姊妹可以一面鑽研巴洛克古鋼琴奏法,一邊與爵士名家即興演出。她們將古典音樂的雙鋼琴與四手聯彈表現到史無前例的至高絕境,又可以熱情洋溢地擁抱當代創作與搖滾。齊瑪曼和柏林愛樂總監拉圖都是好友,但瑪丹娜也是她們疼愛的妹妹———就在這場晚宴前一周,「拉貝克城堡」才溫暖招待了這位超級天后。我不知道她們姊妹間聊些什麼,但若談到古典音樂,我一點都不意外。
另類搖滾團 顛覆想像
看著聽著他們的討論,我感到何其慚愧,卻沒學到功課:回倫敦後張懸邀我去聽她最愛的另類搖滾團「Elbow」演唱會,我發懶推辭,怎料舞台上竟是大型合唱團與電子樂器並用,編曲構思之豐富連管風琴都運用其中,既完全顛覆我對另類搖滾的想像,也才知道自己又錯過一次學習機會。
拉貝克姊妹三月底將來台演出,這一次我可不會再錯過。除了研究她們帶來的經典作品,更要跑去唱片行買張瑪丹娜的新專輯,問問她們怎麼說。

(作者為樂評家,現為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

【2009/02/24 聯合報】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155
2009-05-28 10:08
[#10134] 熱愛古典樂 焦元溥棄律師當樂評    
《星期人物》熱愛古典樂 焦元溥棄律師當樂評
新聞來源:

 樂評人焦元溥花了五年時間採訪全球五十五位鋼琴家,於去年八月完成五十萬字的《遊藝黑白》兩大冊,還不到半年時間就賣破八千套,在冷門書中爆冷門。新書《樂來樂想》集結他過去幾年在報章雜誌發表的音樂散文,這已經是五年內出版的第六本書。 釵h人看了焦元溥的文章以為他是個六十多歲、國學底子深厚的老頭,其實剛滿卅歲的他,私下是個喜歡碎碎念的文藝過動兒,聊古今中外音樂家的八卦總是比手畫腳,話匣子打開往往停不下來,毒舌的程度有時令人難以招架。 

不過很難想像看似辯才無礙、通曉多國語言的焦元溥,童年竟被口吃所苦,為此他在父親的要求下每天朗讀報紙,同時還背了釵h古文,「當時我父親為每一篇文章定價,我就先挑最長的〈滕王閣序〉下手,而且順利完成,事後父親果然很爽快的付了錢。」後來他才知道只有他最傻,兩個妹妹根本不為父親的利誘所動,事後還嘲笑他是個「金金」計較的金牛座。

出身法律世家卻從樂 筆鋒犀利 

比較令人吃驚的是,焦元溥竟然利用當兵一年十個月的時間背下中國文學批評的經典巨著《文心雕龍》,「雖然我聽的錄音、演奏可能比其他人多,但如果要走評論這條路,一定要更上層樓。」 儘管對古典音樂充滿熱情,焦元溥的求學之路卻讓人以為他將成為焦家第四代律師。


他的曾祖父焦殿魁畢業於天津法政學堂,是中國第一代律師,祖父焦沛樹當過法院院長和最高檢察處首席檢察官,父親焦仁和曾任海基會副董事長,現任文化大學法研所教授。然而,人生總是會有些轉折。焦元溥念完台大政治系,並赴美取得佛萊契爾學院法律與外交雙碩士後,竟跑去英國倫敦攻讀音樂博士學位。 其實,這樣的轉折並不令人意外,焦元溥從國中開始發表古典音樂評論,十多年來從未間斷,憑著他細膩的觀察與犀利的筆鋒,年紀輕輕便建立不少書迷;他在美國拿到學位的論文《冷戰時期美國的音樂外交》,更是直接將音樂與外交巧妙結合。

採訪世界級鋼琴家 留下好交情 

焦元溥指出,歷史上棄法從樂的名家不在少數,像是德國音樂家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因無法忍受自己學法律的萊比錫,音樂水準其差無比,索性親自「下海」;熱愛音樂的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是奉母之命才去學法律,其實心中根本百般不願意;而德國音樂家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想和老師的女兒成婚遭拒,於是發揮法律長才狀告老師「妨害婚姻」最後獲得勝訴。因此像他這樣中途轉換跑道,其實不足為奇,不過還是有很多人認為以焦元溥的口才及筆鋒,沒去當律師實在可惜。 焦元溥認為,喜歡音樂其實不需太多理由,喜歡就是喜歡,但和他一樣,「這些音樂家早年被迫學習法律,但周密的思維訓練卻也成為音樂事業的一大幫助。」 

過去幾年焦元溥憑著豐富的音樂學識與過人的毅力,完成採訪世界頂級鋼琴家的壯舉,也贏得釵h音樂家的敬重,甚至成為忘年之交,「訪問前只會想把訪問做好,不可能想透過這個訪問來交朋友。不過像齊瑪曼這種地位的鋼琴家,竟然還願意聽我的想法,這種態度就令人很配服。波哥雷里奇則是很看重專業,只要我不問蠢問題,他會給予尊重。至於紀新才大我七歲,他很善良,我很幼稚,現在大家都用email,幾乎無所不聊。」 

更可貴的是,今年英國鋼琴家史蒂芬.賀夫 (Stephen Hough)特別將焦元溥的妹妹、歌手張懸(本名焦安溥)的作品《外婆橋》改編成鋼琴曲,「我妹希望能有一首此曲的鋼琴改編版,我就問賀夫是否願意接受我們的委託。結果他聽了之後,不但快速地寫成改編曲,最後還說那是一個禮物,他一毛都不拿。」最近波蘭鋼琴家齊瑪曼 (Zimmerman) 希望張懸戒菸,還以手機簡訊的方式寫了廿五面的長篇大論,力陳香菸危害和菸草公司之敗德。他和這些大牌鋼琴家的交情可見一斑。

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id=12&cno=4&sno=352556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155
2009-05-28 10:13
[#10135] 焦元溥 & Zimerman    
1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155
2009-05-28 10:15
[#10136] 焦元溥 抓得住大師    
焦元溥 抓得住大師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7.09.01 05:13 pm

15歲就開始發表樂評

古典樂在台灣,從來不是最大眾的藝術文化,但有個台灣年輕人,小學就愛上古典樂,能從CD不同演奏版本的聽出細微差異,他下苦功鑽研演奏詮釋分析和鋼琴學派,抱著樂譜聽演奏會,15歲起發表樂評。五年多前更決心以一己之力,訪問世界55位最頂尖的鋼琴演奏家。

這個願望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但五年鍥而不捨,他做到了。55篇訪問集結成書「遊藝黑白」,每篇專訪,是他做盡功課、排除萬難,面對世界大師時不卑不亢的問答,更是他和鋼琴大師談論音樂、分享人生的珠璣。

楊照眼中的奇蹟之書

他是焦元溥。29歲的台灣年輕人,在最傳統世俗的教育體制中,一面乖乖唸書升學考高中考大學,一面堅持音樂夢想學理論寫樂評。終於在30歲之前,完成52萬字的作品,評論家楊照以「奇蹟之書」譽之。

說是「奇蹟」,焦元溥臉上是自信,也是謙虛。他說,專訪鋼琴家難的是事前得做足功課,在訪問當下,他就是一個認真專業的樂評人,和大師們在來回問答的思辯過程中,激發出他們音樂世界中最閃亮的火花。

絕非瘋狂追星的粉絲

焦元溥從不諱言自己年輕,但面對每一位最頂尖的音樂大師,焦元溥從不視他們為「偶像」。「我只是用最誠懇、尊敬的心,和他們討論音樂」,不必諂媚、不必巴結。他對自己的專業有自信,能追得上每位大師的話題,可以切入、可以引導,他更一臉認真:「我研究十多年了,別小看我…」一句話,是男人的豪氣、也是男孩的得意。

更讓他感動的,是在訪談中,看見每一位鋼琴家透過音樂「找到自己、展現自己」。他們在音樂面前絕對的謙卑又有耐性,傾一生之力和音樂相磨,訪問過程不是聽他們炫耀自己如何有天分,而是聽他們細訴無盡的努力苦練,讓他,也讓讀者看見 「萬丈高樓,怎麼一磚一瓦從平地蓋起。」



因為專訪,鋼琴家齊瑪曼和焦元溥成了好朋友。
焦元溥/提供

音樂家要說的不僅是音樂

他更感動的說,55位大師,沒任何人告訴他:「愛彈琴是因小時候有天分,所以爸媽要我去學琴,為了以後功成名就,得大獎、賺大錢」。相反地,每一個人都告訴他,彈鋼琴是因為「我在音樂裡,說我要說的話」。

52萬字的訪談,更展現音樂家透過自己的經驗和人文素養去反映時代;大師們不只談音樂,也談政治、哲學、文化、社會,道遍人生風景無限。例如出生於極權共黨體制下的波蘭裔鋼琴家齊瑪曼暢談政治: 「許多人認為我們擁有民主,錯了!我們並不擁有民主,而必須製造民主,民主本身並非自由,而是承擔責任的開始」。

音樂家深沈睿智的心靈讓焦元溥折服,他們縱橫藝術、人文甚至時尚美學的優雅身影,也讓焦元溥驚豔。例如他訪問鋼琴家安潔黑,安潔黑提供給他一張獨照,相片上的她一身黑衣輕觸琴鍵,寧靜凝視遠方,眉宇間盡是深沈、神秘與自信,而這傳神的影像,原來竟是香奈兒首席設計師卡爾拉格斐的作品!

白建宇與他成了好朋友

更多鋼琴家,在訪問之後,和焦元溥成了好朋友。聞名國際的南韓鋼琴家白建宇,是焦元溥12歲時心儀的大師,那年白建宇來台北演奏,才國一的焦元溥和和九歲的妹妹張懸去聽,在演奏會場無比震撼。但26歲時,當他終於突破經紀公司的百般刁難,專訪完白建宇之後,白建宇告訴經紀公司:「這是我接受過最好的訪問。」

從此白建宇和焦元溥成了忘年交,後來白建宇到台灣演奏,還為他的「台灣小朋友」帶紅酒和手表做禮物。

賀夫獻給他變奏曲

更讓焦元溥難忘的禮物,是英國鋼琴家賀夫親編寫的台灣民謠「望春風」變奏曲,樂譜上寫著「獻給元溥」。

從心儀的大師到忘年的朋友,焦元溥倒也不特別興奮誇耀。29歲的大男生,摸摸最近刻意留起的絡腮鬍,淡淡一笑:「還好吧!訪問之前,從不會刻意抱著和他們做朋友的心態,但如果後來成了朋友,那就是朋友啊!我也不必巴結,不必到處宣傳吧!」

【2007/09/01 聯合晚報】

http://sulanteach.msps.tp.edu.tw/%E6%96%87%E7%AB%A0%E5%8D%80/%E9%96%B1%E8%AE%80%E7%84%A6%E5%85%83%E6%BA%A5/%E7%84%A6%E5%85%83%E6%BA%A5%20%E6%8A%93%E5%BE%97%E4%BD%8F%E5%A4%A7%E5%B8%AB.ht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155
2009-05-28 10:17
[#10137] 新書《樂來樂想》 穿梭樂海串珠玉     
焦元溥的大腦儲存資訊的方式應該異於常人,才能把看起來不相關的事物串連起來。不妨試試看,你能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國作曲家梅諾第的歌劇《電話》、巴黎聖母院管風琴師維爾奈的《西敏寺之鐘》和蘇打綠的《無與倫比的美麗》三首作品嗎?這種看似無稽但又言之成理的跳躍,正是焦元溥隨筆的一大特色。

http://mib.moker.com.tw/main/article.php?maga_id=00007&vol=0191&id=000070191060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155
2009-05-28 10:19
[#10138] 有鋼琴沒有鋼琴家的音樂怪城 @焦元溥 聯合文學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eighteight/3/1312907376/20090525122632/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155
2009-05-28 10:22
[#10139] HKPO 2009-2010 New Music Season Subscription    
Series Brochure
http://download.hkpo.com/files/subscription/0910/Series/Great_Performers.pdf

The Metropolitan diva - Deborah Voigt
4 & 5-9-2009

The singing actress - Anna Caterina Antonacci
25 & 26-9-2009

Mad for Love - Sumi Jo
27-10-2009

Beethoven's Fidelio - opera in concert
15 & 17-5-2010

Thibaudet dazzles in Liszt
11 & 12-9-2009

Yundi Li & the HKPO
5 & 6-2-2010

Yundi Li in recital
8-2-2010

Berezovsky plays Tchaikovsky
23 & 24-4-2010

Sarah Chang plays Bruch
16 & 17-4-2010

Isserlis - Le maître et le violoncelle
11 & 12-6-2010

Paul Lewis plays Beethoven
7 & 8-5-2010

De Waart's Beethoven 9
19 & 20-5-2010

Angela Hewitt's Mozart & Bach
1 & 2-5-2010

Rozhdestvensky, the Maestro
22 & 24-10-2009

De Waart's Mahler - The Song of the Earth
3 & 4-12-2009

Wine, Women and Song - Carmina Burana
2 & 3-7-2010

Project Wagner - with HKAPA
20-9-2009

The Schubert Experience I - Trout Quintet
8-1-2010

The Schubert Experience II - Unfinished Symphony 10-3-2010

Simon Trpčeski plays Rachmaninov
29 & 30-1-2010

What Love Tells Me - De Waart's Mahler 3
10-2-2010


Available for booking now!

http://www.hkpo.com/eng/concerts_and_ticket/ticketing/subscription/index.jsp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155
2009-05-28 10:47
[#10140] HKPO 2009-2010 New Music Season Subscription    
so excited to see the return of Muhai Tang, YP Tortelier, Lazarev and esp. Jahja Ling!
But Long Yu? Oh NO!
Will Atherton be missed?
ameba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19.xxx.xxx.95
2009-05-28 21:33
[#10141] HKPO 2009-2010 New Music Season Subscription    
Hi George hing

Borodin come again in Hong Kong I think in Sep? Lets go together again.

Ken1967
ken196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1
2009-05-28 22:30
主旨內容一共有 1936 頁,每頁顯示 20 個信息,選擇頁數: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按照傳送日期顯示:由舊至新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由新至舊
最新資訊 - 市場
駿韻音響有限公司Wise Sound Supplies Ltd. 2024-05-18

最新資訊 - 市場
新漢建業有限公司市場資訊 2024-05-18

最新資訊 - 影音
LUXMAN 宣布網絡播放器 NT-07 正式獲得 Roon Ready 認證 2024-05-18

最新資訊 - 影音
Disney+ 支援 IMAX Enhanced ( DTS:X ) 音效影片正式上架 2024-05-15

最新資訊 - 影音
dCS 發布全新版本 Mosaic 應用程式 1.43 2024-05-14

最新資訊 - 影音
NAGAOKA 推出首款單聲道唱頭 MP-MONO 2024-05-14

最新資訊 - 影音
Chord Electronics 發表全新 SUZI 小巧型放大器 2024-05-12

最新資訊 - 影音
Kroma 發布全新 Reference Series 系列座地喇叭 Irya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