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聲道
CD機 | MD機 | SACD機 | DAC | CAS | 合拼擴音機 | 前級擴音機 | 後級擴音機 | 接線 | 喇叭線 | 揚聲器 | 耳機 | 耳機擴音機 | LP產品 | 膽機產品 | 開卷式錄音機 | 音響配件 | DIY音響 | 電源 | 家庭影院
電視機 | 投影機 | 錄影機 | DVD影碟機 | Blu-ray影碟機 | 多媒體播放器 | 機頂盒 | 多聲道擴音機 | 多聲道揚聲器 | 多聲道影音組合 | Mini音響組合 | 重低音揚聲器 | 輔助設備 | 同好會
同好會 | Accuphase | B&W | Burmester | Denon | Jadis | KEF | KRELL | Luxman | Marantz | Nuforce | OPPO | Pioneer | TEAC | WEISS | News
News | Blog | 其他
其他 | 所有 |
影音天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 寄件者 | 傳送日期
![]() ![]() |
[#7602] Karajan underground live recording 這套全集有幾個特點,其一是錄於卡拉揚與柏林愛樂 1970年代末的最高峰期,其二是前所未有的真正現場實況。 卡拉揚有不少官方版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但underground全集並不常見,我印象中,目前為止也只有MEMORIES這套CD(ME1078-82,5CD,2006.12出版),該版收錄這位指揮帝王1970年代末與BPO的現場實況 (裡頭的命運交響曲是1988年的錄音),HK Records有售,一套HK$ 280,其實不貴. 詮釋上應該是會讓人血脈賁張,看過他1977年貝九的實況錄影 (Euroarts)應該就能夠體會,總覺得每一個弦樂手樂器的弦隨時有可能會斷掉,聲部相當飽滿 (full-bloom),節奏充滿energy,可以說徹底展現了老卡的暴力美學。 ![]() |
george1977![]() 219.xxx.xxx.179 |
2008-01-09 04:19 | |
|
[#7603] 1963年卡拉揚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LP reissue Speaker Corner reissue (8LPs), 180g刻模 HK Records, Discplus有售,一套HK$2,000-2,300! 黑膠Fans,買左未? ![]() |
george1977![]() 219.xxx.xxx.179 |
2008-01-09 04:26 |
[#7604] Decca 推出卡拉揚傳說中的Decca錄音 Decca也搶搭明年卡拉揚(1908-1989)百周年冥誕紀念列車,預計推出卡拉揚傳說中的Decca錄音「卡拉揚傳說中的Decca錄音 」專輯,以9張CD收錄卡拉揚與知名製作人John Culshaw合作過的14張LP。 Issue date: 30-01-2008 HK$320-350 ![]() |
george1977![]() 219.xxx.xxx.179 |
2008-01-09 04:55 |
[#7605] Georges Pr皻re的馬勒實況錄音 今年維也納愛樂由高齡的法國指揮家Georges Pr皻re (1924- )首度演出,格外引人矚目。Weitblick順勢挖出1990年代初期,普烈特客席維也納交響樂團時,與該樂團合作的馬勒實況錄音,包括第五、第六號交響曲。據說,普烈特在馬勒以及布魯克納的詮釋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並有著令人訝異的idiosyncratic演出,拭目以待。 ![]() |
george1977![]() 58.xxx.xxx.113 |
2008-01-09 21:53 |
[#7606] Karajan 的實況 DVD 錄音 2008年將發行大批卡拉揚的DVD,包括貝多芬《莊嚴彌撒》、布魯克納第8、9號交響曲、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等,看起來沒聽說要出大全集的DG,紀念卡拉揚的發行還蠻熱鬧的。 ![]() |
george1977![]() 58.xxx.xxx.113 |
2008-01-09 21:58 |
[#7607] Michelangeli 最推崇的鋼琴家是...... 本港著名鋼琴家蔡崇力曾拜師鋼琴家米開蘭傑利. |
erictang![]() 203.xxx.xxx.13 |
2008-01-09 22:50 |
[#7608] 2007日本《唱片藝術》雜誌年度大獎 2007年第45屆日本《唱片藝術》雜誌年度大獎的名單揭曉,首獎由交響曲部門的Pierre Boulez (1925-)馬勒第8號交響曲拿下,這是他灌錄馬勒交響曲系列錄音的最終回。第2名是聲樂曲部門、由鈴木雅明灌錄的巴哈B小調彌撒,第三名是歌劇部門,由Joseph Keilberth (1908-1968)在1955年錄製的首套立體聲《指環》。 協奏曲方面,Mikhail Pletnev (1957-)的兩張貝多芬協奏曲錄音同時進前四名,相當不容易。 ![]() |
george1977![]() 218.xxx.xxx.185 |
2008-01-11 22:12 |
[#7609] 2007日本《唱片藝術》雜誌年度大獎 鈴木雅明灌錄的巴哈B小調彌撒 ![]() |
george1977![]() 218.xxx.xxx.185 |
2008-01-11 22:17 |
[#7610] Karajan Early recording 1938-43 1988年,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的初期錄音集(1938-1943)被 DGG remaster 引起話題,從專輯中,可以聽到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高超 Magnetic- Tape錄音技術。此專輯絕版多年後,1996年由日本DGG再版,與之前的發行一樣,都維持6CD的套裝,我當時在 Times Square Tower Records購買,一整套要價550元。 CD1: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蕾奧諾拉第三號序曲、華格納名歌手前奏曲 CD2: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R史特勞斯唐璜/莎樂美七紗舞 CD3:德佛札克新世界交響曲、小約翰史特勞斯蝙蝠序曲/藝術家的生涯/皇帝圓舞曲 CD4:莫札特35 40 41交響曲 CD5: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史麥塔納莫爾道河 CD6:莫札特魔笛序曲、羅西尼Semiramide、韋伯魔彈射手序曲、凱魯畢尼Anacreon、小約翰史特勞斯吉普賽男爵、威爾第茶花女第一幕/第三幕前奏曲/命運之力 ![]() |
george1977![]() 218.xxx.xxx.185 |
2008-01-11 22:44 |
[#7611] Felisher與Klemperer的貝多芬協奏曲錄音 美國鋼琴家Leon Fleisher(1928-)曾和在Cologne時期的 Klemperer 合作過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過去一度由Arkadia發行過這個錄音的CD版本,但市面上已經不易尋獲,可喜的是,傳出最近由Archipel再版,還多了一首同陣容錄於隔年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據說後者是首度被CD化 ![]() |
george1977![]() 218.xxx.xxx.185 |
2008-01-11 22:53 |
[#7612] Felisher與Klemperer的貝多芬協奏曲錄音 George hing, Still waiting for your info, thanks. Eric |
classicalkan![]() 203.xxx.xxx.132 |
2008-01-11 22:58 |
[#7613] Felisher與Klemperer的貝多芬協奏曲錄音 Eric sorry to keep you waiting, I could not access the R33 at my company since this Monday, probably need to send you articles next Monday! George |
george1977![]() 218.xxx.xxx.185 |
2008-01-11 23:15 |
[#7614] Crossover between Karajan and Backhaus 1960年到1964年間,鋼琴巨匠Wilhelm Backhaus (1884-1969)和指揮帝王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合作過數場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戰後的1948年在琉森也曾共演過一場),對Karajan而言,布拉姆斯的鋼琴協奏曲似乎不是他的最愛,至少他演奏生涯沒碰過第一號,至於第二號,儘管演出次數不少,但自從1960年代以後,他就沒進過錄音室灌錄過此曲。EMI時期與Hans Richter-Haaser(1958-1959)的錄音讓人印象深刻,DG的 Geza Anda 版成就似乎不及前者。 Live版就Backhaus這個錄音最特別,雖然是Mono錄音,但音質不差(至少non-vintage迷都可接受)。1970年以後,Karajan與Pollini也數度合作過此曲,但怪的是,Karajan從不會想與Pollini進studio錄唱片。 Backhaus和Karajan的布拉姆斯第二鋼琴協奏曲,Amazon還買得到義大利Cetra版,但價格不便宜喔,一張要價HK$380元。要付出很高的收藏代價!! http://www.amazon.com/Brahms-Concerto-n-per-pianoforte/dp/B000009KVV/ref=sr_1_1?ie=UTF8&s=music&qid=1200074189&sr=1-1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08:42 |
[#7615] Crossover between Karajan and Backhaus Good morning george! Hard at work? Why not come to JC yumcha today? A lot of people! |
doctorjohn![]() 218.xxx.xxx.47 |
2008-01-12 08:51 |
[#7616] Crossover between Karajan and Backhaus JC See whether I can make it, indeed I have another engagement already! George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09:32 |
[#7617] Bernstein - The Last Message 這張DVD是伯恩斯坦1990年在日本 Last Live Concert ,演出他最鍾愛的作品之一—舒曼第二號交響曲,當時為了太平洋音樂節(Pacific Music Festival),他抱病親自到日本,身體狀況不好的伯恩斯坦,竭力指揮演出,之後返美不久即過世。在影像中,可以看出,伯恩斯坦的健康明顯不佳。此碟包括綵排以及在開幕式演講,幾乎囊括了伯恩斯坦當時在日本的 footprint & trace. Dreamlife DLVC8031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0:06 |
[#7618] 1951 Bayreuth Festival 這是1951年拜魯特 (Bayreuth Festival)音樂節原版節目單的復刻版。裡頭還有當時刊載的廣告頁,內容多達210頁。購買MYTHOS再版的「Bayreuth Festival 第九」限量盤隨片附贈。 1948年薩爾茲堡音樂節之後,福特萬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跟理事會反應,以後只要讓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來他就不來,從此以後兩個人正式鬧翻(理事會放棄卡拉揚).韋蘭德•華格納 (Wielanda Wagner)為了重新啟動Bayreuth Festival 音樂節,先請卡拉揚跟克納佩茲布 (Hans Knappterbusch) 幫忙,然後找福特萬格勒指揮「指環」跟「名歌手」,並且跟他說如果想指揮更多曲目,可以捨克納佩茲布.不過福特萬格勒一聽到卡拉揚也同台之後,馬上拒絕韋德蘭的邀請. 第二次韋德蘭再去找他,請他指揮貝九,福特萬格勒起先拒絕.不過福特萬格勒想一想,如果自己不去,也不能就這樣祝福卡拉揚?...韋德蘭接著說:「發出音樂祭的第一個聲音的人,不是卡拉揚,是非您不可」福特萬格勒聽到自己能擔任開幕的指揮之後,就接受了邀請.並且反過來,又希望能指揮所有歌劇作品.不過因為跟薩爾茲堡音樂祭檔期太近,不得不放棄. 所以1951年的Bayreuth Festival內容變成:卡拉揚「紐倫堡名歌手」、「指環」;克納佩茲布部u指環」、「名歌手」和「帕西法爾」;開幕交給福特萬格勒「貝九」.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0:14 |
[#7619] Boulez 的馬勒集(上) 歷經十三年歲月,法裔指揮 Pierre Boulez 的馬勒交響曲全集終於以第八號告終。我一直對 Boulez 在 DG 的馬勒錄音不大在意,直到最近才有機會把整個全集一口氣聽完;而我對這個全集最深刻的地方,正是其錄音質素。近年有釵h新錄製的馬勒交響曲錄音問世,它們都是由獨立品牌或由小廠牌發行,這些錄音不約而同地傾向於大動態而小音量,換言之聽眾都要把音量旋鈕調得更高,才能獲得合理的聽賞音量,最經典例子莫過於 Michael Tilson Thomas 跟美國三藩市交響樂團合作的馬勒集。老實說,我對這些唱片從來都聽得不投入,因為它們的表現極像一個欠缺元氣的人,衹提供著一種令人沒精打彩的感覺,就算把那個音量旋鈕調得更高,這種感覺亦未必就能夠揮得去。可是 Boulez 的馬勒集,平均而言,就能夠提供到既厚實又令人振奮的聲音。 Boulez 的馬勒集著了一半是跟維也納愛樂合作而成 (包括 M2、M3、M5、M6 及大地之歌);另一半則在美國完成 (包括跟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的 M1 及 M9、與及跟克里夫蘭交響樂團合作的 M4 及 M7);而作為句點的 M8 則是在德國完成,而且還是在久違了的耶穌基督堂 (Jesus Christus Kirche) 進行錄音 (卡拉揚在 60 年代所做的錄音,就在此地進行)。DG 在美國及德國所做的幾個錄音,質量都保持著一貫的水準,尤其 M8,相當震撼! DG 在維也納所做的 M2 及 M3,卻出現音量少的問題,M2 的情況還是可以接受 (為了遷就終樂章的大場面,前面四個樂章都被調低音量);可是 M3 的情況卻有點為難。踏入廿一世紀之後,新錄的 M3 都出現音量少的情況,在我的認知堙A似乎就只有 Abbado 跟柏林愛樂的版本,能夠提供到充足的聽賞音量。我並不理解這種情況的成因,可是我現在會更為珍惜那些在廿一世紀之前所做的 M3 錄音。 一直有說 Boulez 這套馬勒集是有濃烈的室樂傾向,不過我卻認為這祇是一個假象,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指揮不是一名浪漫人,他著重細節表現,故此絕不重手,其中在 M7 堛漯穛{就極有Klemperer 的遺風;其二,錄音確實不差,中高及中低頻都有均衡表現,音量充沛而清晰,不會把細節埋掉,這對弱音重播均有很大的幫助。正如之前所提到,美中不足的地方就可能只出現在 M2 及 M3 而已。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4364871.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0:17 |
[#7620] Boulez 的馬勒集(下) 2005 年,Boulez 留下兩個 M2 錄音,除了維也納版外,還有一個柏林版,前者是 CD 而後者是 DVD。柏林版是演奏會錄影,樂隊是現由 Barenboim 主理的 Staatskapelle Berlin,她亦是後來跟 Boulez 錄下 M8 的同一樂團 (本碟的附錄,收入樂團代表委任 Boulez 成為 Staatskapelle Berlin 的【honorary conductor】的片段)。Boulez 的 M2 唱片是少有的一碟過錄音 (印象中這個記錄一直被 Klemperer 保持著),它很容易就聽完,可是這個演奏絕不急趕、反見從容;這個觀感在收看 DVD 的時候就更感強烈。順帶一提,Barenboim 跟 Staatskapelle Berlin 的馬勒集早已開工,現有 M7 及 M9,假若它們都會在耶穌基督堂錄音,在音響層面上,可能會有點聽頭 (他們事實上是在柏林愛樂廳做錄音)。 Boulez 在 CBS 時期曾錄下 M10 的柔板,可是這次卻不見蹤影,主觀願望當然希望 Boulez 會效法 Gielen,在全集完成後,另錄一個 Deryck Cooke 的「演奏版本」,作為一個現代音樂先驅, Boulez 理應在有生之年錄下此曲。可是他卻屬於上一輩指揮,跟 Bernstein 或 Haitink 等馬勒指揮同期,此輩從不碰這個「演奏版本」,所以我們均不知 Boulez 是否跟他們有一樣想法。 走筆至此,Rattle 的紙盒裝馬勒集終於上市,假如它的售價跟同一指揮的 Sibelius 全集一樣都只賣兩佰港圓,我還是樂於建議你買一套守門口,可是它的售價接近七佰,念及它的錄音不及 Boulez 好、價錢又不及同廠的 Bertini 平,那我就有點保留。事實上,Rattle 的馬勒集就只有令他成名的 M2 及 M6 才有點聽頭,在他主理柏林愛樂以後,所推出的錄音則頗為參差 (我認為是一半得、一半唔得,情況跟 Tennstedt 一樣),其中 M9 的錄音原來是向 ORF 買回來,並非 EMI 自家製作,聲音就是強差人意。側聞 Rattle 將會推出一個新的 M9,還望他們這次真的能上演一台好戲。 現今仍有製作古典音樂的大唱片公司已經所餘無幾,大抵就只剩下德國 DG 及英國 EMI,可是她們的出品卻見參差。縱使小廠臨立,她們卻因為資源不足而攪不出一個所以然,長此下去恐怕好錄音難求。一套合裝馬勒集,售價縱使有減,可是賣價仍舊不菲,假如樂迷花了錢卻得不到應有的產品質素,他們自然就不再隨便拿錢出來買唱片。例如那套大獲好評,由 Gielen 指揮的馬勒集,其音響質素就祇有 Naxos 的級數,所以我懷疑幫它做錄音的工程師,根本就是為 Naxos 做錄音的同一幫人 (事實上,Gielen 亦曾有為 Naxos 做錄音的記錄)。所以,Boulez 馬勒集的音響質素確是近年難得。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4372833.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0:19 |
[#7621] Rattle 的馬勒集 Simon Rattle 的馬勒集從 1986 年的 M2 開始、至 2004 年的 M8 作結,歷經凡 17 年時間。EMI 最近(2007 年的秋季)終願意把它們結集成套裝發售,全套共 14 碟,賣六佰多港圓,即中價位貨色。Rattle 的馬勒集都是採用原版稿本,所以在 M1 堙A你會聽到那被刪去、但很動聽的『花之章』;在 M6 堙A Andante moderato 被安置在(原來的)第二樂章堙FDas klagende Lied【悲歎之歌】亦是採用原來的三樂章版本。當然,你在這套唱片堨蝺|聽到 M10 的完全演奏版,而不是單純的慢板樂章。 我並不太喜歡此套馬勒集,原因都是跟它們所發出的聲音頗為參差有關。在某些錄音堙AEMI 的工程人員為了避免最強音壓的一刻而選擇把整體音量收細,此舉卻令音樂變得無精打彩,用家被迫要調高音量來收聽,可是你就算樂意這樣做,亦未必能夠得到補償,那些被攪得無精打彩的音樂仍然無精打彩。這亦是我會對 Boulez 的馬勒集有好感的原因。Boulez 跟 Rattle 都用了十多年時間去完成一套馬勒集,洞中可以察覺到背後兩間公司:德國 DG 及英國 EMI 的錄音水平如何。在這個唱片業經營得甚為艱難的時候,錄音質素假若長期都良莠不齊,恐怕這間公司亦甚難於市場上自處。 不過我終於發現了一個頗為麻煩的解決方法,就是把唱片堛瑰仵袕z過軟件擷取出來,把檔案的音量稍為提高 (在 NERO Burning Rom 奡N有此弁),然後再燒成唱片。此法麻煩的地方在於,你要經過多番聆聽及嘗試,才能燒出一張擁有合適播放音量的唱片。透過這種非常手段,那些被攪得無精打彩的音樂,忽有煥然一新之感。像 M1 及 M4 的錄音,經我這樣一攪,動態沒有損失之餘,線條亦突顯出來。我認為需要作特別處理的錄音計有:M1、M3、M4、M9 及 M10,幾乎是全集的一半份量。這套全集的另一半錄音著實不差,尤其是聲樂作品,如:M8、【大地之歌】及【悲歎之歌】的錄音都不會令你太失望。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4486047.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