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聲道
CD機 | MD機 | SACD機 | DAC | CAS | 合拼擴音機 | 前級擴音機 | 後級擴音機 | 接線 | 喇叭線 | 揚聲器 | 耳機 | 耳機擴音機 | LP產品 | 膽機產品 | 開卷式錄音機 | 音響配件 | DIY音響 | 電源 | 家庭影院
電視機 | 投影機 | 錄影機 | DVD影碟機 | Blu-ray影碟機 | 多媒體播放器 | 機頂盒 | 多聲道擴音機 | 多聲道揚聲器 | 多聲道影音組合 | Mini音響組合 | 重低音揚聲器 | 輔助設備 | 同好會
同好會 | Accuphase | B&W | Burmester | Denon | Jadis | KEF | KRELL | Luxman | Marantz | Nuforce | OPPO | Pioneer | TEAC | WEISS | News
News | Blog | 其他
其他 | 所有 |
影音天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 寄件者 | 傳送日期
![]() ![]() |
[#7642] 蕭斯塔高維契的自作自演集 (2) Volume3:RV70003 Preludes and Fugues:No.16-18, No.20, No.22-24 Three Fantastic Dances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1:09 | |
|
[#7643] 蕭斯塔高維契的自作自演集 (2) Volume2:RV70002 Symphony No.10 in E minor (piano duet version) 4 Preludes for Violin and Piano from "24 Preludes" Music from the film "Ovod" (The gadfly)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09 |
[#7644] 蕭斯塔高維契的自作自演集 (2) 大約在 1996 年,英國有一個古典音樂小廠牌,名為 Revelation,它以發行蘇聯演奏家的廣播錄音為主,該公司其中的一個計劃,就是會發行共六張的蕭氏作品自作自演 CD 集,可是在第六集推出之前(記憶中應該是 1998 年的第一季),該公司就倒閉,聽聞是授權出了問題。 Volume1:RV70001 Preludes and Fugues:No.1-8, No.12-14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10 |
[#7645] 蕭斯塔高維契的自作自演集 (1) 2006 年原來是蘇聯作曲家蕭斯塔高維契 (Dmitri Shostakoich) 的 100 歲冥誕,環球唱片亦率先宣告他們應節的唱片發行計劃,在四月發行五個作品類別的套裝,除了交響曲全集是把 Haitink 的一套重新包裝、絃樂四重奏全集則來自 DGEmerson String Quartet,其他都是來自 Decca 的庫存。另一方面,俄羅斯的 Venezia 公司也推出一些蕭氏作品的唱片,其中有一套比較特別,名為「Dmitri Shostakoich and Friends」,內媯握j多數是蕭氏自作自演的錄音,曲目計有:第十交響曲的雙鋼琴版、兩首鋼琴協奏曲與及絃樂五重奏。除了絃樂五重奏之外,其他錄音,我早已經接觸過。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1238777.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11 |
[#7646] 蕭斯塔高維契的自作自演集 (1) Ocean No, it's not mine, that why I quote the link Hope that I can go on to share other link, too many lah! George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12 |
[#7647] Bernstein 在日本 這場演奏會之後的 10 月,Shostakovich 的口述回憶錄「證言」面世,它攪出了很大的風波,在釵h有爭議的內容當中,亦有關於第五號交響曲的論述,究竟那終樂章的真意,是歌頌黨的偉大?還是描寫群眾在歡呼聲之下卻原來是受盡壓迫?大家都應該明白,不同的內在意義,就會對樂曲的演繹產生不同的路向,而 Bernstein 的演繹,你是絕對不會感覺到有任何人正在受到壓迫,而且那還是極盡輝煌的能事,故此他對此曲的註釋,後來就被人視為不入流。有趣的是,近幾年來卻有新證據顯示,這本口述自傳其實是杜撰的,似乎 Bernstein 對於此曲的註釋,相信平反有期。 Bernstein 這一次的日本演奏會,是跟他的老拍檔紐約愛樂團合作,上半場的曲目原來是舒曼的第一號交響曲,印象中這個舒曼錄音好像未被推出過唱片?整條片子的質素其實是不大好,尤其是聲音方面攪得不大理想,感覺就在看日本 Dream Life 的片子一樣,它們沒有像大公司一般為片子做強化工作之餘,其售價卻夠膽定得比天還高。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1040702.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15 |
[#7648] Bernstein 在日本 (II) 在 Sony Classical 的目錄堙A有一張 Shostakovich 第五號交響曲唱片,一直以來都在日本市場上從未長期消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拿出來再版,這個錄音的指揮就是在 70 年代開始雲遊四海的 Leonard Bernstein,這是一個在日本東京文化會館舉行的演奏會現場錄音,時為 1979 年 7 月。有趣的是,這張唱片的搭子亦從未改變,曲目就是同作者的大提琴協奏曲,由馬友友主奏,Ormandy 指揮費城樂團。 早在 LD 時代,我就知道這個 Bernstein 的錄音是同時存有影像紀錄,因為日本東芝曾經推出這些影像記錄的 LD 合輯,堶掄晱]括他在英國錄製的 Verdi 安魂曲、在維也納錄製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Bernstein 自己的第一號及第二號交響曲、與及法國的演奏會記錄等。當年,這些 LD 的做價相當高,故此我是無緣得看;直到 2005 年的尾聲,美國的 Kultur 公司把這些擋案集合起來推出 DVD,我才可以首次一睹這些影像記錄。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1040702.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16 |
[#7649] Bernstein 在倫敦 Sony Classical 首次推出的 Bernstein 唱片集 (CD),其實是由歐洲 Sony 主理,這個系列的唱片,是以英國皇儲查理斯王子親繪的水彩畫為封面,故此名為 Royal Edition。事隔多年後,美國 Sony 亦發行自家的 Bernstein 唱片集,名為 Bernstein Century,最初以為美國公司的這一版,只是把歐洲所發行的一套,換過封面再出一次,事實卻不然。 此時我才注意到 Bernstein 有些錄音,版權原來是屬於歐洲公司,所以並沒有在美國市場出現,例如他在倫敦錄製的威爾第安魂曲與及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怪不得 Royal Edition 堛滿u復活」是跟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的那回 (1973);而後來 Bernstein Century,則是跟紐約愛樂團合作的版本 (1963),印象中這個版本亦未曾獨立存在於英國目錄上。 Bernstein 在英國跟倫敦交響樂團合作所錄製的威爾第與及馬勒,同時都留有一份影像檔案,馬勒的一份已經被德國 DG 發行,而威爾第的一份最近亦在美國 Kultur、與及在日本 Dream Life 的目錄上出現。馬勒的一份受惠於大公司的重整技術,聲畫嘗算過得去,可是威爾第的一份卻沒有那麼好的運氣。 看著 Bernstein 的威爾第安魂曲錄像 (1970),卻令我想起卡拉揚的同曲錄影 (1967),兩者的攝製年份相差不遠,在兩片中你會分別看見非常年青的 Domingo 與及 Pavarotti,假如不是預先說明,恐怕大家還是很難才認到他們。再者,在看完兩個不同指揮的同曲錄像,無可否認,我更為喜歡 Bernstein 的那回,這不是跟他們倆的演繹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視覺上的感染力,Bernstein 的熱情確勝卡拉揚一籌,看著相對地聞風不動的卡拉揚,有時會認為單聽唱片可能會更好。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1044084.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18 |
[#7650] 新版「皇家芭蕾」孰真孰假?(2) Classic Records 的聲明書全文翻譯照錄: (轉貼自 My AV 新聞組) 敬啟者: Classic Records 公司在寶麗金唱片公司(現屬環球唱片公司)的授權以及 BMG 唱片公司(現屬 Sony / BMG 音樂娛樂公司)的美編插圖授權之下,於 1996 年在美國發行了一套雙片裝的金 CD。此豪華版本的包裝採用一個精美的雙 CD 內殼,其內附有超過 30 頁的內冊,貯藏於一個厚硬紙外盒中,並且標明「Classic Compact Discs – a division of Classic Records」之商標。這個版本已於 1999 年絕版,目前 Classic Records 亦未再版。再者,我們也沒有將音樂內容、包裝亦或商標授權給任何其他公司。音樂內容的版權部分目前屬於 Decca Records(環球唱片的分支機構)所有。 我們注意到了來自中國的 ABC International 公司發行了雙 CD 版本的皇家芭蕾(Royal Ballet Gala)專輯,並採用了所謂的 JVC K2 20-bit 雷射刻片技術。基於以下的幾個原因,我們強烈相信這張專輯是非法製造的: — ABC 未經我們的同意複製了此專輯由 Classic Records 所製作的原始包裝,同時也套用了「Classic Compact Discs」商標。 — ABC 延用了 Classic Records 所取得,當初由「Polygram Special Markets」以及「BMG 唱片」授權的法源敘述,而這完全是一個不正確的說法,因為目前兩家公司的實體皆有所變更,音樂內容部分已隸屬於環球唱片,而美編插圖部分則隸屬於 Sony / BMG 音樂娛樂公司。 我們懇請香港以及中國正在販售此一推測應為盜版 CD 的地區之有關當局,立即停止這些碟片的販售動作,因為它們至少侵害了「Classic Compact Disc – a division of Classic Records」商標權利。我們很樂意提供原始包裝或圖片的資料影本,以證明 ABC 公然漠視相關產權的行為。我們將會在每一個面向上協助並配合,以防止這些不實陳述與欺騙行為對於我們的商標造成更進一步的傷害。 謝謝 (親筆簽名) 麥可•哈布森 Classic Records Inc. 總裁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903809.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20 |
[#7651] 新版「皇家芭蕾」孰真孰假?(1) 我最近才在 My AV 新聞組堹d意到由內地 ABC 公司出版的「皇家芭蕾」攪出不大不少的風波,只要大家細看整組文章,都知道那個包裝設計,百份之百侵犯了 Classic Records 的版權,現在剩下來的問題就是,那份母帶是否真正得到正式授權出版而已? 打從 60 年代起,英國 Decca 都有跟美國唱片公司有合作的紀錄,它們包括 RCA 及 Columbia,這樣的關係令到美國公司能夠染指歐洲的藝人及樂團;另一邊廂,英國公司就憑藉美國公司的發行網而進入美國市場。「皇家芭蕾」就是其中一例,它是由 Decca 錄音隊製作,完成後就交由 RCA 發行。不過,自 Decca 成為寶麗金集團的一員後,它們的合作關係亦隨之告終。所以 Classic Records 的聲明書中就提到「皇家芭蕾」的 CD 版得以誕生,是得到寶麗金及 BMG 這兩間公司的授權。好明顯那份母帶是屬於 Decca 的財產,那麼授權給 ABC 的德國公司又是什麼來頭呢? 我亦擁有原本由 Classic Records 所發行的鍍金 CD,聲音是亮晶晶的(對比起 Ansermet 的其他 Decca 錄音,亦不見得有這麼亮晶晶),可是它有一個缺點就是沒有把音樂分段,亦即時說一首芭蕾舞曲縱使內裡是分開十段,廠方亦祇把它當成一段,再加上內附的小冊子亦沒有清晰的分段列表,以致它成為了鑑賞的障礙,所以我亦很少拿出來聽。內地的版本則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在那新聞組堳o未見有人提起這個問題,不知是我挑剔,還是所謂的音響發燒友根本不在乎這些事呢? 我認為內地版的製作,在聲音重播方面做得不壞。新聞組奡ㄗ鴗漲a代理商聲稱是用 JVC 的 K220 bit 刻片技術去製作這張唱片,可是我仔細地看過封套數遍,發覺它並沒有提到用何種方式去製作本片(我所擁有的版本是第三版,即紙邊闊度較窄的那款)。 大家(包括我在內)根本沒有懷疑這張唱片是否盜版就買下它,我認為是那個包裝實在做得太好所致。那是一個像 10 吋 LP 的唱片封套,無論紙品的材質、以及印刷的色準都是一絲不苟(它們不知在那裡弄來一份菲林底片來做版也說不定),我把這個封套裡裡外外看過一次,根本找不到任何破綻。當你拆開包裝封套,把 CD 拿出來細看,你亦會發覺到它的做工很到家,絕不像是粗製濫造的次貨。可是,我卻未能在封套上得知它是哪一家公司的出品,假若 ABC 公司確實獲得授權,那為何連公司名稱也不印出呢?本碟是盜版的可能性恐怕又多加了幾分。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903809.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22 |
[#7652] 新版「皇家芭蕾」孰真孰假?(1) 「指環集」拉雜談 尼貝龍根的指環,簡稱「指環集」,仍華格納根據北歐及日耳曼的神話,一套有關「尼貝龍根」傳說的詩集所改編。華格納原來只是想寫一個關於英雄齊格菲的故事,共有兩集:上集「齊格菲」(即全劇的第三部)描寫齊格菲的成長、與及其屠龍套取指環的故事;下集「諸神的黃昏」(即全劇的第四部)描寫齊格菲受到指環的咀咒而招致殺身之禍,並關係到整個神界的滅絕。 可是華格納所構思的故事,背景異常複雜,為了令觀眾明瞭其前因,所以追加了兩齣前傳。序夜的「萊茵金」,華格納以天神 Wotan 的一族人來貫穿整套劇,解釋了指環的來歷與及巨龍的真正身份。第一部的「女武神」則介紹了英雄齊格菲的父母,華格納在此進一步去描寫神界跟人間界的關係。 「萊茵金」及「女武神」雖說是前傳,可是華格納絕對是以順時序的方式一一把它們完成:「萊茵金」成於 1854 年、「女武神」成於 1856 年、「齊格菲」成於 1871 年、「諸神的黃昏」則成於 1874 年;全劇於 1876 年 8 月 13-17 日在拜魯特作總首演。 以現代的觀影角度來看,我會覺得「指環集」的劇情是比較鬆散,整套劇都只是靠音樂維繫著,所以我有時會想,如果劇情可以緊湊一點,把所謂前傳的內容溶合到「齊格菲」及「諸神的黃昏」的劇情堙A那就更好。另外,劇中的一個重要角色,諸神之首 Wotan,他根本就是首兩部故事的主角,所有事情都是因他而起。可是到了後兩部的故事,他的位置則變得無關痛癢,給人有一種頭重尾輕的感覺。假如拿「指環集」跟英國作家托爾金的「指環王」相比,後者的內容明顯是豐富、而人物則更生動(我當然明白,把它們來作比較是有點不恰當)。 澳洲導演 Peter Jackson 所製作的「指環王」三部曲,確實把一部長編大作成它a轉化為映像,那麼華格納「指環集」的電影化又要等待到何時呢?事實上,德國導演 Fritz Lang 在 1924 年曾把尼貝龍根的神話故事改編成兩部影片,分別是 Siegfried's Death 及 Kriemhild's Revenge,它雖然不是把「指環集」改編成電影,可是亦替「指環集」的電影化,提供了一個參考範本。 華格納的老規矩就是要這四部戲一連四晚的上演,可是要這樣的攪一攪,確實是所費不菲,相信這亦是香港遲遲未能公演的原因吧?在未能在現場觀賞「指環集」的前題下,大家不妨將就一下看 DVD,反正那還附上中文字幕呢。 最後,我介紹一本書給大家,那是由英國文豪蕭伯納所撰寫的「華格納寓言」(這當然是中譯本),本書乃「指環集」的導讀兼有蕭伯納對此劇的評價,而且初版是成書於 1898 年,或多或少都可以了解到當時的人對「指環集」的看法。 http://shop.gota.com.tw/lib/model_books_temp3.cfm?book_no=2152012000399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762775.html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24 |
[#7653] 「指環集」拉雜談 尼貝龍根的指環,簡稱「指環集」,仍華格納根據北歐及日耳曼的神話,一套有關「尼貝龍根」傳說的詩集所改編。華格納原來只是想寫一個關於英雄齊格菲的故事,共有兩集:上集「齊格菲」(即全劇的第三部)描寫齊格菲的成長、與及其屠龍套取指環的故事;下集「諸神的黃昏」(即全劇的第四部)描寫齊格菲受到指環的咀咒而招致殺身之禍,並關係到整個神界的滅絕。 可是華格納所構思的故事,背景異常複雜,為了令觀眾明瞭其前因,所以追加了兩齣前傳。序夜的「萊茵金」,華格納以天神 Wotan 的一族人來貫穿整套劇,解釋了指環的來歷與及巨龍的真正身份。第一部的「女武神」則介紹了英雄齊格菲的父母,華格納在此進一步去描寫神界跟人間界的關係。 「萊茵金」及「女武神」雖說是前傳,可是華格納絕對是以順時序的方式一一把它們完成:「萊茵金」成於 1854 年、「女武神」成於 1856 年、「齊格菲」成於 1871 年、「諸神的黃昏」則成於 1874 年;全劇於 1876 年 8 月 13-17 日在拜魯特作總首演。 以現代的觀影角度來看,我會覺得「指環集」的劇情是比較鬆散,整套劇都只是靠音樂維繫著,所以我有時會想,如果劇情可以緊湊一點,把所謂前傳的內容溶合到「齊格菲」及「諸神的黃昏」的劇情堙A那就更好。另外,劇中的一個重要角色,諸神之首 Wotan,他根本就是首兩部故事的主角,所有事情都是因他而起。可是到了後兩部的故事,他的位置則變得無關痛癢,給人有一種頭重尾輕的感覺。假如拿「指環集」跟英國作家托爾金的「指環王」相比,後者的內容明顯是豐富、而人物則更生動(我當然明白,把它們來作比較是有點不恰當)。 澳洲導演 Peter Jackson 所製作的「指環王」三部曲,確實把一部長編大作成它a轉化為映像,那麼華格納「指環集」的電影化又要等待到何時呢?事實上,德國導演 Fritz Lang 在 1924 年曾把尼貝龍根的神話故事改編成兩部影片,分別是 Siegfried's Death 及 Kriemhild's Revenge,它雖然不是把「指環集」改編成電影,可是亦替「指環集」的電影化,提供了一個參考範本。 華格納的老規矩就是要這四部戲一連四晚的上演,可是要這樣的攪一攪,確實是所費不菲,相信這亦是香港遲遲未能公演的原因吧?在未能在現場觀賞「指環集」的前題下,大家不妨將就一下看 DVD,反正那還附上中文字幕呢。 最後,我介紹一本書給大家,那是由英國文豪蕭伯納所撰寫的「華格納寓言」(這當然是中譯本) http://shop.gota.com.tw/lib/model_books_temp3.cfm?book_no=2152012000399 ,本書乃「指環集」的導讀兼有蕭伯納對此劇的評價,而且初版是成書於 1898 年,或多或少都可以了解到當時的人對「指環集」的看法。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762775.html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26 |
[#7654] 克倫培勒在維也納,兼談 Testament 唱片的質素 這套唱片是德國指揮克倫培勒(Otto Klemperer,1885-1973)與維也納愛樂團合作的電台廣播記錄,共五場,時為 1968 年 5 月中至 6 月中。這次的演奏內容,主要都是浪漫樂派的名家,包括華格納、布魯克勒、馬勒及理察史特勞斯;這個套裝共有 8 張唱片,其中 7 張就是這次廣播的記錄,另有一張為 1958 年所錄的《德意志安魂曲》,除了《德意志安魂曲》之外,其餘都是身歷聲錄音。 Testament 聲稱這個套裝是 8 CDs 賣 6CDs 的價錢,我在日本 HMV 的網站得知《德意志安魂曲》是附贈的,而那兩張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錄音,估計會是 2CDs 賣單張的價錢。因為我是代理商的會員,所以能以九折再九折的價錢買得此碟,比起理論售價平將近兩佰港圓。 克倫培勒的女兒 Lotte Klemperer(1923-2003),是其父親遺產繼承人,遺願希望父親的錄音遺產,今後只授權給 EMI 及英國的 Testament 發行,可見 Testament 的製作水平已經獲得 Klemperer 家族的信任。Testament 最早是以發行 EMI 所授權的錄音而起家的,那些都是 EMI 並未打算發行的錄音,所以 Testament 早期給人的印象就是 EMI 的一個分支,不過 Testament 現在已經獲得其他公司的授權錄音,包括英國的 Decca 及美國的 RCA。 事實上,Testament 唱片的優質,其幕後它痟N是負責母帶翻製的 Paul Baily。我對他的認識不深,只知他以前曾為 EMI 做母帶翻製工作,除此之外他還負責整個 Great Conductors Of The 20th Century 系列、與及少量 BBC Legends 的翻製工作。Paul Baily 令我驚訝的地方就是能將一些被認為是劣質的錄音,弄出一個令人欣喜的水平。 以本套裝為例,他的訊源是來自 ORF 的檔案,老碟迷應該知道 ORF 的檔案老早就被釵h廠牌拿來出唱片,德國的 Orfeo 最為人熟識、而日本的 Altus 則為後起之秀,這些唱片的質量實在不敢恭為,聲音乾之餘、音量電平還很小。再舉一例子,英國的 Royal Festival Hall(皇家節慶會堂)的聲音一向偏乾,你在 BBC Legends 的目錄媕雩荍鉹ㄗ鴗@張在這處錄音的唱片是好聲的。Testament 所發行的幾張克倫培勒在英國的演奏會錄音,都是在皇家節慶會堂錄下來的,可是其聲音質素實出乎意料之外的好,它們跟在 BBC Legends 所得回來的印象是折然相反的。我想正是這個原因令 Lotte Klemperer 對 Testament 有絕對的信任。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653368.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28 |
[#7655] 日本 HMV 成立 15 周年推出紀念 CD (II) Schuricht 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錄音著實不多,現在你還可以找到由德國 Hanssler 公司所推出 Carl Schuricht Collection 的現場錄音,不過其母帶質素很差,絕不是一個首選。回頭談一下那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唱片,這套唱片的版權是屬於法國 EMI,一直以來都不容易找到,除了數年前在東芝 EMI 的 2008 系列出現過之外,你確實很難得到它。最近,香港 EMI 不知從那裡弄來一批由荷蘭生產的法國 EMI 盒裝 CD,其中就包括這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售價便宜只是兩佰塊港圓以下。不過要記著,這套全集中的貝九是一個單聲道錄音。 本 CD 為日本 HMV 成立 15 周年的紀念版,只會在該公司發售,假如你對它有興趣,恐怕就要直接向其網站訂購。不過以現時 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 系列欲瞻ㄞ鄋滷〞p來看,相信這個錄音終有機會出現在國際版的目錄上?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653333.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30 |
[#7656] 日本 HMV 成立 15 周年推出紀念 CD (I) 日本 HMV 於 2005 年剛好成立 15 年,為隆重其事,他與東芝 EMI 合作推出紀念 CD;因同年適逢德國指揮 Carl Schuricht (1880-1967) 的 125 周年誕辰,所以此紀念 CD 的內容就是 Schuricht 與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合作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身歷聲版),編號:HMVC-7001。 Schuricht 與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合作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錄音,時為 50 年代,全曲均以單聲道錄製,第九交響曲的錄音則較為特別,是單聲道與身歷聲同步進行,後來正式發售的版本皆為單聲道版,而那個身歷聲版卻從此被遺忘。這個身歷聲版本雖從未以國際版的姿態亮相,可是它間中會出現在東芝 EMI 的目錄上,對上一次就是在 2088 系列堨X現。 日本 HMV 在其網站的宣傳文案稱,製版過程會以尊重原始母版的前題下進行,對其噪音及早期身歷聲常常出現音場不穩的毛病(特別是第四樂章獨唱開頭部分),都不會做任何修正。可是當本碟入手以後,我裡裡外外看過多次,很奇怪東芝 EMI 隻字不提有關復刻的資料及方法,亦沒有標明是否採用其獨門的 24 bit 混音方法?本碟的音嚮畫面是清晰、乾淨與明亮,我不覺得有噪音的存在,事實上跟 2088 版的分別不大,可是 2088 版確實還是帶有一點來自磁帶的噪音。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653333.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31 |
[#7657] Pablo Casals 與巴哈的大提琴組曲 (3) 在聽過 Opus 藏的版本後,我了解到這個錄音的原始 78 轉唱片並不是想像中的優質,看來 Naxos 及 EMI 均在抑噪方面下過一翻奶牷C同時,在經過幾過版本的反覆聆聽,我亦發覺到能夠成尼鋮儩葉絡糬絳眭漣▼鷓I(即兩者並存而互不影響到對方),是一門藝術,亦關乎那些復刻師的品味。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653465.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33 |
[#7658] Pablo Casals 與巴哈的大提琴組曲 (2) 硬要拿 Naxos 及 EMI 的版本來比較,確實是有困難,因為兩者聲音的而且確是很接近,可是拿它們跟 Opus 藏於 2003 年推出的版本來比較(OPK 2041-2),你就會發覺它們的差異實在很大。Opus 藏的版本是有很明顯的碟面噪音,不過它的音樂感則很強。我認為本碟亦算得上是一個成左甄蝠s,皆因復刻師(安原暉善)把音樂與噪音成它a分隔開,兩者並存卻沒有混在一起,對音樂的鑑賞沒有造成影響。另外,本碟在低頻域的表現非常好,琴音及擦弦聲所表現出來的質感很好,相比起前二者,它們只是提供了一些平面的琴音。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653465.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34 |
[#7659] Pablo Casals 與巴哈的大提琴組曲 (1) 我一直認為數碼技術的出現,對於那些老舊的古董錄音的幫助實在很大,那些狀態良好的 78 轉老唱片,祇要處理得宜,它們的聲音是可以貼近 50 年代前身歷聲時代的水平。由 Pablo Casals 演奏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錄於 1929 至 39 年),就是其中的一套著名的錄音,釵h唱片公司都發行過這個錄音,音響質素其實很參差,不同的公司就會有不同的聲音。 在聽過 Casals 演奏巴哈大提琴組曲的唱片中,我會選擇以下 3 張,分別是 Naxos、EMI 與及 Opus 藏的出品。先講 Naxos 的那張,他們不知在什麼時候,把目錄上已經發行了好幾年的同曲錄音拿掉,悄悄地換入了由 Ward Marston 所轉製的新版本,封面依舊,不過右下角多了一行字標明是由 Ward Marston 負責復刻,封底仍然是標示著是 2000 年的出品。舊版本的聲音,聽起來像意大利的 Bootleg CD(高頻有點刺耳),新版本則以聲音清澈與及噪音少而取勝。經比較之後,這個錄音的聲音特性,跟 EMIGROC 系列於 2003 年所推出的同曲錄音是很相近的。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653465.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35 |
[#7660] Melodiya 的再起動 (2) 直接一點講,這批 BMGMelodiya 唱片的聲音質素很差,所以當我看到新來的Melodiya 唱片居然還帶有 No Noise 標誌,那些購買意欲就全部消失,本來想補回一些蕭斯搭高維契的唱片,最後只選了一張經過最新數位重整的 R.Strauss阿爾卑斯交響曲。我一直對由 Mravinsky 指揮的阿爾卑斯交響曲有好感,一來 Mravinsky 是很用心去舖排這個旅程、二來他又去掉了作曲家的浮誇,可是當年 BMG 版的聲音質素還是很令人失望,而這次的新版卻令人有煥然一新之感,音色雖然有點人工化,整體上是清晰而寬廣,比起動態狹窄的 BMG 版,改善幅度是相當之大。 Melodiya 將來會怎樣發展,現在仍未看到半點頭緒,只見韓國的 Aulos 在發行過少量的Melodiya 錄音之後就沒有繼續,未知是否因為 Melodiya 決定親自發行旗下的錄音而停止再受權給第三者呢?另一方面,我又發覺到來自俄羅斯的另一間唱片公司 Venezia 亦偶有推出 Melodiya 的錄音,未知兩者的關係如何?事實上,Venezia 的目錄上亦有這個由 Mravinsky 指揮阿爾卑斯交響曲的唱片。我當然更想知道 Melodiya 會否再次推出福特萬格勒於二次大戰時期所留下的錄音,好等我輩知道那些優質 Magnetfon 母帶是否仍然有部份在它們的手上。 順帶一提,現時 Melodiya 已經擁有官方網頁,我在其英文版主頁上發現到該公司的英文名稱應為 Melody,未知大伙兒會否遵從該公司的意願,改稱這間公司為 Melody 呢?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1493460.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38 |
[#7661] Melodiya 的再起動 (1) 冷戰時期,前蘇聯國營唱片公司 Melodiya 公司的唱片在蘇聯與及其他赤化地區才有流通,這些唱片還是可以透過特殊渠道在西方出現,流通量相信不多。可是西方的唱片公司還是可以向 Melodiya 洽談發行權,讓一些鐵幕藝人的錄音在西方世界得以廣泛流傳。自 LP 時代開始,一般樂迷都是透過歐美唱片公司所發行的 Melodiya 錄音來接觸那些蘇聯藝人,而 Melodiya 近年就有授權給韓國的 Aulos Classics。 究竟有多少間公司曾經發行過 Melodiya 的錄音?我並沒有辦法統計,不過我相信為數應該不少,就以我的 Oistrakh 唱片收藏為例,就有由美國 VOX 所發行的 Melodiya 錄音,後來它的部份內容,亦出現在 BMGMelodiya 的唱片堙CMelodiya 在蘇聯時期或者是現在的俄羅斯時期的發片情況,與及其質素的好壞?相信並沒有太多人能夠知悉,可是最近有代理引進這些唱片,好使我等唱片人能夠接觸到真正來自原產地的 Melodiya 唱片。 當我看過這批新到的唱片之後,不其然對它們起了戒心,因為這裡有好些唱片都重用以前由 BMG 所設計的封面,例如:Oistrakh 及 Richter 的套裝唱片,而那個封面印刷比往時更差。我又以 Mravinsky 的唱片為例,好明顯這批重發唱片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經過最新的數位重整,另一類則是沿用著來自 BMG 的那份母盤。前者在封底標明 Restored by G.Tses 及 Remastered by M.Pilipov;而後者的封底,你會看見那久違的 No Noise 標誌。我記得 BMG 的 Mravinsky 轉輯是分開兩個盒裝,各有 10 款唱片, BMG 是用 20 bit Turbo Mapping 的技術去處理這些母帶,封底亦伴隨著一個 No Noise 標誌。 http://blog.roodo.com/i_pang/archives/1493460.html ![]() |
george1977![]() 219.xxx.xxx.200 |
2008-01-12 1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