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聲道
CD機 | MD機 | SACD機 | DAC | CAS | 合拼擴音機 | 前級擴音機 | 後級擴音機 | 接線 | 喇叭線 | 揚聲器 | 耳機 | 耳機擴音機 | LP產品 | 膽機產品 | 開卷式錄音機 | 音響配件 | DIY音響 | 電源 | 家庭影院
電視機 | 投影機 | 錄影機 | DVD影碟機 | Blu-ray影碟機 | 多媒體播放器 | 機頂盒 | 多聲道擴音機 | 多聲道揚聲器 | 多聲道影音組合 | Mini音響組合 | 重低音揚聲器 | 輔助設備 | 同好會
同好會 | Accuphase | B&W | Burmester | Denon | Jadis | KEF | KRELL | Luxman | Marantz | Nuforce | OPPO | Pioneer | TEAC | WEISS | News
News | Blog | 其他
其他 | 所有 |
影音天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 寄件者 | 傳送日期
![]() ![]() |
[#8682] Gary Bertini新CD 日本Altus廠近來出片量銳減,不過今年開春後,一口氣推出三款指揮家Gary Bertini(1927-2005)的實況,以往,我們聽Gary Bertini的錄音,幾乎以馬勒為大,Altus則找來他演奏的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以及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的實況錄音。對樂迷而言,這是從馬勒作品以外,認識Gary Bertini詮釋風格的另一條路徑。 ![]() |
george1977![]() 219.xxx.xxx.46 |
2008-07-05 09:14 | |
|
[#8683] Gary Bertini新CD Claudio Abbado (1933-)在他執掌柏林愛樂的最後一年,才展開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錄音計劃。不過,2000年那套全集(錄音時間從1999年到2000年),褒貶不一,一般認為比不上他1980年代與維也納愛樂的錄音。就在灌錄全集當中的第九號時,Abbado和柏林愛樂 (BPO)也錄製了同曲目的音樂會版,有意在DG版全集外,另起爐灶。 不過,後來因Abbado病倒,第一號到第八號的再演出,直到隔年2月才在意大利巡演中實現,而這些音樂會實況被收錄成Video,由Euroarts發行DVD,據說,Abbado對該次巡演的成果相當滿意,因此在他75歲大壽之際,同意DG將DVD版改成CD發行(僅第一號到第八號,第九號則選擇全集舊版),也莧bbado本人也有意藉發行這套全集一雪舊版欠缺感染力的前恥。 至於第九號,阿巴多選的是舊版,的確,這裡的第九號是2000年那套全集當中,阿巴多表現最好的一首。 ![]() |
george1977![]() 219.xxx.xxx.211 |
2008-07-08 06:53 |
[#8684] Archipel 也發行拜雷特貝多芬第九真正實況版 Orfeo在去年年底發行了 Wilhelm Furtwangler 1951年在拜雷特音樂節指揮貝多芬第九的真正現場實況版錄音,如今Archipel也推出同一場的演出,搞得好像這個現場錄音沒有版權似的,每個廠牌都可以抄來抄去。Archipel版在jpc賣 Euro$ 8,日本HMV似乎還沒推上架? ![]() |
george1977![]() 219.xxx.xxx.211 |
2008-07-08 07:15 |
[#8685] Testament 發行了 Otto Klemperer 一系列的貝多芬現場實況版錄音 Testament發行了這一系列克倫培勒(Otto Klemperer,1885-1973)與愛樂管弦樂團或新愛樂的貝多芬交響曲現場實況版錄音,目前還差第3號、第6號、第9號就可湊成另一套全集。 Klemperer和Arrau在1957年貝多芬音樂節合作了全本的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然而Testament只發行了第三到五號,或閉O市場考慮或母帶狀況導致前兩首沒有出版,至為可惜。Testament在選擇發行這些實況錄音有其考量因素,以最新出版的四張Klemperer指揮貝多芬來說,第 2,4,5,7和Egmont也是選了57年的音樂節實況,第一和第八以及莊嚴彌撒則選了63年的錄音。 以一個重視歷史的愛樂者來說,這樣的出版策略或陳鈰鰼惆謢A版品質,但是卻犧牲了文獻的歷史意義,使的每個音樂會成為單一的事件。這樣歷史錄音和錄音室錄音的意義,也就沒有太大的差別了。 ![]() |
george1977![]() 219.xxx.xxx.211 |
2008-07-08 07:23 |
[#8686] Denon 發行鋼琴家 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 的莫札特錄音 女鋼琴家 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1915-1972),其錄音近來被CD化甚多,包括INA盤、日本GreenDoor以及加拿大的 DOREMI,在新一代樂迷的知名度急遽攀升中。 Denon本月也將她的莫札特、貝多芬協奏曲錄音 reissue,據說由於來自official source,音質應該勝出,加上價格不貴,值得買過DOREMI的鋼琴樂迷重複收藏。 ![]() |
george1977![]() 219.xxx.xxx.211 |
2008-07-08 07:27 |
[#8687] Muzik 第22期在昨天上市 Muzik 第22期在昨天上市 ![]() |
george1977![]() 218.xxx.xxx.250 |
2008-07-08 20:59 |
[#8688] CSO resound 首次發行 Bernard Haitink 的蕭斯塔高維契第四交響曲 CSO resound 將首次發行 Bernard Haitink 於今年五月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的蕭斯塔高維契第四交響曲現場錄音, 加上一張由老指揮 Bernard Hartink的 DVD 訪談錄 [ Beyond the Score], 討論自己對蕭斯塔高維契作品的看法和個人的洞察力.值得蕭斯塔高維契 Fans 注意! 再一次提醒各位愛樂者, 下年2009年藝術節 CSO將再一次造訪香江! 但未知 Haitink他老頭子是否一起成行?!真想聽聽著名的 CSO 銅管樂器部有幾巴閉! ![]() |
george1977![]() 218.xxx.xxx.250 |
2008-07-08 21:26 |
[#8689] 港樂續獻奏冷門名曲 I utmostly love the concert of William Walton's music "Henry V", a piece which is unfamilar to me but I got a crush on it immediately after the concert and drove me to buy a Chandos CD (played by Academy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under the baton of Neville Marriner with Westminister Abbey Choir and Christopher Plummer). I shall write a review for this CD! --------------------------------------------------- 香港管弦樂團五月三十一日「莎士比亞─管弦篇」音樂會的整體表現是瑕瑜參半,而最奇怪的,是上下半場的演出水平竟然判若雲泥。 《仲夏夜》表現鬆散 上半場樂團演奏孟德爾遜《仲夏夜之夢》時,明顯不在狀態,表現鬆散,多個樂部似乎還未「上力」。未知這是否因為樂團把排練重點放在下半場上演的《亨利五世》,以致缺練《仲夏夜》。 此外,當晚《仲夏夜》的演奏次序是:「序曲」、「間奏曲」、「夜曲」、「諧謔曲」、「婚禮進行曲」。不過,按照一般演奏慣例,「諧謔曲」應放在「序曲」之後,「間奏曲」及「夜曲」之前。「港樂」的安排,或酗漲野機,但恕怪筆者魯鈍,一時參悟不透。 《亨利五世》表現超水準 不過,踏入下半場,「港樂」卻有超水準表現。樂團在演奏華爾頓《亨利五世》時格外用神,與戲劇演員韋斯特配合暢順,互相輝映。加上韋斯特表現優秀,唸白感人,連同樂團為觀眾提供一個「樂中有戲,戲中有樂」的難忘演出。 這個演出不單難忘,而且很有意義。首先,華爾頓的音樂作品,除了《中提琴協奏曲》外,甚少有機會在音樂會聽到,何況是當年作為電影配樂的《亨利五世》?其次,以英語演莎劇,香港似乎日漸見少。雖然今次韋斯特只是在沒有戲服道具,亦沒有布景分場,更沒有對手配戲的情況下,把莎劇《亨利五世》的原文選段唸誦,但已足以讓觀眾淺嘗莎劇的味道。再者,場刊把劇本原文及譯文轉載,使觀眾在一個更佳的平台上接觸莎劇。 《亨利五世》的演出效果很理想,並且贏得觀眾極為熱烈的掌聲。不過,如果站在嚴正的評論角度,這個演出仍有可予改善的空間。第一,既然把莎劇原文載於場刊,何不進一步把文本屬於第幾幕第幾場標示出來,使觀眾認識多一點?第二,韋斯特固然是個好演員,唸白跌宕而帶有恰當的感情,可惜除了偶爾漏唸了一句半句(這倒可體諒),唸白速度有時略嫌太快,尤其是屬於主角自省的唸白,可以按照當時所處的心理狀態而稍為放慢。 順帶一提,大家如果有興趣翻噙嚗@《亨利五世》全文,可考慮選擇Arden出版社的單行本。這個版本有詳盡的註解與背景資料,為大家嬝狎鴗摰伀蔑ㄓㄓ眵z解方面的障礙。牛津的版本也不錯,內有頗為詳細的引言;企鵝次之;另一版本Signet則居末,雖然書價最便宜,但失於簡約。中譯本則可翻勳蝜磟蹍P朱生豪。無論如何,透過音樂,進而涉獵莎劇,總是有益的。 至於六月六日樂團的「艾斯的旋歸」音樂會,重點當然是獨奏家艾斯的蕭邦《F小調第二鋼協》。艾斯是香港樂迷熟悉的大師級鋼琴家,根本毋須在此贅言介紹。他多年前灌錄的蕭邦《第二鋼協》,獲得《企鵝唱片指南》三星的高度評價,稱野L能夠凸顯曲裡抒情的詩意。 艾斯奏蕭邦恰到好處 如果說,蕭邦《第一鋼協》貴乎色彩華麗,《第二鋼協》則勝在浪漫抒情,整首樂曲儼然是蕭邦對愛情的憧憬,只可惜在現實生活中他沒有膽量向那位極為愛慕甚至魂牽夢縈的音樂學生示愛。艾斯對於這首協奏曲的感情處理,恰到好處,為樂迷帶來稱心的演繹。 港樂將於六月下旬舉行「捷克驕雄與意國遊」音樂會。望文生義,音樂會的題材當然是圍繞捷克與意大利,計有:史密塔納《莫爾道河》、楊納傑克《塔拉斯?布爾巴》及白遼士《哈羅爾德在意大利》。這三首樂曲,特別是後二者,是音樂會上頗為冷門的曲目,但以藝術內涵來說,很值得向一般觀眾推介。 以音樂頌讚莫爾道河 史密塔納(一八二四至八四年)享有捷克民族主義音樂之父的美名,他透過歌劇與管弦樂,彰顯民族精神,而他的交響詩《我的祖國》是民族主義的代表作。這套交響詩共有六首,由第一首「城堡」至第六首「布拉尼克山」,而「港樂」準備演奏的「莫爾道河」,是當中的第二首,也是現今樂團較為常奏的一首。全套六首的完稿時間由一八七四年至七九年,每首的演奏時間由十分鐘至十五分鐘不等,「莫爾道河」篇幅次短,大概只需十一、二分鐘便奏完。 《我的祖國》裡的六首交響詩,每首都寫有標題。史密塔納為「莫爾道河」寫上:「此河有兩個源頭。河水流經岩石時發出喜樂之聲。陽光照在河上,明亮生輝。河流越流越廣騿A而兩岸傳來狩獵的號角聲與村莊的舞曲……當轉入聖約翰河時,激流打在岸邊的岩石,水花迸濺。其後河水緩緩流進布拉格,向著古老的皇宮威斯拉德打招呼。」史密塔納在曲內以豎琴、長笛與雙簧管表達水流,又以法國號描繪狩獵情況。觀眾在細聽此曲時,不妨閉目想像河水的不同狀態。 楊納傑克向俄人致意 楊納傑克(一八五四至一九二八年)是捷克的另一位著名作曲家。不過,與其說他屬於捷克,倒不如說他是位不折不扣的摩拉維亞人。無論是種族、文化背景、語言以至音樂風格,他都與史密塔納及德伏扎克截然不同。他的音樂借鑑自俄國,而且深受穆索斯基影響,也因此得到「捷克穆索斯基」的稱號。 楊納傑克所寫的《塔拉斯?布爾巴》,也是與俄國有淵源。這首樂曲取材自俄國文學家果戈里(Gogol)的同名史詩式故事,而作曲家希望透過主角,即哥薩克將領塔拉斯?布爾巴的事跡,表達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俄國人民的同情心。全曲共分三段,演奏時間合共二十五分鐘,第一段敘述布爾巴親手殺死自己那位因愛情而出賣哥薩克的長子;第二段描述次子英勇殉難,而第三段則描寫布爾巴本人被處死以及預言哥薩克將會得到解放。讀者如有興趣先聽為快,可選擇某廉價唱片公司由 Len?罝rd指揮斯洛伐克電台交響樂團的版本,既便宜,又極能凸顯原作神髓。 失戀心情投影曲裡 至於音樂會下半場的「意國遊」,其實是演奏白遼士《哈羅爾德在意大利》。白遼士(一八○三至六九)喜愛嬝狎^國浪漫詩人拜倫的詩作,其中一首是《哈羅爾德遊記》,而他的《哈羅爾德》樂曲,亦是從這首詩得到S發。不過,白遼士的「哈羅爾德」充滿哀傷與怨忿。這主要是因為作曲家把自己的失戀心情,全然投影在樂曲裡,以致曲裡的所觀所感,都是作曲家的自況。 順帶一提,上述的樂曲名稱雖然沒有明確提及,但其實由於曲裡中提琴的獨奏佔很大比重,因此嚴格來說,這是一首中提琴協奏曲,而事實上,白遼士把此曲題為「中提琴獨奏與管弦樂的交響曲」。不管怎樣,觀眾總可從樂曲中感應一下白遼士的失戀心情。 編者按:香港管弦樂團「捷克驕雄與意國遊」音樂會定於六月二十及二十一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 嘉 嫻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8/06/18/MFTX-920991.htm 圖:港樂與韋斯特攜手演繹莎劇《亨利五世》,互相輝映 ![]() |
george1977![]() 218.xxx.xxx.250 |
2008-07-08 23:02 |
[#8690] 港樂續獻奏冷門名曲 George, Erictang and Fans, Is 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baldi and Callas.....? ![]() |
trazom![]() 58.xxx.xxx.226 |
2008-07-10 17:41 |
[#8691] 港樂續獻奏冷門名曲 Oh' Wrong Picture! Ha....ha! |
trazom![]() 58.xxx.xxx.226 |
2008-07-10 17:44 |
[#8692] 港樂續獻奏冷門名曲 Trazom, Thanks for your photo which defines our old chinese saying "two tigers could not dwell at a mountain"! The fame of Telbadi is not as shiny, long-lasting and glory as Callas after 40 years, my old man still prefers Tebaldi to Callas, although he had heard both of their LPs during 1970s. Still my old man missed her immaculate and lyrical voice in the recordings of Puccini works (La Boheme & Madame Butterfly) and Verdi (Aida) with the demonstration-level recording of Decca. Callas sounds a bit dramatic to him! (I still could not figure out why he is so reluctant of hearing dramatic soprano like Callas). Thanks Eric who sent me a link in wikipedia this morning talking about the sopranos' contest between Tebaldi and Callas in their heyday !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nata_Tebaldi ---------------------------------------------------- Tebaldi and Callas By the early 1950s, Tebaldi was firmly entrenched at La Scala. But a new star had appeared on the scene: Maria Callas. Callas took over some performances of Aida for La Scala shortly after Tebaldi had sung the role there for the first time. Matters came to a head in 1951 when both were with an Italian company touring South America. Perhaps unwisely, the two of them were engaged to appear in the same concert. Afterwards Callas accused Tebaldi of breaking a no-encore agreement, when she delivered not one but two extra arias. The squabble continued when Callas criticised Tebaldi’s interpretation of Violetta in Traviata, which Tebaldi has to transpose down, and suggested that she give up the role.[citation needed] The in-fighting continued during the rest of an acrimonious tour.[citation needed] The culmination of this rivalry came in an article in Time magazine where Callas was quoted as saying that comparing herself to Tebaldi was like comparing champagne with Coca-Cola.[1] However, witnesses to the interview stated that Callas only said "champagne with cognac" after which a bystander quippped, "No, with Coca-Cola", but the Time reporter attributed the comment to Callas.[2] In actuality, Callas and Tebaldi were two singers who should never have been compared. Callas was a dramatic soprano with an upper extension all the way to high E in performance, a formidable coloratura technique (dramatic soprano d'agilit), and she could sing roles from the heaviest dramatic soprano roles to the lightest coloratura showpieces. Despite her powerful voice, Tebaldi always considered herself a lyric soprano , and she centered her career on verismo and late Verdi roles where her limited upper range and lack of florid technique did not pose a problem. How much of the rivalry was real, and how much whipped up by fans and the press is open to question. Some also believe that the entire rivalry was instigated by their respective recording companies in order to boost sales, and that they were instructed to play along. Tebaldi herself felt that this was ultimately good for both their careers, since it aroused so much interest in the two of them. In the end, however, there was a reconciliation. After Tebaldi had inaugurated the 1968 Met season with Cilea’s Adriana Lecouvreur, Callas, who by that time had given her last opera performance, went backstage to congratulate Tebaldi. It was the last time the two sopranos were to meet. --------------------------------------------------- George1977 ![]() |
george1977![]() 219.xxx.xxx.182 |
2008-07-10 22:34 |
[#8693] 港樂續獻奏冷門名曲 That is also their story: 陳百L 張國U ![]() |
trazom![]() 58.xxx.xxx.226 |
2008-07-11 00:47 |
[#8694] 讓人不禁垂涎三尺的組合 Archipel 找到一張特別的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錄音,組合很奇特:Sviatoslav Richter (1915-1997)加上John Barbirolli (1899-1970),樂團則為布加勒斯特愛樂管弦樂團,演出時間是1958年,據說這是頭一次發行的音源。真佩服Archipel,不曉得哪裡找來的? Richter 留下不少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Barbirolli 的布拉姆斯在日本有不錯口碑 (與 Daniel Barenboim 在 EMI合作灌錄2首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 ,這兩位名家和布拉姆斯作品的關係均很密切,根據該廠牌的說法,儘管是1958年的演出,但音質還不錯,這是很有意思的組合,讓人不禁垂涎三尺。 ![]() |
george1977![]() 219.xxx.xxx.213 |
2008-07-13 03:00 |
[#8695] 美女鋼琴家Irma Issakadze 的Goldberg Variation 新人錄《 Goldberg Variation》,不免被拿來跟 Glenn Gould 比,誇張點的 Marketing Strategy ,就說演奏是「Glenn Gould 再世」。Oehms最近找來一位出身格吉亞的美女鋼琴家Irma Issakadze,沒有例外,至少官方的廣告這麼寫(見日本HMV)。 這個錄音雖是2008年發行,但卻是錄於4年前,因為演奏時間長(約85分17秒)。 ![]() |
george1977![]() 219.xxx.xxx.213 |
2008-07-13 03:06 |
[#8696] 蕭斯塔科維奇:第五號交響曲,D小調,作品47 【蕭斯塔科維奇:第五號交響曲,D小調,作品47】 Symphony No.5 in d, Op.47 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奇 曲式:交響曲 音樂,可以很純粹,但時而也承載了一堆社會負擔,蕭斯塔科維奇就是一名背負著蘇維埃政權文化重任的作曲家。而這首第五號交響曲,也是作曲者被當局批鬥後,讓其在共黨下翻身的作品。 於1930年之前幾年,蕭斯塔科維奇多埋首於戲劇音樂的創作,也多獲好評,尤其是當年開始寫作的歌劇「木真斯克的馬克白夫人」(Lady Maco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於1934年所展開的演出,更是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創下了近百場之演出記錄,被評為社會主義下的傑出產物。未料,在1936年年初,作為史達林傳聲筒的「真理報」,卻對該歌劇提出了譴責,指其「小資產階級化」、「非音樂的一團混亂」、「失去民族性與社會主義性」。而蘇維埃作曲家聯盟也見此政治方向球,展開對蕭斯塔科維奇的嚴厲圍剿。 體制下的蕭斯塔科維奇,決定以音樂重新傳達自我之心志,於是,寫下了這首被稱為「一位蘇維埃藝術家對公平判決所創作的回覆」的第五號交響曲。他採用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中克服命運的主題為貫穿主軸,最後到達全然的勝利歡呼。蕭斯塔科維奇本身也表示,「該樂曲的主題就在於對人性的設定,為一個人的種種生命體驗…,最後引導至光明燦爛的人生觀…」。 全曲分成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樂章由弦樂部份以低音與高音接奏的敘事般旋律開始,猶如在暗夜中揭示一段悲劇故事,隨而由小提琴延續發展主題,該動機沈重而略微陰鬱。接續的第二主題柔和而安適,由小提琴拉奏,長笛並延續此氣息,吹奏出一段美麗而動人的旋律,呈示部在此結束。發展部則由以上主題進行變化,但樂曲情緒逐漸轉為高亢,速度也由中板轉為快板,在鋼琴與打擊樂紛紛加入後,進入樂章的最高潮,有進行曲般的節奏展現。此刻,雖放聲急鳴,但卻是悲劇性的釋放。最後,回到了開頭的速度,主題重現,小提琴於此獨奏了一段如搖籃曲般的樂段,在鋼片琴與管樂的弱聲中樂章結束。 第二樂章,詼諧曲,由低音部弦樂厚重又急切的節奏開頭,木管樂器與弦樂器回應,創造出可愛而帶著譏諷的樂段。到中間樂段,小提琴獨奏出一段精巧的華爾滋,木管也隨而跟進,之後,木管等打擊樂加入,再現了開頭主題之後,結束本樂章。 第三樂章,最緩板(Largo),這是蕭斯塔高維契首次將如此長的緩板放進交響曲作品中,全樂章由弦樂主導,塑造出抒情而略帶哀傷的氣氛,長笛與豎笛後分別以獨奏方式加入,增添幾分朦朧美。樂章隨後速度轉快,在管鐘和木琴加入後,力度亦增強,但最後回到起始氛圍,在靜默中結束。 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為一粗獷而充滿勝利歡呼的樂章。小號與長號於開頭就齊奏出一有力而飽滿的主題,整個樂章即以此主題進行發展,透過樂團的聲勢集結,傳遞成本P勝利的雄壯氣勢。(文陳良璣) ![]() |
george1977![]() 219.xxx.xxx.213 |
2008-07-13 03:11 |
[#8697] 【蕭斯塔科維奇:24首前奏曲與賦格】 【蕭斯塔科維奇:24首前奏曲與賦格】 Preludes and Fugues (24) for Piano, Opus 87 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奇 曲式:獨奏曲 1948年,蕭斯塔科維奇在遭致共黨批為「形式主義」作曲家後,他諸多的作品皆不能順利演出發表,遂而將作曲方向轉至電影音樂、通俗舞劇、以及合唱音樂。在1950年,蕭斯塔科維奇受邀至德國萊比錫參與紀念巴哈逝世200年的音樂會,由於在該場合中將有諸多巴哈音樂被演出,蕭氏遂而開始回頭鑽研古典時期的巴哈樂風。關鍵點在於,於該紀念音樂會的最後一場,原先係安排由妮可萊耶娃(Tatiana Nikolaeva)、猶迪納(Maria Youdina)、謝瑞布里亞科夫(Pavel Serebriakov)三名鋼琴家演奏巴哈的D小調三鋼琴協奏曲,未料猶迪納因臨時手指受傷,就由蕭氏緊急上場代打。而這場突如其來的巴哈演奏機會,也讓蕭氏生成寫下這一套「24首前奏曲與賦格」的動機,並以此紀念偉大的巴哈。 無疑,這是蕭斯塔科維奇在遭受俄國共黨批判之後的轉向,從深具現代色彩的作曲風格,轉而回歸巴哈。24首樂曲中均採巴哈時期之古典形式,但元素內容卻十分俄羅斯,將各種俄國風情與民謠均融入其中。全曲在1952年由俄國鋼琴家妮可萊耶娃舉行首演。 第一號,C大調,前奏曲為中板的和聲主題,是一沙拉邦德舞曲(Sarabande),賦格部份速度較慢,取自蕭斯塔科維奇作品「森林之歌」中之第一曲「戰爭終結」。 第二號,a小調,前奏曲部份為常動曲(perpetuum),賦格部份樂念轉為幽默,其中並有轉調過程。 第三號,G大調,前奏曲主題雄壯,宛如一首軍歌。賦格部份則是很快的快板,樂風輕快,與之前形成對比。 第四號,e小調,前奏曲充滿了柴可夫斯基式的憂鬱性情,為歌謠式的旋律,賦格部份是四聲部的慢板旋律。 第五號,D大調,前奏曲為小快板,具有小步舞曲的清新風格,賦格部份則顯得繁複,為巴哈式的三聲部樂曲。 第六號,b小調,前奏曲為小快板,是蕭斯塔科維奇對過去交響曲創作的追念,賦格部份是四聲部的旋律。 第七號,A大調,前奏曲如古典時期的庫朗舞曲(Courant),若田園般的明快氣息,也算對巴哈的再度貼近,賦格部份是三聲部的旋律,由高聲部所主導旋律發展。 第八號,升f小調,前奏曲為小快板,是作曲者對古法國時代盛行之嘉禾舞曲(gavotte)的紀念性追憶,賦格部份則瀰漫著哀歌的氣氛。 第九號,E大調,前奏曲採俄國民謠式的旋律,賦格部份氣氛詼諧,為典型的古典形式。 第十號,降c小調,前奏曲為左右手間的對話,有如巴哈的二聲部創意曲,賦格部份是四聲部的中板,採對位法。 第十一號,B大調,前奏曲清新脫俗,彷彿回到兒童時期,賦格部份是以迴旋曲方式寫成,充滿旺盛的活力。 第十二號,升g小調,前奏曲以作曲者最心儀的曲式「巴沙加利亞舞曲」(Passacaglia)形式寫成,賦格部份是四聲部旋律,為充滿精力的快板。 第十三號,升F大調,前奏曲為田園式的牧歌,賦格部份是這組樂曲中唯一的五聲部樂曲,主題簡潔。 第十四號,降e小調,前奏曲部份不同於之前幾首,在左手的強烈震音中,右手彈出旋律,極具戲劇效果,賦格部份的發展則是具有強烈悲劇性格。 第十五號,降D大調,前奏曲採華爾滋舞曲形式,節奏輕盈,賦格部份是四聲部的快板旋律。 第十六號,降b小調,前奏曲採「巴沙加利亞舞曲」(Passacaglia)形式,主題由和聲方式、以四個變奏曲寫成,賦格部份是四聲部的慢板旋律。 第十七號,降G大調,前奏曲由兩組清楚而簡單的旋律構成,賦格部份是四聲部的小快板旋律,具有民謠的元素。 第十八號,降f小調,前奏曲之音符深具自信,中段部份為一輕快節奏,賦格部份是厚重的俄國性格主題。 調十九號,降E大調,前奏曲由雄厚的和聲與和順的回音所組成,甚為嚴肅,賦格部份由生動的半音階所構成。 第二十號,c小調,前奏曲採古老的合唱式旋律,賦格部份深具力量,性格平穩。 第二十一號,降B小調,前奏曲為練習曲般的觸技曲風格,賦格部份為快板的三聲部結構,曲風熱情而樂觀。 第二十二號,g小調,如前一首,前奏曲以練習曲形式寫成,賦格部份以俄國民謠為主題。 第二十三號,F大調,前奏曲為一段旋律優美的悲歌,賦格部份為中板,有年輕人的氣息與味道。 第二十四號,d小調,前奏曲由兩個主題構成,在第一段抒情主題後,全曲回到最開頭的莊嚴風格,賦格部份在經過發展後,達到全曲高潮,堂皇的結束。 (文 陳良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av/av_composition.php?cat=002&type=cl&source=composition&c_id=clf031981 ![]() |
george1977![]() 219.xxx.xxx.213 |
2008-07-13 03:13 |
[#8698] 【蕭斯塔科維奇: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作品編號60】 【蕭斯塔科維奇: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作品編號60】 Symphony no 7 in C major, Opus 60 "Leningrad" 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奇 曲式:交響曲 幾年前的一則高檔汽車電視廣告,把這首《第七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戰爭主題取用為配樂,在以打擊樂堆疊出的進行曲氣勢中,這首交響曲(其中的某一段音樂)於不經意中和「尊貴氣派」的階級想像結合。 同樣的情景,但不一樣的詮釋,產生在樂曲剛完成的年代。樂曲創作於二次世界大戰之間,西元1941年,德軍圍攻列寧格勒城,作為防空監視員的蕭斯塔科維契親眼目睹戰爭血腥的場景以及列寧格勒城在戰火中的殘破景象,而在戰亂中完成了大部份草稿,並於樂譜首頁中寫道「獻給列寧格勒城」等字。俄國人於是視之為對史達林政權的終極效忠,與對納粹政權的指控。而後者的政治意涵更在本曲於1942年在美國由托斯卡尼尼首演之後,被美洲大陸所認同宣揚,進而大受歡迎。 然而,活在一個「文化藝術必需為政治服務」的蘇聯共黨主政時代,於「黨的藝術方針」策略之下,音樂在個人情感表達之餘,必須是一個承載社會與道德責任的載具。因而,蕭斯塔科維奇身為蘇維埃統轄地區的音樂代言人,他的音樂在外顯性的政治效忠與包裝之下,時常被拿來當作一個特定時代的意識型態宣傳工具。只是,在之後蕭斯塔科維奇口述的《證言》(Testimony)一書中,他自己提到,寫這首《第七號交響曲》的目的,是在於德軍攻城時,他感懷一座歷史古城與文化資產遭受無情的破壞,以及俄國人民對古城的熱愛,藉而對任何草菅人命的政權提出控訴,此外,他也曾提到,對於破懷列寧格勒城的史達林與希特勒,他都痛恨無比。 時代的無奈之下,音樂作品被迫做出政治正確的表達,但個人的內心情感,依舊主宰著樂曲的行進。後代的人當然可以有自己的詮釋觀點,只是,把「當時」的音樂視為「現時」的政治或商業服務,無疑都是「利」之所趨,有時也須面臨一些歷史真實的嘲諷。 全曲分成四個樂章,第一樂章長達25分鐘以上。樂曲開始,C大調渾厚低沈的「人的主題」在低音管強有力的齊奏下展開,於弦樂與木管的發展後漸趨平靜,隨之著名的進行曲風格「戰爭主題」進入。在打擊樂器不斷堆疊的節奏中,主題透過不同樂器編制的轉換不斷反覆,氣勢也越來越磅礡,整個風格構想與拉威爾的「波麗露舞曲」相近,而在逐漸猛烈的戰爭主題中,第一主題試圖闖進,但終究失敗。整體而言,這是一段以第二主題作龐大發展的奏鳴曲形式。 第二樂章速度由中板至稍快板,在輕快的主樂念中夾雜者悲哀的輕泣,有一股馬勒式的懷舊離愁情緒。第三樂章為慢板,主題旋律由木管以及豎琴的聖詠調,與小提琴拉奏的古俄羅斯風情交錯而成,樂章氣氛的凝塑有如是對俄羅斯大地的禮讚。終樂章為不太快的快板,音樂由不平靜的平靜氣氛開始,隨而在樂團齊奏中帶出了粗野的一波波高潮,即使寧靜曾經暫時征服,但最後仍由銅管強力吹奏出第一樂章「人的主題」,勝利的歡呼排山倒海而來,在四個定音鼓的重搥下,樂曲於狂勝的歡呼中結束。 (文 陳良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av/av_composition.php?cat=002&type=cl&source=composition&c_id=clf043726 ![]() |
george1977![]() 219.xxx.xxx.213 |
2008-07-13 03:15 |
[#8699] 【蕭斯塔科維奇: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年」】 【蕭斯塔科維奇: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年」】 Symphony no 11 in G minor, Opus 103 "Year 1905" 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奇 曲式:交響曲 電影中有「寫實電影」、小說中有「寫實小說」、歌劇中有「寫實歌劇」,而蕭斯塔科維奇第十一號交響曲正是一首「寫實交響曲」,寫的是1905年推翻沙皇的俄國大革命。只是,蕭斯塔科維奇的作品,總是形式上連結於他和當時蘇聯共黨政權的關係,此等連結,就在於作曲家與蘇維埃政權藝術文化指導性方針的互動,因此,這首「1905」究竟是蕭氏純然對革命者的致敬、亦或是藉由對沙皇的指控來頌揚俄共政權、也亦或透過對革命事件流血場景的描繪來暗喻俄共政權對東歐國家的鎮壓,至今眾說紛紜,易言之,存有很大的「聆賞」與「討論」空間。 在這第十一號交響曲創作前幾年,蕭氏與普羅科菲耶夫等俄國作曲家才剛經過史達林政府的一番嚴厲批判。1948年,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議,批判蕭氏與普氏的作品是一群不諧和音與噪音,渲染了過多的形式主義色彩。該項決議,不僅迫使蕭斯塔科維奇「衷心悔改」,也為當時俄國境內的文藝創作帶來震撼性的影響,每位創作者都深怕違反黨中央的意旨。 50年代,有兩個事件讓蕭斯塔科維奇有徹底翻身的機會。一是普羅科菲耶夫的過世,蕭氏儼然成為俄羅斯音樂的領導人;二則是史達林過世,赫魯雪夫接任,赫魯雪夫一上台,就嚴辭批判史達林的極權統治與大搞個人崇拜。現實上的變化,俄國藝文界皆期待蕭氏能有一番開創風格的領導,只是,蕭氏在此刻仍舊發表讚揚政府措施之言論,而所作的第十與第十一號交響曲也被批評為還捍衛著「社會寫實」的共黨路線。 1905年,俄國剛在日俄戰爭中遭日軍擊敗,人民不滿沙皇統治,遂而在各大城市舉行遊行示威與罷工活動,當然,這後面有共黨組織的斧鑿。而11號交響曲,正式描寫1905年1月9日示威人民遭到沙皇派軍隊鎮壓的血腥事件。 第一樂章,「皇宮廣場」,描繪1905年革命前夕聖彼得堡冬宮廣場的景象。樂曲由豎琴與弦樂所拉奏出陰沈而肅冷的旋律開始,在持續弱音之中,定音鼓陰暗而驚懼的動機出現,這段定音鼓節奏在本樂章中將不時出現,象徵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肅殺之氣,隨而小號加入了另一段悲鳴般的旋律。至此低壓的氣氛,作為對沙皇尼古拉十一世統治手段的描寫。前述樂段經過反覆後,長笛聲部吹出了當時流傳在各地的獄中囚犯歌曲「聽啊!眾人!」的樂段,隨後該旋律由小號接手,情緒漸轉激昂。樂章在此進入中間樂段,另一段民謠旋律由低音部奏出,代表抵抗沙皇政權的百姓,與前段囚犯歌曲相互發展。之後,再度回到初始的弦樂旋律,但風格已然昂揚,象徵皇室禁衛軍進入廣場貫徹鎮壓命令。 第二樂章,「一月九日」,快板,蕭斯塔科維奇在此用他之前以「革命詩集」為詞所作的「十首詩歌」(作品88)旋律為中心,來進行樂曲組合、並從事情緒堆砌。自低音部弦樂與低音管開始,至最後銅管與打擊樂都加入,隱約可見群眾正向冬宮前進。此刻開始進入樂章高潮,銅管咆哮、打擊樂狂飆,速度加快,群眾情緒亢奮,但沙皇軍隊鎮壓行動亦展開,蕭氏在此以銅管合奏代表槍聲大作,以小鼓強奏與瞬間斷奏描繪被驅散的群眾,接而在管、弦、打擊樂狂暴的聲響中帶入了一個混亂場景,鮮血染白雪,革命群眾橫屍遍野。突然間氣氛轉為靜默哀傷,回到首樂章的開頭,暗喻著群眾死傷累累。 第三樂章,「永恆的追憶」,為對一月九日革命日中死亡者的送葬曲,這是蕭斯塔科維奇最為成它荌岒左犖C板樂章之一,在低音提琴的撥奏中,弦樂部份拉奏出對死難者的追念。中間部份情緒轉為激動,銅管以及定音鼓、鑼等打擊樂器皆加入,共同堆砌出對歷史的悲憤。隨而再度轉入開頭的安靜旋律。 第四樂章,「警鐘」,再度描寫1月9日發動革命進而遭到鎮壓的俄國百姓。主題由管弦樂強勢的齊奏展開,採用節奏性甚強的革命時期歌曲「狂亂的暴君」旋律。在發展成狂潮般的氣勢之後,弦樂以斷奏形式引導出一個由「華沙勞動歌」所改編的新主題,既然是勞動歌,在當時的老左派氛圍中,自然隱喻者被鎮壓者的最後勝利。於暴君與勞動者兩段象徵性強烈的主題交纏前進之際,勞動者雖時而遭壓陣,但卻未曾滅頂,而在對戰至高峰時,樂風猛然轉向,進入尾奏的慢板,由聲音淒蒼的英國管吹出悼念為革命灑熱血的莊嚴旋律。隨而,打擊樂再度大作,勝利的鐘聲也響起,全曲在聲勢浩大中結束。 (文陳良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av/av_composition.php?cat=002&type=cl&source=composition&c_id=clf043314 ![]() |
george1977![]() 219.xxx.xxx.213 |
2008-07-13 03:17 |
[#8700] 【蕭斯塔科維奇:第十號交響曲,e小調,作品編號93】 【蕭斯塔科維奇:第十號交響曲,e小調,作品編號93】 Symphony no 10 in E minor, Opus 93 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奇 曲式:交響曲 在1948年蘇維埃共黨對蕭斯塔科維奇的第二次政治批判之後,對蕭氏的作曲風格產生極大影響,也開始小心翼翼地迎合黨中央之旨意,其中的合唱作品「森林之歌」,走純粹社會主義寫實路線,即是該類型的代表作品。到了1953年3月,史達林去世,創作上的箝制逐漸鬆綁,蕭斯塔科維奇在當年夏天,就寫出了這首第十號交響曲。 然而,第十號交響曲之陰暗風格,雖作曲者之個人色彩濃烈,但卻曲風卻也引發諸多討論,有人視之為與當時俄國統治者馬可林夫的自由風潮結合,為一解放性的宣言;也有人當其是從形式主義中折返;此外,美國方面則傳出了是與史達林統治下民眾的痛苦有關。在眾說紛紜的揣測中,蕭斯塔科維奇在一次接受訪談中提到,他在第十號交響曲所要傳達的,是人類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理念,.並創作這類的思想與希望」。雖蕭氏如此言,但音符中之含意,聽者依舊可重新想像、細心思量。 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中板,由弦樂低音部所拉奏的徐緩幽暗主題揭開序幕,旋律中隱約有馬勒式的浪漫風格,而接續弦樂主題者,則是由單簧管所吹奏單純而樸實的主題,長笛隨而接手。樂曲走到了發展部,在管樂聲部的加入後,情緒逐漸凝聚,衍伸出如鼓號樂曲般龐大而粗獷的樂段,但同樣在單簧管的抒情主題出現之後,回到了之前幽暗而低沈的氣息,並在主題動機反覆後結束本樂章。 第二樂章,快板,詼諧曲,管樂與打擊樂交織成怪異的狂亂氣息,急促的動機有著不加修飾的進行曲節奏,樂章極短,僅有前一漫長樂章的五分之一時間,樂章最後在小提琴的漸強聲勢中結束。 第三樂章,稍快板,是一個各聲部間有著譏諷對話與充滿淒厲哀傷的樂章,採輕快的圓舞曲節奏,法國號在主題後的突然出現,有老臣出馬的聲勢與架勢,頗令人印象深刻。到中段轉為激憤,情緒竄升,有穆索斯基式的和聲與樂法,但最後樂曲又轉為平靜,延續開頭的氣氛直到結束。 第四樂章,開頭是一段行板的序奏,弦樂低音部先傳遞出情緒陰暗的悲歌似主題,隨而由雙簧管、長笛、低音管等木管樂器接手。隨而在小提琴聲部的主導下,速度轉快,曲風也轉為明朗,情緒變為歡愉,最後在快速的音群中聲勢浩大地結束。 (文陳良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av/av_composition.php?cat=002&type=cl&source=composition&c_id=clf043293 ![]() |
george1977![]() 219.xxx.xxx.213 |
2008-07-13 03:20 |
[#8701] 【蕭斯塔科維奇】Dmitry Shostakovich 【蕭斯塔科維奇】 英文姓名:Dmitry Shostakovich 國籍:俄羅斯 蕭斯塔科維奇的母親是職業鋼琴家,他最初是跟母親學音樂,而後才進聖彼得音樂院(1919-1925)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在音樂院中,他跟隨尼古拉耶夫學習鋼琴,斯坦貝格學習作曲。他的畢業作品就是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也讓他受到國際樂壇的注意。 蕭斯塔科維奇與他當代的蘇聯音樂家一樣,嘗試著一些音樂革命,他們希望音樂能成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發聲筒。蕭斯塔科維奇試著利用釵h可笑的和聲,這可以在他的第一部歌劇《鼻子》中發現;他也試圖創作一些諷刺性的題材,例如芭蕾音樂《金色年代》。但是蕭斯塔科維奇音樂的特性則在第二部歌劇《姆欽斯基縣的馬克白夫人》時才算完全成熟。這部歌劇於1936年推出時,在俄國、西歐與美國都得到熱烈的歡迎。卻因同年在《真理報》上的一篇文章,這部歌劇遭到禁演的命運,連帶遭殃的作品還有《第四號交響曲》,這首交響曲直到1961年才公開演出。 蕭斯塔科維奇另起爐灶,繼而推出新作品《第五號交響曲》,這首作品在形式與音樂上都較為傳統。演出後的也得到不錯的效果,為他贏得更多國際聲譽。自此之後蕭斯塔科維奇的創作注意力似乎從歌劇院回到了音樂廳,他再也沒有舞台音樂(歌劇與芭蕾音樂)問世,除了一部喜劇與《姆欽斯基縣的馬克白夫人》的修訂板。他致力從事交響曲、協奏曲、四重奏與歌曲的創作。 蕭斯塔科維奇共有十五首交響曲,其中較為重要的《第七號交響曲》是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列寧格勒,名為《列寧格勒》,這首交響曲奠定他在蘇聯樂壇的重要地位。而《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則是以俄國1905年革命命名。蕭斯塔科維奇有為數不少的弦樂四重奏,也屬於現代優秀的四重奏作品。 ![]() |
george1977![]() 219.xxx.xxx.213 |
2008-07-13 0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