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天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寄件者 傳送日期 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
[#8722] 史上最美弦樂四重奏 阿班貝爾格說拜拜    
史上最美弦樂四重奏 阿班貝爾格說拜拜
【聯合報╱記者李玉玲奧地利維也納報導】

2008.06.22 02:42 am

「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已走入音樂史。」

六月二十日夜晚,當維也納整個城市神經被歐洲盃足球賽緊張賽事所牽動,維也納音樂廳也在見證另一段歷史,成軍三十七年的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在維也納舉行最後一場音樂會,二千位樂迷起立鼓掌致意長達十多分鐘,創始團員艾爾班感動地說,世界上沒有比弦樂四重奏更美的。

七月,台灣、北京巡演行程結束後,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將正式解散,二十日也是他們在維也納最後一場音樂會,邀請大提琴家夏夫、鋼琴家雷昂絲卡雅、低音提琴波陬它n友,以舒伯特鱒魚五重奏、弦樂五重奏向維也納樂迷告別。

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成軍時,不但維也納音樂廳(Wiener Konzerthaus)幫忙找贊助,三十七年來定期音樂會都在此舉行,維也納音樂廳在音樂會結束後,特別為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四位成員畢希勒、艾爾班、舒茲、卡瑞西爾絲辦了溫馨的告別派對,現場盡是一路相挺到底白髮蒼蒼的資深樂迷。

維也納音樂廳總監凱勒斯傷感地說,這將是一個永遠忘不了的夜晚,正如奧地利一位文化官員所說,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今天已走入歷史。

兩位創始團員第一小提琴畢希勒、大提琴艾爾班緊緊相擁,艾爾班回想過去三十七年歲月,排練結束後總是帶著沮喪心情回家,覺得自己像隻猴子,但想想另外三位同伴也是猴子,才稍為釋懷。畢希勒則感謝那些在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還不能確定能否成幼氶A就一路相挺的贊助者、作曲家、家人和老師。

八十高齡的維也納音樂院教授Tobias Kuhne,從一九七一年第一場音樂會聽到告別演出,他難過地說,樂壇雖然會再出現很棒的四重奏,但那不是阿班貝爾格;有樂迷說,每次聽完音樂會都是懷著幸運感回家,以後雖然再也聽不到,但她認為,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在高峰時宣告解散,這是最明智的決定。

【2008/06/22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08/6/22/NEWS/READING/REA8/4394914.s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34
2008-07-13 15:31
[#8723] 阿班貝爾格四重奏 扣人心弦    
阿班貝爾格四重奏 扣人心弦
【經濟日報╱張正傑(大提琴家、海洋大學藝文中心主任)】

2008.06.27 02:55 am

陶文岳(左起)、李錫奇和莊普三人在台北觀想藝術中心聯展抽象作品。
記者侯世駿攝影

聽古典音樂的入門,初階多半是由歌劇、交響樂開始;進階一點的會開始聽獨奏與室內樂;最高階的,則會很懂得聽德國藝術歌曲和弦樂四重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所組成的「弦樂四重奏」。

你或傍控o奇怪,弦樂四重奏、四個人感覺挺單純的才是。其實四重奏的困難,正來自它的純粹。四重奏不像獨奏,可以盡情揮灑個人特色,展現獨特風格;又不像交響樂有一大團的人,可以輕易撐起磅礡氣勢;更不像歌劇、音樂劇,本身就充滿易懂的故事性。他就是單純的兩個高音部、一個中音部和一個低音部,四把琴像人聲一樣,要能交織出優美的旋律,可是要非常深厚的演奏奶珨P精神灌注。

幾乎可以說,四重奏是一種美好音樂的極致呈現,所以我們常形容最令人感動的音樂是「扣人心弦」,弦樂四重奏的魅力可見一斑。

練過弦樂的人都知道,要合作四重奏非常不簡單,單純的四條旋律要能夠和諧,要比自己拉得好還要來得困難釵h。就算是最頂尖的樂手來合作,也常有練了五、六個鐘頭後,結果發現一個音也沒同時拉準過!

不只演奏者視為畏途,作曲家也非常看重弦樂四重奏。樂聖貝多芬在30歲前寫過鋼琴奏鳴曲、交響樂等無數作品,就是從不嘗試寫四重奏作品;但到了貝多芬臨終前,唯一能讓病入膏肓的樂聖奮力提起筆非寫不可的,卻只有四重奏的音樂。

我心目中最好的四重奏團體,是職業樂團裡歷史最悠久也最頂尖的「阿班貝爾格四重奏(Alban Berg Quartett)」,他們成立至今38年,留下無數經典的演奏紀錄,可說與弦樂四重奏畫上等號。大家如果到唱片行去找四重奏,應該有一半以上都是他們的CD。

然而今年7月16日以後,將再也聽不到「阿班貝爾格四重奏」的現場演奏了!因為大師們在兩年前一致決定將於2008年7月畫下句點,他們希望在演奏生涯最圓熟、最燦爛的時候結束,留給世人無可取代的完美印象。想體驗一下什麼叫真正的「扣人心弦」,你一定要把握「阿班貝爾格四重奏」今年7月9-13號在台灣的告別演出。

最頂尖的四重奏,背後付出的代價也相當高。在「阿班貝爾格四重奏」成團之際,四位優秀的音樂家都簽下合同,此後不准開個人獨奏會,要將全力都放在四重奏的練習上。也因為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一起練習,無法兼顧家庭,成員們都離過婚。

所以說好的弦樂四重奏能夠動人之深,真的都是演奏家們用自己的人生換來的。為了四重奏,搞到妻離子散、團員撕破臉可不是說說的笑話。聽說有某個四重奏,團員到外地演出時甚至要求住不同的飯店,因為除了彩排,他們根本不想看到彼此的臉啦!

【2008/06/27 經濟日報】

http://www.udn.com/2008/6/27/NEWS/READING/REA8/4402057.s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34
2008-07-13 15:34
[#8724] 史上最耗時費工的鋼琴獨奏專輯 @ 焦元溥聯合晚報    
史上最耗時費工的鋼琴獨奏專輯
焦元溥聯合晚報

鋼琴家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這次歐洲巡迴,曲目除了巴赫、貝多芬和布拉姆斯外,還有讓人驚喜的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1882-1937)作品十的《波蘭主題變奏曲》。這部當年由作曲家表弟,俄國大師紐豪斯(Heinrich Neuhaus)首演的作品,不但充滿高超想像與技法,更幾乎窮盡鋼琴音色與力度對比。齊瑪曼出神入化的演奏,更加深世人對這位波蘭作曲家的興趣,頻頻詢問他何時要錄製齊瑪諾夫斯基。

但熟知內情的人都知道,他早在1991年就為DG唱片公司錄了一張齊瑪諾夫斯基專輯,「錄音長約五十一分鐘,但我到現在還在剪接」。遲遲未發的原因,就在齊瑪曼最後並未錄製《波蘭主題變奏曲》:「我覺得我還沒準備好,但誰會買一張五十分鐘的專輯?若加上此曲則有七十多分鐘,這才適合發行。」雖然唱片公司望眼欲穿,從催促到生氣,從生氣到放棄,十七年過去,齊瑪曼就是不肯發行。

因此,當他再度於演奏會排出此曲,釵h人自然雀躍不已--終於,時候到了!專輯就要完成了!音樂會後,我興奮地詢問大師,問他何時要錄製此曲。

「如果要錄這首變奏曲」,齊瑪曼無奈地笑了笑,「我至少得彈好一半的音才行呀!」

唉,如此美麗豐富的演奏,竟還達不到鋼琴家理想的一半!現在我只能祈禱,他能在201 年紀念此錄音「製作二十週年」時發行這張齊瑪諾夫斯基專輯。

不過愛樂者不用太過失望。如果一切順利,至少齊瑪曼明年會為慶祝波蘭女作曲家巴絲維琦(Grazyna Bacewicz,1909-1969)誕生百年而錄製其兩首鋼琴五重奏和第二號鋼琴奏鳴曲;後者各樂章是他在台北、巴黎等地的安可,看來確實在準備錄音。這位才華洋溢,鋼琴與小提琴皆強的頂尖作曲家,出了波蘭卻鮮為人知。我從台灣鋼琴家簡佩盈與小提琴家Joanna Kurkowicz合作的專輯中首次認識巴絲維琦,一聽就為其音樂所迷。被世人忽略四十年後,她終於等到齊瑪曼為她發聲,而也讓我們期待這份「將要」發行的巴絲維琦,和「可能」完成的齊瑪諾夫斯基--或雪穖o兩者都成市寣A齊瑪曼終會回到他想了三十年的計劃,把蕭邦鋼琴奏鳴曲也順道錄一錄……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2/139417/web/

http://www.musicalcriticism.com/concerts/rfh-zimerman-0508.s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34
2008-07-13 15:38
[#8725] 苦中何以作樂?@ 焦元溥聯合晚報    
苦中何以作樂?
焦元溥聯合晚報

1942年八月九日,一首交響曲在戰火中的城市作該城首演。

這是史無前例的艱難演出。樂團成員得從城市中募集不說,軍隊指揮甚至下令將前線作戰的音樂家調回城市彩排。為了確保人人皆可聽到這首交響曲,演出不但透過廣播傳送,連公共場所都架滿擴音器,甚至首演前還對敵軍定點轟炸,務求演出能在安靜中響徹全城。

這是蕭士塔高維契長達七十五分鐘的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出生並成長於該城的作曲家,大概沒有想到自己獻給故鄉的作品,竟是時代悲劇的見證,目睹家園最慘烈的大難——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八百七十二天圍城,導致百萬俄人死於戰火和饑餓,名列現代史上最具毀滅性的戰役。而《列寧格勒》交響曲的列寧格勒首演,也成為音樂史上最撼動人心的一次傳奇演出。此曲樂譜以微膠卷形式送達德黑蘭後傳至西方,英美兩國立即安排首演,成為同盟國抵抗軸心國的文化承諾。

為何一首交響曲會那麼重要?如果我們知道列寧格勒就是聖彼得堡,知道那是帝俄以降俄國最具文化傳統的城市,或酗]就不難想像在絕望中,列寧格勒市民仍能展現出難以置信的文化素養。缺糧中他們仍維持動物園運作,音樂會、芭蕾、歌劇甚至繼續上演,堅信精神生活與文明高度終能戰勝邪惡。作為蘇聯首屈一指的音樂明星與文化指標,蕭士塔高維契在城市防衛隊中擔任救火員,他身著救火隊制服的照片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更成為蘇聯振奮士氣的宣傳。

是的,時局已經壞得可怕,但生活若沒有藝術,那才真是壞到不能再壞。

根據兩廳院售票統計,2008年與2007年一至五月同期相較,戲劇類票房從一億二千九百萬滑落至六千二百萬,衰退竟高達五成,音樂類節目票房也普遍不佳。大環境景氣不佳自是主因,但如此誇張的跌幅卻也讓人感到憂心。難道今日台灣會糟過圍城中的列寧格勒?政經環境愈是不堪,我們難道不更該重視精神生活,追求心靈的感動與啟發?這不是對藝文團體的試驗,而是對台灣人民的檢驗。最後結果如何?我們馬上就會知道答案。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2/139767/web/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34
2008-07-13 15:42
[#8726] 阿班貝爾格四重奏 扣人心弦    
史上最美弦樂四重奏 阿班貝爾.... I cannot agree with this.

At least from the record and also the live performance. There are at least as good if not better choice
ken196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110
2008-07-14 01:35
[#8727]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1)    
當蕭士塔高維契自行陳述這部作品的時候,他說:「我寫了一個簡單的主題並且在試著發展它。」這個帶有迷團般的動機由四個音所組成(亦即G, F-flat(E), C-flat(B), B-flat,見譜例1),由大提琴於協奏曲前兩小節以粗率的姿態演出現,就某種程度上來說相似於作曲家的個人簽名-D, E-flat, C, B(或是德語中的D-S-C-H)-並且在悲劇性的第八號弦樂四重奏中也曾出現過。不過蕭士塔高維契最著名的D-S-C-H簽名音型的確曾經出現過,在第二主題出現的時候,木管的伴奏即是簽名的音型以陰險的個性出現(見譜例2,鋼琴右手)蕭士塔高維契本人曾戲稱第一樂章為「滑稽的進行曲」,而他黑色幽默中固有的怪誕與諷刺特質由定音鼓粗魯的敲打出來。


第二樂章哀傷的中板(Moderato)以及第三樂章的裝飾奏(Cadenza)是這部協奏曲情緒的核心。真誠的第二樂章透露著憂鬱與溫柔的情緒,是蕭士塔高維契最好的音樂之一。這個樂章由令人毛骨悚然的鋼片琴(celesta)和大提琴泛音空弦獨奏做為陰鬱無望結尾。第三樂章由大提琴孤獨地無伴奏裝飾奏沉思,將前兩個樂章的素材加以變化,加上釵h高超的技巧,如左手三指撥弦、拉奏雙弦或是拉奏加上撥弦...,等等令人轉不轉睛如雨後春筍般一一湧出。

幽默中帶有諷刺性格的蕭士塔高維契時常喜愛將音樂中的雙關語隱藏在他的音樂當中。當他們彩排這首協奏曲時,蕭士塔高維契對著羅斯波托維契哼唱主題的結尾並且笑著問他說:「斯拉瓦,你注意到了嗎?」這位被蒙在鼓裡的大提琴搖搖頭,直說沒注意。這時蕭士塔高維契哼唱史達林最喜愛的歌曲「蘇利可」(Suliko),第四樂章弦樂拉奏的開頭主題便是引用自這首歌曲。

第四樂章由粗暴的定音鼓加上木管與弦樂狂亂交錯的主題輪唱下開始,兩次後由大提琴奏出主題。接著木管以下行音階作為信號,大提琴拉奏出具有柔軟又帶緊張的副主題。最後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由木管群和法國號再現,帶著炫技的半音階和八度音持續到終曲。看過一份資料指出,曲末瘋狂下行半音階的素材源自於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的藝術歌曲「死神之歌與舞」(Songs and Dances of Death)當中的Trepak(一種俄羅斯舞曲)。這是一首描寫一個喝醉的農夫在雪地中逐漸受到狂風暴雪的侵襲,逐漸凍死的歌曲。Trepak其中的伴奏音型後來變成了曲末的瘋狂下行半音階。不過因為這樣的說法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實,因此姑且就當作參考資料即可。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18031.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16
[#8728]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2)    
樂團編制

相較於其他浪漫時期或是新古典時期的諸多大提琴協奏曲,蕭士塔高維契在這首協奏曲當中所使用的樂器顯得節約釵h。弦樂的部份照例為弦樂五部,木管則為短笛、長笛、低音管、倍低音管各一把,雙簧管和單簧管各兩把,沒有太特殊的情況。

在打擊和銅管的部份則有相當不同的編制。銅管的部份僅僅使用一把法國號,其他的高音銅管(如小號、短號)和低音銅管(長號、低音號)一概不用。而打擊的部份僅僅使用一套定音鼓和一台高音鐵琴(Celesta,也算是另外一種鋼片琴,但仍有所不同。在第二樂章與獨奏大提琴有對唱的安排)。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18031.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16
[#8729]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3)    
蕭士塔高維契曾為他的好朋友,也就是羅斯波托維契,創作過兩首大提琴協奏曲,分別是簡單易懂的第一號(作品107)和較為深沉難懂的第二號(作品126號)。

羅斯波托維契曾向兩人學習作曲,一個是雪巴林(Vissarion Shebalin)另一位就是蕭士塔高維契。也因此兩人亦師亦友的關係讓他們無論是在音樂上或是私底下都有很好的交情。史達林(Joseph Stalin, 1922-1953)於1953年過世後,蘇聯開始與西方世界的關係逐漸開始有了解凍的跡象,不再盲目地限制蘇聯的藝術家前往西方演奏。羅斯波托維奇也從這時開始建立起國際演奏事業的基礎。他經常和蕭士塔高維契一同舉辦音樂會演奏室內樂,之後各方開始邀請他成為音樂會的座上賓。

羅斯波托維契自己曾寫道:「有一次我和蕭士塔高維契的妻子聊天時,我問:『娃莎耶芙部]Nina Vasilyevna),我要如何請蕭士塔高維契幫我寫一首協奏曲?』他答道:『斯拉瓦,如果你想要蕭士塔高維契為你寫點東西,我可以給你的唯一建議就是永遠不要向他提及這件事情。』」從此羅斯托波維契就乖乖聽她的話並且從未向蕭士塔高維契提及協奏曲的事情。但這位內向的作曲家始終知道羅斯波托維契夢想著某天可以演奏他的作品,並於1959年的七月開始創作她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18031.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17
[#8730]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4)    
1952年2月,由俄國大提琴泰斗米堤斯拉瓦.羅斯托波維契(Mstislav Rostorpovich, 1927-)與初次登台指揮的鋼琴家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 1915-1997)指揮莫斯科愛樂(Moscow Philharmonic)兩人聯袂初演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的交響協奏曲(Symphony Concerto in e minor, op.125)。這首原本是作曲家本人的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後來由大提琴家與作曲家兩者「異業結盟」重新改寫過後相當成央A也是當代大提琴曲目當中相當重要的作品。

首演時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也到現場聆聽了這場成左犖t出。事隔多年,他在接受「蘇維埃」新聞記者訪問時如下回答:「最近我正在從事的大工作就是大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稍快板是有點詼諧感的進行曲,這個部份已經完成。經過各種思考後,我想這首協奏曲應該會由三個樂章所構成。關於此曲,我很難清楚說明它的內容。一般而言,詢問樂曲的內容是稀鬆平常的事,可是對我而言卻相當棘手。因為在一首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經常會隨著形式、表現性素材的範圍與領域改變。我可以告訴你,我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構想這首協奏曲。那是在我第一次聽到普羅高菲夫的交響協奏曲時,我就有創作此曲的衝動。我對此作品具有很深的興趣,因為它喚起我在此領域中嘗試自己的創作能力。」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蕭士塔高維契創作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受到交響協奏曲的刺激與影響深刻,不言而喻。蕭士塔高維契也曾告訴羅斯托波維契,在創作的過程當中他一次又一次地播放羅斯波托維契演奏交響協奏曲的唱片,直到這張唱片在留聲機上發出嘶嘶的叫聲為止。

交響協奏曲的釵h細節引領他進入自己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最為明顯的便是突出的定音鼓。當羅斯波托維契演奏交響協奏曲時,擔任定音鼓是一位老練且只有一條腿的定音鼓手。曲終獨奏大提琴隨著樂曲的進行逐漸升高的把位與音高因為定音鼓怦然乍響讓全曲頓時安靜。音樂會後蕭士塔高維契告訴羅斯波托維契:「斯拉瓦(羅斯波托維契的暱稱),那位只有一條腿的人如何將鼓擊得滿天作響!他對著眾人宣示曲子已經結束了!」

無疑地蕭士塔高維契從這交響協奏曲借了誇張的定音鼓用在自己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當協奏曲完成時,羅斯波托維奇帶著自己的伴奏奔往列寧格勒並從蕭士塔高維契的手中收到樂譜。四天後他來到了作曲家位於柯馬洛夫(Komarovo)的自宅演奏這首協奏曲。蕭士塔高維契東翻西找地為羅斯波托維奇找一個譜架。但是他卻告訴作曲家不需要譜架了,因為他在四天之中已經把譜背好了。

這首協奏曲於1959年10月9日由羅斯托波維契獨奏大提琴,穆拉汶斯基(Yevgeny Mravinsky)指揮列寧格勒愛樂(Leningrad Philharmonic)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大音樂廳舉行初演,獲得空前的讚賞。四十年來在羅斯托波維契的努力下,這首大提琴作品也成了音樂會上的寵兒,演奏的頻率與機會相較於同時期的大提琴作品高出了釵h。總譜於1961年出版。作曲家自行改編的鋼琴伴奏譜分別於1960年與1975年出版。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18031.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29
[#8731]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5)    
本身為德奧血統的席夫在演奏這首協奏曲時,散發出來的氣質讓人不禁懷疑這是否為蕭士塔高維契的作品?

這張專輯席夫合作的指揮正是作曲家的兒子馬克辛.蕭士塔高維契(Maxim Shostakovic),而合作的樂團則為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雖然快板的速度也算是偏快的選擇,但是蕭士塔高維契該有的力度,在獨奏、法國號、定音鼓和樂團身上一一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柔順滑美的音色。說穿了整首曲子都沒了火氣,加上偏快的速度聽不到太多不同的細節,顯得有點平庸。若真要說優點的話,以「好聽」的蕭士塔高維契做為賣點會吸引一些聽眾吧!但不是一個有味道的蕭士塔高維契。

Heinrich Schiff, Cello
Johannes Ritzkowsky, Horn
Maxim Shostakovich, Conductor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Recorded on 1984, at Herkulessaal Muenchen

Philips 412 526-2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90835.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31
[#8732]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6)    
荷蘭當代大提琴大師衛斯培耶曾師事畢爾斯瑪(Anner Bylsma)以及杜普蕾心中永遠的老師普利斯(William Pleeth),目前是Channel Classics當家的大提琴家。

衛斯培耶是一個以處理細節見長的演奏家,釵h音樂的細節在他手上總是會變出另一番樣貌出來,在這份錄音也不例外。這份1999年的錄音,衛斯培耶找來澳大利亞室內管絃樂團擔任伴奏。第一樂章雖然沒有選擇非常快的速度,但是音樂的張力依舊被照顧得很好。釵h細節在這樣的速度下反而會浮現出來,加上衛斯培耶對於其他演奏家忽略的細節(譬如說第一樂章的切分音)十分注意,因此在沒有很快的速度下仍舊可以吸引聽眾的注意。

另外較令人意外的是,一般非俄羅斯樂團處理起來軟調的法國號和定音鼓,這個澳大利亞團顯然完全顛覆了這個慣例。法國號拼命地吹出金屬味的音色,樂句「短」且「悍」,而定音鼓也十分用地力猛敲。總體上來說,這是一個細節多到有點怪異的版本。似乎在這個版本之前沒有聽過任何一個版本是如此縝密的方式在處理蕭士塔高維契。

Pieter Wispelwey, Cello
Darryl Poulsen, Horn
Richard Togentti, Leader
Australian Chamber Orchestra
Recorded on 1999, at Eugene Goossens Recording Hall, Sydney, Australia

Channel Classics CCS 15398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90835.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32
[#8733]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7)    
師事羅斯托波維契與麥斯基的韓裔大提琴新秀張漢娜(Han-Na Chang)是個令人驚訝的演出。繼上一張與指揮家帕帕諾(Antonio Pappano)合作普羅高菲夫的「交響協奏曲」與「大提琴奏鳴曲」後,以同樣的模式兩人一同錄製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和大提琴奏鳴曲。

從張漢娜的演出中不難發現兩位老師對他的影響。尤其對於技巧的掌握還有力道的拿捏,都有兩位前輩的味道。第一樂章張漢娜幾乎是以蕭士塔高維契二分音符等於一一六的速度猶如節拍器一樣穩定而快速的速度前進。對於尾音也異於一般力量用力猛劈。若單純以聲音的角度出發,很難想像這是一位年約二十幾歲的女生拉出來的聲音。第四樂章曾有朋友聽聞後道出評語「聽說張漢娜拉奏之後,所有的版本都太慢。」這樣說其實有點過於誇張,但是對於她在第四樂章除了飆出飛快的速度外,弓壓之大、力道強勁加上在那麼快的速度之下可以把音符講得那麼清楚,這點著實不易。甚至說得誇張點,這首協奏曲在張漢娜的手上變得「簡單」了。

帕帕諾之所以會成為EMI當紅的指揮,聽過這份錄音後或釵h少會獲得一點答案。在這裡帕帕諾的表現不輸搶眼的張漢娜。強勁的法國號加上猛力的定音鼓,是英國幾個伴奏錄音中表現最好的。而帕帕諾對於音樂的張力掌握度也比其他幾個指揮同地區樂團的指揮家來得用心。

Han-Na Chang, Cello
Tim Jones, Horn
Antonio Pappano
London Symphony Orhcestra
Recorded on 2005, at London, No.1 Abbey Road Studio

EMI 0946 3 32422 2 7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90835.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34
[#8734]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8)    
挪威大提琴家莫克(Truls Mork, 1961-)曾於1982獲得柴可夫斯基大提琴大賽首獎。曾師從奧地利大提琴家席夫(Heinrich Schiff, 1951-)和羅斯托波維契的學生雪柯芙絲卡雅(Natalia Shakhovskaya)。1994年莫克曾和楊頌斯(Mariss Jansons, 1943)於北美巡迴演出。而這張專輯於1995年錄製於倫敦,可見這張專輯是在北美巡迴演出後,雙方對彼此的音樂有相當的肯定,才再次攜手與倫敦愛樂合作這張專輯。

這個版本最特殊的地方在於第二樂章,莫克和楊頌斯合演出最慢的版本(12:32),打破了所有版本的紀錄。這樣的速度下加上莫克過於誇張的揉弦、強勁的弓壓,讓蕭士塔高維契聽起來有些陸辰ョ]Gustav Mahler, 1960-1911)的味道。無論是音量上的動態幅度或是節奏上快慢的對比,都相當誇張。

在快板的一、四樂章中,楊頌斯給予莫克很精確的支援,沒有過分反賓為主的味道。法國號和定音鼓的表現明顯優於其他西歐樂團,力度上強悍釵h。大體上來說這是個「精準」的版本,譜上該有的都有做到,除了第二樂章以外,可惜就是少了點個人風格的味道。

Truls Mork, Cello
Richard Bissell, Horn
Mariss Jansons
The London Philharmonic
Recorded on 1995, at London, No.1 Abbey Road Studio

Virgin 7243 5 45145 2 4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90835.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35
[#8735]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9)    
1966年柴可夫斯基大賽首獎,身為羅斯波托維契嫡傳弟子的麥斯基(1948-)直到45歲才在麥可.提爾森.湯瑪斯指揮倫敦交響樂團下,灌錄這兩首(op. 107 and op.126)恩師的招牌曲目。在唱片內頁的最後麥斯基寫道 ”To My great teacher, Mstislav Rostropovich, with all my admiration and eternal gratitude.”因此這張蕭士塔高維契大提琴協奏曲對麥斯基的意義不言而喻。

這個版本比較特殊的部分都集中在麥斯基身上。首先他把一、四樂章和二、三樂章的速度對比作得比較誇張一點。快板的部份很快,慢板的部份則盡量拖慢。讓前後兩個樂章和中間兩個樂章的速度區別開來,突顯兩者不同的音樂個性。這樣的設計本身不錯,但是在第二樂章中麥斯基似乎慢得有點造作,讓音樂本身的流動性呆滯。在第二樂章湯瑪斯使用了釵h的漸慢,似乎是為了配合麥斯基的詮釋。

在第一樂章小快板的部份,麥斯基將切分音的重音拉得十分鮮明,讓樂句的個性顯得較為跳躍,這是筆者認為麥斯基版較為成左漲a方。另外在裝飾奏的部份,開頭的速度延續第二樂章的慢速以外,到了漸快的部份他的處理又明快釵h,到最後毫不拖泥帶水地把音符劈斷。但奇怪的是最後的下行、上行音階他卻是使用單弦滑音的方式而非像羅斯托波維契將每個音符「拉」出來。在第四樂章結尾的瘋狂半音階也是同樣的處理手法。這個部份是麥斯基最特殊的地方。

樂團的部分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湯瑪斯在第四樂章法國號與大提琴做二對三的段落。他將以往被忽略的線條突顯出來,讓低音大提琴與低音管對唱的旋律刻意突出,是較特殊的詮釋。定音鼓和法國號基本上沒有非常突出的表現,基本上維持稱職的角色。沒有太多突出令人驚艷的表現,甚為可惜。

Mischa Maisky, Cello
Michael Tilson Thomas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Recorded on 1993, at London, No.1Abbey Road Studio

DG 445 821-2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90835.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36
[#8736]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10)    
身為羅斯托波維契的入室弟子,顧特曼(Natalia Gutman)對於這首曲目有著獨特的見解。這個錄音是1976年由孔德拉辛指揮蘇聯電視廣播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出。就錄音上來說會讓人有種麥克風對準大提琴收音的感覺,對於樂團的部份顯得不是很在意。尤其是定音鼓的收音更是猶如從隔壁練習室傳來的迴音。

就風格來說,顧特曼和孔德拉辛(Kyrill Kondrashin)是一拍即合。兩者對樂句的處理一律貫徹鐵律「快、狠、準」。因此每個獨立的音符聽起來特別短,加上偏快的速度處理,給人有精神的感覺。另外在情感上顧特曼並沒有特別去找出樂曲的深度,僅是很官能性地拉出樂譜的要求。

不過就樂團的部份來說,獨奏法國號吹出爆裂、金屬的音色加上宏偉的音量,的確可算是傲視其他版本的優點。但是在第四樂章快板的部份,顯然短笛過於緊張,木管快速齊奏的時候甚至有帶領樂團往前直衝的現象,趕拍的情況十分嚴重。

Natalia Gutman, Cello
Kyrill Kondrashin
The USSR Radio and TV Symphony Orchestra
Recorded on 1976, at Tchaikovsky Conservatory Moscow, live

Live Classics LCL202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90835.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38
[#8737]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11)    
這張DVD是1961年的BBC廣播現場錄影,由羅斯托波維契與葛洛夫(Charles Groves)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合作演出。

比起1965年的現場演出,這個演出的完成度相對提高釵h。尤其在法國號的部份,年輕的塔克威爾(Barry Tuckwell,留聲機雜誌曾經讚譽他為法國號界的海飛茲,年輕的時候待過倫敦交響樂團後來單飛成為獨奏家)的穩定性很好,全場幾乎沒有失誤。不過有趣的事情是,總譜中僅僅需要一支法國號的編制,這份錄影當中卻出現了兩把法國號。或釵b較需要音量的部份蕭士塔高維契給予當時的法國號過高的挑戰吧!定音鼓的演出仍舊十分「西方」,沒有用力打出該有的力度和表情,不夠強悍。

在本文討論的三個版本當中,這個版本算是兼具速度與完成度的表演。速度上比費城管絃樂團版快釵h,但是失誤卻也比四年後的國立莫斯科愛樂少了釵h。尤其加上影像的輔助,羅斯托波維契就像是握有屠龍刀的劍客,釵h肥厚的和弦與快速音群猶如刀削豆腐般輕鬆自在。

Mstislav Rostropovich, Cello
Barry Tuckwell, Horn
Charles Groves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Recorded on 1961, at London, live

EMI DVA 7243 4 90121 9 6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90835.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39
[#8738]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12)    
另外一個羅斯波托維契的版本是1965年1月24日在俄羅斯的現場演出。指揮是由二十世紀的小提琴巨擘大衛.歐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 1908-1974)擔任,樂團則是國立莫斯科愛樂。不過這個「純俄羅斯」組合的演出,並沒有想像中來得理想,即使以現場音樂會的標準來看仍舊有釵h地方不足。

首先這場音樂會如果算是失敗的話,首當其衝的想必是法國號獨奏者。很明顯的這位(也有可能是兩位,因為前後樂章的音色略有不同,需待查證)法國號獨奏者沒辦法勝任蕭士塔高維契的音符,在一、四樂章快板的部份顯得十分緊張,趕拍的情形十分嚴重,甚至出現因為緊張而發抖的抖音。有幾句需要音量的樂句在句尾的處理上,別說是處理粗糙,連吹完都有困難。

再來是歐伊斯特拉赫的指揮顯然沒辦法掌控樂團的狀況。在第四樂章開頭木管的整齊度就有問題,使得樂句的造型凌亂不堪。而在倒數幾個小節改譜的狀況也顯得無法理解,不知道這是否是和羅斯托波維契討論出來的結果?但是樂團的部份也並非一無可取,定音鼓的「暴力演出」顯然比費城管絃樂團的「紳士」更符合這首曲子的要求。唯獨第四樂章偶爾會出現拖拍的現象,稍微影響到音樂的流暢度。但是整體而言定音鼓的表現十分突出。
最後是獨奏者的演出。其實羅斯波托維契在現場的演出顯然比錄音室來得熱情釵h,音樂的起伏和音量的動態上較為明顯,感情也較投入。第三樂章的裝飾奏顯得比較隨性,不按照休止符的指示演奏,令人感到較為緊湊。但是在最後的半音階就令筆者較為困惑。在錄音室版中釵h演奏者沒有區分開來的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在這個現場版中也當作三十二分音符演奏,現場演出或閉O個重要的因素。在第二樂章也偶爾略與總譜上的音符有所不同。基本上的詮釋方向與錄音室差不多,只不過這是個更為「奔放」的版本,若以整體性來說樂團的演出的確有待加強,但是獨奏的熱力與精彩程度遠勝錄音室版本。

Mstislav Rostropovich, Cello
David Oistrakh
Moscow Stat Philharmonic
Recorded on 1965, live

Russia Revelation 10087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90835.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40
[#8739]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13)    
版本比較
市面上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的商業發行,不算多也不算少。光是羅斯波托維契一個人就至少有五、六個以上的現場非現場錄音,更不用說其他大提琴家陸陸續續的演奏錄音。在這裡嚴選出七個具有代表性的錄音,加上一張DVD的廣播錄音。礙於時間、財力、物力、人力的限制其餘沒有入選的部份還請多多包涵。

做為這首曲子誕生的重要人物,羅斯托波維契的演奏當然是一窺蕭士塔高維契想法的重要參考。在羅斯托波維契的一生當中,不斷地重複灌錄過這首曲子,有現場錄音也有錄音室錄音,分散於各大廠牌。是所有大提琴家中數量最豐碩的一位。

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於美國首演時,便是在東岸的費城。當年首演時,費城探詢報(The Philadelphia)樂評人愛德溫.閉打窗]Edwin H. Schloss)曾對首演寫出如此評論:



「就技術層面而言,這首作品的大提琴部分寫得令人擊節稱好,這顯然要歸巧馧o首樂曲乃是為羅斯托波維契所譜寫,並題獻給他。星期五,羅斯托波維契在音樂學院(Academy of Muisc)做了一場絕佳的演奏,羅斯托波維契是大師他的技巧令人嘖嘖稱奇。在裝飾奏樂段中他使出渾身解數、舉重若輕。如歌的音色豐潤而飽滿─這是大提琴演奏的要件─而他的品味與音樂素養處處可見。在炫技方面他以最困難的『拇指』把位奏出快速音群與雙音;教人目不暇給的按弦泛音與空弦泛音,以及大量的左手撥奏,以難以抗拒的飛躍姿態揮灑而出。」

從評論中我們不難發現美國費城對於這首曲目的愛戴;但是更多的目光焦點似乎放在羅斯托波維契身上。這份錄音是在美國首演後沒多久由原班人馬加上作曲家監工進入錄音室灌錄的唱片,因此這份錄音的演出幾乎可視為首演時的詮釋。



這份錄音一開始的速度就沒有作曲家標示的二分音符等於116那麼快(見譜例1左上角),這也是聽過幾個版本當中最慢的一個。這或閉O和蕭士塔高維契討論出來的結果也不一定,因為在蕭士塔高維契彈奏自己的鋼琴協奏曲中,速度也比自己標示的拍數少了一點。如果以羅斯托波維契在這份錄音的速度當作是譜面標示上面的小快板(Allegretto),那麼往後的其他錄音所採用的幾乎可以視為快板(Allegro)。在蕭士塔高維契其他的作品當中,也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這是否也意味著今日的演奏者其實對於蕭士塔高維契的速度有某種程度上的扭曲?過於講求速度和炫技的結果卻忽略了蕭士塔高維契要表達的音樂。

除了速度的問題不講,其實這份錄音還有其他的演奏問題存在。首先是樂團的搭配。不知道奧曼地和費城管絃樂團是否對於蕭士塔高維契沒辦法完全地了解意思,有釵h定音鼓應該「粗暴地」敲擊都沒有做到,譜面上明明寫著ff的力度,但是敲出來的感覺似乎mf。說白一點,定音鼓手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整首曲子和他毫無關係似的。至於重要的法國號手,Mason Jones的表現還算稱職,但是就如定音鼓手給人的感覺,似乎在感情上並沒有相當投入,力道沒辦法完全施展使得樂曲的張力稍微鬆弛一點,直到第四樂章力量完全發揮才感覺到法國號開始投入。整體而言,速度本身就不夠快,又加上樂團沒辦法完全呈現蕭士塔高維契的要求,使得曲子在快板的一、四樂章顯得有點拖泥帶水且張力鬆弛。
在這樣的前提下,大提琴能夠表現的地方有限。第二樂章大提琴空弦泛音和高音鐵琴的對唱的橋段處理扳回一城。這裡蕭士塔高維契欲表達一種虛幻、詭譎的氣氛,這份錄音中指揮的處理顯得掌控得很好。而第三樂章的裝飾奏,羅斯托波維契的表現更是沒話說,在釵h版本中裝飾奏的最後一段有快速的下行、上行音階,也只有羅斯托波維契將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的差別區分開來,其他版本似乎在追求速度表演的情況下顯得過於「不求甚解」。

Mstislav Rostropovich, Cello
Mason Jones, Horn
Eugene Ormandy
Philadelphia Orchestra
Recorded on 1959, at the Broadwood Hotel, Philadelphia

Sony 63327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90835.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42
[#8740]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14)    
聆聽重點

這首編制不大也不小的協奏曲,和蕭士塔高維契自己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c minor, op. 35)一樣,有著迥異的編制。弦樂和木管樂器沒有太多變化,但是管樂僅僅只使用法國號而打擊除去了小鼓和大鼓僅使用定音鼓和鋼片琴,是這首協奏曲最大的賣點之一。

http://blog.roodo.com/roshan/archives/1990835.html

普羅高菲夫與年輕的羅斯波托維契。
也因為銅管僅僅只有法國號這麼一把,因此在樂團中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在唱片或是表演中都會特別註明吹奏者是誰。定音鼓的角色如同前文所提,靈感來自普羅高菲夫的交響協奏曲,在釵h橋段常常扮演著宣示或是信號的角色,而在力度上蕭士塔高維契往往給的是ff的表現,可見其地位十分重要。因此這首曲子除了獨奏大提琴以外,法國號和定音鼓的表現也決定了這首曲子的成敗。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蕭士塔高維契在第四樂章中段左右(第180小節開始)讓法國號和大提琴獨奏兩者演出節奏二對三的效果。這樣的方式在蕭士塔高維契手上處理起來格外特別,讓拍子產生拉鋸的效果。感覺大提琴要一直往前衝,而法國號確要往後拉,這個部份需要特別注意。

在第二樂章結尾的地方,高音鐵琴與獨奏大提琴兩者如泣如訴的對唱,是整首曲子唯一用到高音鐵琴的部份。因為這個地方大提琴使用的是空弦泛音(也就是手指僅僅只輕按於弦上),使拉奏出來的聲音遠高於實際的按弦音高,在此兩者相互對唱也產生了一種虛幻但卻詭譎的美感,也是需要仔細聆聽的地方。

在節奏方面,這首作品即使在同一個樂章拍號也不斷地改變,這在蕭士塔高維契所處的時代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比較有趣的是,蕭士塔高維契除了一直改變拍號以外,也不斷地打破小節線的限制,讓音樂的重音落在不正常的位置,使得記譜和音樂兩者之間有著極大不同的差異。切分音不斷地使用也是讓音樂不斷往前狂奔的手法之一,在節奏上有著相當精采的書寫手法。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2.xxx.xxx.18
2008-07-14 07:44
[#8741]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14)    
George 1977
Hi
My original schedule:
30-6-2008 City Hall
Truls Mork plus Kathryn Stott
I enthusatically ordered tickets in Feb direct from organiser.

Finally, both cancelled their Asian trips due to health reason and the substituted was a cello soloist playing Bach.

My friend and I sadly requested for refund.
:-(

無緣份, 只嘆奈何.
eurojazz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82
2008-07-14 15:16
主旨內容一共有 1936 頁,每頁顯示 20 個信息,選擇頁數: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按照傳送日期顯示:由舊至新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由新至舊
最新資訊 - 市場
香港高級音響展2025年8月8-10日 2025-09-21

最新資訊 - 市場
天下影音即日起結業清貨 2025-09-21

最新資訊 - 影音
dCS 宣布為旗下 Varèse 音樂系統新增專用 CD / SACD 轉盤 2025-09-18

最新資訊 - 影音
經典回歸,Acoustic Energy 推出全新 AE1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 2025-09-17

最新資訊 - 影音
慶祝 NCF 產品發售 10 週年,Furutech 推出限量電源插頭套裝「Special Bundle Set」 2025-09-16

最新資訊 - 影音
Zonotone 發表採用新導體「C1011」的 RCA / XLR 線材「Granster AC-2000」 2025-09-15

最新資訊 - 影音
新世代離散式 DAC 設計,Esoteric 推出全新網路播放器 Grandioso N1 2025-09-14

最新資訊 - 影音
Audio-Technica 宣布將於本月推出 4 款全新音響配件 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