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天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寄件者 傳送日期 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
[#15905] 婉轉抒情的Schumann-上@ Giulini    


http://blog.roodo.com/giulini/archives/14802717.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8 10:30
[#15906] Rapture and Rupture @ Mingus    

http://blog.roodo.com/blanchot/archives/14805749.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8 10:32
[#15907] Nikolaus Harnoncourt 與古樂潮流 @ Uzes    

去到Harnoncourt的音樂會,大家就不是期待著坐在座位上舒舒服服聽完全場,稍有經驗的觀眾都會有如此的心理準備。

全場的莫札特,交響曲no.19, 38和雙簧管協奏曲,觀眾們等待著Harnoncourt與他的樂團Concentus Musicus給大家上一課。

果然一出場Harnoncourt就轉身說話,問說有沒有人聽過這首交響曲,沒有人敢回答他,他接下說到「我星期天在維也納,全場也是沒有人聽過。不過不怪大家,因為這首莫札特的早期交響曲從未被演出過......,因為過去的人都用錯法國號了!」,法國號樂手此時舉起他手上比一般小的樂器,全場一陣原來如此的驚呼,「所以這首曲子從未被演出過」。想想他連新年音樂會都能弄得這麼嚴肅,這實在是一個不令人意外的開場。

無論如何,再怎麼熟悉的曲子經Harnoncourt研究重組之後,聽起來都很像是世界首演。他總是在別人理所當然的旋律線中,把樂句截斷﹔再平順無趣的樂段他都可以找到音樂內部的衝突與對話,而演奏起來虎虎生風﹔法國號與管樂的線條總是比別人重而清晰,弦樂每個音的弓法好像也都和習慣的不一樣......許多人稱他與Leonhardt為這幾十年來所謂古樂潮流的先驅,這應該是指和新一代如雨後春筍出現的古樂團體比較起來所致。而這股古樂潮流,其實並不只是把博物館裡的樂器重新找出來演奏而已,對音樂本質/樣式的重新詮釋思考,才是這股風潮能夠在近年開花結果的重要原因。而Harnoncourt過人的音樂直覺,與對譜上每個音符、力度、表情處處計較考證的毅力,是他作為此潮流精神領袖的主要憑藉。

我其實對古樂(authentic instrument)這個翻譯相當有意見(但我也沒有更好的建議,只好沿用),這個翻譯似乎只給中文讀者一個方向(古老的),卻沒有給到意涵。「古樂」讓人有一種「仿古」或「古老風格/樣式」的印象,而忽略了西方在面臨瓶頸時,經常出現的回到原典再出發的習慣與精神。所以在台灣「古樂」的抬頭其實是很晚近,而且是在各大西方日本音樂雜誌大量肯定,主流唱片公司嘗試性的引進之後,唱片市場才慢慢出現這類的聲音。而當年一些老派樂評,對古樂唱片常以古樂樂器音量不足沒有表現力等等,來全盤否定古樂的演奏,無視於這股潮流衝撞出來的新視野﹔而後在一些他們引為聖經的唱片評鑑書籍將之選為首選或第一時,才又開始肯定他們的音樂,不禁令人唏噓。

回到音樂會。與新一代的團體比起來,Concentus Musicus的音色偏暗薄,在Harnoncourt強力的操練下,簧管樂器吹奏不同音高的音符時,音量與音色不均的特色非常明顯,感覺演奏起來非常吃力。或許因為這樣,莫札特樂曲裡木管調色的效果與一般習慣的大異其趣,多了稜角,少了圓潤。對第一首第19號交響曲實在不熟悉,一般人實在也聽不出換了一把法國號對整個樂曲有多大的影響,不過會在音樂會中排出這樣一首不太被大家注意的交響曲,而且演奏得讓人覺得津津有味,可能只有Harnoncourt吧。


雙簧管協奏曲是由樂團雙簧首席擔任獨奏,獨奏站在指揮慣常佔據的位置,而指揮這時就站在靠右手邊第二小提琴的一側來指揮。古雙簧消瘦的聲音讓人覺得蠻符合Harnoncourt有骨有肉的音樂風格。布拉格交響曲是今天的焦點,莫札特省略掉慣常的小步舞曲樂章,而讓這個三樂章的交響曲聽起來更緻密。在此你當然不會期待像Kubelik那樣從容悠遠的莫札特,Harnoncourt第一樂章並不刻意用速度變化來作為導奏與主部氣氛的區隔,反而有一種慢慢加溫把高潮放在最後的感覺﹔美麗的第二樂章恬淡而細緻,第三樂章結實而活潑。只是我不禁在想,面對這樣一首規模較為龐大的曲子,像Concentus Musicus小編制的樂團(弦樂部6-6-4-3-2),似乎裝不下Harnoncourt心中的樂念,可能要指揮像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這種適當採取古樂演奏法的中型樂團,比較有足夠的表現空間。這可能也是Harnoncourt近年勤於指揮各大樂團的原因吧。

明年要接柏林愛樂的Rattle,他充滿彈性的樂句與富有想像力的詮釋,許多地方都明顯的可以看出受到古樂風潮的影響相當多,甚至當年他擔任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指揮時也都鼓勵團員到歐陸學習古樂的演奏方法。在各個樂團演奏風格的變化看來,這種在現代樂團中加入所謂古樂風格的演奏方式,應該會是未來的主流。聽過Abbado與柏林愛樂的貝多芬新全集與Rattle與維也納愛樂的貝多芬現場之後,我發現可能連柏林、維也納愛樂都無法置身於此潮流外。一種新美感可能已然出現。


30, May, 2001, Koelner Philharmonie

Hans Peter Westermann, Oboe
Concentus Musicus, Nikolaus Harnoncourt

MOZART Sym. No. 19 E-major KV 132
MOZART Concerto for Oboe and Orchester C-major KV 314
MOZART Sym. No. 38 D-major KV 504 "Prager"


http://blog.roodo.com/davidlee0123/archives/10390.htm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cchiong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8 10:40
[#15908] 好戲推介    
一定要睇!!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8 12:34
[#15909] 好書推介: 《音樂使人自由》:國際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口述自傳    
音樂使人自由

作者 / 坂本龍一
出版日期 / 2010.12


『小時候,我就感到非常納悶,人怎麼會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坂本龍一

國際知名音樂大師坂本龍一第一本親自口述自傳。
第一次的音樂啟蒙、青春張狂的高中生活、與《末代皇帝》導演貝托魯奇的初識…你所不知道的坂本龍一!
深受各世代音樂與藝術人推崇,文化界不可或缺的影響人物。

國際知名音樂家坂本龍一第一部正式自傳。
親身敘述,57年的大半人生,不斷迴盪在生命中的音樂。

幼稚園的首次作曲體驗、沉迷於德布西音樂的國中時期、高中罷課、YMO的狂放歲月、《末代皇帝》的幕後花絮與榮耀、911恐怖攻擊事件的衝擊,以及全新音樂的成形經過。最私密、最坦率的坂本龍一。

收錄多張坂本龍一珍貴照片,帶你一睹一代音樂大師的成長歷程!

全書選錄自歷時2年又2個月的長篇專訪。

坂本龍一的唯一口述自傳。



【新音樂教父─坂本龍一】

YMO的摩登新潮、《俘虜》的無限低迴、《末代皇帝》東方的細膩與優雅,以及家喻戶曉的Asience洗髮精廣告……無所不在的坂本龍一、無可取代的音樂大師。

坂本龍一出生於東京都中野區,三歲開始學習鋼琴,十歲開始學習作曲,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主修電子音樂及民族音樂。
與細野晴臣、高橋幸宏組建的合成器搖滾樂隊Yellow Magic Orchestra(YMO)後,開始嶄露頭角,成為世界知名的合成樂器摇滚樂先趨的電子樂團。

他在大島渚1983年的影片《俘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中演出一名在印尼戰俘虜營營長、跋扈日本軍官的角色,此片的演員有英國搖滾歌手大衛‧鮑伊 (David Bowie)和北野武等。他還為此片編寫電影音樂,也是他的作曲生涯中最廣為人知的音樂作品。1987年,坂本龍一為貝托魯奇的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所作的音樂獲得奧斯卡獎,並再度飾演監控溥儀的日本軍官。他也為阿莫多瓦的影片《高跟鞋》(High Heels)以及奧利佛‧史東的《野棕櫚》作曲。此外,由基努‧李維主演的《小活佛》(Little Buddha)及大島渚的《御法度》之電影配樂,亦出自坂本之手。1998年為三共製藥EB錠所製作的廣告配樂─Energy flow,於日本大賣百萬張,療效遠勝於EB錠;他說:這首歌獻給承受社會壓力的人。

坂本龍一從學生時代起即積極投入社會運動, 2006年2月,因反對日本政府通過的《家電用品安全法》(PSE法),自發性的募集七萬多名反對法案簽名聯署;並於其個人部落格內,反對青森核電廠的建制。同年創立「commmons」的音樂品牌,以「音樂大同」為宗旨。

坂本龍一的樂風空靈超塵,融合東西古今。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音樂創作家,更經常在作品中表達對地球、世界的關懷。在音樂的形式與風格上,坂本龍一不斷挑戰自我,並注入世界多元文化,是日本當代繼喜多郎後另一位堪稱世界級音樂大師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新音樂教父。

個人網站http://www.sitesakamoto.com/

http://ryefield.pixnet.net/blog/post/33271181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8 15:40
[#15910] 好書推介: 《音樂使人自由》:國際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口述自傳    
hi george1997, i recently bought Tennstedt's Mahler box set, enjoying over the x'mas holidays.

For Mendelssohn's symphonies, do you have any recommendations? I've one box set from Abbado's.

kenkc2005hk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93
2010-12-28 17:18
[#15911] 除 The Absolute Sound (TAS) & Stereophiles 以外推薦的天碟級    
PSYCHO

Tosi 不愧是我一萬數仟張唱片下確認是最極緻的小提琴正確演奏之三大典範:提博、富蘭奇斯卡第與 Tosi。能夠成為三大頂尖高手,當然必要的條件就是永遠地自強不息:無論是演奏技巧與詮釋水準,都要與時俱進到死方休!所以,越是新出版的 Tosi,演奏水準越是超越了他自己。

而 SOLSTICE 不愧是我認定錄音藝術天下第一名的理想主義唱片廠;越新的出版,越可以聽出錄音藝術水準的進步,唯有 SOLSTICE 才能超越 SOLSTICE。

兩個極緻的音樂藝術與錄音藝術,結合成 2010 剛開始最偉大的驚喜:


廠牌:SOLSTICE 編號:SOCD260

薩拉沙泰全集之一:小提琴與鋼琴的二重奏作品第一集,以許多著名歌劇主題為發展。合作鋼琴家為Pascal,新天新地常客對他應該不陌生。
(以上參考林主惟的原始介紹文字)

第一是演奏:除了兩張現代曲目我實在聽不下去沒有買之外,從2002(?)的流浪者之歌,到2006的拉威爾,到2008的這一張。Tosi 的演奏技巧從『迫力十足』變成『從容不迫』,這種『從容』是技巧更加完美無而來;請聽本唱片第一首中無時不出現的雙弦樂段,我從來沒有聽過這麼完美無的雙弦!完全沒有任何小提琴家比得上!

而技巧完美的從容不迫,帶出來就是小提琴真正的『醇美』。很抱歉,沒有任何正確調整的LP配跟這張CD比『醇美』,當初讓新竹黃大與scs驚豔的EMI LP,跟這張CD相比完全是被打好玩!就算是動到黃大的大號角照輸不誤。你們兩個死硬LP派的,乖乖去買下這張CD啦!....

第二是錄音:唯有 SOLSTICE 才能超越 SOLSTICE;拉威爾那張己經是天下第一的錄音藝術,這一張的水準是比前一張更加地乾淨、更透明、訊躁比更高。就好像2004是vcd、2006是dvd、2008是藍光。也就是說,錄音藝術的方向完全沒有變,進步的是隨著科技而讓器材的訊躁比更佳,從而讓越新的錄音、越變得乾淨。

所以聽這種CD,所有CD先天輸給LP的差距越輸越小,而LP先天輸給CD的差距卻是越輸越慘。要比中頻的絕對正確性,這張CD輕易勝過我手上的任何錄音正確之LP。

第三是鋼琴。這張唱片之鋼琴,演奏出來的音色實在美到令人心碎。奇了!?怎麼可能有人的鋼琴音色美感可以超越蕾菲布?於是我仔細聽......原來,這台鋼琴好像不是史坦威琴,好像是正統法國傳統的普萊耶琴耶?!趕快查閱CD解說,再打電話問了一下主惟。

目前答案還沒有百分之百確定,但是,從直接聽感來說,這張唱片的鋼琴表現出『比人聲更像人聲』的吟哦感,讓整張歌劇改編曲聽起來就像時時有無比渾厚的男低音、男中音在為小提琴唱和。整個音色美感實在令人感動到不出話來了。

這張CD毫無保留地徹底推薦,無論是音樂演奏與錄音藝術通通是天下第一。若是對音樂曲目不熟而有疑慮,別擔心,連我這種曲目如此窄化的人,都可以被感動到瘋了,再也不可能會有人無法接受這種曲目了.....

至於這張CD會不會殺音響?我初步判斷是比較不會誇張地殺音響,當然了,越正確的音響一定越感動

http://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t=1491&page=12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8 17:59
[#15912] Mendelssohn / MASUR    
Ken

Please try the account of Kurt Masur's boxset, the playing of Mendelssohn by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under Masur's baton remains superb and my reference for 2 decades,the account of Peter Maag is also great

George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8 18:06
[#15913] Mendelssohn / MAAG    
Grab it if you can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8 18:07
[#15914] Mendelssohn / CHAILLY    
Also highly recommended you to grab this album as well

Excerpt from my blog article:

一張您不能沒有的 Mendelssohn唱片 : 史詩的蘇格蘭交響曲及優美動人的第三鋼協.

"今年時為作曲家孟德爾頌 (Felix Mendelssohn 1799-1837)兩百歲冥誕,雖然各大古典唱片公司並無大搞慶祝,但筆者非常高興 DECCA 唱片公司在金融風暴的困境下,仍然投資出版這張不可多得,學術意義濃厚但演奏一點也不學究的唱片,收錄四首作曲家世界首錄的罕見作品。孟德爾頌在1829年已經開始創作這首第3號「蘇格蘭交響曲」,但遲至1842年才完稿。這張CD所收錄的是1842年首演的版本,比起現有版本整整多出111個小節。另外還收錄了一段孟德爾頌為創作這首交響曲所遺留下來的草稿樂段,讓樂迷能一窺作曲家在構思這首作品時的想法,實乃豐富而有趣。

2006年意大利鋼琴家Roberto Prosseda於牛津大學的圖書館中發現了孟德爾頌未完成的E小調鋼琴協奏曲手稿,包括完整的第一、二樂章,以及仍處於草稿階段的第三樂章。在求助於孟德爾頌權威Marcello Bufalini後將這首曲子補寫完成,並於2007年首度公演。整首作品非常的孟德爾頌;優美、抒情、技巧艱難。

Hebrides Overture(亦名「芬格爾洞窟」),原名為「孤獨的島嶼」(The Lonely Island),靈感為孟德爾頌1830受邀至英國期間,到蘇格蘭西海岸的赫布裏底群島中的 Fengal Cave旅行所啟發。創作於1831年,並由當年旅居羅馬的法國作曲家 Berlioz指揮首演。這張CD所收錄的版本相較於後世流傳的1833年版,除了樂曲部份多了許多樂段,管弦配器不盡相同,予人截然不同的音響性與音樂感受。

參與演出的音樂家與樂團更具有象徵性,由現役音樂總監 Chailly指揮Gewandhaus Orchestra Leipzig。自1835至1847年去世為止的12年間,在孟德爾頌短暫的38歲生命裡,除了1843-44年之外,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歲月,就是擔任這個由民間團體所創辦的最古老樂團的音樂總監。而擔任第3號鋼琴協奏曲獨奏的,就是發現這首未完成作品原稿的鋼琴家Roberto Prosseda 。因此除了作品是世界首度收錄之外,參與其中的音樂家與樂團也為這張專輯加添世代交替與傳承的意義,讓古典愛樂者更加不能錯過。

演出者:
Riccardo Chailly / Gewandhausorchester
Roberto Prosseda, Piano

講到意大利指揮Chailly,不得不提他過往曾擔任荷蘭阿姆斯特舟大會堂樂團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的總監超過12年,亦曾率領該團造訪香江 (1992年)及北京,但筆者擁有 Chailly 的 DECCA錄音卻不多了,我認為他最值得收藏的錄音包括舒曼交響曲集,部份的馬勒錄音(其中第五交響曲被認為是古典樂天碟級的錄音,雖然筆者不太同意)及蕭斯塔弋維奇的爵士組曲,電影配樂及舞曲集等3張精選集!

講樂團部份,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歷史攸久、比柏林愛樂 (BPO)及維也納愛樂 (VPO)等世界級一等勁旅足足早1個世紀前成立,與泠戰時期同屬舊共產東德的國立德里斯頓交響樂團 (Dresden Staatkapelle) 屬同一等級 , 當時東德共產政權亦大力金援這2個老牌樂團,意在與代表西德的 BPO及奧地利的VPO抗衡。

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以保存德意志的中世紀的演奏傳統及宣揚德國的管弦文化為己任,厚暖而黝黑的弦樂音色,雄渾的低音,極富想像力的木管,圓滑雄壯的銅管而聞名於世。由於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曾經首演多部作品,亦有知名音樂家 (如 Karl Bohm、Wilhelm Furtwangler 、Kurt Masur)擔任首席或客席指揮,所以名氣一點也不輸過年輕而現今響噹噹得多的 BPO 或 VPO!!!

講演奏技巧及演繹手法,Chailly 在孟德爾頌的第三交響曲 「蘇格蘭」採取較中庸而彈性的速度,萊比錫樂團果然名不虛傳,弦樂音色較聽慣的 BPO或 VPO深厚黝暗,第一樂章先開始的序曲帶出濃列灰霧的低音,彷彿感懷作曲家遊蘇格蘭時對瑪利皇后悲慘下場的不捨,悲壯而盪氣迴腸的序曲帶出一陣陣如輓歌般的主題。Chailly在第二樂章詼諧曲採取較輕快的速度令樂團奏出田園風味十足的蘇格蘭民謠主調,木管輕攸地唱出瑰麗而無邊的蘇格蘭高地,置身湖泊山色下,連筆者也不免為之神往!! 第三樂章又回到深邃神秘的密林,像佇立於幽林中訢說着自身的孤寂感。轉到第四樂章,Chailly 大膽採用搶板 (Rubato) 等技巧,為整首樂曲提速,整個樂團變得富有激情,所有之前傷感的情緒一下子全被揮去,和絃清淅可聞,波瀾壯濶而史詩式的效果尤如向聽眾展視一幅幅遼闊的蘇格蘭風景畫!

碟中亦包括首度全球錄音,由鋼琴家Roberto Prossed彈奏新修訂的孟德爾頌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音色跌宕優美,Prossed的指法及造句雖然略嫌有點沉溺、但完全帶出作品詩情畫意的浪漫氣氛,當筆者播放第一及第二樂章時,連平日少聽古典的女友亦為它悅耳的圓滑奏 (Legato) 及美侖美奐的造句所傾到,不斷問我: 「這是否 Rachmaninov 的作品?好正啊!」難得女友覺得「冧」,筆者當然不放過這機會再 encore多一次!^.^"

-------------------------------------

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 Gewandhaus Orchestra簡介

這次的樂團是「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 Gewandhaus Orchestra」,創立的年份是說不得笑的1743 年,當時中國的話事人是清朝乾隆年代。這樂團不單歷史攸久,也跟不少顯赫名字有關,作曲家Mendelssohn、指揮家 Wilhelm Furtwangler 和 Kurt Masur 都當過這樂團的首席指揮,現任音樂總監便是意大利人Riccardo Chailly。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德語: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又譯萊比錫布業大廳管弦樂團)是以德國萊比錫爲基地的世界知名管弦樂團,現有175名全職樂手,是當今全世界人數最多的專業管弦樂團之一。樂團的基地——萊比錫布商大廈最早見經傳於西元15世紀,最初是用於地方布匹的交易。而萊比錫地區自18世紀早期便有零星的私人音樂會的存在,最初在地方權貴的府上,其後便移師到一些小酒館。布商大廈樂團的前身——一個由萊比錫市民與商人16人的樂團成立於1743年,早期在市中心的“三天鵝酒店”練習並表演。直止1780年有萊比錫市民建議把布商大廈中空置的一層,改建爲音樂廳。經市長同意,市議會資助下,音樂廳很快完成改建。次年樂團遷入布商大廈運作,並自此以布商大廈作爲基地音樂廳,樂團也開始冠用現名。 1835年,樂團迎來歷史上最著名的首席指揮——浪漫派作曲家費利克斯·門德爾松。1840年,樂團被共有化,隸屬於萊比錫市政府。但很快布商大廈裏僅僅一層的空間也不敷樂團的應用,1884年樂團遷入了位於貝多芬路(Beethovenstraße)的第二代音樂廳。而在二戰期間,第二代音樂廳在1943年毀於盟軍轟炸。自此到1984年,樂團暫遷至普法芬多夫路的議會大廈運作。 1981年,第三代的布商大廈音樂廳落成。1984年樂團遷入新音樂廳。新的音樂廳裝有一座以大規模聞於世的管風琴,管風琴上刻有多年來樂團的座右銘“真享樂,當認真”(Res severa est verum gaudium)。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8 18:13
[#15915] Mendelssohn / CHAILLY    
george1977, many thx for yr recommendations!
kenkc2005hk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98
2010-12-28 21:28
[#15916] 婉轉抒情的Schumann-下 @ Giulini    


http://blog.roodo.com/giulini/archives/14809339.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9 10:20
[#15917] Grand Slam轉錄Otto Klemperer 貝多芬交響曲第五號名盤    
根據Grand Slam的老闆平林直哉的現身說法,此次再版使用的捲盤磁帶保存良好,聲音和原始母帶一樣新鮮原味。以買過幾張捲盤磁帶再版的經驗(Bruno Walter 的貝多芬第6、德伏札克第9、Peter Maag的孟德爾遜第3),轉錄出來的聲音確實讓人驚豔。CD 解說書則是Otto Klemperer 助理的回憶錄節錄。

Grand Slam已經不是第一次復刻Otto Klemperer 名盤了,但這次以捲盤磁帶 (Reel-to-Reel Tape)做為Remastering Source,並從Klemperer 著名的立體聲貝多芬交響曲(EMI)全集裡,揀中英美日樂評一致讚譽有嘉的貝多芬交響曲第五號作為首輪再製。




最後修改時間: 2010-12-29 11:44:38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9 11:34
[#15918] Otaken再版Andre Cluyten 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名盤    
Otaken選定André Cluytens與柏林愛樂(BPO)合作灌錄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裡的第五號、第七號交響曲,這兩首當年分別錄於1958年3月和1957年2月,Otaken復刻的方式也很特別叫「鏡面CD」,據說能發出讓人驚嘆的聲音(Otaken TCK327)。

法國指揮 André Cluytens(1902-1967)在EMI那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也從早期精美的日版套裝 (10多年前日本EMI TOSHIBA曾以ART翻製整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售完後即停止再印),到法國EMI以及國際版的不斷再版,重複發行的次數非常頻密,價格也越來越cheap,但聲音始終沒有大幅的提升。

鏡面CD製作介紹 (擷取自日本HMV網頁):

【制作者より】
鏡面CDとは、一言で言えばCDの信号面の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を取払ったCDのことで、レーザー光線が金属面に埋め込まれた信号を直接読み取るため、実に驚嘆すべき音が再現されます。ただ残念なことに、鏡面CDは今のところ持ち運びが出来ず、再生にも諸々の制約があって、あくまでも工場内での実験的試聴に限られています。そこでこの鏡面CDの音をデジタルコピーし、それをマスターにして通常のCDにするだけでもかなりの効果があるのではと実験したところ、この度、データ上でも聴感上でも鏡面CDにほぼ遜色ないCDの製作に成功いたしました。音源は鏡面CDの性質上、どうしてもスクラッチノイズを避けることが出来ないアナログディスクは不向きで、今回は提供されたデータ音源を使用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

 クリュイタンスのベートーヴェン。既出盤とは異次元の鮮明な音というだけではなく、彼の棒によってベートーヴェンの音楽が立体的に構築されていく様が、如実に見て取れます。音質の向上が指揮者を格上げさせている好例と言えましょう。今回不思議なのは、マスターから直接CD化するより、いったん鏡面CDに落としてからCD化する方が格段に音が良いという現象で、デジタルオーディオの奥深さを感じさせます。ぜひ貴方様の御耳でお確かめ下さいませ。(オタケン・レコード 太田憲志)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9 11:57
[#15919] Is Heifetz sound and playing really edgy?    

How It Can All Go Wrong

The trouble is that if you record a modern piano or a modern orchestra at close range, even, as is often the case, with the microphone inside the piano, what emerges is utterly wrong in musical terms. The smoothing effect of the hall is eliminated. The resulting sound is far too bright and, worse perhaps, far too bangy and aggressive, more like a jackhammer than the Chopin/Schumann aolian harp. The Heifetz recordings by RCA in the early stereo era show how these effects operate on the violin: In real life, in the concert hall, Heifetz was ultra-smooth, almost too smooth for some tastes (Virgil Thomson called it "silk underwear"). On the records, his style seems crunchy and somewhat rough. I keep coming back to this example because having heard Heifetz live --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 I find the misrepresentation on records is particularly disagreeable. But the phenomenon is general. Everyone is abused.

It is no wonder that musicians have found it hard to take audio seriously (Heifetz called high fidelity and stereo "high phooey and hystereo"). But of course this aggressive sound is not an intrinsic property of recording. It is simply a feature of too close microphone placement, egged on by generations of audio and record critics calling for "immediacy," "presence," and "clarity." (An empty hall is somewhat more reverberant than the same hall with an audience present. But this justifies only being slightly closer than in the concert situation, and slightly is the operative word here.) The intended sound of music is the sound in the hall. To the TAS motto, "the sound of real music in real space," we should add, "at a sensible audience location." In our own time, there has been a trend toward a more distant perspective. Let us hope this trend continues.

Excerpt from the article "WHY RECORDED MUSIC SOUNDS TOO AGGRESSIVE BUT DOESN'T HAVE TO @ REG / The Absolute Sound"

For full article ,please click:
http://www.regonaudio.com/Why%20Recorded%20Music%20Sounds%20Too%20Aggressive.html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9 15:00
[#15920] EMI推出Furtwangler 指揮RAIS樂團演奏華格納指環集    
14隻CD成全集,明年2011年1月中推出

未知MURASAKI兄可有興趣乎?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9 15:06
[#15921] Denis Matsuev之SACD新作: Shostakovich Piano Concertos    
Available soon!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9 15:11
[#15922] MD+G推出實惠裝簫士塔高維契交響曲全集    
德國錄音品牌MD+G一向標榜用少量咪高峰錄音及多年來堅持奉行無動態壓縮(Dynamic Compression Free)的處理, 演奏及錄音質素俱佳,是市場上非常罕見具有發燒音响意識的品牌, 其中俄羅斯鋼琴女沙皇Elisabeth Leonskaja為MD+G所錄製的貝多芬後期奏嗚曲,布拉姆斯的間奏曲及隨想曲,簫邦的精選集更是我曰常播放清單的心頭好。

烏克蘭指揮家Roman Kofman 從2003年開始錄製第十號交響曲,指揮波昂貝多芬交響樂團(Beethoven Orchester Bonn)進行一系列蕭士塔高維契交響曲的錄音,終於在2008年年底全數完工,MD+G唱片公司歸結為11碟,於近期推出限量實惠的套裝。MD+G更曾為個別專輯推出SACD金碟以嚮發燒友之需求!!!




最後修改時間: 2010-12-29 15:39:48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9 15:33
[#15923] MD+G推出實惠裝簫士塔高維契交響曲全集    
Also recommend piano music lover to try it out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0.xxx.xxx.189
2010-12-29 15:52
[#15924] Records and Reality: How Music Sounds in Concert H    

Records and Reality: How Music Sounds in Concert Halls @ REG/The Absolute Sound
http://www.regonaudio.com/Records%20and%20Reality.html

Air Absorption of Higher Frequencies





george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1
2010-12-29 16:51
主旨內容一共有 1936 頁,每頁顯示 20 個信息,選擇頁數: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按照傳送日期顯示:由舊至新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由新至舊
最新資訊 - 市場
香港高級音響展2025年8月8-10日 2025-09-27

最新資訊 - 市場
天下影音即日起結業清貨 2025-09-27

最新資訊 - 影音
全球首創 三混合單元系統 無線頭戴式耳機 WA-J1 2025-09-26

最新資訊 - 影音
搭載平面磁界驅動單體,SIE 推出首款無線喇叭「PULSE Elevate」 2025-09-26

最新資訊 - 影音
final 電競耳機 VR 系列新成員! 2025-09-25

最新資訊 - 影音
改良 50 週年紀念機種,Accuphase 推出全新版本旗艦前級「C-3900S」 2025-09-25

最新資訊 - 影音
防止雜訊混入,Top Wing 推出全新「LANmute」閒置 LAN 端子配件 2025-09-24

最新資訊 - 影音
追求更純淨數碼輸出,TEAC 推出全新 CD Transport「PD-507T」 202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