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 寄件者 | 傳送日期
![]() ![]() |
[#2201] 馮睎乾十三維度 . ![]() |
SPONG![]() 220.xxx.xxx.33 |
2025-08-21 15:25 | |
|
[#2202] 馮睎乾十三維度 由冒牌水到人民銀行詐騙案 上月才獲頒銀紫荊星章,獲表揚為「克盡厥職」的物流署長陳嘉信,在「冒牌国產水」事件曝光後第六日,終於出來向公眾解釋,承認政府採購程序不足:「就此,我代表物流署向大家致歉。」聽起來,好像表示都是「程序」的錯,要怪也不能怪他,他只是慷慨地「代表」下屬道歉而已。真夠「克盡厥職」! 陳嘉信又說:「懷疑涉及詐騙而獲取今次樽裝水合約的公司,可能透過不正當手段獲取一部分真實的文件,亦透過可能涉及偽造的文件滿足我們投標的要求,令物流署同事審查這些文件時,不能夠及時覺察到可能有造假的成份。」陳署長表示將會幫助同事提高警惕、防範詐騙。聽起來,好像受騙的不包括他自己。 又回一次帶:在整個採購過程中,最後負責把關,並拍板向「鑫鼎鑫」批出這份金額近5300萬元樽裝水合約的,就是中央投標委員會,而陳嘉信本人正是該會的五名尊貴委員之一。他把關不力,責無旁貸,根本不必「代表」誰去致歉,有誠意的話,他應該為自己的失職而道歉。 有人可能說:查證文件及貨品來源的工作,並非由中央投標委員會來做,所以陳嘉信等人的責任有限。但如果簽名的人無需負責,那他們憑什麼畫隻龜就享有高薪厚祿?道理說不通啊。何況這份合約涉及一個大陸冷門品牌,本來就應該格外小心,而根據近日流出的物流署內部通告,鑫鼎鑫使用的電郵地址,竟然是微軟和騰訊開放給公眾註冊的「@outlook.com」及「@qq.com」,非企業專屬,就更加令人生疑了。 騙局的破綻根本俯拾即是,卻偏偏沒有人質疑,到底港府發生什麼事呢?也不必扯到貪污舞弊那些驚世大陰謀,我覺得最簡潔的解釋,就是港府官員為了「表忠」,多數不會質疑国貨(就算可疑也隻眼開隻眼閉)。大家聽過1960年中国人民銀行被詐騙20萬元的大案嗎? 1960年3月18日,化名「趙全一」的王倬,持偽造的国務院公文急件,來到中国人民銀行,聲稱那是總理的批示,要求銀行立即撥付20萬元。行長與副行長當時正在外地開會,由計劃局局長代為處理。局長不熟悉總理的簽名字樣,一見批示便信以為真,且接到自稱總理辦公室的電話,便立即按指示給王倬送來20萬元現金。 事後,銀行領導回京,心生疑惑,向總理辦公室詢問款項核銷事宜,才發現批示是偽造的,立即報案。此案震驚中央,周恩來親自批示公安部要迅速破案。約半個月後,在全国總動員搜查下,公安終於抓到王倬。7月28日,北京法院以「反革命詐騙罪」判處王倬死刑。 如今看來,這種冒充「周總理」批示的騙術,其實十分粗劣,跟「尼日利亞王子」之流不相伯仲。當時銀行只要打一通電話去總理辦公室確認,騙徒就無所遁形了,為什麼連這樣簡單的「due diligence」也不做呢?歸根究底,銀行並非偷懶不做,而是不敢做——你打去查證,不就代表你懷疑「周總理」的批示嗎?好大的膽子啊。 六十五年過去,相差無幾的劇本,換了名字,又在中国香港上演。港共官員可能覺得質疑一個大陸品牌,就是不夠爱国,甚至被指「軟對抗」,內心的莫名恐懼,跟當年不敢求證的人民銀行職員無異。因此,就算見到「@ outlook.com」、「@ qq.com」這樣的公司電郵,也選擇「暫緩懷疑(suspend disbelief)」,覺得五千多萬的合約,它值得擁有。但所謂「請殺手,都要請個有着鞋嘅」,批出這麼大的合約,難道不該選一間有專屬電郵的公司嗎? 或許不是common sense不再common,而是在「由治及興」的社會,光是憑常識提出合理質疑,也足以為自己招惹無盡的麻煩。當理性的批評消失了,牛鬼蛇神自然全面進場,不然你以為是什麼原因,令一款不知名的大陸水破天荒中標呢?以前大陸水也很便宜,香港政府部門卻沒有成功引入,現在港、九、新界三項投標,国貨中其二,即代表品牌、公司信譽都不是最重要了,最重要是「中国光環」——這叫做「新中環價值」。 相關文章: 原來無綫新聞比港府更有效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6679760 用人話解釋「主體責任」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6772603 圖/政府通告, 香港01截圖 ![]() |
亨利二世![]() 203.xxx.xxx.32 |
2025-08-21 23:59 |
[#2203] 馮睎乾十三維度 好一個受害人,應法額外補恤金比佢。 |
lym![]() 194.xxx.xxx.22 |
2025-08-22 07:10 |
[#2204] 馮睎乾十三維度 關愛隊每年10幾億經費,相信佢哋都有佢自己一個「物流主任」 |
Spong![]() 14.xxx.xxx.49 |
2025-08-22 08:07 |
[#2205] 馮睎乾十三維度 「藥倍安心」原創性,值得商榷 「藥倍安心」的「請槍」爭議,鬧了兩個多月,一直保持沉默的潘冬平與彭詠枝,今天終於首次發聲明,宣布「自願放棄」女兒在所有比賽的「藥倍安心」獎項,理由是「希望可以平息風波,以免浠淳再受無止境的攻擊」。這個聲明有四個重點: 一、堅稱「藥倍安心」為潘同學的原創概念(這也是比賽主辦單位日前公布的調查結論); 二、「藥倍安心」沒使用真實病人的數據。之前,潘同學受訪曾說:「現時已經有醫生試用項目,為逾千名病人處方藥物,至今系統未有出錯,準確度達百分之百。」潘氏夫婦解釋,女兒「可能一時口誤表達不清,引起誤解」; 三、「藥倍安心」沒有侵犯藥物資料庫的使用條款; 四、女兒及他們一家遭受「鋪天蓋地的攻擊和抹黑」,更不點名譴責此事的「吹哨人」(即Hailey Cheng)在網上欺凌女兒。 以上四個重點,沒一句承認潘同學「請槍」,也沒有拿出任何證據,表明潘同學拿去參賽的「藥倍安心」應用程式是她自己完成的。也就是說,潘氏夫婦根本沒澄清過公眾質疑的事情,反而用了最多的篇幅譴責「吹哨人」,還以一種「家陣係我飛你,唔係你飛我」的口吻「放棄」獎項,這樣的戰狼式聲明,簡直火上澆油,恕我看不出是希望「平息風波」。 聲明的四個重點,比較有說服力是第三點,其餘幾點,我都不敢苟同。第二點形容潘同學「口誤表達不清」,未免侮辱了女兒。她受訪時伶牙俐齒,何來「表達不清」?若潘同學所言並非事實,那應該叫做「撒謊」、「吹牛」、「弄虛作假」,不是「口誤」。 現在我想談談聲明第一點,也是看似最沒爭議的一點:「藥倍安心」是潘同學的原創概念。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教育城等主辦單位,經過兩個月的所謂「調查」後,對那備受爭議的應用程式都閃爍其詞,但有關「藥倍安心」的原創概念,均異口同聲、振振有詞堅稱出自潘同學。 所有人都搬出一條「時間線」,指潘同學早在2023年10月已向老師提出其「作品概念」,並在2024年1月向「香港青少年創新科技大賽」正式提交作品的「概念和原型」(詳見我日前寫的〈「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隱瞞了三件事〉)。但坦白說,我認為這條「時間線」根本沒有說服力。 「藥倍安心」的「原創概念」是什麼呢?根據報道,該系統透過AI「交叉檢查藥物及病患資料庫,系統會自動核對病人的藥物過敏史、長期用藥及臨床情況,一旦發現處方或劑量存在潛在問題,會即時發出警示提醒醫護人員。」這個「原創概念」,事實上,早在六、七年前已經公之於世。 請大家看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在2019年4月24日發布的文章〈智慧醫療的應用--AI處方警示系統之專家意見〉,以下是節錄: //醫療體系也開始利用大數據方式來重複檢驗處方。比如說,臺北醫學大學的李友專團隊就開發出「智慧型藥物安全系統」(Advanced Electronic Safety of Prescriptions, AESOP),該系統利用臺灣健保資料庫、大型醫院提供的電子病歷資料,加上科技部資源,徹底研究醫師的處方行為。研究團隊在兩年間分析了4萬張處方箋,推導出數百億筆診斷、用藥的排列組合,再利用相異的AI演算法,判斷隨機的處方箋中,是否存在藥物無法被病症診斷、或其他的用藥解釋,也就是說,AESOP除了計算『病症診斷與用藥』之間的相關性,也考慮了『藥與藥』之間的關聯。一旦AESOP偵測到處方中出現無法解釋的用藥,即被認定為不適當處方,系統會即時跳出提醒,診間醫師看到了,可以再次檢視醫囑和處方,避免用藥錯誤的風險,導入機器學習技術後,目前醫師接受度已達到8成。// //無獨有偶,臺北萬芳醫院在去年(2018)年底,也開始導入AI技術,利用健保資料庫中的7億筆資料,對照每次門診醫師的開藥處方,再提供醫師應該再次確認處方正確性的建議。這些門診如果導入AI確認用藥處方的實踐過程中,有3%會跳出警示;而這3%當中有5成,經過醫師再次檢查,的確可以調整用藥方法,不僅確保病人安全與品質,更能減少後續衍生不必要的醫療成本。// 文章連結: https://smctw.tw/5038/ 請問上文所述的「AI檢驗處方」系統,是不是跟「藥倍安心」的「原創概念」如出一轍?不過台灣的醫院在2018年已經開始使用了。潘冬平和彭詠枝是醫學專家,難道真的不知道台灣有這種系統?就算他們不知道,聲明提及女兒在2023年「開始搜集資料、構思及創建『藥倍安心』」,潘同學按理也應該知道吧? 以上資料一點也不難搜查,我大概花3分鐘就查出來——比物流署為「觀音水」做due diligence簡單得多——且老早已經知道。我一直不寫,只是心存好奇,想看看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教育城會不會在他們的「調查」中發現,然後主動披露出來。結果到了潘阿爸潘阿媽發聲明的今天,各大比賽的主辦單位仍然統一口徑,絕口不提這個關於「原創概念」的基本事實。請問今後的香港創科比賽,還有什麼公信力可言呢? 這是今日香港一場醜陋而可笑的悲劇。 相關文章: 這可能是香港近年最大教育醜聞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6037650 關注被欺壓的吹哨人 https://www.patreon.com/posts/guan-zhu-bei-qi-136104706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隱瞞了三件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xiang-gang-zi-yu-136912462 圖:(上)潘冬平夫妻聲明截圖;(下)台灣《數位時代》2018年文章截圖 ![]() |
亨利二世![]() 203.xxx.xxx.32 |
2025-08-23 01:00 |
[#2206] 馮睎乾十三維度 「剪腳甲倍安心」原創性就會冇問題 —————————————————- 但藥物處方及病歷核對是一門非常專業學問,相信一名中學生無法可以有一個這方面的原創性, 這次「望女成龍」事件其實潘同學也是一名受害者。 醫院及一般診所電腦軟件,其實已經包含有這類資料核對再行確定概念,並且早已存在 ; 這「概念」不能稱為「原創」亦有「誤導」嫌疑,售價值數萬以至數百萬軟件設計公司怎能罷休? 「有關人士」今次或避免觸及醫委會法例被迫「雪擁橋頭馬不前」 |
Spong![]() 14.xxx.xxx.76 |
2025-08-23 07:33 |
[#2207] 馮睎乾十三維度 教育局最近在偷着樂嗎? 「藥倍安心」真相如何,大概已水落石出,剩下來是問責的問題。整樁鬧劇,如果僅是一位千金小姐請槍,贏幾個你我都不關心的比賽,實在無需鬧得滿城風雨。正如我之前撰文已多番強調,事情重點不單在潘氏這一家,更在於那堆有千絲萬縷利益關係的比賽主辦單位、相關學校,以及有份資助的教育局。 這類「科研」比賽有多少灌水成分,許多人早就心中有數,只是大家都沒想過背後的水多深。近日有讀者傳來訊息,講了一個發生在其兒子身上的故事,反映出「藥倍安心」醜聞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什麼故事呢? 該讀者日前看到拙文〈這可能是香港近年最大教育醜聞〉,文中附有一條連結,顯示去年「香港青少年創新科技大賽」的獲獎名單,便好奇點進去瀏覽,意外發現自己的兒子原來也參加了那屆比賽,還攞到一個「豬肉獎」(這是讀者的形容詞)。讀者隨即向兒子查問參賽詳情。 兒子說,他參賽的作品並不是自己做的,而是學校準備的(他懷疑由老師代勞)。學校挑選學生,分成幾組,由老師指導,然後派他們代表學校上台報告。讀者從兒子口中聽到這件事後,反應是:「咁都得?」 讀者為證所言非虛,還拍下主辦單位「新一代文化協會」頒發的獎狀,給我傳來照片(照片涉及私隱,恕不公開)。此事信不信由你,但我是信的。由此可見,學術比賽造假似已形成風氣,就算望子成龍的家長不請槍,有些學校為了提升「戰績」,也會在幕後操縱,令學生淪為工具人。 無巧不成話,台灣近月也有一名中學女生參加科展造假,被網民質疑揭發。但事情發展及各方反應,卻跟香港迥異。6月23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宣布,撤銷台中一名女學生科展作品的獎項,理由是該作品涉嫌抄襲其指導教授的論文。科教館指女生作品違反學術倫理,除了追回獎狀獎金,也禁止女生及指導老師在未來一年參與科展。 該女生原本已透過「繁星推薦」——由中學向大學推薦應屆畢業生——獲台灣大學醫學系錄取。但台大獲悉她被撤獎及檢舉後,考慮到公平與學術誠信,也撤銷了她靠「繁星推薦」錄取的資格(不過女生後來還是通過分科測驗再次考入台大醫學系)。 事後,台灣各方反應也符合一個文明社會的期望。女生的中學稱尊重科教館決議,表示會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協助。台中市教育局則要求校方加強學術倫理教育,以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此事也引起社會各界關注,許多人呼籲回歸科展初衷,避免將它視為升學工具。這結局很正常吧? 反觀香港,涉事學校始終沉默是金,各大比賽主辦單位則妄想隻手遮天,硬要包庇事主,仗着「裁判、球證 、旁證、技術委員、主辦、協辦,所有單位都是我的人」,完全無視已公開的事實,還拋出一份東拉西扯的「調查報告」,混淆視聽。他們為什麼死不認錯呢?難道心知一認錯,就會殃及更高層的官員?我覺得這些主辦單位的問題,比潘氏夫婦嚴重得多了。 容許我再強調一次:新一代文化協會主辦「香港青少年創新科技大賽」、選拔學生參加「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背後都獲得教育局資助;至於有份籌辦「2024年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學生創新獎)」的教育城,也是政府全資擁有的公司。這些比賽及主辦單位失信於眾,教育局就算不負起「主體責任」,至少也要承擔「領導責任」,總之,你們絕對不是食花生的局外人。 相關文章: 這可能是香港近年最大教育醜聞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6037650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隱瞞了三件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xiang-gang-zi-yu-136912462 「藥倍安心」原創性,值得商榷 https://www.patreon.com/posts/yao-bei-xin-yuan-137104205 ![]() |
亨利二世![]() 203.xxx.xxx.157 |
2025-08-24 11:12 |
[#2208] 馮睎乾十三維度 共惨党文化。 |
kccCK![]() 14.xxx.xxx.110 |
2025-08-24 13:13 |
[#2209] 馮睎乾十三維度 老師指導,學生代表參賽係常態,只是比重多少吧! |
bigleung![]() 221.xxx.xxx.112 |
2025-08-24 23:05 |
[#2210] 馮睎乾十三維度 杜麗冰口中的「la-di-da」 黎智英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等罪,上周五在西九龍裁判法院續審。辯方律師第三日結案陳詞,強調黎智英在「Live Chat」訪談節目中僅發表意見,沒提倡制裁,即使他向政府施壓、提倡改變,也有其表達意見的自由,那是合法的。 其中一個法官杜麗冰聞言後,指言論自由並非絕對,即使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亦有示威者因表達對巴勒斯坦的意見而被捕,「所以裝模作樣地說言論自由不違法,這是對的,但不是絕對(So it’s good to say, la-di-da, freedom of expression, it’s not illegal. Well, that’s true, but it’s not absolute)」。 上述英語引文見於《法庭線》等媒體的報道。儘管我不在現場,無緣親眼看到杜麗冰講「la-di-da」的嘴臉,但光是在網上讀到這個字,就已經火都來了。所謂「la-di-da」,通常用來貶低某些行為或論調「矯揉造作」、「自命不凡」、「帶有優越感」。杜麗冰的意思,說穿了就是:「咩言論自由,咪扮嘢啦!」 「言論自由」當然不是絕對,例如誹謗、恐嚇、煽動暴力等,任何國家的法律均明文禁止。但講什麼才犯法、犯法又受何等懲罰,才是問題的焦點。英、美兩國的言論自由狀況,近年也不是無可指摘,但決非像杜麗冰所說,純粹因為「表達對巴勒斯坦的意見」就會被捕。 例如8月9日倫敦,有場聲援被禁組織「巴勒斯坦行動(Palestine Action)」的示威,警察的確抓了474人——其中466人因為支持「巴勒斯坦行動」而被捕,其餘8個被捕者,則分別因為襲警、擾亂公共秩序及干犯種族歧視罪行。乍看,那466人都好像因為表達對巴勒斯坦的支持而被抓。其實不是。 就連大公文匯也報道過,「巴勒斯坦行動」曾有成員闖入英格蘭南部皇家空軍基地,破壞兩架飛機,估計造成700萬英鎊的損失,所以英國政府7月初才將「巴勒斯坦行動」定性為非法組織,並援引法律將它取締。因此,那些英國示威者被拘捕,不因為聲援巴勒斯坦,而是因為支持非法組織——這才是英國畫下的言論自由紅線。 被英國警方逮捕的示威者,亦不像黎智英般,未經審訊就無了期被關在獄中。8月9日的倫敦示威者被捕後,只要能夠在臨時拘留點確認身分,即可獲准保釋,條件只是定期往警局報到、不得再參與支持「巴勒斯坦行動」的抗議活動而已。 至於美國,被拘捕的親巴勒斯坦示威者主要是大學校園內的學生,許多是被移民當局拘留,最著名的例子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巴勒斯坦研究生 Mahmoud Khalil。Khalil曾在校園參與聲援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結果在今年3月8日,美國的移民與海關執法人員,將他從紐約家中帶走,弄去路易斯安那州的拉薩爾拘留中心,一扣留就是三個多月,直到6月20號才給放出來。 值得留意的是,Khalil儘管被捕,卻沒有遭受任何刑事檢控,也就是說,他沒犯刑事罪。美國政府只是攤開一本1952年的《移民和國籍法》,指着裏頭一條冷戰年代的老規矩:只要國務卿認為某個外國人對美國外交有「嚴重負面影響」,那就可以把他驅逐出境。這是「麥卡錫主義」嗎?也許是。但無論如何,美國政府並非隻手遮天,它終究還要受法院制衡。 4月1日,新澤西聯邦法官 Michael Farbiarz 審理Khalil的人身保護令(Habeas corpus)案時,暫緩了驅逐令,以審查逮捕和拘留是否合憲。跟政府多番周旋角力後,Farbiarz終於在6月20日下令即日釋放Khalil。這次逮捕,很可能是美國政府侵犯了Khalil的言論自由,猶幸美國法官沒有像杜麗冰那樣,嘲諷那是「la-di-da」的自由。 看到這裏,你該明白杜麗冰所說的,「英、美也有示威者因表達對巴勒斯坦的意見而被捕」是如何混淆視聽吧?上周五,香港的国安法官一邊挖空心思,以顯微鏡放大黎智英「Live Chat」的每句話——例如他們認為,黎生形容「習近平在消滅香港人」就是散播恐懼,犯下大罪——一邊聲稱英美也是這樣子。但今天我卻看到美國有人安然無恙撰文,大字標題「Donald Trump is destroying America」。真是恍如隔世。 繼續講你的la-di-da「国家安全」好了,但拜託,勿再自命不凡拿英、美司法跟自己相提並論。人家不完美,卻還不是包尾。 相關文章: 黎智英不是政治犯? https://www.patreon.com/posts/li-zhi-ying-bu-122060566 法庭內外不該牽涉太多「政治」 https://www.patreon.com/posts/fa-ting-nei-wai-123096456 ![]() |
亨利二世![]() 14.xxx.xxx.34 |
2025-08-25 01:30 |
[#2211] 馮睎乾十三維度 大家估下佢揸住幾多本護照幾多地方嘅永居?! ![]() |
simpleman![]() 14.xxx.xxx.224 |
2025-08-25 02:14 |
[#2212] 馮睎乾十三維度 A Convenient Chinese |
olddude![]() 64.xxx.xxx.55 |
2025-08-25 06:43 |
[#2213] 馮睎乾十三維度 甘願在這個裁縫圈內借髮粟揾食的,冇個係好人。 |
天富仔![]() 14.xxx.xxx.151 |
2025-08-25 07:36 |
[#2214] 馮睎乾十三維度 #2211 黃皮就一定要係葱葛?好恐怖的思維,重話讀法律! |
lym![]() 194.xxx.xxx.100 |
2025-08-25 09:25 |
[#2215] 馮睎乾十三維度 新加坡的她聽得懂嗎? ![]() |
simpleman![]() 14.xxx.xxx.224 |
2025-08-25 10:27 |
[#2216] 馮睎乾十三維度 最富貴的「哲學家」,盡在香江 8月12日,一場叫「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的「盛事」在香港開幕,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也出席致辭。打着「香港哲學」的幌子,還以為由香港各大學的哲學系舉辦,可細看背景,才知道主辦者原來是香港哲學研究院、紫荊文化集團、《大公報》、《文匯報》、《星島日報》及《香港商報》,實在耐人尋味。 針對這個論壇,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張燦輝已寫了兩篇文章批評:一篇是〈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一個沒有香港各大學哲學系參與的「香港哲學」論壇〉;另一篇是〈評杜維明教授在哲學紫荊論壇發表《學做人:從修身到大同的人文關懷》的主題演講〉(這篇跟李瑞全合寫)。張教授上星期傳來大作,還問我要不要評論一下。 其實張教授的批評已經一針見血:「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符號政治(Symbolic Politics)操作。一個在香港舉辦、以『香港』和『哲學』為名的官方論壇,卻系統性地排除了香港所有大學的哲學系,這件事本身就揭示了其核心的政治意涵......這場論壇的首要目的,是在於爭奪香港文化與思想領域的話語權。」 這類由「爱国人士」插旗、旨在掌控話語權的組織和活動,近年如雨後春筍,像去年成立的「香港文學舘」,不單跟2013年由民間創辦的「香港文學館」撞名,大公文匯為它宣傳時,還刻意形容為「百年第一間香港文學舘」,可謂山寨充正版的極致。然則近日那場排除香港所有大學哲學系的「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也不過是「由治及興」時代的新常態而已。 在主辦者名單上排頭位的「香港哲學研究院(Hong Kong Philosophy Research Institute)」,我去年已經寫過,其創辦人叫舒心,是金澳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全国政協委員、中国社科院經濟學博士、武漢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博士生,履歷跟哲學研究八竿子打不着。 翻查資料,這個全名為「香港哲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機構在去年1月19日才成立,註冊地址現已更新為「夏愨道12號美國銀行大樓23樓」,跟「金澳集團(中國)有限公司」、「夢幻文旅(香港)有限公司」(今年4月25日成立,業務是郵輪旅遊)共用同一註冊地址。 近日有報道稱,在香港註冊的公司數字錄得歷史新高,誠非虛言。你看,光是一個中国香港企業家舒心,近兩年已至少開兩家公司,就連「哲學研究」咁冷門都撈埋,可見特首所謂「執十間,開十六間」是有根有據的。 關於「香港哲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我想補充一些去年未談及的資料。「研究院」院長是舒心,榮譽院長則有六個,除了港大副校長申作軍(他也沒有哲學研究背景)勉強算學術界,其餘五人均屬商界,包括信德集團行政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何超瓊、香港國景控股集團及香港頌謙企業集團董事局主席譚錦球、深圳海雅集團董事涂輝龍、香港嘉祥交通(亞洲)集團董事局主席姚志勝,以及星島新聞集團董事會主席郭英成。 比「榮譽院長」低一級的,是所謂「高級顧問」,這包括一群中国大陸的哲學學者,但排頭位的依然是幾個有錢佬,如恆基兆業地產集團主席李家傑、麗新集團主席林建岳、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以及深圳灣遊艇會董事局主席劉德輝——這位劉德輝被介紹為「澳大利亞哲學研究院院長」,厲害!但更厲害的是,不管用中英文搜尋,均查不到任何有關「澳大利亞哲學研究院」的資訊。 世界各地的哲學研究院,一般附屬於大學,院長由哲學系教授擔任,像「香港哲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這樣的中国特色「研究院」,完全由商界牽頭創立兼領導,還屢獲中、港政界有頭有臉的人士加持,不知道是否香港獨有奇觀?(小紅書網民可考慮去打卡) 你可能說:「這有什麼問題?生意人、有錢佬就不可以研究哲學嗎?」當然可以,但我不禁想起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Thales),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曾講過他如何營商致富。話說泰利斯本來是個窮鬼哲學家,大家見他這麼窮,便斥責哲學無用。對於這類批評,泰利斯決定不作口舌之爭,而是用行動回應。 泰利斯「根據星象(ἐκ τῆς ἀστρολογίας)」推測橄欖將大豐收,便趁冬天沒人跟他競爭時,籌了一小筆錢作訂金,搶先租了米利都和希俄斯島的所有橄欖油磨坊。收成期來臨,橄欖果然豐收,磨坊需求瞬間大增。但所有磨坊早被泰利斯壟斷了,他愛用什麼價出租都行,就這樣,他便發了大財。 這故事帶出三點有趣的訊息。第一,泰利斯前期支付的那一小筆「訂金(ἀρραβῶνας)」,確保他在特定期限內,能夠以協議價格租用磨坊,其實就是期權(option)的原型,所以泰利斯是史上第一個期權交易者。第二,人不能夠賺到自己認知以外的錢:若泰利斯不懂觀星,那就想不出這條發財妙計了。 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泰利斯賺了一大筆錢,並非因為愛財,而是想「藉此證明哲學家如果願意,致富是很容易的,但這並非他們熱切追求的事物(ἐπιδεῖξαι ὅτι ῥᾴδιόν ἐστι πλουτεῖν τοῖς φιλοσόφοις, ἂν βούλωνται, ἀλλ᾽ οὐ τοῦτ᾽ ἐστὶ περὶ ὃ σπουδάζουσιν)」。 哲學家固然可以做生意,但喜歡做生意的,應該沒多少個喜歡研究哲學。沒有誰比誰高尚,只是看到一群滿腦子利益的生意人忽然搞「哲學研究」,總覺得有點滑稽。當然,也不能說他們沒有「生意哲學」,如「高級顧問」蔡冠深榮譽博士說過「做生意好實際,唔好成日諗政治」(2022年6月22日《香港01》訪問),就已經展示出他的「政治哲學智慧」了。 相關文章: 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一個沒有香港各大學哲學系參與的「香港哲學」論壇 (張燦輝)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6840400 評杜維明教授在哲學紫荊論壇發表《學做人:從修身到大同的人文關懷》的主題演講 (張燦輝、李瑞全)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6957291 「香港哲學研究院」與「中國肖邦協會」 2024-9-24 https://www.patreon.com/posts/xiang-gang-zhe-112948867 圖/ 「香港哲學研究院 」 ![]() |
亨利二世![]() 14.xxx.xxx.34 |
2025-08-26 18:02 |
[#2217] 馮睎乾十三維度 陳國基與哲學?都不需再看或談甚麼。都9吾搭8! |
lym![]() 194.xxx.xxx.100 |
2025-08-26 18:06 |
[#2218] 馮睎乾十三維度 聖保羅男女中學割不了席 聖保羅男女中學終於發聲明,回應潘同學的「藥倍安心」爭議。一如所料,學校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當中有一句說:「就傳媒報道AI Health Studio涉及潘同學的參賽作品一事,學校及老師從不知情,此乃是在媒體報道後才得悉的。」全份聲明的重點,大可用八個字概括:呢單嘢唔係我跟開。 且慢,潘同學代表學校參賽,不是有「負責老師(Teacher-in-charge)」跟進的嗎? 根據公開資料,潘同學提出以「藥倍安心」參賽後,學校先後安排兩位老師「指導」,一個叫謝偉德,一個叫馮兆基。 在潘同學獲頒「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學生創新獎)」後,謝老師還在獲獎短片中跟潘同學一起粉墨登場,臉不紅耳不熱,自信地講了一句台詞:「在研發的過程中,我和Clarisse(即潘同學)面對最大的困難,就是要確保AI系統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影片見此: https://t.ly/-yy02 問題是:整個系統都是AI Health Studio「由零開始」代工製作的,那麼謝老師跟潘同學又「研發」什麼呢?這片段曝光後,大眾才赫然發覺,原來整場戲的「演員」並不止一個女學生。 今年6月底,潘同學的「藥倍安心」本來要在「香港創科展」登場,但因為捲入請槍爭議,主辦單位才果斷把它撤回。不過有人還是公開了會場中早已擺出來的「藥倍安心」展板,上面標明「Teacher-in-charge」是馮兆基。英文介紹文字主要強調「藥倍安心」的「原創概念」: “To our knowledge after extensive research, no systems have yet implemented automatic checking of drug prescription based on a patient's conditions using Al. “(Google翻譯:「據我們廣泛研究所知,目前尚無系統能夠利用人工智慧自動核查基於患者病情的藥物處方。」) “'Medisafe, however, provides a personalised prescription cross-check that is specific to a patient's clinical conditions by combining the patient's data with the drug database, thereby assessing the suitability of prescriptions in a comprehensive manner.” (Google翻譯:「然而,Medisafe 透過將病患資料與藥物資料庫結合,提供針對病患臨床狀況的個人化處方交叉核對,從而全面評估處方的適用性。」) 資料來源:https://t.ly/kfS-1 由於展板寫了潘同學、馮老師的名字,有理由相信開首的「To our knowledge (據我們所知)」也包括馮老師。這就令我不解了:既然做了extensive research,師生兩人沒理由不知道他們的概念並非「原創」。 近日評論潘氏夫婦的聲明時,我已指出早在七年前,台灣已開發了利用AI查核處方的系統。今天寫這篇文章前,我還考慮到潘同學、馮老師可能不看中文,便特地花了十分鐘(或更少時間),搜查英文相關資料,結果又發現以色列研發了一個叫MedAware的系統,概念跟潘同學描述的一模一樣,但人家的起步點是2012年! 經過十多年研究實踐,MedAware技術早已成熟,外媒十年來均有報道。例如2019年8月22日《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有篇關於MedAware的文章,題為「Research shows Israel's MedAware can reduce prescription errors, save lives」,指MedAware公司與示巴醫療中心合作研究,證實其AI系統能有效減少藥物處方失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醫學資訊學會期刊》。 在那項研究中,MedAware已連結至醫療中心的電子病歷系統,並監察了16 個月內所有開出的處方,若處方出錯,系統便會自動發警示。報道更明言:「MedAware系統是完全個人化的,能根據每個病人的特定資料作出回應(MedAware’s system is fully personalized in that its responses are based on each patient’s specific data)。」 「藥倍安心」的所謂「原創概念」,跟MedAware完全雷同,現在夠清楚未? 我不厭其煩指出潘同學的概念不夠original ,並非想強調她抄襲,而是想說明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如果各大比賽主辦單位、「負責老師」尊重學術誠信,做過一點兒research,第一日就已經可以查到「藥倍安心」的原創性是近乎零(就連「Medisafe」這名字也是別人的商標),根本無需等待傳媒報道AI Health Studio的澄清聲明。 「調查、跟進」了兩個月,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新一代文化協會、教育城、聖保羅男女中學等多個涉事團體,至今還沒有人發現(或承認)「藥倍安心」連概念也不是原創,也沒有人道歉或負責,這問題的嚴重程度,比物流署沒做due diligence發現冒牌水,根本有過之而無不及。花公帑資助相關比賽的教育局,什麼時候才願意開金口回應一下呢? 相關文章: 這可能是香港近年最大教育醜聞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6037650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隱瞞了三件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xiang-gang-zi-yu-136912462 「藥倍安心」原創性,值得商榷 https://www.patreon.com/posts/yao-bei-xin-yuan-137104205 教育局最近在偷着樂嗎?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7182416 ![]() |
亨利二世![]() 203.xxx.xxx.157 |
2025-08-28 20:26 |
[#2219] 馮睎乾十三維度 記母校兩件舊事 這兩天在網上見人說,香港的名校只在意marketing,造假是「小瑕疵」,家長都不在意;又有人說教師「日理萬機」,沒責任查證學生有否請槍、概念是否原創云云。看了這類「評論」,不由得憶起兩件陳穀子爛芝麻的舊事,主角是我本人,還有兩位中文老師。 隔了三十多年,往事都變得灰濛濛的,煙迷半湖,但以下要講的兩件事,卻出奇地歷歷分明,恍如昨日。第一件事,大約發生在中三那年,有份中文作文家課,我得了特別高的分數。坦白說,作文我多數是最高分的,不管是即堂交抑或回家寫。但這一次,不知老師是否嫌我寫得太好,事後居然召我問話。 他質疑我的地方,是有些句法用字不像九十年代中學生。當年,固然未有「七秒成文」的AI,就連可供剪剪貼貼的互聯網亦未普及,老師是懷疑我回家請槍,找了個老人執筆。還記得他質疑我的其中一處,是「丁點燭光」。他認為用「丁點」去描繪燭光,不類他見過的學生手筆。 當然,這僅是他的主觀印象,說穿了就是無憑無據。老師教了多年中文,批改文章無數,或許真的很少學生寫「丁點」,但這不代表我不能寫。無論他如何旁敲側擊,我都盡力解釋。問答一輪,校鈴聲悠揚響起,他終於放過我了。「唉,咁就冇咗個小息!」我那時只懂得大歎倒楣。 另一事,大概發生在中五、中六兩年。校刊編輯部選中我一篇文章,準備在校刊的中文版刊出,那是洋洋灑灑千多字的文言文。負責老師是未教過我的中文科主任,審閱拙文後,叫我去「見面談談」。這次不是短短十分鐘的小息了,而是大半節午飯時段。 談什麼呢?「唔該你逐句解一次我聽。」老師溫文爾雅地說。之後還不忘補一句:「有啲我都唔係幾明。」我當下(心底)反應是:「頂,咁我今日咪冇時間鋤D!」那篇文,字字句句都是我寫,要解釋自然不難,但千多字逐句解,那天的lunchtime就「浪費」掉了。  給中文老師解畢整篇文後,他又仔細追問我的構思,尋根究柢,直到問無可問為止。最後,拙文順利在校刊發表。讀者反應不得而知,畢竟那是九十年代初,沒有like、comment及share,也不會有古代「洛陽紙貴」、「都人爭寫」的現象。大不了就一篇學生作文,誰有閒情逸致跟你較真? 原來是有的。 多年後,我才逐漸體會到老師教了我什麼。不僅是我的recess及lunchtime「浪費」了,那兩位中文老師也心甘情願跟我「攬炒」,犧牲寶貴的休息時間,只為查證一篇沒多少人看的文章是否請槍。第二位老師聲稱「有啲我都唔係幾明」,我尤其敬佩——若是真話,則見其胸懷坦蕩,如光風霽月;若為謙詞,表示他很會保護學生尊嚴,寧願貶低自己,也不想擺出「審犯」的模樣。 說實在的,我對母校回憶不多。但數十年過去,偏是這兩件平淡無奇的小事,莫名其妙的縈繞腦海,年久歲深,反而越見動人。或許,就只有這類漫不經心的「課」,才是最淪肌浹髓的教育。本文並不旨在懷舊,只想提醒大家:壞的時代有千般亂象,但好的老師總是一樣。 相關文章: 【庠序志】系列(作者:劉Sir) https://www.patreon.com/c/sefirot/posts... 【撮英集】十八歲寫呢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cuo-ying-ji-shi-60215981 (當年校刊的文言文) 【撮英集】我的名校Secrets https://www.patreon.com/posts/cuo-ying-ji-wo-85058407 圖/ 作者母校一隅(Google 地圖) ![]() |
亨利二世![]() 203.xxx.xxx.157 |
2025-08-29 07:32 |
[#2220] 馮睎乾十三維度 而家做好老師會被釘牌架!搵你做啦!教下腳按唔好? 最後修改時間: 2025-08-29 07:56:26 |
lym![]() 194.xxx.xxx.69 |
2025-08-29 0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