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天說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上頁 首頁 | 寄件者 | 傳送日期
|
| [#2301] 馮睎乾十三維度 與大國作風不徨多讓。 |
Lym 193.xxx.xxx.163 |
2025-10-22 12:44 | |
|
|
|||
| [#2302] 馮睎乾十三維度 成龍有資格給李小龍提鞋嗎? 自容祖兒被「掃背」、火星大爆「成家班」辛酸往事後,網民又翻成龍舊賬,找來一個陳年訪問討論。話說成龍多年前在大陸節目《鏘鏘三人行》受訪,主持人問他若跟李小龍在同一歲數、同一狀態打起來,誰打得過誰?成龍答:「讓他贏吧。」主持人隨即笑說:「大哥寬厚。」——那個「讓」字根本狂妄至極,何來「寬厚」? 成龍接着煞有介事「解釋」,稱「他是單骨,我是雙骨」,又指李小龍現已「被神化了」,當年拍片時也「給旁邊的人捧壞」。這樣的「解釋」,當然只能當作笑話。所謂「單骨、雙骨」不是嚴謹的解剖學用語,只是民間俗稱,意思是:「雙骨」指手腕左右兩邊都有凸起的「球」,代表骨骼較粗壯;「單骨」的手腕則比較細,只有外側那邊有凸起的「球」。成龍所講的,無非暗示自己體格比李小龍強。 翻查資料,兩人壯年時身高相若(成龍或高一點點),體重則以成龍稍微佔優,但真的打起來,我相信李小龍可以在一分鐘,甚至一兩招之內就把成龍打趴,因為李小龍出招的速度、精準度已可抵消身高體重的差距,而李的實戰經驗和武學體悟,更是成龍完全無法企及的,正如「武俠天后」鄭佩佩說過,李小龍是真功夫,她自己和成龍都是花拳繡腿。 相比起成龍的自吹自擂,李小龍的實戰能力早有清晰紀錄:1957年,李小龍奪得香港校際拳擊比賽少年組冠軍;1964年,李小龍在加州奧克蘭唐人街與形意拳、北少林拳高手黃澤民比武,兩人打了多久,說法不一(一說3分鐘,一說20至25分鐘),但結果無疑是李小龍獲勝。這類可驗證的戰績,成龍的紀錄是零。 從專業角度比較,成龍雖學京劇出身,有功夫底子,但由始至終只是一名武打演員,戲裏的動作走詼諧雜耍路線,而李小龍卻是貨真價實的武術家,曾經在美國開武館授徒,跟很多武術家(如跆拳道大師李俊九)交流武學心得,備受行內人士認同及尊重。 至於沒有官方紀錄的街道格鬥,所謂打「爛仔交」,李小龍也有極豐富的經驗。他自小已在街頭打架,據說有次還打傷黑社會老大的兒子,李父擔心他被尋仇,便把他送往美國讀書。在其他有街頭格鬥經驗的高手眼中,李小龍的實力也是頂尖的。七十年代江湖上有句話:「拳有陳惠敏,腿有李小龍。」在1970、71年連奪兩屆東南亞搏擊錦標賽冠軍的陳惠敏,近年受訪時曾坦承打不過李小龍,說自己親眼見過李小龍出招,爆炸力驚人,馬上打消跟李「過兩招」的念頭,以免出醜。全盛時期的成龍,你認為打得過陳惠敏嗎? 當然,成龍最望塵莫及李小龍的,是思想境界、學識和文采。李小龍在大學唸哲學,此點眾所周知,比較少人提及的是,李小龍還懂寫詩,且是非常認真的寫。他有一首詩〈The Silent Flute〉更發展為劇本:1969年,李小龍跟奧斯卡金像編劇Stirling Silliphant和演員James Coburn合寫劇本,名字正是《The Silent Flute》,可惜該片開拍不成。李小龍死後,Silliphant完成劇本,最終在1978年拍成電影《Circle of Iron》。李小龍原詩是怎樣呢?我自己很喜歡,大家也不妨欣賞一下: The Silent Flute I wish neither to possess, Nor to be possessed. I no longer covet paradise, More important, I no longer fear hell. The medicine for my suffering I had within m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But I did not take it. My ailment came from within myself, But I did not observe it Until this moment. Now I see that I will never find the light Unless, like the candle, I am my own fuel, Consuming myself. 中譯: 無聲笛 我既不想擁有, 也不願被擁有。 我已不再貪戀天堂, 更重要的,是我不再畏懼地獄。 治療我苦的藥, 一開始就在我內, 只是我沒有服下。 病根在我, 而我從來不察 直到此刻。 如今我懂了,若要尋光, 我得像一根蠟燭,以自身作燃料, 燒盡自己。 這首詩有趣嗎?題為「無聲笛」,全詩卻沒有笛,也不是關於音樂。玩其旨趣,令我想起莊子所謂「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很有道家意味。像李小龍這樣一位武術家、詩人、藝術家,拿成龍跟他相提並論,實在是對前者的一大侮辱。 李小龍、成龍在《龍爭虎鬥》曾同場演出,片中的成龍是被李小龍一腳踢飛的小嘍囉,在現實中成龍跟李小龍相比,只是更小的小嘍囉。拜託,今後不要再問誰比較好打了,唯一稍有意義的問題應該是:成龍有資格給李小龍提鞋嗎? 相關文章: 成龍魔咒,為什麼是真的?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1862961 成龍被中共官媒斥為「好事之徒」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7803155 ![]() |
亨利二世 119.xxx.xxx.172 |
2025-10-22 21:58 |
| [#2303] 馮睎乾十三維度 讓他9up罷。 |
Lym 193.xxx.xxx.178 |
2025-10-22 22:14 |
| [#2304] 馮睎乾十三維度 你是異向者(Otrovert)嗎? 心理學家總喜歡發明新名詞,好讓大家安心地覺得自己被理解和歸類。這兩天我認識了一個新字,頗有共鳴,不妨介紹一下。內向(introvert)、外向(extrovert)、內外兼向(ambivert),這些詞你應該耳熟能詳。有位叫卡明斯基(Rami Kaminski)的美國精神科醫生,今年又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新術語:Otrovert。 「Otrovert」這個字什麼意思呢?源自西班牙語的「otro」意為「其他(other)」,「vert」(來自拉丁文vertere)則解作「轉向」,加起來的字面意思就是「轉向其他」、「他向」,用來形容那些對任何群體都缺乏歸屬感,永遠覺得自己是「他者」的局外人。此字問世不久,未有通行中譯,我姑且譯成「異向者」。 異向者不覺得自己屬於哪個圈子,亦不信任那些基於抽象概念(如政治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種族身分等)而形成的群體,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概念僅存在於集體意識,並無必要對它們無條件效忠。異向者既不社恐,亦不高傲,他們很樂意跟一二知己由夜深聊到天亮,但置身一個群體中的時候,卻總是提不起勁融入。 卡明斯基本人也是異向者,他初次發現自身有這個傾向,是童年時參加童軍的第一天——當時他還未想出「otrovert」一字,只隱約覺得自己「與別不同」。卡明斯基回憶,其他孩子都很投入地唸誓詞,充滿熱忱,但自己站在那裏,卻「一點感覺都沒有」。他不是叛逆,可能是清醒。清醒的人往往顯得不合群,因為他們沒有被集體幻覺催眠。 人類一直以來都太崇拜群體了。團隊建設、社會榮譽、愛國精神,無時無刻告訴你:「集體」比「個體」更偉大。學校教育當然也強調你要合群、融入社會,為群體作貢獻。然而最諷刺的是,對人類貢獻最大的那群人,可能從未想過要為群體做什麼:他們只是興趣使然,單純投入到自己熱愛的創作或研究中,像卡明斯基列為異向典範的卡夫卡、愛因斯坦等。 異向者因為不求他人認同,不必圍爐取暖,精神上反而有更多自由,可以仔細觀察、思考那些被集體忽略的細節。這樣的人往往被視為怪人,甚至瘋子。卡明斯基舉了十九世紀的匈牙利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作例:塞麥爾維斯提出,醫生接生前只要洗手消毒,就可大大降低產婦感染敗血症死亡的風險(即「產褥熱」)。接納他建議的醫院,產婦死亡率從18%降到2%。 「醫生應該洗手」今天固然是常識,但回到十九世紀,人們根本沒有細菌感染的概念。即使塞麥爾維斯的做法成效顯著,但他卻不能為自己的洞見給予解釋。當時有群不洗手的醫生非但沒感謝他,反而不住質問:「你憑什麼說這有用?」塞麥爾維斯跟同行的爭論越演越烈,結果他竟被送進精神病院,有說他最後還死於敗血症——即是他阻止產婦感染的那個病。 歸屬感不會帶來創意,只會造就妥協。異向者沒有歸屬感,所以也沒有思想包袱,往往能突破群眾盲點,免於集體的自我欺騙,有時候就難免得罪全世界。值得慶幸的是,異向者有一個「特權」,就是不怕被排斥,因為他從未加入。美國隱世女詩人Emily Dickinson有一首詩,堪稱異向者的宣言,以下為第一節: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 Then — shuts the Door — To her divine Majority — Present no more — (靈魂自擇其伴, 然後,關上門, 隔絕神聖的多數人, 不再現身。) 今日世界不管身在何方,到處是集體的瘋狂。無論你內向外向,都在社交平台的萬有引力下,被吸進一個又一個的圈子。異向,也許才是這個世代的美德。可能的話,不妨學習做一個異向者,或至少學懂欣賞一個異向者。 相關文章: 世界內向日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19151374 ![]() |
亨利二世 119.xxx.xxx.172 |
2025-10-24 15:00 |
| [#2305] 馮睎乾十三維度 容易受騙的AI 這天看到兩則新聞,不知算好事抑或壞事。其一,Graphite團隊評估了2020年1月到2025年5月的AI生成文章有多普遍,結果顯示在2024年11月,網上發布的AI生成文章已多於人類撰寫的——這結果還未計算那些由AI起草,再經人手修改的文章。 其二,歐洲廣播聯盟 (EBU) 及英國廣播公司 (BBC) 合作的研究顯示,AI助理在傳播新聞資訊時有系統性問題,如45%AI回覆至少有一個顯著毛病,31%回覆在引用資料來源時有嚴重偏差,另有20%的回覆極不準確,包括細節錯誤 (來自AI幻覺) 及資訊過時。以上問題無分語言國界,長此以往,勢必削弱新聞公信力,最終令大眾選擇什麼都不相信。EBU媒體總監Jean Philip De Tender指出,這可能阻礙民主參與。 乍一看,以上當然算壞消息。AI這麼不靠譜,卻天天翻江倒海地量產文字、散播資訊,豈非劣幣驅逐良幣?但從好的一面看,倒也證明AI未能完全取代人,至少它仍然勝不過最優秀的記者、最有才的作家。何況在某些國家,就算沒有AI作怪,他們純人手做出來的新聞也不見得比AI助理準確。早於生成式AI普及之前,有些地方的新聞本來就不止45%有顯著毛病。 自ChatGPT問世以來,我每天都用AI,當然早就異想天開叫它生成文章。但真正可以拿來用的,只限於非常公式化的無聊電郵,即那些不必用腦寫的廢文。若設定一個題目,叫AI替我寫專欄,成品必慘不忍睹。原因很簡單:ChatGPT之類的大型語言模型,說穿了,只是根據概率預測下一個字的機器,巧思不多(如有的話),也無法跟現實世界某個讀者群connect,所以寫出來的東西都很死板、很膠。 寫文也好,看戲也好,靈魂都在細節。即使沒有EBU及BBC的調查,我也早已知道AI匯報的新聞不能盡信,因為它根本掌握不到細節,更分不清哪些是重要的細節。何以見得?不妨舉一有趣的例子。久未聯絡的Andy(盧安迪)日前傳來他設計的三個謎語,說「ChatGPT三題都答錯,但或許有1%香港人能答對」。以下是Andy寫的謎語: 謎語一 他姓譚。 他曾是香港數一數二的流行歌手。 他的伴侶數目是一個謎。 他的年齡已經二十幾年沒有增長。 他有不少「學生」。 他曾獲得金針獎。 他是陳百祥的朋友。 他並不熱衷於踢足球。 謎語二 他姓陳。 他是得獎最多的香港藝人之一。 他曾因工作意外而失去身體某部分。 他的名字被麥當娜知悉。 他的父親曾任公務員。 他的太太曾是藝人。 他有一個二十來歲的女兒。 他的英文並不流利。 謎語三 他可被稱為「阿傑」。 他畢業於香港大學。 他是七八十年代香港頂級流行歌手。 他早期主要唱英文歌,後來轉唱廣東歌。 他懂得彈結他。 他從未有過緋聞。 他的太太有在美國生活的經歷。 他從未跟麥嘉合作。 猜到嗎?ChatGPT其實是「差不多先生」,它的答案,可能也是多數香港人不假思索就說出口的答案——當然都是「幻覺」。AI多幻覺,亦未嘗不是好事,這代表人類有能力欺騙它。萬一《未來戰士(Terminator)》的「天網(Skynet)」成真,人類即使不能力敵,至少還可智取吧? 相關文章: ChatGPT令他相信自己是Neo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1981474 有了AI,你更應該寫作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5962001 MIT研究顯示,用得越多AI越蠢?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1916754 AI寫的「滕王閣序」,你看懂多少?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6806568 ![]() |
亨利二世 119.xxx.xxx.172 |
2025-10-25 01:29 |
| [#2306] 馮睎乾十三維度 AI根本不用好叻。只要夠呃到飯食,就能丟掉很多人的飯碗。 |
Lym 193.xxx.xxx.207 |
2025-10-25 05:23 |
| [#2307] 馮睎乾十三維度 謎語四: 土生土長香港人現年70餘歲 中學時候讀名校年年考第一 香港大學畢業 曾任香港政府高官,在任期間推出過香港某重要爭議性政策 喜愛古典音樂及黑膠唱片 小弟沒有Chat GPT 未知AI能否準確答出人物姓名;但恐怕能答出正確答案的香港人也不多. |
Spong 14.xxx.xxx.224 |
2025-10-25 07:52 |
| [#2308] 馮睎乾十三維度 #2307 打一R33網友。ha 出咗嚟繼續聽歌啦! |
bigleung 221.xxx.xxx.112 |
2025-10-25 08:46 |
| [#2309] 馮睎乾十三維度 香港政府,何以鴉雀無聲? 美、英政府聯手揭發「太子集團」罪行,並公布凍結了集團首腦一大筆犯罪所得財產,至今已過十天。我一直留意事態發展,尤其是向來致力宣傳自己打擊詐騙的香港警察和保安局,到底會如何對付「太子」,結果等了十天,港府依然鴉雀無聲,而香港警察近期最大的行動,就是喬裝乘客搭小巴,抓了31個沒繫安全帶的市民。 當然,不是所有政府都會包容罪犯,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成為「犯罪天堂」。詐騙集團曝光後,韓國銀行便迅速行動,凍結太子集團戶口約910億韓圜,新加坡金管局也宣布調查DW Capital Holdings(陳志2018年在當地設立的公司)。至於台灣,陳志有9家公司設於台北豪宅「和平大苑」,是周杰倫樓下芳鄰,陳志更坐擁11戶豪宅。警政署長張榮興日前到立法院回答立委質詢,表示已跟美國FBI聯繫,並報請地檢署指揮偵辦。 台灣的立委不分藍綠,都有追問官員怎樣調查陳志的犯罪集團。反觀香港那個所謂「立法會」,近日最熱心討論的是「告別」,沒有人敦促政府處理陳志在港的詐騙和洗錢活動,彷彿整件事沒有發生。香港主流媒體中,以我所見,落力調查報道的似乎只有《香港01》,但某些關鍵細節始終語焉不詳,亦不知是真是假。例如有一篇聲稱是「陳志發跡史揭秘」的〈涉黑客案逃柬變電騙梟雄 公安專案組佈網五年〉,有幾段話非常耐人尋味: //1987年12月16日陳志出生於中國福建省,年輕時的經歷難以考究,太子集團網站提到,他曾在福建經營網吧,代理網絡遊戲,2010年離開中國到柬埔寨。 過去一直不知道他為何離開中國,一名熟悉太子集團運作的消息人士,向《香港01》記者透露,陳志逃離中國,與當年中國一個黑客案件有關。 2000年代,中國有大量網絡遊戲玩家自行架設的「私人伺服器」,玩海外的網絡遊戲,一個黑客組織專門攻擊這些「私服」,威脅發布廣告、抽取分成、盜取玩家的「裝備」等,獲利過億元人民幣。湖北、江蘇、重慶公安自2009年起調查,2011年收網。 當年新聞報道中並無列出所有被捕人士的名單,但一名被點名逃出中國的主犯,後來成為柬埔寨太子集團的一名骨幹,而陳志亦在此時逃到柬埔寨。// 我看過大陸網上流傳的所有「陳志起底文」,包括《界面新聞》的〈150億美元比特幣黑金帳本:電詐大佬陳志的崛起與坍塌〉、自媒體的〈起底陳志:從網吧網管到千億“殺豬盤”之王〉等,內容都跟《香港01》的版本顯著有別。大陸一般說法是:陳志初中輟學後在網吧工作,當過兩三年「網管」,之後又做過資料買賣傳輸,開過相親網站和遊戲交友網站,而他賺的第一桶金,則來自搭建網絡遊戲的「私人伺服器」(大陸簡稱「私服」)。 廿年前左右,一款叫「傳奇」的遊戲在中国大受歡迎,陳志趁機搭建盜版的《傳奇》伺服器,開通充值通道,讓玩家用現金購買裝備和遊戲幣。這樣做當然侵權,但利潤十分豐厚,所以私服市場競爭激烈。據業內人士統計,在《傳奇》巔峰時期,全中国有近千家《傳奇》私服,每年市場就有逾20億人民幣。陳志能夠在這波盜版狂潮中賺到第一桶金,並不奇怪。但《香港01》這個報道有一特殊之處,若是真的,那就是大發現。 《01》提到一個攻擊私服的黑客組織,又說中国公安在2011年收網後,「一名被點名逃出中國的主犯,後來成為柬埔寨太子集團的一名骨幹」,這是前所未見的獨家消息,我無法確認是真是假。那個黑客組織,就是2011年前中国私服圈無人不識的「騎士攻擊小組」,據當年報道,「騎士」曾以網絡攻擊等非法手段獲利7000萬人民幣,成員有19人,都是「80後」,主犯是蔡文,以及在重慶大學計算機研究生畢業的胡小偉。報道說,除胡小偉逃逸国外,其餘成員已經落網(見《重慶商報》2011年7月25日〈黑客變身網絡「黑社會」牟利7000萬〉)。當時陸媒沒有提及陳志這個人。 從事「私服」勾當的中国人很多,一般來說不必逃亡,大不了只是侵權,罰點錢(或付點錢)就能了事。但如果陳志是「騎士攻擊小組」一員,涉及公安針對的黑客攻擊,那麼他出走柬埔寨就講得通了。然而在「騎士」中,被陸媒點名的胡小偉才是大佬,他當時賺的錢肯定遠多於陳志,那他是否《香港01》暗示的太子集團「骨幹」呢?他在集團內又是什麼角色?可惜《01》完全沒有披露(記者甚至沒提及「胡小偉」這名字)。 但無論是否涉及「騎士小組」,陳志的大佬是否胡小偉,有一問題始終未有答案:2015年在柬埔寨成立太子集團時,陳志只是28歲的小子,就算靠「私服」賺到幾個臭錢,就可建立一個滲透全球各地的犯罪帝國?我覺得不太可能。也聽過一個說法:所謂「私服發達」只是半真半假的煙幕,實情是陳志的舅舅在柬埔寨做灰色產業,後來被收編了,主力負責洗錢,陳志就靠舅舅的產業起家。也就是說,什麼詐騙網賭,儘管能牟取暴利,但那些只是陳的副業,他真正的事業,是為「幕後大佬」做白手套。他要洗白的巨款,除了自己那份,相信很多從一開始就是別人的——至於「別人」是誰,大家心照不宣。 太子集團在香港的基地,眾所周知,就在金馬倫道68號,至今運作如常,明日太陽也照常升起。香港留不住「杜拜王子」,原來真的毫不可惜,現在有一個「柬埔寨太子」坐鎮,全世界的犯罪分子看在眼裏,彼此打個眼色,都知道應該在哪裏設立family office了。最後,讓我多講一個八卦:據台灣媒體報道,有個疑似陳志化名的炫富IG(現已封鎖),裏頭曬出來的全是奢侈品和名車,台媒更披露陳志熟識不少台灣當紅藝人、網紅及主播,「其中包括長住台灣的國際巨星獨子」。在華人演藝圈,稱得上「國際巨星」的不多,還有「長住台灣」的「獨子」?答案已呼之欲出吧。 相關文章: 跨國詐騙集團勾結中共国安部?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41290343 「太子」傳說——香港小公司控制古巴雪茄王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41384082 陳志踩中的紅線,不是詐騙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41431635 圖/香港01 ![]() |
亨利二世 203.xxx.xxx.27 |
2025-10-26 22:48 |
| [#2310] 馮睎乾十三維度 香港人會講「擸髮」? 「保安局」對太子集團在香港洗錢一事,十多日來都保持離奇的緘默。我正奇怪他們到底忙什麼,終於在局長鄧炳強新發布的短片找到答案:原來忙於宣傳所謂「立法會選舉」。 至於他的宣傳方式,我不知道怎樣評價。戲仿《阿飛正傳》梁朝偉梳頭,30年前周星馳已經玩過,今天由鄧炳強重彈老調,已不能說是二次創作,或可稱為對梁朝偉的三次傷害。但最尷尬的,還是那個自以為聰明的「擸髮」食字。 鄧炳強在旁白說,「擸髮」對維持個人形象好重要,然後下一個鏡頭稱,「立法」維護社會穩定更加重要。「擸髮」跟「立法」在粵語中諧音,大家都明白你的用意,問題是:香港人根本不講「擸髮」,一向都講「gel頭」、「蠟頭」,正如沒有香港人會講「梳髮」,只會講「梳頭」。硬生生杜撰「擸髮」這個詞,難道以為沒有人懂粵語? 撇開字詞配搭問題,鄧炳強在Facebook寫的「擸」字,也不合乎中文語義。港人說「蠟頭」(即國語所謂「抓髮」),是因為在頭髮上抹髮蠟,而「擸」字根本沒有這個意思。 在粵語中,「擸」主要有兩個讀音,義各不同。第一個音是「獵」,這是《說文解字》標記的讀法,意思是「理持」。孔仲南在《廣東俗語考》卷七〈釋動作上〉說:「擸,音獵。用手理而順之曰擸。有貓兒毛要順擸之說。」理順而固定髮型,能否叫「擸髮」呢?理論上也可以,但你要讀成「獵髮」才對。 「擸」第二個音跟「垃」、「立」等字同音,《集韻》解作「折」,但現代粵語沒有這個用法。不過年紀大一點的讀者,也許還記得從前香港有幾個叫「擸?灣」的地方,即卑路乍灣、醉酒灣及將軍澳。「擸?」即「垃圾」本字,如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一所說:「積腐穢曰擸?。」昔日香港有幾個倒滿垃圾的地區,就直接叫「擸?灣」,舊報紙也是這樣寫的。 現在單一個「擸」字讀「垃」時,也可以解作「拿走」,如「擸晒啲錢」即把錢全部拿走。為什麼會有這個意思呢?我不太確定,懷疑跟「擸掇」一詞有關。「擸掇」即「拉雜」的另一個寫法,表示亂七八糟混在一起,例如清末民初的語言學家胡以魯寫過一篇〈論譯名〉,批評中文混入日語,不倫不類: 「例如手形,手續等等,乃日人固有語;不過假同訓之漢字,擸掇以成者;讀如國語,而實質仍日語也,徒有國語讀音之形式,而不能通國語之義;則仍非國語。」 「擸」與「掇」並用,義同「拉雜」,此詞在清代頗為常見,有時也有「拿走」的意思(「掇」即採摘、拾取)。我懷疑後來有人把兩字分拆,「擸」於是被賦予「拿走」的意思。以上只是個人猜測,這類語源問題實在難以稽考。 純粹從字義角度理解,我覺得「擸髮」兩字除了牽強之外,也令人生出兩個不好的聯想。其一,「擸髮」字面即「拿掉頭髮」,讓人想起「無法無天」,就像太子集團利用香港洗錢。其二,明明有「蠟」這個正字,鄧炳強卻偏偏寫「擸?」的「擸」,莫非想玩「垃圾會」諧音?咁樣玩食字,令我想起2019囉。 相關文章: 鄧炳強一分鐘七次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5905953 私隱面前無小事,炳強應三思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5670576 ![]() |
亨利二世 203.xxx.xxx.27 |
2025-10-28 00:20 |
| [#2311] 馮睎乾十三維度 咁爛既食字真係佢先諗得出。 最後修改時間: 2025-10-28 01:04:43 |
Lym 193.xxx.xxx.236 |
2025-10-28 01:04 |
| [#2312] 馮睎乾十三維度 最後的綠葉王 回憶總出賣年齡。「綠葉王」許紹雄離世,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方鍾Sir的「go go go」,而是舅父冬的「大隻講」。四十年前的光影音容,恍惚如昨。 許紹雄不是「國際巨星」,但觀眾都對他依依不捨,好像失去了一個親切的老朋友。這個世界,許多人都想當主角,他卻從來不爭,反而聳聳肩說:「我冇諗過做主角,好辛苦,無謂搵自己笨。」又說:「人生在世,最緊要對得住自己個心,屋企有飯香,身邊有人笑,夜晚瞓到覺,你話係咪?」這幾句懶洋洋的話,正是他一生寫照:不求風光,只要心安。 許紹雄出身廣州西關望族,家世可以寫成一本民國八卦:曾祖是慈禧的重臣,叔公是黃埔軍校創辦人,姑婆是魯迅的伴侶。換了別人,早就把自己吹噓成傳奇,但許紹雄只淡淡地自嘲:「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我又係枯枝又係乞兒,不過枯枝都有枯枝嘅活法。」聽起來像玩笑,其實是他的人生哲學——甘心活出枯枝的人生,才能演好綠葉的角色。 他最有智慧的地方,是「知命」。小時候兩次死裏逃生,一次被滾水燙傷左半身,一次被掉下來的玻璃插臉,留下永不磨滅的疤痕。他自知臉孔「岩巉」(他在訪談中這樣形容自己),註定做不成小生,覺得扮賊也是出路,於是安分守己,專心把小角色演好。結果他演的配角深入民心,像「舅父冬」、「黃啟發」、「方鍾Sir」、「歡喜哥」,代表作比很多主角更多。 儘管許紹雄無意炫耀家世,但那股從容自若的氣度,多少也源於他的文化背景。廣州許家有一位後人說過,當年祖父母帶着慈禧太后賞賜的一雙夜明珠耳環來港,足以買下灣仔日街、月街來收租做生意。許紹雄小時候的「玩具」,就是可以供奉於博物館的宮廷玉如意和香囊。曾經滄海難為水,「Benz雄」之所以不爭,說穿了,就是因為不屑爭。如果他是綠葉,也是最高貴的綠葉。 他走了,世間從此少了一個懂得「不搶戲」的人。不管是否演藝界,很多人一輩子都拼命追逐主角光環,什麼也要爭勝,什麼也要成為核心,結果往往被人鄙視唾棄。但許紹雄永不搶着發光,只是自然散發一種溫暖,反而更讓人懷念。他教曉我們的是:綠葉做到極致,原來比牡丹還美。 願許先生安息,感謝您陪伴香港走過最好的歲月。 相關文章: 戲劇人生終有日閉幕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4808358 ![]() |
亨利二世 203.xxx.xxx.27 |
2025-10-29 18:57 |
| [#2313] 馮睎乾十三維度 仲有「劉丹」 |
Spong 14.xxx.xxx.13 |
2025-10-30 19:38 |
| [#2314] 馮睎乾十三維度 默書,從此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天水圍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近日宣布,本學年起取消中英文默書,改用遊戲、AI等方法讓學生識字。校長稱,教學策略應該多元化,例如用AI作曲,學生預習後聽歌填詞,比傳統默書有趣,有助加深記憶。網上對此反應不一:有人覺得默書無用,早就應該廢除;有人擔心不用默書,學生更缺乏動力學習寫字。我自己則認為默不默書並非重點,重點是怎麼默。 默書是什麼?傳統來說,就是老師朗讀文字,學生要盡力一字不差地寫下來,事後對照原文,改正錯處。這樣的學習方式可追溯到中世紀,甚至於古羅馬。但最早期的默書並非為了評估,只因為當時未有印刷術,書本難得,學生只好聽先生口授,自己動手筆錄。到了19世紀,西方教育漸漸普及,默書才成了語文教學及評估的標準工具。 以19世紀中葉的法國為例,默書(la dictée)是小學畢業證書的核心評核元素。自1880年起,當局規定默書若有五處錯誤,就判定為不及格。可見當時法國小學畢業的要求甚高,一張「沙紙」在手,已是就業升職的通行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默書也逐漸成為全球普及教育的核心評核方法。 如今百多年過去,儘管有AI工具輔助,但人類所謂「識字」的標準並無改變:中文字要寫得出,洋文要串得對,抄寫、記憶依然是必需的。問題是:傳統默書是否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其實默書的形式,早就不限於「老師朗讀,學生抄寫」這麼死板了。梁銶琚學校使用的「遊戲」學習是什麼,我不太了解,但聽聞英、法等地的新派默書法,行之多年,都比傳統默書更有效——即更能減少學生的聽寫錯誤。 法國有種「協商式默書(la dictée négociée)」,分為三步:第一步,是每個學生單獨聽寫,像傳統默書那樣;第二步,是讓兩三個學生組成小組,共同討論默寫的文章,可以參考字典、課本,重點是討論必須基於理性,組員要提出理由,解釋或辯護自己的串寫,最後達致共識,將默寫內容謄寫在一張紙上,署上每個組員的名字;第三步,是老師在黑板寫出正確答案,解答學生的疑問。這三個步驟都不涉評估,只是學習。完成「協商式默書」翌日,老師可以朗讀同樣的課文,讓學生默書,這次才正式計分。 英國學校則有另一種玩法,叫「聽寫重組(dictogloss)」:老師朗讀文章,學生只需寫下關鍵詞,然後自己重組文字,寫出來的東西不必跟老師所讀一模一樣,能傳達原文的意思就夠了。這種默書方法貌似創新,我覺得只是復古。早在十二世紀,哲學家伯納德(Bernard of Chartres,其名言就是那句「站在巨人肩上」)已要求學生把前一天聽過的課,用自己的語言重組出來,索爾茲伯里的約翰(John of Salisbury)如此形容這個教法:「在他們來說,後一日就是前一日的學生(apud eos praecedentis discipulus sequens dies)。」是不是很像現代的dictogloss? 由此可見,古法不一定沒價值,有時候,新到盡頭就是舊。默書要不要廢除,也許不是最有意義的問題,真正應該思考的是:什麼形式的默書才最有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圖/ 香港01 ![]() |
亨利二世 203.xxx.xxx.27 |
2025-10-30 23:35 |
| [#2315] 馮睎乾十三維度 袁木很誠實,普丁不是獨裁者 國民黨新選主席鄭麗文接受《德國之聲(簡稱:DW)》專訪,跟主持人唇槍舌劍,更指俄羅斯總統普丁「不是獨裁者,他是民主選出來的領袖」,引起網民熱烈討論(見〈專訪鄭麗文:我願和習近平談兩岸和解〉)。為什麼談及普丁呢?原來兩人正探討「台灣會不會變烏克蘭」這問題,主持人認為決定權不在台灣手上,而在習近平手上,就像俄烏戰爭由普丁引發一樣,但鄭麗文卻表示反對。當時二人的對答如下: //DW:但是普丁的關係... 鄭麗文:這不只是普丁的關係... DW:歐洲人已經認清了,今天如果一個戰爭要爆發,你面對的是一個獨裁者的話,能夠決定的是這個獨裁者,而不是其他的民主政權。 鄭麗文:普丁並不是獨裁者,他是民主選出來的領袖。 (......) 鄭麗文:俄羅斯已經民主化很多年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完美的民主社會,即便今天美國的民主都非常多的問題有待改革,但他是一個透過民主選票產生的總統,你就不能夠說他是個獨裁者,這樣一個帽子扣上去太不合理,也太不公平。 DW:那回到我的問題,是不是他才能決定說俄烏戰爭是不是要發起? 鄭麗文:當然不是這樣,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國際局勢,當年北約答應了俄羅斯,北約不東擴,可是北約一而再、再而三跳票,一而再、再而三東擴,一直東擴到了俄羅斯的門口,這是今天烏克蘭爆發戰爭最核心的關鍵的理由,這也是今天為什麼戰爭一直延續到今天。如果北約早就放棄,不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話,這個問題都不會發生的。// 看了上述對話,我想到兩個問題:一、普丁是不是獨裁者?二、鄭麗文為什麼要否認普丁是獨裁者?第一個問題,答案好像很理所當然,但在俄烏戰爭爆發前,也不一定要答「是」的。以德國為例,在過去二十多年間,有些德國學者對普京政權的分類,就展示出一種近乎潔癖的嚴格,不肯輕易用「獨裁(Diktatur)」這個詞。他們認為「獨裁」得符合幾個條件,如全面的權力掌控、鋪天蓋地的意識形態宣傳,及毫不掩飾的大規模群眾動員等——也就是說,「獨裁」只屬於希特拉或史太林那種領袖。 那麼普丁政權算什麼呢?德國有學者曾用「缺陷民主(Defekte Demokratie)」一詞,表示俄國還是有民主的,如選舉、結社自由及一點法治,只是全都壞掉了。有人也形容普丁的統治為「指導式民主(Gelenkte Demokratie)」,即由他親自指揮的民主。還有些政治學家以「選舉式威權主義(Elektoraler Autoritarismus)」形容俄國,俄羅斯專家Heinrich Vogel解釋這個詞的定義是:「選舉式威權主義,就是一個反對黨會輸掉選舉的體制(Elektoraler Autoritarismus ist ein System, in dem Oppositionsparteien die Wahlen verlieren)。」 這個說法頗有黑色幽默。 當然,鄭麗文還可參考普丁本人的講法:他形容俄羅斯為「主權民主(суверенная демократия)」,強調俄羅斯民主進程須由俄羅斯人民決定,堅決不受外部勢力干預,目標是推進社會福祉、自由與公平。然而自俄烏戰爭爆發後,普丁的狼子野心及血腥暴行有目共睹,誰還會咬文嚼字細分什麼「獨裁」、「缺陷民主」、「選舉式威權」呢?在血淋淋的兵火面前,這種喋喋不休的學術研討已經沒有意義。不論是否學者,任何正常人都看得出,普丁就是個徹頭徹尾的獨裁者,是「仆街」,是人渣敗類,完。 「民選領袖」就不是獨裁者?也不必扯到希特拉那麼遠,俄國經濟學家Sergei Guriev 近年就常用「spin dictator(帶風向的獨裁者)」形容普丁,意思是:現代獨裁者依靠操縱輿論、審查資訊來維持統治,他們還利用司法制度,繞個圈子來鎮壓異見者,甚至舉行被操控的「選舉」,給自己的統治賦予一種民主假象。這種spin dictatorship,我相信大多數香港人都很清楚是什麼。 民主跟獨裁一樣,形形色色,名詞五花八門。你說普丁是「獨裁者」,固然是主流看法,合情合理。若你硬要把他歸類為「民主領袖」,也總能找到妥妥的術語。問題是:鄭麗文為什麼偏偏要把普丁歸入「民選領袖」類別呢?讓我們回到訪談的脈絡:她正在討論台灣會不會變烏克蘭,而她認為烏克蘭之所以遭受兵劫,責任並不在發動戰爭的普丁。循此邏輯,鄭麗文是否想暗示:一旦中共向台灣動武,責任也不在習近平呢? 細心想想,就知道鄭麗文為普丁辯護的說辭,也可原封不動套用在習近平身上,譬如這樣說:「習近平不是獨裁者,他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會選出來的,這叫做『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国已經民主化很多年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完美的民主社會,即便今天美國的民主都非常多的問題有待改革,但習近平是一個透過民主選票產生的国家主席,你就不能夠說他是個獨裁者,這樣一個帽子扣上去太不合理,也太不公平。」 我不解,《德國之聲》主持人何不追問鄭麗文:「您認為普丁不是獨裁者,那麼習近平又是不是?」讓鄭麗文教育一下台灣人什麼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好嗎?「普丁不是獨裁者」這句話,令我想起周星馳的經典台詞:「袁木很誠實,李鵬是我們最偉大的領袖!」只可惜,現在我已不懂得笑。 附錄 我問DeepSeek「普丁是否獨裁者」,它的答案跟鄭麗文想法接近:「俄罗斯的总统选举是按照俄罗斯宪法和相关法律进行的,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是通过合法、公正的选举程序当选的,这体现了俄罗斯人民的意愿和民主原则。中国一贯主张各国根据自身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尊重俄罗斯人民的选择。中俄两国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支持俄罗斯在其国内事务上的自主决策,包括其选举制度。中国和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相關文章: 龍應台沒有告訴你的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9023045 圖/ 德國之聲 ![]() |
亨利二世 203.xxx.xxx.27 |
2025-11-01 07:46 |
| [#2316] 馮睎乾十三維度 記得很多年前公作的部門裡有一個temporary staff。 但這員工卻長年都在位工作,怎麼看都算不上是個臨時工。我就打笑說其實那員工的崗位應叫做"Permanent temporary"。 最後修改時間: 2025-11-01 08:37:12 |
Lym 194.xxx.xxx.31 |
2025-11-01 08:36 |
| [#2317] 馮睎乾十三維度 當權、講法律、既得利益者,最喜歡詭辯;常人才講情理、是非。 秦朝消滅六國就係要停止戰爭,眾望所歸。 |
bigleung 221.xxx.xxx.112 |
2025-11-01 09:22 |
| [#2318] 馮睎乾十三維度 這位台灣的鄭小姐是統戰部選出來當主席的嗎? |
天富仔 14.xxx.xxx.21 |
2025-11-01 1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