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寄件者 傳送日期 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
[#15977] 書房讚嘆區    



基頓.克萊曼的公開聲明
https://www.muzik-online.com/tw/article/focus/88740f89-05b6-1676-3216-dafc85a957fc





最後修改時間: 2014-11-29 12:52:17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4-11-29 12:51
[#15978] 書房讚嘆區    



三百年來唯有陳寅恪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26#.VHlTq9KUfGU



最後修改時間: 2014-11-29 13:05:00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4-11-29 13:04
[#15979] 書房讚嘆區    



世紀.文學誌﹕誰誤會張愛玲
關於遺物與經濟狀
2014年11月26日 (三)

【 明 報 專 訊 】 編 按 : 張 愛 玲 晚 年 在 美 國 的 生 活 如 何 , 眾 說 紛 紜 。 本 月 出 版 的 《 宋 淇 傳 奇 : 從 宋 春 舫 到 張 愛 玲 》 , 作 者 宋 以 朗 記 父 親 宋 淇 與 張 愛 玲 、 錢 鍾 書 等 人 的 交 遊 往 還 , 談 到 張 愛 玲 晚 年 生 活 、 遺 物 與 資 產 。 本 版 精 選 相 關 內 容 , 展 示 張 愛 玲 遺 物 清 單 , 斟 酌 網 上 流 傳 的 一 些 「 張 愛 玲 晚 年 窮 苦 」 言 談 。

張 愛 玲 死 後 , 遺 囑 執 行 人 林 式 同 需 要 處 理 兩 件 事 。 其 一 , 處 理 遺 體 。 九 月 三 十 日 , 治 喪 小 組 的 成 員 林 式 同 、 張 錯 、 張 信 生 三 人 在 加 州 租 船 出 公 海 灑 骨 灰 , 尊 重 遺 願 同 時 遵 守 法 律 。 其 二 , 張 愛 玲 遺 囑 說 她 所 擁 有 的 東 西 交 給 宋 淇 夫 婦 , 包 括 錢 財 與 一 些 遺 物 。

於 是 林 式 同 再 去 張 愛 玲 的 家 整 理 遺 物 , 這 所 房 子 位 於 洛 杉 磯 市 一 ○ 九 一 一 號 Rochester Avenue 二 ○ 六 室 , 根 據 林 式 同 的 描 述 : 「 正 對  電 梯 口 , 一 條 筆 直 的 走 道 , 四 面 沒 有 窗 , 灰 灰 的 日 光 燈 , 整 天 亮  。 到 了 盡 頭 , 靠 左 邊 , 就 是 張 愛 玲 住 的 房 門 。 一 打 開 門 , 房 裏 瀰 漫  沉 鬱 的 空 氣 , 我 很 快 的 把 所 有 的 窗 戶 打 開 … … 地 上 擺  許 多 紙 袋 , 包  不 同 東 西 , 門 旁 靠 牆 放  那 一 張 窄 窄 的 行 軍  , 上 面 還 鋪  張 愛 玲 去 世 時 躺 的 那  藍 灰 色 的 氈 子 ,  前 地 上 放  電 視 機 , 落 地 燈 , 日 光 燈 , 唯 一 的 一 張 折 疊 桌 倚 在 東 牆 近 門 的 地 方 , 廚 房 裏 擱  一 把 棕 色 的 折 疊 椅 , 一 具 折 疊 梯 , 這 就 是 全 部 的 家 具 了 。 這 些 東 西 有 一 個 共 同 點 , 那 就 是 輕 便 好 拿 , 包 括 電 視 , 她 原 來 有 個 小 的 , 只 有 五 六 吋 , 大 概 太 小 了 , 看 不 清 楚 , 搬 家 後 買 了 一 個 新 的 , 大 一 點 , 有 十 幾 吋 , 也 不 重 。 張 愛 玲 買 了 大 量 的 燈 泡 , 因 為 她 怕 黑 怕 冷 清 , 電 燈 電 視 一 天 到 晚 開  , 這 習 慣 她 曾 經 跟 我 談 起 過 , 『 有 時 還 藉 電 視 聲 音 催 眠 。 』 對 門 朝 北 的 窗 前 , 堆  一 疊 紙 盒 , 就 是 寫 字 櫃 , 張 愛 玲 就 坐 在 這 堆 紙 盒 前 面 的 地 氈 上 , 做 她 的 書 寫 工 作 … … 牆 上 沒 有 掛 任 何 東 西 , 連 一 張 日 曆 也 沒 有 , 真 可 算 是 家 徒 四 壁 。 張 愛 玲 的 房 內 除 了 她 自 己 的 作 品 和 定 期 雜 誌 外 沒 有 書 。 」

最 後 一 點 其 實 不 對 , 因 為 房 間 內 有 張 愛 玲 最 愛 的 《 紅 樓 夢 》 和 丈 夫 賴 雅 的 親 筆 簽 名 書 。

「 更 衣 室 裏 除 掛  的 衣 服 外 , 地 上 堆 滿 了 各 式 各 樣 的 紙 袋 … … 她 從 來 不 用 箱 子 , 什 麼 都 是 臨 時 現 買 , 一 搬 家 就 丟 的 就 丟 了 。 她 不 用 普 通 的 女 鞋 , 唯 一 常 用 的 是 膠 底 浴 用 拖 鞋 , 買 了 好 幾 大 包 , 全 是 新 的 , 用 髒 就 丟 。 」 此 外 張 愛 玲 生 前 在 韓 國 城 租 了 一 個 三 英 尺 見 方 的 小 倉 庫 來 擺 東 西 , 全 用 紙 袋 裝  。

晚 年 張 愛 玲 所 愛 的 生 活

外 界 有 人 看 到 這 些 描 述 就 覺 得 張 愛 玲 晚 年 很 淒 涼 。 我 覺 得 , 只 要 張 愛 玲 自 己 喜 歡 , 何 必 要 求 她 一 定 要 住 花 園 洋 房 , 坐 跑 車 、 養 番 狗 、 吃 鮑 參 翅 、 穿 名 牌 時 裝 、 攜 高 貴 手 袋 、 戴 鑽 戒 、 搞 整 容 ? 就 我 所 知 , 張 愛 玲 在 賴 雅 之 後 的 感 情 生 活 應 該 是 空 白 的 。 這 也 是 無 可 厚 非 的 , 為 什 麼 一 定 要 她 有 個 伴 侶 呢 ? 沒 有 這 些 東 西 就 一 定 很 淒 涼 嗎 ? 你 可 能 有 如 此 想 法 , 但 正 如 她 那 篇 散 文 所 說 的 , 她 要 你 「 包 括 她 在 外 」 。

以 我 自 己 來 說 , 最 近 作 家 陳 玉 慧 發 表 了 一 篇 文 章 回 憶 數 年 前 上 門 來 探 訪 我 , 她 寫 ﹕ 「 宋 家 現 在 是 宋 以 朗 一 個 人 住 , 張 愛 玲 的 文 件 和 書 稿 , 全 置 於 客 廳 一 大 桌 上 , 再 加 上 一 牆 壁 張 愛 玲 或 有 關 張 愛 玲 的 著 作 , 除 此 , 沒 有 別 的 家 具 或 裝 飾 。 」 我 一 點 都 不 覺 得 自 己 無 妻 無 兒 、 家 徒 四 壁 很 淒 涼 , 反 而 這 種 生 活 我 喜 歡 得 很 啊 !

林 式 同 將 張 愛 玲 家 裏 的 物 品 歸 類 , 分 為 九 大 類 : 一 、 銀 行 財 務 及 稅 務 部 分 , 需 要 讓 律 師 處 理 , 其 結 果 將 專 函 報 告 ; 二 、 家 具 , 包 括 電 視 、 燈 桌 、 桌 子 等 ; 三 、 衣 服 , 包 括 化 妝 品 等 ; 四 、 來 往 信 件 , 分 為 宋 淇 夫 婦 、 親 戚 ( 姑 姑 與 弟 弟 ) 與 其 他 人 的 信 件 ; 五 、 作 品 手 稿 ; 六 、 身 分 證 明 , 包 括 結 婚 證 、 公 民 證 ; 七 、 隨 身 用 品 ﹕ 眼 鏡 、 假 牙 等 ; 八 、 照 片 ; 九 、 書 籍 。

他 來 信 諮 詢 我 父 母 需 不 需 要 將 這 些 東 西 原 封 不 動 地 運 回 香 港 。 他 說 如 果 全 部 裝 箱 , 需 要 讓 海 關 檢 查 , 並 要 本 人 到 海 關 處 領 取 。 我 父 母 回 覆 他 說 , 某 些 普 通 東 西 不 需 要 , 如 桌 子 、 梯 子 、 電 冰 箱 、 電 視 機 。 最 後 林 式 同 以 海 運 方 式 寄 了 十 四 箱 東 西 過 來 , 包 括 書 籍 、 照 片 、 衣 物 、 鞋 子 、 手 提 包 、 假 髮 、 氈 子 , 以 及 兩 箱 手 稿 。

一 九 九 七 年 , 我 母 親 將 一 些 手 稿 捐 給 美 國 南 加 州 大 學 東 亞 圖 書 館 , 其 中 包 括 《 同 學 少 年 都 不 賤 》 的 手 稿 ( 二 ○ ○ 四 年 出 版 ) ; 《 海 上 花 》 的 英 文 譯 本 打 字 稿 ( 後 來 由 孔 慧 怡 完 成 , 哥 倫 比 亞 大 學 出 版 社 二 ○ ○ 五 年 出 版 ) ; 《 少 帥 》 的 英 文 打 字 稿 ( 期 望 在 二 ○ 一 四 年 翻 譯 成 中 文 出 版 ) ; 〈 中 文 翻 譯 : 一 個 文 化 影 響 的 媒 介 〉 的 英 文 演 講 稿 ( 期 望 在 二 ○ 一 四 年 翻 譯 成 中 文 出 版 ) 等 等 。 在 一 九 九 二 年 二 月 二 十 五 日 的 信 裏 , 張 愛 玲 曾 提 及 一 份 關 於 林 彪 的 英 文 稿 , 但 該 稿 不 在 遺 物 中 , 現 在 不 知 所 終 。

當 時 我 母 親 留 下 了 張 愛 玲 遺 物 中 的 一 些 手 稿 在 家 , 不 知 它 們 可 否 出 版 。 我 母 親 去 世 後 由 我 處 理 出 版 , 包 括 〈 重 訪 邊 城 〉 ( 二 ○ ○ 八 年 ) ; 〈 異 鄉 記 〉 ( 二 ○ 一 ○ 年 ) ; 《 雷 峰 塔 》 、 《 易 經 》 的 英 文 打 字 稿 ( 後 來 由 趙 丕 慧 翻 譯 成 中 文 , 二 ○ 一 ○ 年 出 版 ) 。 這 裏 有 一 件 軼 事 。 當 時 香 港 科 技 大 學 學 生 孫 曉 明 找 上 門 , 要 求 閱 讀 《 雷 峰 塔 》 、 《 易 經 》 作 為 他 的 碩 士 論 文 題 目 , 結 果 我 同 意 了 。 不 幸 張 愛 玲 將 兩 份 打 字 稿 的 封 面 調 亂 。 結 果 二 ○ ○ 九 年 論 文 〈 天 才 夢 : 張 愛 玲 美 國 時 期 的 生 活 與 寫 作 初 探 〉 裏 面 的 《 雷 峰 塔 》 應 該 是 《 易 經 》 , 而 《 易 經 》 則 應 該 是 《 雷 峰 塔 》 。 不 過 孫 曉 明 還 是 第 一 個 寫 了 有 關 這 兩 本 書 的 人 。

林 式 同 也 去 銀 行 把 張 愛 玲 的 存 款 取 出 。 張 愛 玲 在 美 國 有 六 個 戶 口 , 花 旗 銀 行 、 美 國 銀 行 等 , 林 式 同 總 共 找 到 有 二 萬 八 千 一 百 零 七 點 七 一 美 金 。 去 銀 行 取 錢 並 不 能 憑  一 份 所 謂 遺 囑 就 可 以 拿 到 , 因 為 銀 行 不 會 根 據 一 張 紙 而 將 戶 口 全 數 轉 帳 。 林 式 同 要 經 過 洛 杉 磯 市 遺 產 承 辦 法 庭 去 辦 理 手 續 , 需 出 示 死 亡 證 明 , 確 認 遺 囑 , 確 認 遺 囑 執 行 人 。 完 成 後 , 法 庭 就 會 發 指 令 給 林 式 同 去 銀 行 取 錢 。 外 面 有 一 些 說 法 是 , 林 式 同 從 來 沒 通 過 法 律 途 徑 就 把 錢 取 出 了 , 因 此 沒 有 法 律 效 應 。 這 種 說 法 是 完 全 不 可 能 , 銀 行 不 會 隨 便 把 錢 給 人 , 他 們 只 服 從 法 庭 的 指 令 。

反 駁 網 上 流 言

林 式 同 先 把 張 愛 玲 銀 行 的 兩 萬 八 千 美 金 全 數 匯 給 我 父 母 , 並 列 出 消 費 清 單 , 包 括 黑 箱 車 、 冷 藏 、 火 葬 、 租 船 、 找 遺 產 承 辦 法 庭 所 用 的 律 師 費 、 所 租 單 位 的 清 潔 費 、 搬 運 費 、 電 話 費 、 郵 費 、 煤 氣 費 、 電 費 、 把 東 西 運 回 香 港 的 運 輸 費 等 。 林 式 同 告 知 上 述 費 用 估 計 是 一 萬 一 千 六 百 八 十 七 元 三 分 錢 美 金 , 我 父 母 隨 後 就 把 這 筆 費 用 匯 還 給 他 。 張 愛 玲 有 兩 萬 八 千 美 元 的 存 款 , 當 時 港 幣 匯 率 是 七 點 七 五 左 右 , 所 以 張 愛 玲 死 後 是 有 二 十 幾 萬 港 幣 , 這 在 當 時 不 算 多 也 不 算 少 , 網 上 有 人 說 她 生 前 窮 得 要 拾 紙 皮 來 餬 口 , 是 無 稽 之 談 。

林 式 同 沒 過 多 久 也 去 世 了 。 他 的 太 太 是 日 本 人 , 患 了 老 人 癡 呆 症 , 忘 記 他 是 誰 , 讓 他 痛 心 , 因 此 他 寫 了 一 本 《 你 是 誰 啊 ! 》 。 他 寄 了 一 份 電 腦 列 印 本 給 我 父 母 , 應 該 沒 有 出 版 過 。 書 的 後 語 是 ﹕ 「 這 是 一 個 大 時 代 的 一 對 小 夫 妻 的 故 事 。 這 是 個 不 能 留 學 而 留 學 , 不 願 移 民 而 移 民 , 抗 日 而 和 日 本 人 結 婚 。 自 認 是 中 國 人 而 不 是 中 國 人 , 要 愛 國 而 沒 有 國 可 愛 的 人 , 掙 扎  度 過 了 一 生 的 故 事 。 這 故 事 由 老 人 癡 呆 症 的 來 臨 而 結 束 。 它 和 每 一 對 夫 妻 一 樣 , 其 間 充 滿 了 喜 怒 哀 樂 , 悲 歡 離 合 。 」

我 要 補 充 的 , 是 張 愛 玲 究 竟 有 多 少 錢 。 先 前 我 們 說 美 國 銀 行 有 兩 萬 八 千 多 美 元 。 我 手 上 有 些 張 愛 玲 與 我 父 母 的 通 信 , 裏 面 有 提 及 財 務 報 告 , 我 父 親 在 香 港 幫 張 愛 玲 買 了 一 些 外 幣 或 定 期 存 款 。 哪 個 國 家 利 息 高 , 通 貨 膨 脹 低 , 賺 的 錢 就 比 較 多 。 我 母 親 在 香 港 以 她 自 己 的 名 義 開 了 多 個 銀 行 戶 口 , 其 中 一 些 是 幫 張 愛 玲 管 理 的 存 款 , 但 也 有 其 他 戶 口 是 我 父 母 , 我 三 叔 宋 希 , 與 其 他 親 朋 戚 友 的 。 我 不 清 楚 哪 些 錢 具 體 屬 於 哪 個 人 , 銀 行 也 不 會 隨 便 給 我 詳 細 資 料 , 因 為 他 們 不 可 以 無 故 揭 人 私 隱 , 子 女 也 不 例 外 。

這 裏 有 一 張 紙 條 , 一 九 九 六 年 十 二 月 十 八 日 , 是 我 母 親 的 筆  , 上 面 寫  張 愛 玲 的 英 文 名 字 E. Chang , 就 算 「 綠 簿 子 」 ( 銀 行 外 幣 存 款 ) 剩 餘 三 十 二 萬 多 美 金 。 這 不 是 什 麼 法 律 認 可 的 證 據 , 因 為 只 是 一 張 字 條 。 按 照 當 年 的 匯 率 , 那 大 概 是 二 百 四 十 萬 港 幣 。 如 果 張 愛 玲 當 年 帶 這 筆 存 款 回 中 國 就 是 個 百 萬 富 翁 了 。 今 天 莫 言 拿 到 一 百 萬 美 元 的 諾 貝 爾 文 學 獎 金 還 會 給 人 取 笑 他 在 北 京 買 不 起 一 套 房 子 , 但 在 一 九 九 五 年 , 二 百 四 十 萬 港 幣 在 大 陸 ( 或 香 港 ) 不 是 一 個 小 數 目 。

說 到 這 裏 , 大 概 已 澄 清 了 張 愛 玲 晚 年 的 狀  。

張 愛 玲 遺 願 : 請 高 手 翻 譯 作 品

回 看 張 愛 玲 的 遺 囑 附 信 , 大 概 意 思 就 是 把 剩 下 來 的 錢 給 我 父 母 照 顧 身 體 。 他 們 兩 個 人 給 病 魔 折 磨 多 年 , 醫 藥 費 其 實 遠 遠 超 過 張 愛 玲 剩 下 來 的 錢 。 現 在 我 雙 親 都 已 經 去 世 了 , 那 些 版 稅 收 入 就 另 有 用 途 。

張 愛 玲 在 遺 囑 附 信 裏 說 要 「 請 高 手 譯 」 她 的 作 品 。 現 在 張 愛 玲 的 作 品 已 經 翻 譯 成 英 文 、 法 文 、 德 文 、 意 大 利 文 、 波 蘭 文 、 捷 克 文 、 日 文 、 韓 文 、 越 南 文 等 。 其 實 它 們 都 是 外 國 出 版 社 自 己 找 上 張 愛 玲 的 國 際 代 理 再 簽 合 同 , 他 們 自 己 付 翻 譯 費 。 有 些 張 愛 玲 的 英 文 作 品 翻 譯 成 中 文 , 如 《 雷 峰 塔 》 、 《 易 經 》 、 《 少 帥 》 , 則 用 張 愛 玲 的 版 稅 入 息 來 支 付 。

香 港 大 學 張 愛 玲 紀 念 獎 學 金 從 二 ○ ○ 九 年 開 始 , 每 年 頒 予 一 位 從 內 地 或 台 灣 來 港 , 於 香 港 大 學 修 讀 文 學 科 及 人 文 學 科 之 本 科 女 學 生 , 每 年 在 讀 頒 發 五 萬 港 幣 , 如 今 已 經 有 三 位 大 陸 學 生 與 一 位 台 灣 學 生 受 惠 。 當 年 香 港 大 學 的 獎 學 金 是 張 愛 玲 後 來 成 為 作 家 的 重 要 因 素 , 現 在 的 獎 學 金 得 以 幫 助 背 景 和 張 愛 玲 相 似 的 女 學 生 , 我 相 信 她 會 同 意 這 種 做 法 。

張 愛 玲 五 年 研 究 計 劃 由 二 ○ 一 一 年 開 始 , 每 年 一 屆 , 持 續 五 屆 , 每 屆 將 選 出 三 至 五 個 研 究 項 目 進 行 資 助 , 論 文 與 文 字 創 作 資 助 金 額 為 五 萬 元 人 民 幣 , 紀 錄 片 為 十 萬 元 人 民 幣 。 三 年 來 已 經 有 十 五 人 受 惠 。 實 行 這 個 計 劃 , 金 錢 還 是 其 次 , 最 重 要 的 是 出 版 社 ( 新 經 典 文 化 、 青 馬 〔 天 津 〕 文 化 、 香 港 與 台 灣 的 皇 冠 出 版 社 ) 付 出 的 人 力 , 因 為 行 政 事 務 繁 重 。

二 ○ 一 ○ 年 是 張 愛 玲 誕 辰 九 十 周 年 ,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舉 行 了 張 愛 玲 國 際 學 術 研 究 會 , 差 不 多 一 百 位 學 者 參 與 , 後 來 出 版 了 論 文 集 《 張 愛 玲 : 傳 奇 . 性 別 . 系 譜 》 ( 林 幸 謙 主 編 ) 。 此 外 , 浸 會 大 學 的 紀 念 張 愛 玲 系 列 活 動 頒 出 了 首 屆 張 愛 玲 繪 畫 獎 , 其 中 冠 軍 獎 金 為 五 萬 港 元 , 後 來 出 版 了 《 印 象 . 張 愛 玲 》 一 書 。 以 上 活 動 用 張 愛 玲 的 版 稅 入 息 支 付 。

書 名 ﹕ 宋 淇 傳 奇 : 從 宋 春 舫 到 張 愛 玲

作 者 ﹕ 宋 以 朗

出 版 ﹕ 香 港 牛 津 / 2014.11

電 郵 mpcentury@mingpao.com

[ 文 / 宋 以 朗 編 輯 / 袁 兆 昌 ]



最後修改時間: 2014-11-29 13:30:12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4-11-29 13:29
[#15980] 書房讚嘆區    




我讀《宋淇傳奇》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art/20141026/18912334


最後修改時間: 2014-11-29 13:31:46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4-11-29 13:31
[#15981] 書房讚嘆區    

反貪官不反皇帝 2014年11月號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093

性感明星嫁入皇家 ◎烏蘇里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00

四中閉門惡鬥,習集權受挫 ◎陳破空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099

張木生談反腐決策 ◎ 資料室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098

反貪下一個目標:李鵬家族? ◎凌 鋒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097

敬告讀者 ◎金 鐘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01

作家李承鵬言論空間被封殺無奈出走美國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35

慈禧怎樣主導清末政治改革? ◎金 鐘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096

佔中核心區一日遊 ◎金 鐘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34

佔中滿月:回顧與展望 ◎桑 普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14

反雨傘革命指揮部紫荊山莊 ◎汪海濤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13

大爆發:不滿中共蠶食香港 ◎許 行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12

遇佔中好朋友醜態畢露 ◎康春女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11

香港為什麼發生大規模抗爭? ◎許衍令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10

山那邊未老先衰的一代 ◎余 杰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09

馬雲的投名狀 ◎黎學文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065

習近平的文藝情懷 ◎劉 麗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03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新冷戰時代 ◎楊憲宏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20

社運老將讚美新世代 ◎水橫舟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19

德國人的菩薩心腸 ◎遇羅錦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22

王都風範慕尼黑 ◎費良勇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21

文革研究掩蓋在霧霾中 ◎王友琴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061

周小平一夜攪翻大陸文壇 ◎嚴煌翊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18

中國「真理部」橫行無忌 ◎笑 蜀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17

當北島繫上紅領巾 ◎黎學文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16

烏魯木齊火車站的那雙眼睛 ◎老 悶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15

與民為敵者,必敗! ◎曉 鳴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06

儒家與公民不服從格格不入 ◎鄭恩寵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05

世界匍匐在極權陰影下 ◎華逸士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04

新戰國策:港台疆藏縱論 ◎蘇曉康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08

文藝要接權力的地氣 ◎王五四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23

共產特權與官本位制 ◎楊奎松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31

中俄怎樣插手東北抗日? ◎田 園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30

她的歌聲與人生 ◎東 西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29

騰飛鳥與籠中人 ◎傅正明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128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7
2014-11-29 15:36
[#15982] 書房讚嘆區    



慈禧怎樣主導清末政治改革?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096



最後修改時間: 2014-11-29 15:39:00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7
2014-11-29 15:38
[#15983] 書房讚嘆區    
MUST BUY




最後修改時間: 2014-11-29 15:57:57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7
2014-11-29 15:57
[#15984] 書房讚嘆區    


百年河山一局棋 棋聖吳清源去世
http://www.nanzao.com/tc/lifestyle/43448/bai-nian-he-shan-yi-ju-qi-qi-sheng-wu-qing-yuan-qu-shi

《棋事》專訪牛力力:為何吳清源十番棋不敗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41201/-22-3495963/1.html







最後修改時間: 2014-12-01 12:21:26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4-12-01 12:18
[#15985] 書房讚嘆區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41202/PDF/a15_screen.pdf



最後修改時間: 2014-12-02 09:17:14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4-12-02 09:17
[#15986] 書房讚嘆區    



曹思源病逝畢生倡憲政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417665606096&docissue=2014-49



最後修改時間: 2014-12-09 12:45:28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4-12-09 12:45
[#15987] 書房讚嘆區    



殷海光啟示錄追求民主法治拒絕分離主義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416456556750&docissue=2014-47

民主啟蒙的歷史軌跡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416456556641&docissue=2014-47


最後修改時間: 2014-12-09 12:49:12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4-12-09 12:48
[#15988] 書房讚嘆區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41229/PDF/b8_screen.pdf



最後修改時間: 2014-12-29 08:52:09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4-12-29 08:51
[#15989] 書房讚嘆區    





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
Gustav Mahler: His Music and His World View

出版日期︰2014年9月
裝訂︰平裝
ISBN︰978-986-04-1693-0
定價︰380元

線上購買:博客來 / 五南網路書店
線上試閱:FB / e-book

內容簡介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1860 -1911),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發展於德奧地區的指揮家、作曲家。他的創作具有特有的風格與理念,使他成為後浪漫樂派的音樂大師之一。

馬勒曾經說,交響曲對他而言即是「世界交響曲」(Weltensymphonie ),而他的世界觀,成為他作品中重要意象。我們除了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瞭解他對世界的各種看法,也可以進一步探討他的生命、死亡、悲觀、迷失、信仰、愛、自然…等觀點在音樂中的呈現。

馬勒音樂中表現出的世界觀意象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馬勒的「直觀世界」,也就是現實世界;在音樂中表現出對現實世界的悲苦、絕望、死亡、送葬與迷失等。第二類是「對觀的世界」,為大自然與幽默純真的世界,展現在音樂的鳥鳴、號角信號聲與怪誕的舞蹈中。第三類是「超越的世界」,在音樂中超越人世間的悲苦,進入一個與神同在,有著幸福與愛的世界。

本書即針對這三大類世界觀意象,來探討馬勒的音樂呈現。

著作介紹

盧文雅,臺北市人,現任職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1988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碩士學位,2007年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取得音樂學博士學位。

自幼學習鋼琴,師事高美惠。國中選入臺北市金華女中管樂班,學習小號吹奏。高中跟隨莊思遠老師修習法國號,並加入世紀交響樂團擔任法國號手,跟隨樂團參與多場音樂會演出。1984年進入師大音樂系就讀,主修法國號,跟隨張彩湘副修鋼琴,並隨劉岠渭修習曲式學、西洋音樂史。1988年赴德國留學,先後於雷根斯堡大學及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在學期間,跟隨慕尼黑大學著名樂器學大師暨音樂學教授Prof. Dr. Jürgen Eppelsheim,以〈貝多芬作品中法國號的使用〉為碩士論文修得碩士學位。

1995年歸國後,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實踐大學音樂系、東海大學音樂系兼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音樂學、西洋音樂史。曾開設西洋音樂史、巴哈音樂專題研究、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音樂學論文寫作與指導、音樂學導論、音樂美學等課程。除了學校課程外,曾於誠品音樂講堂、馬勒愛樂協會、國家音樂廳等舉辦多場講座、演講與導聆。

2001年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博士班,跟隨劉岠渭與王美珠攻讀音樂學博士學位,並以作曲家馬勒為研究主題,發表多篇相關論文。2007取得博士學位。多次於「臺灣音樂學論壇」發表論文及參與各項學術演討會。於2013年發表《黑袍下的音樂宣言——李斯特神劇研究》一書。




馬勒,是我喜愛的作曲家之一。在博士的學程中,與他共舞,盡情倘佯在他的音樂世界中。跟著他的音樂意念,時而悲、時而喜,常常隨著他的音樂進入死亡,共同徘徊於迷失、絕望中,也在他的樂聲中復活,躍進天真無瑕的自然世界,笑看人世間的悲苦。總將這一切點滴細微的研究,編織入這本《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中,嘗試將馬勒的音樂思維,化為文字,解析於本篇著作裡。

七年前已完成此博士論文,但忙碌的教學生活,一直未有時間將它整理成書。終於在今年,重新修正校定,更正文中些許不完整之處,並將所有譜例全部更新重製。期待藉由本書的出版,能與所有喜愛馬勒音樂的先進前輩同好們,共同分享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

真誠地感謝引導我走歷史音樂學之路的劉岠渭老師,他以心靈生命的真實面對每一部音樂作品的態度,深深感染我,成為我研究每一部音樂作品的榜樣;多年以來他給予我的愛護與幫助,實在無以為報。感謝王美珠老師,以她豐富的學養,帶領我進入系統音樂學領域,並在研究的路上,不斷地給予我幫助與支持。感謝博士班同學林玉淳老師,在我們漫長博士班學程中相伴、扶持。也謝謝我的學生蔡岱玲,為本文盡力的校稿,並細心的將所有譜例重新打譜。特別感謝外子介士,在我精疲力竭之時,給予我莫大的支持與鼓勵,在我完成作品時,與我歡笑共喜。

最要感謝的,是愛我的上帝,謝謝祢。

內容試讀

馬勒的作品,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世界各大交響樂團的發展,成為熱門的曲目,各樣關於他的生平、傳記、作品等研究也陸續產生。他的音樂,因著傳播媒體與商業行銷的發達,進入廣大聽眾的心中。這一股馬勒音樂的復興風潮,之所以能重新激起人心裡的悸動,馬勒在作品中坦承直率將他的「世界觀」意象表露出來,是重要的關鍵之一。

在馬勒音樂中直觀世界的呈現裡,對於現實世界的悲苦,可以從《少年魔號》的軍營之歌觀察出來。在他的六首軍營之歌中,除了反映童年生活的記憶之外,軍營號角聲也在音樂裡形成一種「聲響圖像」,以各樣的形式出現,而且含有不同的意義與延伸之意。它們令人與戰爭、死亡、生離死別產生聯想。 […]

馬勒的作品,不是只有作曲技法的展現,更有生命歷程的流露與對生命信念的呈現。它們被真摯直率地呈現在作品中,牽動出人們無限的思想與省思,引發出會心的共鳴與迴響。馬勒的作品,讓人在研究過程中,發出的不只是對藝術作品美的讚嘆,更多的是對生命存在的勇敢、豐富與美好的感動。(〈結論〉,頁313, 316-17。)

目錄

劉序 師生緣
王序 馬勒音樂中的「符號學」解讀
自序
緒論


第一篇 馬勒音樂中的直觀世界——悲觀與流浪


第一章 現實世界的悲苦與絕望
第一節 軍營之歌中的悲苦人生 第二節 大地悲歌


第二章 死與送葬
第一節 馬勒音樂中死亡的音樂語義處理
第二節 第九號交響曲中的死亡與告別
第三節 馬勒交響曲中的送葬進行曲


第三章 永世流浪的猶太人——Ahasver
第一節 馬勒與Ahasver
第二節  兩首「永世流浪者」的悲歌:〈寶貝的藍色雙眸〉取自《流浪青年人之歌》與〈我被世界所遺忘〉取自《呂克特之歌》


第二篇 馬勒音樂中的對觀世界─自然與幽默

第一章 馬勒音樂中「大自然聲響」的呈現
第一節 「鳥鳴音樂會」
第二節 大自然「深夜」的聲響 ——第三號交響曲第四樂章
第三節 「動物的世界」 ——第三號交響曲第三樂章
第四節 「春天的聲響」 ——第一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第二章 馬勒音樂中的幽默與純真
第一節 諷刺的幽默
第二節 純樸與高貴的對比 ——談Ländler 與Walzer

第三篇 馬勒音樂中的「超越」世界

第一章 關於「超越性」
第一節 「超越性」的詞義
第二節 哲學領域中的「超越性」

第二章 音樂與「超越性」
第一節 「超越性」的層次 (Reihe) 與音樂的關聯運用
第二節 音樂與「超越性」的特質型態 (Qualität)


第三章 馬勒音樂中的「超越性」實例 205
第一節 透過調性變化處理呈現的「超越性」
第二節 運用樂器的音樂語義象徵表達「超越性」
第三節 以「幽默」的手法進入超越
第四節 以「永恆」帶入「超越性」


第四章 馬勒音樂作為「超越性」實例
第一節  Adagio-Schönen 作為「超越性」: 「充滿寧靜的」第四號交響曲第三樂
第二節 「愛」的樂章作為「超越性」
第三節  Episode 作為「超越性」: 第六號交響曲第三樂章Andante moderato

第五章 藉由馬勒音樂所產生的「超越性」實例

第一節  藉由「告別」所產生的「超越性」: 《大地之歌》第六樂章
第二節 藉由「宗教」所產生的「超越性」
第三節  藉由一個「等候千年的回答」所產生的超越 ——第八號交響曲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



自序
  
  馬勒,是我喜愛的作曲家之一。在博士的學程中,與他共舞,盡情倘佯在他的音樂世界中。跟著他的音樂意念,時而悲、時而喜,常常隨著他的音樂進入死亡,共同徘徊於迷失、絕望中,也在他的樂聲中復活,躍進天真無瑕的自然世界,笑看人世間的悲苦。總將這一切點滴細微的研究,編織入這本《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中,嘗試將馬勒的音樂思維,化為文字,解析於本篇著作裡。
  
  七年前已完成此博士論文,但忙碌的教學生活,一直未有時間將它整理成書。終於在今年,重新修正校定,更正文中些許不完整之處,並將所有譜例全部更新重製。期待藉由本書的出版,能與所有喜愛馬勒音樂的先進前輩同好們,共同分享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
  
  真誠地感謝引導我走歷史音樂學之路的劉岠渭老師,他以心靈生命的真實面對每一部音樂作品的態度,深深感染我,成為我研究每一部音樂作品的榜樣;多年以來他給予我的愛護與幫助,實在無以為報。感謝王美珠老師,以她豐富的學養,帶領我進入系統音樂學領域,並在研究的路上,不斷地給予我幫助與支持。感謝博士班同學林玉淳老師,在我們漫長博士班學程中相伴、扶持。也謝謝我的學生蔡岱玲,為本文盡力的校稿,並細心的將所有譜例重新打譜。特別感謝外子介士,在我精疲力竭之時,給予我莫大的支持與鼓勵,在我完成作品時,與我歡笑共喜。
  
  最要感謝的,是愛我的上帝,謝謝?。
  
  盧文雅
  2014年5月18日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1-06 18:42:11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5-01-06 18:41
[#15990] 書房讚嘆區    
遊樂之心:打開耳朵聽音樂




遊樂之心:打開耳朵聽音樂
作者: 楊照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4/11/27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從古典到浪漫,從清澄人聲到交響協奏,
打開你的耳朵,
徜徉在美好樂音的流轉中。

  為什麼偉大的音樂家都是男性? 古典音樂與性別有什麼關係?
  五線譜是誰發明的?
  哪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技巧簡單,但卻很難演奏?
  顧爾德為什麼在演奏生涯的高峰,決定再也不做現場演奏,只錄唱片?
  你曾經在音樂會中,不該鼓掌的時候鼓掌嗎?

  聆聽音樂,從不是嚴肅的,
  而是人類透過耳朵所能享受到、最純粹的樂趣及感動。
  在本書中,楊照講述作曲家、演奏家與音樂間,更深層的對話;
  分享音符背後動人的故事及文化內涵,
  帶我們脫離音符表面,直視音樂的靈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BRAVO FM 91.3電台「閱讀音樂」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及「93巷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

目錄

序 楊照

第一輯 序奏
.音樂了解我們
.「必須」與「享受」的交替激盪
.打開你的耳朵
.絕對不是背景音樂
.Do、Re、Mi的來歷
.音樂秩序的起點─二十四個大小調

第二輯 呈示部
.如何將煙火記錄下來─韓德爾的「皇家煙火」
.重要的是人格,不是地位
.躍動戲謔的自我─莫札特第九號鋼琴協奏曲
.從弦樂中突圍的雙簧管聲音─莫札特F大調四重奏
.將自己獻給永恆的愛人─貝多芬升F大調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的時間哲學

第三輯 發展部
.鋼琴的浪漫解放力量
.舒曼的徬徨與猶豫
.捕捉片段的靈光
.所有人的所有童年時刻─舒曼的「兒時情景」
.浪漫主義中的孩子氣
.「大衛同盟」與藝術家的責任
.狂亂中一隻老鷹的羽毛─蕭邦「二十四首前奏曲」
.時代精神與自我堅持─蕭邦的鋼琴協奏曲
.幻想、即興與個性抒發
.通過技巧,超越世俗─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
.敲擊與吟唱的拉鋸─哈察都量的小奏鳴曲

第四輯 再現部
.拒絕的智慧
.理性嚴謹與感性抒情的混合
.用技巧來製造風格
.無法冷靜平衡的莫札特音樂
.如何運用巨人的力量?
.音樂的主觀與客觀標準
.音樂流動流盪的方式

第五輯 尾奏
.回頭珍惜藏在不完美中的個性
.現場演奏之必要
.聽眾應該喜愛的歌
.一起聆賞音樂
.音樂家細緻巧妙的劇場性
.到底什麼時候鼓掌?
.聽眾的影響力

內容連載
回頭珍惜藏在不完美中的個性
http://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657408

楊照 XUITE YAHOO BLOG
http://blog.xuite.net/mclee632008/twblog?st=c&p=1&w=3811539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1-06 18:44:35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5-01-06 18:43
[#15991] 書房讚嘆區    
終於等到了....唔買簡體版亦是值的!!!



「我認為一個人如果缺乏節奏感,大概就沒有成為作家的資質」-村上春樹

繼《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談人生之後,村上春樹談他最喜歡的古典音樂和音樂家的作品《與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29日繁體中文版出版。這一次村上春樹和讓日本人引以為傲的世界知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展開有關音樂和人生的深入對談。

自2010年11月到2011年9月,這對年齡相差15歲的朋友,在東京、瑞士、紐約,進行了6場談話,收錄到該書中。村上春樹回憶道,有一天,小澤征爾蒞臨寒舍,我們倆放著音樂。不知不覺間,他聊起了顧爾德(Glenn Gould)和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在紐約演奏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的軼事,十分有趣。當時我心想,就這麼讓如此有趣的故事消失,有點可惜,應該找誰記錄下來整理成文才是。

而作為受訪者的小澤征爾也感念這次難得的音樂與文學相遇的時光:從前天天為音樂忙碌,從來沒有時間好好回憶,此時讓人懷念不已的回憶接踵而至。...和春樹先生聊著聊著,關於卡拉揚老師、卡內基音樂廳、曼哈頓中心的回憶接二連三湧現。

https://www.muzik-online.com/tw/article/focus/6b090f24-67e5-7117-3936-e45a0577bc97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1-06 19:43:07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5-01-06 19:42
[#15992] 書房讚嘆區    




內容簡介

小說家向音樂大師討教
「這麼說來,我從來沒有好好談過這些事。」

  對於貝多芬和馬勒的新詮釋、卡內基廳的戲劇性復活音樂會、分別與卡拉揚和伯恩斯坦共度的歲月,以及,為年輕世代所做的薪火傳承。

  面對一心追求「心聲」的小說家,指揮家坦率地就音樂侃侃而談。

  在東京、在世界各地、不同場所,
  一起聽音樂,愉快地共度一段時光。
  和舉世無雙的指揮家、輝煌的心靈深刻接觸
  小說家謹記整理,留住珍貴的談話

  好的音樂究竟是什麼?《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一書,為村上春樹與小澤征爾圍繞著音樂這個主題之間的對談。他們談到了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歌劇、馬勒的音樂、小澤征爾的恩師齋藤秀雄,與卡拉揚、伯恩斯坦的過往回憶等。

  本書是作為小澤征爾頭號粉絲的作家村上春樹,從二○一○年十一月開始到隔年七月,對小澤征爾所做的訪談文章;從日本東京、神奈川村上春樹的家中,到夏威夷、瑞士、日內瓦往巴黎的列車中,都有兩位名家對談音樂的軌跡。村上春樹就按著對談時的錄音,以及當時的記憶,動筆將兩人的談話化為文字。

  但這既不是報導文學,也不是人物論,而是村上只想以「一個音樂愛好者,和小澤征爾這一位音樂家,盡可能直率、坦白地談出彼此對音樂的內心話。」另外,也寫到如今是頂尖指揮家也曾只能睡在電影院、在歌劇院指揮還被喝倒采的過往、唱片錄音的幕後花絮、法國號換氣的真相,以及,好的音樂和好的文章之間究竟有什麼共通的地方。

  讀畢本書,看見一流指揮家那閃耀輝煌的心靈之時,彷彿也經歷了一場洗禮,享受了「美好的音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小澤征爾

  日本指揮家,1935年生於中國瀋陽。六歲隨父母回日本,十六歲於桐朋學園大學師事指揮家齋藤秀雄。1959年在貝桑松國際指揮大賽中奪冠而獲矚目,後又和卡拉揚與伯恩斯坦等大師學習。曾任多倫多交響樂團(1965-1969)、舊金山交響樂團(1970-1977)與波士頓交響樂團(1973-2002)音樂總監,2002年至2010年擔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

村上春樹

  1949年生於日本京都府,出生後不久即搬到兵庫縣。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1979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作品中譯本至今已有六十餘本,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及採訪報導等。

譯者簡介

賴明珠

  1947年生於台灣苗栗,中興大學農經系畢業,日本千葉大學深造。回國從事廣告企畫撰文,喜歡文學、藝術、電影欣賞及旅行,並選擇性翻譯日文作品,包括村上春樹的多本著作。

音樂審訂者簡介

焦元溥

  1978年生於台北。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音樂學博士。自十五歲起發表樂評、論述與散文,作品涵蓋樂曲研究、詮釋討論、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著有《樂之本事》、《聽見蕭邦》與《遊藝黑白》等專書九本,亦為古典音樂廣播節目主持人。

目錄

前言──和小澤征爾先生度過的一段午後時光 村上春樹

第一次
漫談貝多芬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從布拉姆斯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開始
卡拉揚和顧爾德,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顧爾德和伯恩斯坦,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塞爾金和伯恩斯坦,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無論如何都想指揮德國音樂
五十年前,開始迷上馬勒
何謂貝多芬曲的新演奏風格?
伊梅席爾的鋼琴、古樂器演奏的貝多芬
再談顧爾德
塞爾金和小澤征爾,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內田光子和庫特・桑德林,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間奏曲1
談唱片迷

第二次
卡內基廳的布拉姆斯
卡內基廳令人感動的音樂會
和齋藤紀念樂團演奏布拉姆斯
日後追加的短採訪
法國號換氣的真相

間奏曲2
文章和音樂的關係

第三次
一九六○年代發生的事
當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揮時
總譜仔細讀到滾瓜爛熟
從泰雷曼到巴爾托克
春之祭的逸事
小澤征爾指揮的三種《幻想交響曲》
一個無名青年為什麼這麼能幹?

日後追加的短採訪
莫里斯・裴瑞斯和哈洛德・鞏貝格

間奏曲3
尤金・奧曼第的指揮棒.

第四次
古斯塔夫.馬勒的音樂
身為先驅的齋藤紀念樂團
伯恩斯坦指揮馬勒曲子那段時期
連有那種音樂都不知道
馬勒曲子演奏的歷史性變遷
在維也納如何瘋狂
第三號和第七號似乎有點「可疑」
小澤征爾+齋藤紀念所演奏的《巨人》
樂譜的指示總之非常詳細
何謂馬勒音樂的世界公民性?
小澤征爾+波士頓交響樂團所演奏的《巨人》
馬勒音樂結果的前衛性
現在依然繼續在改變的小澤征爾

間奏曲4
從芝加哥藍調到森進一

第五次
歌劇真愉快
本來我是個和歌劇比誰都無緣的人
弗蕾妮的咪咪
卡洛斯・克萊伯
歌劇和導演
在米蘭被喝倒采
辛苦遠不如快樂多

在瑞士的一個小鎮

第六次
「並沒有一定的教法。每次都是當場邊想邊做」

後記 小澤征爾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1-06 19:51:22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5-01-06 19:51
[#15993] 書房讚嘆區    




Is Democracy Dead?
Tony Blair: For True Democracy, the Right to Vote Is Not Enough
http://www.nytimes.com/2014/12/04/opinion/tony-blair-is-democracy-dead.html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1-13 13:06:25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5-01-13 13:06
[#15994] 書房讚嘆區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50119/PDF/b14_screen.pdf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1-19 15:26:44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8.xxx.xxx.45
2015-01-19 15:26
[#15995] 書房讚嘆區    
誠意向各位馬勒迷推介,書中收錄一系列由作曲家馬勒 (Gustav Mahler)弟子,著名指揮家 Bruno Walter於1942年留美後所撰寫的文章,談及馬勒相知相遇的故事及刻劃馬勒性格的陰暗面,觀點獨特,有別一般作曲家的傳奇,書中亦有描述Walter與Mahler緊張的關係,他的指揮經歴,他的創作心路歷程及哲學觀。

+++++++++++++++++++++++++++++++++++++++++++++++





Gustav Mahler (Dover Books on Music and Music History) Paperback – December 18, 2013

Conductor, composer, and writer Bruno Walter (1876–1962) worked closely with Gustav Mahler as the composer's assistant and protégé. His revealing recollections of Mahler were written in 1936, marking the twenty-fifth anniversary of the composer's death. Walter first encountered Mahler more than 40 years earlier, when he served as the composer's assistant conductor in Hamburg. He worked with Mahler again at the Vienna Opera, and after the composer's death conducted the debut of the Ninth Symphony and Das Lied von der Erde.

A staunch supporter of Mahler's genius and defender of his dour personality, Walter cites the pressures faced by a gifted artist striving for perfection. This edition of his tribute to his friend and mentor features supplemental materials that include a biographical sketch of Mahler as man and artist by Ernst Krenek, the composer's son-in-law and musical heir, and a new Introduction by Erik Ryding, author of Bruno Walter: A World Elsewhere.

Reprint of Greystone Press, Inc., New York, 1941 edition.

http://www.amazon.com/Gustav-Mahler-Dover-Books-History/dp/0486492176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1-29 12:09:17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5-01-29 12:09
[#15996] 書房讚嘆區    
中國人有沒有救藥?
作者: 金 鐘



更新於︰2015-02-01
——《不受歡迎的中國人》序


中國崛起,中國研究成為顯學。向全世界提出一大籮筐問題,吸引無數專家學者的眼球和思索,而莫衷一是。例如當前舉世矚目的現象是,積累了全球第二巨大財富的國家,竟然是一個貪污腐敗盛行到無官不貪的社會:而以忠孝仁愛的傳統道德聞名於世的民族,墮落到一個小孩被汽車撞倒,數十人路過視不見而無人理會的地步。大量湧入國外的中國遊客,則醜聞不絕,被視為「蝗蟲」……政治經濟文化許多不可理喻的「發展」,不斷拷問中外好奇者——這是一個什麼國度?一個什麼民族?他們究竟要走向何處?


這個「中國人」研究的課題,以中國人自己的範圍而言,已有百年的歷史。在那以前,觀察研究中國人,是西方探險家、人類學家、旅行家的事,中國人閉關自守,老子天下第一,五千年的文明沉澱,不可能有異外的視野與觀照。十九世紀中葉的洋務運動開始了少數讀書人的自省。但是,真正具有現代意義和影響力的自省成果是出自於幾位傑出作家之手。二十世紀的林語堂和魯迅,是兩位研究中國人國民性的經典作家。



林語堂與魯迅:揭露國民性的大師

他們是生於晚清而聞名於民國的一代,都有留學外國而國學基礎俱優的背景。林語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有輝煌的資歷:哈佛大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博士、北京大學教授、廈門大學文學院長、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主任、兩次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辦文學雜誌,還發明中文打字機、編撰當代英漢詞典。林語堂文風爾雅,隨意幽默,著述則以1935年的《中國人》(中譯《吾國吾民》)流傳最廣。成為歐美人了解中國的必讀書。他怎樣看中國人的國民性呢?林語堂說中國民族的三大弱點是忍耐性、散漫性與老滑性。其來源分別是:無處不忍、逆來順受是大家庭傳統所致;散漫放逸,莫談國事,因為人權沒有保障;老滑則因道家思想所致。故此中國人常常是一盤散沙。


因毛澤東大肆吹捧而神化的魯迅(1881~1936),則比林語堂激進得多。他自稱「以手中之筆作解剖民族劣根性的手術刀,來醫治國人麻木的精神疾病。」他列舉的劣根性有:卑怯、瞞騙、詐偽、無恥、受賄、趨炎附勢、自私自利——魯迅固有雜文之投匕,但批國民性之作,則以小說1918的《 狂人日記》和1921的《阿Q正傳》最為出名,嚴斥中國「吃人禮教」與國人的愚昧病態,而家喻戶曉。但魯迅的偏見、激憤也貽害國人至今!首發貶魯淺薄、偏狹、睚眥必報的是蘇雪林教授。胡適更倡導:國民性問題不能治本:反人性,而力主治標:改造制度,約束人性之惡。提倡新文化的他也不贊成魯迅那樣否定傳統文化。1966年,在魯迅死後30年,毛終於拉起魯迅的陰幡發動那場大革傳統文化之命的浩劫,在鬥私批修名義下,禍國殃民,死傷枕藉。



柏楊《醜陋的中國人》風行大陸

來到當代。毛後的倖存者痛定思痛,乃有反省國民性的新作問世。首推台灣作家柏楊(1920~2008)。這位多產作家、歷史評論家1985年出版《醜陋的中國人》,一紙風行,引起廣泛爭議。有趣的是,該書很快傳入大陸,竟有多家出版社競相發行暢銷,造成「柏楊熱」。但不過年許,1986華東學潮起,當局又遷怒於該書的批判意識,禁令之下,頓失滔滔。直到2004年才解禁。


柏楊本是一位反共體制的作家,因編輯一套美國漫畫罹遭文字獄,服刑九年。《醜陋的中國人》是以他1984年在愛荷華大學的一篇演講詞發萌,合集其他文章而成。他對中國國民劣根性的批判要點是:中國人「髒、亂、吵」;窩裡鬥,三個日本人一條龍,三個中國人一條蟲;中國人死不認錯,用更多錯掩蓋原錯;講大話、空話、謊話;中國人動輒算了,算了,愛和稀泥;中國傳統文化死水一潭,是文化醬缸,民主進來也會變質——這種「醬缸文化」中有一種「濾過性病毒」,子孫相傳,永不能癒。


柏楊的批判,雖然涉及華人民族的一些共性,但主要來自於他對台灣生活與社會的多年感受,可能是該書在大陸暢銷的原因之一。另外,他的演講也不乏嘩眾取寵的技術,並不在理性演繹上下功夫。都是大受歡迎的原因。非議者指出,柏楊所批評者,大部分是很多民族都有的現象,並非中國人所特有。


鍾祖康:香港人唾棄的國家認同


柏楊熱散,經歷北京八九學運的鐵血風暴,中共當局大力向外推銷對內灌輸民族主義,使毛鄧暴政之後的有志之士,陷入深深的反省之中。經過二十年的沉寂,一本異議之作《來生不做中國人》在2007年靜悄面世,不幾年竟賣出100,000冊!在政論市場上,近乎天文數字。這本書的作者鍾祖康是成長於香港的一位有獨特風格的報刊評論作家,由於公開表示支持香港獨立,他的文章往往被媒體所拒。2003年他隨眷移民挪威。2004年中開始為《開放雜誌》撰稿。2006年10月他題為〈來生不做中國人〉的新稿,令我驚賞,特發表於「每月首選」欄。不久,鍾祖康將在敝刊上的「離經叛道」文章結集出版 。《來生不做中國人》的書名來自於一個月前,中國大陸的一次公開民調的提問,結果在11,271名投票者中有65%的人來生不願再做中國人!


鍾祖康就是這樣,善於捕捉敏感的新聞話題,加以考證、剖析,再以確實而犀利的筆調成文。香港著名作家倪匡評論道:「對於感到今世已不幸生為中國人的人,這本書不但可讀、可誦、可思、可擊節讚賞,可由衷欽佩,可掩卷長嘆,可痛哭流涕,可視為畢生難得一見的好書。」能夠得到前輩如此認同,可謂已達解剖中國人的極致。


鍾祖康的成功,展現香港年輕一代(當年他不足40歲)的政治成熟,而這種成熟以我們不曾預料的速度,又在十年後的佔中雨傘運動中,鮮花般的綻放吐艷。


陳破空:全方位論述中國人的劣根性

現在,我們打開的這本書《不受歡迎的中國人》,讀者從目錄可以感到,這是突破前述諸君的中國人研究格局的新選擇。作者沒有林語堂那般啟蒙式的帶著洋務時代餘緒的情調;沒有魯迅文字的尖刻和判斷的誤導。也不像柏楊那樣具有立竿見影的劇場效果。陳破空和鍾祖康都是開放雜誌的特約作家,他們是同時代人。卻有著十分不同的人生遭逢和文化背景。破空在附錄的自傳中,生動描述了他沒有歡樂的童年和六四大潮中的浮沉搏擊,在學運、入獄、勞改、偷渡的反復中苦熬青春。1996年流亡美國時,他已經是一名憂患深思、有豐富社會閱歷,和極權主義周旋十年的鬥士。


轉眼二十年,破空在紐約讀完學位,並獨立創業。天行健,自強不息,緊跟時局變幻,磨礪思辨,儲存豐富的中國個案,成為美東媒體的名角的同時,體驗到西方對中國的許多誤讀、誤解、誤判,而產生的誤導。他寫道:「作為中國人,我至少比外國人更了解中國人的病情。為中國人把脈診療,我更有把握,更有發言權,也更有責任。」

他正是憑藉這樣的自信和強烈的責任感,應約撰寫這本新著(先發行的日文版乃是應日本出版社之約而作),透視「經久不衰的獨裁制度與冥頑不化的劣質國民性惡性循環」怎樣使中國人不能進入現代文明之列。他目睹、熟知太多近三十年權錢色籠罩下的的劣跡醜聞,不作全方位的概括,不強調國民性與政治制度的關係,不下重藥,不足以驚醒國人。相信讀者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到自己熟悉的國家形象和人物身影。


於是,我們從破空以中國人對中國人的論述,看到一個有別於柏楊從台灣、鍾祖康從香港看中國的視角,從而更深層地解讀中國人為什麼這樣的不受歡迎和前景堪虞。


林語堂說過,一個國家混過了五千年,無論如何是可以自負的。這個被鍾祖康詛咒「該死而不死的頹敗末路文明」,好死不如賴活著地混過了驚濤駭浪的二十世紀,枉死了至少七千萬人,竟又從四億五千萬繁殖到十三億。不能不感嘆這個古老民族的生命力。進步也有目共睹,鍾祖康曾指出,鄧小平的「外交痰盂」,比之東晉王侯吐在小廝口中、李鴻章吐在外國地毯上是明顯的改善。後來在西方的嘲笑下居然也一舉取締了痰盂。但是,這個國家依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財大氣粗、男盜女娼,陷身在更黑更臭的大醬缸之中而洋洋得意,仍然是一副拖著長辮子的天朝景象。

(2015-1-26紐約)


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2240#.VMm4DdKUfGV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1-29 12:40:58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66
2015-01-29 12:33
主旨內容一共有 803 頁,每頁顯示 20 個信息,選擇頁數: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按照傳送日期顯示:由舊至新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由新至舊
最新資訊 - 市場
駿韻音響有限公司Wise Sound Supplies Ltd. 2025-05-08

最新資訊 - 市場
P&O Hi-Fi Company Limited 2025-05-08

最新資訊 - 影音
Masimo 宣布將旗下 Sound United 消費音響業務出售予 HARMAN 2025-05-07

最新資訊 - 影音
日本 Pioneer 宣布退出光碟業務 2025-05-07

最新資訊 - 影音
Audiolab 宣布推出全新小型解碼 D7 2025-05-06

最新資訊 - 影音
日本品牌 KuraDa KD-Q1 頭戴式耳機正式登陸香港 2025-05-06

最新資訊 - 影音
XACT 推出首款參考級音響專用網路交換器 N1 2025-05-05

最新資訊 - 影音
SAEC 推出全新接地穩定器「SGS-200/SGS-042Mk2」 202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