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下頁  尾頁 寄件者 傳送日期 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
[#2330] 馮睎乾十三維度    
垃圾選舉歌有林振強填詞?

先解釋一下題目:這裏「垃圾」兩字,我是形容「選舉歌」。但據說「作者已死」,若你執意解讀為「垃圾選舉」的「歌」,我也無權干涉。

什麼選舉歌呢?特區政府為宣傳「立法會選舉」,宣布將於投票前夕舉行大型戶外綜藝晚會「同心・投票・創未來大匯演」,現場有唱歌、魔術和舞蹈表演,「務求與民同樂,體現萬眾一心支持選舉」,而大匯演的門票將免費派發——即由納稅人埋單。有大匯演,自然有主題曲。政府今次將郭富城名曲〈強〉改編成〈同心・投票・創未來〉,作為選舉宣傳歌,更邀得近70個歌星及藝人合唱(但沒有郭富城)。

這首選舉歌在昨天發布,我手痕點開一看,赫然發現影片開頭這樣寫:

改編自:強
作曲:雷頌德
作詞:林振強、張家誠、陳薔天
編曲、監製:張家誠

〈強〉的填詞人是林振強先生,他早在2003年11月16日已經仙遊,其名字怎可能跟張家誠、陳薔天並列,讓人以為他也是〈同心・投票・創未來〉這種歌的填詞者呢?你看晴天林的改編歌,他也註明原填詞人是誰,但必然另起一行,寫上「改詞:晴天林」,而不會把自己的名字跟原詞人並列。這是常識,也是最基本的尊重!

你也許會說:「有沒有可能是沿襲了林振強部分歌詞,所以把他的名字也寫進去呢?」為了回答這道問題,我不惜虐待了自己耳朵至少5分鐘,親手把〈同心・投票・創未來〉歌詞抄出來(網上並無歌詞原文),省掉重複的副歌,大概是這樣:

香港這一個家 全城投入喝彩
堅守的信念也風雨不改
選舉一顆赤心 不撓不折又再
和你共創未來
艱辛都不要緊 同行懷着信心
經幾番鍛鍊更鞏固初心
爭取福祉要緊 一起歡笑日增
有你我更精彩
投入是你 同創天共地
攜着手再打氣
深知道票選理想能達到
投入是你
團結積極地 懷大志我跟你
信就能飛
投下願望創傳奇
繁榮齊步近 前途無限近
發奮創建美好接近
全民投下票
齊來投下信心

我對比過〈強〉,結論是:沒一句跟林振強原詞相同。最近似的一句,只是把「強人是你」改為「投入是你」——這句彷彿說「被投入箱子的就是你」,都幾得人驚,似乎比較適合用作「紙盒藏屍」的主題曲——但這樣的惡劣仿作,並不是把林振強拖落水的理由。

林振強確曾填過一首歌,呼籲市民投票,那是1985年的區議會選舉歌〈一把聲音〉,由關正傑主唱。我前年也介紹過,指林振強此曲「由歌名到歌詞都不落俗套,沒畫公仔畫出腸地唱『社區』、『香港』,也沒有明顯的選舉色彩」,是高手之作。現在你居然把「全民投下票」這種九流歌詞拿來攀附林振強?

跟林振強「齊名」的張家誠,去年也跟藝人江華的女兒陳薔天合作,填了一首「爱国主義教育」主題曲〈我們的家〉,更榮獲中宣部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歌曲獎。有張家誠那種爱国情操,才能夠無懼尷尬,寫出〈同心・投票・創未來〉這種硬銷投票的歌。

至於林振強,許多人應該還記得,他是那個會說「梁錦松、董建華及各位尊貴高官,你們是杏家橙」、「很難說國歌的詞寫得好不好,只知唱國歌時,有些人感動,有些人無所動,有些人毛管戙,有最多人唔識唱」的人。若他依然健在,看到「由治及興」時代的「選舉」,他會填的歌,很可能是叫「用腳投票・杏家橙」。

相關文章:

聽政府宣傳歌,看香港興衰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11399762

1985年區議會選舉歌,依然動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94452455

圖/ 〈同心・投票・創未來〉官方影片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19.xxx.xxx.127
2025-11-14 11:07
[#2329] 馮睎乾十三維度    
2025年前,王家衛的人生都是春天

近兩月,一個網名「古二」的《繁花》劇組人員程駿年,多次公開《繁花》監製兼導演王家衛、編劇秦雯等人的錄音聲帶,指控他們掠奪自己的創作成果、剝奪其編劇署名權及職場欺凌,讓許多王家衛影迷大跌眼鏡。

在最新發布的錄音中,秦雯自爆當年襲警被抓進派出所,靠朋友一通電話獲釋,還有王家衛議論中共處理大疫的手法,說共產黨「只會割韭菜」、「民主國家都不(這樣處理)」、「這種事只有在這樣貪婪的一黨制國家才會亂」等,明顯踩中政治地雷,對墨鏡大導的影響恐怕是毁滅性的。

秦雯所說的故事,等於踢爆警察徇私枉法,官方想裝聾扮啞也不行了。昨天上海公安局就發了個「警情通報」,指秦雯當日只是違規騎車、拍了民警後背,因「情節輕微」而依法獲釋,非靠關係「撈人」。秦雯也配合衙差講法,自言是跟朋友喝酒聊天「開玩笑」、「顯示人脈」,沒想過對話被人錄音。

我在程駿年的YouTube頻道上(叫「古二新語)聽了錄音,之前也看過他的控訴文(現已被封,或被作者刪除),覺得事件沒一般人想像般簡單。以我所見,大陸網民多數撐程駿年——倒不是因為王家衛是港人,而是因為中国平民百姓被欺壓久了,自然容易同情「古二」——香港網民則一半一半,有些還認定錄音是AI生成的。

我的看法大概有以下三點:一、錄音基本上是真的,但呈現方式有誤導之嫌;二、王家衛、秦雯很可能用了程駿年的創作成果,佔盡便宜,卻沒有公道地給他一個名份;三、程駿年現時所做的,已超乎合理的「維權」,而是復仇式「攬炒」。

為什麼我認為錄音基本上是真的呢?事實上,《繁花》劇組近期發布三個聲明,都沒說過「錄音是AI」,也沒否認聲帶中是王家衛、秦雯本人。聲明只說:「程駿年發布的錄音不僅未經當事人同意,且存在大量失實、蓄意剪輯和惡意解讀的情況。」這句話,我某程度上是同意的。

不帶任何預設去聽錄音,你會發現內容90%都是日常閒聊。王家衛在裏頭跟朋友講八卦,說唐嫣「太裝」、陳道明「陰陽同體」、游本昌「不是省油的燈」,問題在哪?王家衛那句「我一定要搞金靖」無疑有點黃色,但私下跟朋友開玩笑不犯法,又不是當面騷擾那位女星。

至於王家衛跟程駿年的對話,我覺得就跟一般朋友間戲謔分別不大,實在沒必要用顯微鏡研究每個字。例如以下一段錄音,幾個人在閒聊健身:

//古二:我自從開始上班(寫劇本)之後就再也沒健康過。
(之前,墨鏡已經知道古二患罕見病——肯尼迪病,身體正在萎縮。)
許(笑):導演,你看!(挑撥離間)
王家衛:我毀了你(古二)。
秦和許(幸災樂禍的笑了)//

「許」即秦雯助理許思窈,括號內文字是程駿年自己在影片字幕加上的,顯然是刻意引導,想聽眾向最壞的方向解讀那幾句閒話。如果完全不看括號內的字,恕我聽不出有多大惡意。程駿年據稱患上俗稱「漸凍症」的病,可能不久人世,這次公開控訴是豁出去了。你說王家衛缺乏同情心,我無異議,但程駿年要留在那個壓力山大、見高拜見低踩的名利場,不是他自己的選擇嗎?

當然,王家衛有些玩笑確是比較刻薄(假設對話是真)。例如程駿年寫過,有人罵他是「導演的狗」,他跑去問王家衛,王竟然說:「對啊。」這個就有點過分,我也分不清到底是玩笑抑或侮辱了。容忍應該有底線,我不是想blame the victim,但程駿年在近期「維權」之前,有沒有想過第一天就應該維護自己的尊嚴呢?

至於程駿年說自己的創作成果被掠奪,我並不覺得訝異。2024年1月28日《明報》已刊登一篇〈《繁花》二三事〉,署名「愛家姐妹」,作者把曾經參與《繁花》劇本創作的朋友A小姐的經歷寫出來。據該文說,A被王家衛招攬去為電影《繁花》寫劇本——留意最初計劃是拍電影,不是現在問世的電視劇——但怎樣寫也無法令王滿意。後來A不知何時退出了。到電視劇開播,A跟作者訴苦,原文如下:

//「怎麼了?」我問。「其實我的劇本被用到了電視劇裏。」
「然後呢?」「有幾場戲,一模一樣。我看到的時候大哭。」
「你有說出來嗎?」「我沒有。我不敢。」
「後來呢?」「沒有後來。」
「現在電影還拍嗎?」「大概是不拍了吧。」
「那你就打算忍着?」「不然呢?我能有什麼方法?」
「我也不知道。」我說。
「所以我抑鬱了。」A說。//

A花了許多心血為王家衛搞劇本,寫的幾場戲被挪用,大概也沒有獲得署名,這樣就得了抑鬱,何況是為王家衛又寫劇本又做飯,還要端着煙缸和椅子隨時伺候大導演的程駿年呢?根據程的說法,他做了許多調查,並結合自己家中長輩在改革開放期間創業的親身經歷,撰寫了大量《繁花》劇本,也創作了故事的商戰主線及人物。

在程駿年口中筆下,現在掛名編劇的秦雯,到第七集就把故事寫崩了,王家衛於是找「一堆江湖上的人試筆試稿,天天有人來,寫完之後進去開會,過一天又來又換一個」。試了一輪,王家衛終於留意到身邊的「生活助理」程駿年,就放手給他試試,限期五天。五天後,這位「生活助理」交出亮眼的劇本,為《繁花》加入「傳奇」元素。從此,程駿年就成了主創人員,可職銜不變,依然是王家衛的「生活助理」,月薪3000。

程駿年寫的劇本被交到知名編劇秦雯手中,這邊加一段,那邊改幾句,最後就變成她獨佔編劇署名的作品。《繁花》播映後,收視口碑俱佳,秦雯還得了最佳編劇大獎,名成利就。程駿年呢?片尾字幕顯示他僅是不起眼的「前期責任編輯」。在他公開的錄音裏,劇組的張姓製片人曾替他抱不平:「三條主線有兩條是你寫的,加個署名怎麼了?」但結果還是被「有力人士」阻擋了。

如果被抄襲幾場戲的A小姐也抑鬱,那麼寫了大量劇本而仍舊無名無份的程駿年,其心理陰影之大,應該不難想像吧?善解人意的王家衛非但沒安撫他,還要說:「就幾千塊錢,又幹助理,又能寫劇本,多划算啊。」結果程駿年在劇集未拍完前,就離開了劇組。到《繁花》開播,他像A小姐那樣,看見自己的心血被冠上別人的名字,終於忍無可忍公開「維權」。

以上事情我認為大概是真的。華人電影圈本就充斥數不盡的勞動剝削,故事、劇本或構思被剽竊,非但不是新聞,簡直就是數十年如一日的「行規」。王家衛是影壇例外的好人嗎?對不起,我從未在圈內朋友口中聽說過。我聽過的王家衛軼事,有些很好笑,有些很可悲,有些⋯⋯(下刪500字)都是私人談話內容,我當然不會寫出來,只能說:程駿年描述的王家衛,真的沒讓我驚訝。

程駿年是值得同情的,若是正正經經「維權」,大家都無話可說,但我覺得他現在做多了。王家衛跟朋友私下講八卦,跟他「維權」有什麼關係呢?王家衛等人議論中共的抗疫手段,難道有說錯嗎?程駿年還要像寫劇本一樣,故意在錄音字幕加上括號文字,引導網民做出有利於他的解讀,我覺得未免有點旁門左道。

程駿年在自述慘況的故事中,儘管是一個在王家衛面前低到塵埃裏去的小人物,但看看他的履歷,就知道他不可能出身低層。程是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生,曾在紐約電影學院進修,得電影製作碩士學位,還在法國藍帶西餐學院三藩市分校學了兩年烹飪(所以有資格為大導演做飯),現居新加坡。這樣的背景,你覺得是中国大陸月入3000的一介草民?

我不是不相信程駿年被剝削,但他寫的文字經過很多明顯的修飾,看起來就像一部動人的小說或劇本,令我無法盡信所有細節。至於他以「擠牙膏」方式發布的錄音聲帶,瘋狂揭人陰私,把那些跟「維權」無關的劇組對話公之於世,這些行為所體現的,根本就是中国舉報文化的劣根性。

單純是「維權」的話,很簡單,程駿年只須公開當年跟王家衛、秦雯等人的電郵或微信對話,證明是自己發劇本給他們的,那就夠了。他還可以公開劇本原稿,逐集對照哪些對白、情節出自他的手筆,這樣以證據服人,不是比現在的手法更合情合理嗎?

程先生或許是可憐的人,但我覺得他真不是在「維權」,而是決心進行一場烈火式復仇,以及在現實世界編一個令影圈翻江倒海的劇本,而這一次,全世界都知道「編劇」是誰了。我不是故作中立,但實在沒辦法站在任何人的一邊,只能袖手旁觀吃花生。若要用一句話總結程駿年的故事,我想起《阿飛正傳》張國榮的台詞:「那你有令我開心過嗎?既然這樣,大家一起不要開心好了。」

相關文章:

【東西南北】陳韻文談王家衛(一)
2023-5-30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3731450

【東西南北】陳韻文談王家衛(二)
2023-7-21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6396389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19.xxx.xxx.127
2025-11-12 23:33
[#2328] 馮睎乾十三維度    
689為什麼撐「繁體字」?

沙田官立小學近日允許學生在校內測驗考試使用「簡體字」作答,引發爭議。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在社交平台發文批評學校,指香港政府公文、企業、報刊書籍及證件皆用「繁體字」,反問有「內地背景」的學生「為什麼不努力學繁體字」。他又形容學校「放棄要求,放棄教的責任」是「教不嚴,師之惰」。

梁振英的講法,我當然同意,只想簡單補充兩點。第一,「簡體字」自古以來已經存在,即民間流行的簡寫字,中共在上世紀推出的字體,準確點說,叫「簡化字」;第二,中國自古以來俱無「繁體字」這講法,相對於「簡化字」的,不是「繁體字」,該叫「正體字」才對,這好比refrigerator簡化為fridge,你會稱refrigerator為「繁體英文」嗎?

梁振英「仗義執言」後,有人開始擔心他的健康,因為「其言也善」的前提終究不太吉利,但我覺得是想多了。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大陸中小學近年鼓勵學習書法,表面上是讓學生練習毛筆字,承傳中華文化,但秘而不宣的用意,據聞是推動正體字教育。

十多年來,中国大陸教育部已先後發布多份文件,「指出了書法在國家文教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了新時代書法教育的方向。 」書法分為硬筆及毛筆,各有學習要點。例如其中一份文件是《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有以下一條:「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关规定,硬笔教学应使用规范汉字,毛笔临帖要以经典碑帖为范本。」所謂「经典碑帖」,自然是指正體中文字了。

由此可見,大陸學校近年一直暗推正體字教育。這些文件由上而下層層頒布,當然不是偶然的,說穿了,無非就是為了體現核心領導人的「思想」——習近平曾說:「書法是中華文化瑰寶,包含着很多精氣神的東西,一定要傳承和發揚好。」既然大陸學校也悄悄推動正體字教育,如今有香港學校反而苟且了事、放寬要求,又怎說得過去呢?

梁振英是什麼人,港人應該都心中有數。冬蟲草他可以不懂,但關於中共政策和最高領導人的心意,他一定是專家。他主張學校教「繁體字」,不排除是有心保留香港特色,但我相信也是順應中共的「文教戰略」需要。

奇怪的是,《大公文匯網》卻跟梁振英唱反調,日前刊出一篇署名黎岩的〈簡體字的迷思〉,批評「香港特區範圍內已經出現了繁簡體混用的客觀情況,亦同時存在着繁體字使用無統一標準的混亂情況」、「從未達致真正的『書同文』」,認為「推廣國家規範的標準版本的簡體字或許可成為香港定然的選擇」。

黎岩這講法,我覺得有諷刺習近平之嫌。不知道黎岩或大公文匯編輯可有留意習近平的簽名?習近平寫自己的姓氏,從來不寫「標準版本的簡體字」(即「习」),而是寫正體的「習」(見附圖)。大陸出版社有見及此,有時候也會按照習總書記指明的方向,「繁簡體混用」,例如有本書就叫做「学習实践论」,刻意用「習」而非「习」。因此,中国大陸其實也「從未達致真正的『書同文』」,而用字混亂的原因,正是最高領導人積「習」難除。

大公文匯批評香港用字亂況,似乎是繞個圈子議論習近平,實在居心叵測。這一次,梁振英無疑站對邊了。

相關文章:

中共簡化字的兩大弊病
https://www.patreon.com/posts/92461173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19.xxx.xxx.127
2025-11-10 22:38
[#2327] 馮睎乾十三維度    
引假文獻,為什麼「非誠信問題」?

今天香港學術界爆出論文造假醜聞,但比造假更令人驚訝的,是涉事教授的回應。造假醜聞第一主角是港大社工系博士生白逸銘(Yiming Bai),她以第一作者身分,在學術期刊發表關於香港生育率的論文〈Forty years of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Hong Kong〉,署名者包括港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葉兆輝、港大統計與精算學系副系主任屈錦培、政府統計署統計師及大陸學者等。

論文已通過審查,在期刊正式發表,理應是過了海的神仙。想不到有金睛火眼的讀者發現,論文列出的61項「參考文獻」,居然有多達24篇憑空捏造。最荒誕是其中有一篇假論文,聲稱是葉兆輝寫的,而作者之一的葉教授本人卻視而不見。

實情如何,大家當然心裏有數:那白姓博士生大概想偷個懶,利用AI協助寫論文,卻撞上臭名昭著的「AI幻覺」,結果把一群掛名的學者、教授都拖進泥沼,令人啼笑皆非。葉兆輝教授倒是很快出來「孭鑊」,只是他的說法頗難令人信服。

葉教授一方面坦承,學生用AI而沒檢查內容,自己身為通訊作者,難辭其咎,深表歉意,可另一方面,他老人家卻把「誠信」問題推得乾乾淨淨。葉教授向《香港01》記者表示,論文經兩次審查,內容沒捏造,「唔係integrity(誠信)問題」,並說自己早發表了過百篇論文,「多一篇唔多,少一篇唔少」,沒必要犯險。至於那博士生,葉教授形容她一直表現良好,今次雖然對她失望,但決定給予「second chance」,已要求她修讀一個「如何更好地使用AI」的課程。

葉兆輝願意認錯,是好事——其實斷到咁正,要不認錯也是沒可能的——但否認涉及誠信,就未免避重就輕。先談教授本人,你可以說自己太忙,沒空逐條查證資料,但既然沒驗過,甚至可能沒看過(葉教授連那篇署上自己大名的假論文也沒看見),就該選擇不署名,反正沒有人拿槍逼你簽名。學術界的「誠信」,是否理應包括嚴謹看待自己署名的文章呢?我只能說,就算像我這樣只是在網上寫閒文,也不會把AI 資料照單全收,何況學術論文?

再談那位博士生,她用AI生成假的參考文獻,我實在想不出為什麼不涉誠信。「參考文獻」顧名思義,就是你閱讀過的資料。就算是真實存在的文獻,假如你沒看過,也把它們列進參考文獻,裝作自己參考了,也是誠信有問題——當然,這個情況比較難揭穿,除非有人當面拿「參考文獻」考問作者。但AI虛構的論文,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參考」過的,對不對?聲稱有61項參考文獻,但其中24項子虛烏有,如此大規模作偽,明顯就是誠信問題。

近幾年,葉兆輝到大陸做講座,都帶着白逸銘出席(見附圖),給報紙投稿,也往往跟她聯名發表,看來是關係匪淺的得意門生。但學術造假終究不是小事,葉教授如此理直氣壯包庇、輕描淡寫處理,彷彿現代孔乙己般強辯,「AI造假不能算沒誠信…… AI !學者的事,能算沒誠信麼?」這是否對校譽的第二次傷害呢?

AI無疑非常能幹,但本質上跟渣男沒兩樣,說穿了就是「不負責任」。不管AI淘汰什麼人也好,有一類是決不應該淘汰的——那群簽名孭鑊的「專業人士」。在AI為所欲為的未來世界,人如果還有什麼存在價值,那就是負責坐牢了。

相關文章:

這可能是香港近年最大教育醜聞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6037650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隱瞞了三件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6912462

圖:2024年2月29日,葉兆輝(左5)、白逸銘(左4)訪問「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做了有關香港人口轉變及生育政策的講座。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19.xxx.xxx.127
2025-11-10 00:25
[#2326] 馮睎乾十三維度    
用来做議員得唔得?慳好多。
Lym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94.xxx.xxx.60
2025-11-08 15:03
[#2325] 馮睎乾十三維度    
如何評價小鵬機械人

在猶太人傳說中,有種叫golem的泥人偶,可以利用魔法令它「活起來」。據聞十一世紀詩人兼哲學家、被譽為「猶太柏拉圖」的Solomon Ibn Gabirol,就曾經創造了一個女性golem來做家務、慰寂寥。這樣的傳說,今天已經成真了,而現代的魔法就是科技。

日前「小鵬汽車」展示一隻女性體態機械人 「IRON」,渾身包着仿生合成皮膚,臉部是一個圓形顯示器,乍看有點像日本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裏的莉莉芙。IRON的步姿以catwalk模特兒為藍本,儘管動作略為生硬,但已幾可亂真。

機械人走路的短片發布後,不少網民質疑裏頭藏着真人,就連中国大陸網民也不大相信,指入面有個「截肢人」。翌日,集團董事長何小鵬再發一條未經剪輯、一鏡到底的短片,拉開機械人背後拉鏈,甚至割開一條腿的「皮膚」,展示內部機械構造,以回應網民質疑。

我不覺得這機械人是人扮的。查一下資料,就知道IRON能還原人類步行體態,是因為它的結構正是以人類骨骼肌肉為參考,且有82個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是波士頓動力Atlas機械人的4倍。所謂自由度,簡單來說,就是機械能獨立運動的方式和方向;自由度越多,代表動作越靈活多樣,且越接近自然。

IRON賣點是像人,但這方面早有波蘭初創公司 Clone Robotics 的Protoclone V1。今年2月,Clone Robotics 發布了一款雙足仿生機械人,用3D列印聚合物骨骼模擬人類206塊骨頭,結合逾千條肌纖維(Myofiber)人造肌肉,具備超過200個自由度,能比IRON更流暢地做出人類各種動作,甚至有「仿生出汗」冷卻系統散熱(IRON是用風扇),模仿人體生理調節,令人嘆為觀止。

不過Protoclone V1沒示範步行,網上營銷宣傳也比IRON輸一大截。其實不同公司出產的機械人,都有不同專長及應用。例如Clone Robotics 計劃推出的限量版「Alpha」機械人,不是拿來走catwalk,而是用於家務(如洗衣、煮食)和工業;Tesla的Optimus,則能以時速8公里速度載荷45磅東西。IRON呢?何小鵬說,它可以當導遊、購物助理或接待人員,計劃於2026年開始大規模生產。

換言之,IRON的強項就是做show。預料明年又有一系列宣傳片,拍攝它如何婀娜多姿走路,或柔聲嬌氣扮演車展女郎,為訪客介紹汽車。我覺得小鵬汽車最厲害的地方,跟IRON一樣,是製造話題及流量。第一群質疑IRON是人扮、聲稱藏了「截肢人」在裏頭的大陸網民,也許就是小鵬的公關。首先是鋪天蓋地的質疑,讓全世界討論IRON,然後拍片闢謠,一巴巴打質疑者的臉,又刺激一波流量。整場宣傳帶出的訊息,說穿了,就是「我們的機械人太棒了,精巧到難以置信」。

記得年初在央視春晚不穿褲子表演跳舞的宇樹機械人嗎?這些機械人在春晚爆紅後,的確捲起一股熱潮,日租一度高達1.5萬元人民幣。後來因穩定性不足——網上曾流傳宇樹機械人失控襲擊工程師的影片——新鮮感消退,租賃訂單銳減,日租已跌至 5000 至 8000 元,閒置率高。我相信IRON也是這類「霎眼嬌」。

對於中国機械人這類宣傳片,就算質疑它是真人假扮,也是間接幫助他們營銷。在眾聲喧嘩中,我最欣賞一個德國網民的冷靜分析,簡直一矢中的,現譯成中文如下:

「我得說,這裏最應該保持懷疑態度。中国那些大張旗鼓的科技發布,常常只是中国企業(實際上受国家嚴密控制)使用的一種手段,用來在西方媒體與社交平台上散播一種說法——中国科技早已領先群倫。可惜這類報道在我們這邊,往往被不加批判照單全收。之後,那些事先張揚的產品若無下文,西方也沒人再去追問。可那時候,宣傳效果已達,損害也早已造成。」(注1)

大家不妨看看,明年小鵬IRON能否大量生產?最終又有多大的市場?



1

德國網民評論原文:

Ich würde einmal sagen, hier ist grösste Skepsis angebracht. Grosse technologische Ankündigungen aus China sind ein regelmässig eingesetztes Instrument von chinesischen Firmen (die unter weitgehender staatlicher Kontrolle stehen) um in westlichen Medien und auf Social Media das Narrativ zu verbreiten, China sei technologisch allen weit voraus. Leider werden solche Beiträge dann bei uns auch regelmässig völlig unkritisch übernommen. Folgen dann später die prophezeiten Produkte doch nicht, fragt im Westen keiner mehr nach. Der Propaganda-Schaden ist dann aber schon angerichtet.

相關文章:

張藝謀又一場好戲 ——寧要AI,不要褲子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1349650

圖:小鵬IRON(左);《新世紀福音戰士》莉莉芙(右)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142
2025-11-08 12:55
[#2324] 馮睎乾十三維度    
唯一的反派是制度——《自殺通告》觀後感

前晚在台北看《自殺通告》首映,是我至今最欣賞的一齣周冠威劇情片。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世界,既非導演周冠威生活的香港,也不是拍攝地台灣,但探討的主題是普世性的:制度(尤其是教育制度)跟個人的矛盾與角力。只要當過填鴨教育下的學生,都能感到一種熟悉的痛——角色像鏡子,或多或少反照出今昔的你。

電影的舞台是恩善中學,一所典型的菁英學校。學生競爭激烈,求學只為分數,甚至有人吞服「聰明藥」來換取高分。期末考前七日,神秘人從高處撒下無數張「自殺通告」,控訴學校教育與學生濫藥,並威脅若不正視問題,七日內將自殺。整所學校陷入恐慌,校長(黃秋生飾)與老師(林予晞、黃迪揚等飾)展開調查,日子倒數,真相逐步浮現——在這個考試掛帥的世界,誰能真正逃離制度的牢籠?

《自殺通告》是一齣難拍的電影。難,不只是因為周冠威被香港封殺,連拍攝場地都也找不到;更難在於創作的「自我設限」。首映後,有緣與周冠威及鍾宏傑(本片監製兼編劇)見面聊天,才知道他們原意就是拍一部沒有主角、沒有反派,只有一個場景(校園)的電影。兩人笑說:「我們像是給自己挖了個坑。」我心裏暗想,這不正是「自殺通告」的隱喻嗎?創作,有時候也是一種別開生面的「自殺」。

全片在桃園元智大學取景,雖然場景單一,卻出奇地不覺單調。學校大樓的外觀很特別,中空正方體設計,灰色混凝土牆,像制度的冷、硬,乾淨得令人窒息,有種反烏托邦(dystopian)的超現實感,跟電影主題互相呼應,可謂渾然天成。

幾位年輕台灣演員表現出色,白潤音飾演的ADHD過動兒特別搶鏡。我最喜歡的角色,則是學生會會長(張豐豪飾)。他表面上品學兼優,是個百分百服從既有制度、遵守遊戲規則的聰明人,最後卻選擇挺身而出,奮勇「抗爭」,但反抗的目標不是推翻制度,而是爭取繼續服從制度。這個轉折太妙了,讓人想起某位香港市民的名言:「我的訴求就是上班。」

周冠威說,劇本從2017年開始寫,改了又改,一度想放棄,直到構思出會長這個角色,才重新燃起熱情。只可惜,這個層次豐富的角色戲分太少了。

《自殺通告》這名字聳動,但周冠威拍的其實不是「自殺」,而是「選擇」。當你明知制度「有毒」,會令你活成行屍走肉,你將如何抉擇?有人冷傲地拒絕再玩,有人拚死地力爭上游,有人自我麻醉笑到最後,也有人不肯認命周旋到底……戲裏的主要角色,儘管只有校長師生寥寥數人,卻是眾生縮影,是他,也是你和我。

周冠威借電影提出了一道人生問題,但沒有給你標準答案。他知道,在荒謬的制度面前,不論挑戰還是順從,都是某種形式的荒謬。選擇不一定有對錯,所以片中也沒有歹角;如果非要找一個「反派」問罪不可,那就是殺人不見血的制度。

現實世界裏周冠威面對的,是一個比電影中更可怕的制度。《自殺通告》在香港已送檢三個月,至今仍未過關,放映遙遙無期,審查部門的做法毫無法理可言。猶幸台灣給他開了另一扇門,讓電影能夠順利拍成,在今天(11月7日)正式公映。我喜歡這部電影,希望台灣觀眾也能細味片中的寓意。祝票房大賣!

相關文章:

《時代革命》能感動台灣人嗎?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9228543

《一人婚禮》——發人深省的「童話」
https://www.patreon.com/posts/78344200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84
2025-11-07 21:54
[#2323] 馮睎乾十三維度    
想起楊憲益的六四發言

支聯會及其前正副主席李卓人、何俊仁、鄒幸彤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鄒幸彤申請撤銷公訴書,理由是控方沒有指出支聯會以何種「非法手段」顛覆中共政權,難以答辯。前日,三名国安法指定法官在西九龍裁判法院處理鄒的申請,即日駁回,押後到明年一月底頒判詞。

鄒幸彤質疑控方將任何旨在「結束中共領導」的言論行為都定義為違法、違憲,猶如製造新的「口袋罪」,「無論我哋做乜嘢行為,基本上都可以塞得入呢個指控」,形容檢控基礎「虛無縹緲」。

法官李運騰引述控方陳詞指,支聯會綱領包括「結束一黨專政」,即使沒有明確提及特定的計劃或手段,但「有關字眼的自然和合理效果就是以『結束共產黨領導』為目標,所涉及的行為和手段必然是違反國家的憲法的」。

鄒幸彤也嘗試解釋,「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一個結果和狀態,本身沒有違法,「只有人嘅作為或者不作為可以違反法律」。法官陳仲衡反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結束」是結果,而「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是行為。李運騰則舉例說,假設有人趁「人大」開會放炸彈,「炸死晒政府嘅人,佢咪一個人可以做嘅行為」——咁講算唔算煽動顛覆呢?——鄒反駁稱,這不等於結束中共領導。

看了雙方連串論辯,我的理解是:控方找不到支聯會有何「非法手段」,便索性將一切追求「結束中共領導」的言行都定性為「非法」及「違憲」,而鄒幸彤正是反對這種觀點。三個法官似乎頗認同控方,覺得只要你的目的是「結束中共領導」,那就必然犯法兼違憲。我認為控方這個觀點根本毫無邏輯。

中国憲法第一條的確提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但中国憲法從1982年開始(直至2018年),也白紙黑字規定国家主席、副主席等領導幹部連任不得超過兩屆。請問檢控方及国安法官們,習近平現在是第幾次連任国家主席呢?若主張改變憲法等同「非法」,那他們一定是在嘲諷習近平「非法領導」了。真有趣。

想合法結束一黨專政?修憲就行了。假設有江湖術士跟習近平說:「只要你推動修憲結束一黨專政,不用換器官也能活到150歲。」再設想習近平信了,然後像他2018年那樣修改憲法,不就合法合憲結束一黨專政嗎?除此之外,国安法官又有沒有想過中國文化的偉大傳統有「禪讓」一事呢?

也不必追溯到堯舜那麼遠古,「禪位」在有信史可考的南北朝就屢見不鮮。例如梁敬帝禪位給陳霸先,頒下多封詔書,都由徐陵執筆,其一云:「七百無常期,皇王非一族。昔木德既季,而傳祚於我有梁,天之曆數,允集明哲。式遵前典,廣詢群議,王公卿尹,莫不攸屬,敬從人祇之願,授帝位於爾躬。」春秋晉國史官蔡墨亦有名言:「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見《左傳・昭公三十二年》)習近平既提倡中華文化偉大復興,或許有天一覺醒來,省悟「我在必不成功」,於是自己推動民主政改、讓位於賢,亦非不可能的事。

如果支聯會只是建議習主席或其他領導人「結束一黨專政」,這樣也算「非法」嗎?若然,川普近日跟習近平談到黎智英,特區政府為什麼不發聲明譴責美國干預香港司法呢?

控方認為光是喊「結束一黨專政」就已等同顛覆政權,不禁令我想起1989年「六四屠殺」後一件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當時在北京接受BBC電話訪問,根據他自傳《White Tiger: An Autobiography of Yang Xianyi》(中文大學出版,2002,第291頁)的憶述,訪談內容極具「煽動顛覆」色彩。楊憲益寫道:

I was full of helpless rage and grief. At midday the BBC office rang me up from London and asked me what I thought of the massacre. I was still in a towering rage and through the phone I denounced the people responsible for the crime, calling them fascists. I said that there were a few die-hards in the top échelon of the Party who could not represent the whole Party. I repeated what I had just heard in the morning and I said that these people were worse than the northern warlord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 and worse than the Japanese invaders. Even those earlier fascists had not committed such a heinous crime like this, though this group called themselves Communists.

(我滿心無助的憤怒悲痛。中午時,BBC 倫敦辦公室打電話給我,問我對這場屠殺有什麼看法。我仍舊怒氣沖天,透過電話痛斥犯下這罪行的那些人,稱他們為法西斯分子。我說,黨的最高層有幾個頑固分子,他們無法代表整個黨。我把早上剛聽到的消息說出來,指這些人比民初的北方軍閥更壞,比日本侵略者更壞。即使是那些早期的法西斯分子,也沒有犯下像這樣的滔天大罪,儘管這群人自稱共產主義者。)

夠不夠「煽動顛覆」?楊憲益當年接受BBC訪問,現在已很難找到全文,但在閔福德(John Minford)為《White Tiger》撰寫的前言中,尚能找到一鱗半爪。原來當時楊憲益還透過BBC,對全世界講過一句今日香港官方會認定為「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的話,他說:「We won’t execute these fascists. We just want them to step down. (我們不會處決這些法西斯分子。我們只是要他們下台。)」楊憲益如實吐露的心聲,在國外引起極大回響,那他有沒有被抓去坐牢呢?

沒有。

2009年楊憲益去世後,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及朱鎔基等中共時任和前任領導人,均送花圈或以其他方式悼念他。比起今日香港,當年中国大陸簡直「開明」得難以置信。

相關文章:

常識的勝訴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3929921

姦權不能屈——讀鄒幸彤陳情書
https://www.patreon.com/posts/79906792

香港獄中的劍橋舊生,才是時代最強聲音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0505518

圖/美聯社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84
2025-11-05 23:38
[#2322] 馮睎乾十三維度    
借用已故著名填詞人林振強先生的一句名句:
一個莊嚴的場合或會議只要有江議員出現便會馬上成為一個馬戲團。
Spong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4.xxx.xxx.25
2025-11-05 07:51
[#2321] 馮睎乾十三維度    
碩士論文的「體育精神」

江旻憓昨天以眾星拱月的高姿態,宣布參選香港「立法會」旅遊界「議員」,朋友傳來她的記者會片段,似乎很大陣仗。但我看了大約5秒鐘,覺得還是應該善待自己的眼睛耳朵,就果斷把影片關掉了。江旻憓講了什麼,幸好有盡責的記者報道,我就根據媒體所載談兩句吧。

旅遊業背景空白的江旻憓,表示已申請放棄加拿大護照,又說「以旅客視角看香港,更能發現城市的美好」云云,完全令人莫名其妙。如果「以旅客視角看香港」是一個參選理由,她應該放棄中国香港那本特區護照才對,而不是放棄加國護照。

何況旅遊界是12個容許議員擁有外國居留權的功能界別之一,江旻憓出選旅遊界,根本不必多此一舉「申請放棄加拿大護照」。如果她想藉此表明自己「爱国」,那就更荒謬了。諾獎得主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藝人謝霆鋒也退掉加拿大國籍,被国內同胞盛讚「超有種」。如今江旻憓只說放棄加拿大「護照」,而非加拿大國籍,相比之下,豈非顯得不爱国、虛情假意和「孬種」?

根據加國法律,放棄加拿大護照不等於放棄加拿大國籍。護照只是旅遊證件,即使放棄了,公民身分仍然存在,且可隨時重新申請。要放棄國籍,須通過正式法律程序,向加拿大政府申請並獲批准。成功後,申請人會收到一張「放棄國籍證書(certificate of renunciation)」,從此正式失去加拿大公民身分和相關權利。江旻憓拿到這張證書,才僅僅證明到自己的爱国心不輸於謝霆鋒。

由此可見,宣稱「申請放棄加拿大護照」反而顯示出江旻憓不夠爱国,且首鼠兩端。

另外,江旻憓昨天又說了一句:「體育精神適用於所有界別。」也令我十分好奇。如果體育精神適用於所有界別,那應該也能體現於學術界,不禁讓我想起江旻憓那篇著名的碩士論文〈透過 “佔中事件”反思香港特區選舉制度完善路徑〉(注1)。到底她如何在論文展現「體育精神」呢?

我留意到論文結尾「參考文獻」部分,江旻憓大半引用的參考資料,都是網上搜索的媒體文章,如《香港01》、《多維新聞》、《大公報》等。身為史丹福大學畢業生的江,也許意識到這樣寫論文很有問題,便煞有介事給中国人民大學的論文導師寫了一行字:

「由於本人的特殊情況,沒有太多條件進行線下圖書進行閱讀和整理,因此線上文章引用比較多,請老師見諒,特此說明。」

這句中文唸起來非常彆扭,連中學生也不如,這也算了,更大的問題是:現在寫論文和做學術研究,無論是教授抑或學生,參考線上論文database已是常態,又何需惺惺作態請求老師「見諒」呢?江旻憓想表達的真正意思,恐怕不是要求老師諒解她引用「線上文章」,而是容許她大量引用「線上報章」——這又是「放棄加拿大護照」式的語言偽術。

江旻憓既然還是加拿大人,我就請教一位加拿大的大學教授朋友:「假如有學生在論文這樣寫,要求你見諒,你會怎麼處理?」他答道:「通常報章、雜誌等報導,不能作為學術參考資料。」當然,中国人民大學的教授並不這樣看。所謂體育精神,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普世性的,即尊重遊戲規則,竭盡能力跟別人公平競賽;一種是甜白傻的,永遠笑口噬噬倚仗「特殊情況」,舐盡所有好處後,還要表現出一臉自以為可愛的無辜。


1
https://t.ly/Ffr1n

相關文章:

瀏覽量「世一」的碩士論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9398120

圖片:Yahoo新聞截圖;江旻憓碩士論文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84
2025-11-05 00:14
[#2320] 馮睎乾十三維度    
掛谷集合其實好深: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6%8C%82%E8%B0%B7%E9%9B%86%E5%90%88


數學家我即諗起丘城桐導師、楊振寧是陳微分幾何課的學生、前科大校長朱經武外父陳省身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9%88%E7%9C%81%E8%BA%AB#%E5%90%8E%E4%B8%96%E7%BA%AA%E5%BF%B5

陳省身亦未經歷過操奧數的扭曲、以比賽為主要目標年代。

楊振寧有一首詩:「天衣豈無縫,匠心剪接成,渾然歸一體,廣燧妙絕倫:造化愛幾何,四力纖維能,千古寸心事,歐高黎嘉陳。」

最後修改時間: 2025-11-03 19:07:23
ich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43.xxx.xxx.38
2025-11-03 19:02
[#2319] 馮睎乾十三維度    
中国女數學家王虹的啟示

廣西出生的「90後」數學家王虹,日前獲頒賽勒姆獎(Salem Prize),理由是「在調和分析與幾何測度論領域重大未解問題上,作出卓越貢獻」。具體來說,她的貢獻就是在年初跟Joshua Zahl合作破解了一道百年難題——證明三維空間的「掛谷猜想(Kakeya conjecture)」。

所謂掛谷猜想,源自1917年日本數學家掛谷宗一提出的問題:想像一支平放桌上的鉛筆,你轉動筆尖,要令它指向每個方向,而掃過的桌面面積越小越好,該怎麼辦?直覺的答案,自然是讓筆尖畫一個圓,直徑為鉛筆的長度。但掛谷卻發現一個巧妙滑動鉛筆的方法,令它掃過的面積比圓圈要小得多。

掛谷最初的提問早已有解,但如果把問題轉換到三維空間,即是將一支鉛筆拿在半空中,讓它指向每個方向,那麼能容許它轉動的最小空間體積又是什麼呢?王虹和Joshua Zahl的貢獻,就是為這個問題確立了一個數學極限。看到這裏,你可能會疑惑:一群數學家用上百年時間,絞盡腦汁探索一支筆怎樣最省空間地轉動,如此「離地」的問題究竟有何意義?

對不假外求的數學家來說,體會數學世界之美和奧妙,也許就是最大意義。不過從比較「親民」的角度看,王虹對掛谷猜想的證明也有其實用性:掛谷猜想跟傅立葉變換有緊密關聯,而傅立葉變換是處理訊號、影像、聲音等現代科技的關鍵。證明掛谷猜想的數學,有助了解如何從有限訊息中恢復完整圖像,可提升雷達、醫療影像(如CT scan)和通訊的效率及準確度。

自王虹發表她的證明後,很多人(尤其是在中国)都看好她在2026年將獲得菲爾茲獎(Fields Medal,被喻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至今獲此殊榮的華人,只有丘成桐和陶哲軒,均與中共国無關——前者在英屬香港成長及受教育,然後赴美深造兼入籍美國,後者則在澳洲出生長大,父母是早期移民澳洲的香港人。

然而神州大地人口眾多,北大、清華又雲集了數學競賽考試的天才,這邊一堆「學神」,那邊一群「賽霸」,七十多年來竟無一人能問鼎菲爾茲獎,奇怪嗎?數學天才在一個國家出現的機率,按理應該是跟人口成正比例的,若非文化和教育出了問題,我實在不明白以中国人數之多,怎麼做出突破貢獻的人卻出奇的少。若王虹在明年果真獲獎,對中国來說,可謂破天荒的成就了。

在一樣的環境長大,王虹為什麼會勝過她的同胞數學家呢?好奇之下,我查看一下她的學習歷程及訪談,總算有點頭緒。王虹1991年生於廣西桂林平樂縣沙子鎮,父母都是中學教師,母親教英語,父親教數學。乍看是女承父業,但據一些認識王家的人所說,王虹自幼喜愛鑽研數學,卻被身為數學教師的父親禁止——這令我想起法國數學家Pascal,12歲前也被父親禁止學數——理由是擔心女兒偏科,又認為數學出路窄,將來不好找工作。

幸好這個「禁令」最終沒有限制到王虹的天賦。近年她在學術界打響名堂,家中長輩總算放下心頭大石。也許是父親沒有刻意栽培,王虹的學術氣質,從一開始便與中国教育主流有別。她對着重短期成果的數學競賽毫無興趣,視之為徒耗光陰。她也不喜歡像其他人一樣操練數學習題,嫌「一題一解」太單調,喜歡獨索冥行,享受思考「一題多解」的趣味。在她看來,填鴨式的數學作業不僅浪費時間,既有框架更約束了她對數學的自由探索。

當同學埋首「刷題」時,王虹寧願遊山玩水,或看看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消閒。早慧的王虹曾經跳級,16歲已考高考,分數雖高,卻未夠考入她心儀的北大數學學院,只好先接受北大地球空間科學學院取錄。第二年,她成功轉系,進入了北大數學學院。但在這個號稱「北大四大瘋人院之首」的地方,王虹成績平平,在眾多精英同學中毫不顯眼。

然而她卻流露出一種比滿分成績更可貴的學術特質:同學花幾天解不出難題,就會向老師求解,王虹卻偏有一服韌勁,不屈不撓鑽研整個學期,直到將問題徹悟為止。這份對數學的熱愛,對思考的執着,才是奠定她學術生涯最堅實的基石。可見學術成就的高低,不在於一時的分數或獎牌,而在於對知識的不懈求索和自由探尋。

北大本科學業後,王虹就赴法國深造,取得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及巴黎第十一大學的雙碩士學位,並在2019年於麻省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王虹的職業生涯可謂一帆風順,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後,便在紐約大學擔任副教授,並於今年9月開始成為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IHES)數學終身教授。

了解王虹的背景後,我覺得她跟其他中国「數學大神」的最大不同,就是沒有被人刻意訓練。在中国,自小展現出數學天才的學生,往往被挑選出來接受培訓,然後參加國際數學競賽「為国爭光」。在這個領域成就最高的人,似乎就是有「韋神」之稱的北大助理教授韋東奕。「韋神」跟王虹同齡,前者早被中国網民捧上神枱,但至今並未做出任何驚世研究。反而是少時從未參加競賽、考試成績也不算標青的王虹,卻最有希望拿下菲爾茲獎。

這是否意味着王虹今日有此成就,源於她一直沒受體制的「特別栽培」,從而倖免於主流教育的同化和束縛呢?如果真是這樣,可能要多謝他父親刻意打壓女兒的數學教育了。說起來也是巧合,王虹本人的求學生涯,恰恰讓我想起掛谷猜想中那支轉動的筆——同樣能夠在最小的空間中,自由地尋找到宇宙最多的方向。

相關文章:

中国天才的宿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6533672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84
2025-11-03 18:35
[#2318] 馮睎乾十三維度    
這位台灣的鄭小姐是統戰部選出來當主席的嗎?
天富仔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4.xxx.xxx.21
2025-11-01 10:49
[#2317] 馮睎乾十三維度    


當權、講法律、既得利益者,最喜歡詭辯;常人才講情理、是非。

秦朝消滅六國就係要停止戰爭,眾望所歸。

bigleung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1.xxx.xxx.112
2025-11-01 09:22
[#2316] 馮睎乾十三維度    
記得很多年前公作的部門裡有一個temporary staff。 但這員工卻長年都在位工作,怎麼看都算不上是個臨時工。我就打笑說其實那員工的崗位應叫做"Permanent temporary"。

最後修改時間: 2025-11-01 08:37:12
Lym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94.xxx.xxx.31
2025-11-01 08:36
[#2315] 馮睎乾十三維度    
袁木很誠實,普丁不是獨裁者

國民黨新選主席鄭麗文接受《德國之聲(簡稱:DW)》專訪,跟主持人唇槍舌劍,更指俄羅斯總統普丁「不是獨裁者,他是民主選出來的領袖」,引起網民熱烈討論(見〈專訪鄭麗文:我願和習近平談兩岸和解〉)。為什麼談及普丁呢?原來兩人正探討「台灣會不會變烏克蘭」這問題,主持人認為決定權不在台灣手上,而在習近平手上,就像俄烏戰爭由普丁引發一樣,但鄭麗文卻表示反對。當時二人的對答如下:

//DW:但是普丁的關係...

鄭麗文:這不只是普丁的關係...

DW:歐洲人已經認清了,今天如果一個戰爭要爆發,你面對的是一個獨裁者的話,能夠決定的是這個獨裁者,而不是其他的民主政權。

鄭麗文:普丁並不是獨裁者,他是民主選出來的領袖。

(......)

鄭麗文:俄羅斯已經民主化很多年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完美的民主社會,即便今天美國的民主都非常多的問題有待改革,但他是一個透過民主選票產生的總統,你就不能夠說他是個獨裁者,這樣一個帽子扣上去太不合理,也太不公平。

DW:那回到我的問題,是不是他才能決定說俄烏戰爭是不是要發起?

鄭麗文:當然不是這樣,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國際局勢,當年北約答應了俄羅斯,北約不東擴,可是北約一而再、再而三跳票,一而再、再而三東擴,一直東擴到了俄羅斯的門口,這是今天烏克蘭爆發戰爭最核心的關鍵的理由,這也是今天為什麼戰爭一直延續到今天。如果北約早就放棄,不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話,這個問題都不會發生的。//

看了上述對話,我想到兩個問題:一、普丁是不是獨裁者?二、鄭麗文為什麼要否認普丁是獨裁者?第一個問題,答案好像很理所當然,但在俄烏戰爭爆發前,也不一定要答「是」的。以德國為例,在過去二十多年間,有些德國學者對普京政權的分類,就展示出一種近乎潔癖的嚴格,不肯輕易用「獨裁(Diktatur)」這個詞。他們認為「獨裁」得符合幾個條件,如全面的權力掌控、鋪天蓋地的意識形態宣傳,及毫不掩飾的大規模群眾動員等——也就是說,「獨裁」只屬於希特拉或史太林那種領袖。

那麼普丁政權算什麼呢?德國有學者曾用「缺陷民主(Defekte Demokratie)」一詞,表示俄國還是有民主的,如選舉、結社自由及一點法治,只是全都壞掉了。有人也形容普丁的統治為「指導式民主(Gelenkte Demokratie)」,即由他親自指揮的民主。還有些政治學家以「選舉式威權主義(Elektoraler Autoritarismus)」形容俄國,俄羅斯專家Heinrich Vogel解釋這個詞的定義是:「選舉式威權主義,就是一個反對黨會輸掉選舉的體制(Elektoraler Autoritarismus ist ein System, in dem Oppositionsparteien die Wahlen verlieren)。」 這個說法頗有黑色幽默。

當然,鄭麗文還可參考普丁本人的講法:他形容俄羅斯為「主權民主(суверенная демократия)」,強調俄羅斯民主進程須由俄羅斯人民決定,堅決不受外部勢力干預,目標是推進社會福祉、自由與公平。然而自俄烏戰爭爆發後,普丁的狼子野心及血腥暴行有目共睹,誰還會咬文嚼字細分什麼「獨裁」、「缺陷民主」、「選舉式威權」呢?在血淋淋的兵火面前,這種喋喋不休的學術研討已經沒有意義。不論是否學者,任何正常人都看得出,普丁就是個徹頭徹尾的獨裁者,是「仆街」,是人渣敗類,完。

「民選領袖」就不是獨裁者?也不必扯到希特拉那麼遠,俄國經濟學家Sergei Guriev 近年就常用「spin dictator(帶風向的獨裁者)」形容普丁,意思是:現代獨裁者依靠操縱輿論、審查資訊來維持統治,他們還利用司法制度,繞個圈子來鎮壓異見者,甚至舉行被操控的「選舉」,給自己的統治賦予一種民主假象。這種spin dictatorship,我相信大多數香港人都很清楚是什麼。

民主跟獨裁一樣,形形色色,名詞五花八門。你說普丁是「獨裁者」,固然是主流看法,合情合理。若你硬要把他歸類為「民主領袖」,也總能找到妥妥的術語。問題是:鄭麗文為什麼偏偏要把普丁歸入「民選領袖」類別呢?讓我們回到訪談的脈絡:她正在討論台灣會不會變烏克蘭,而她認為烏克蘭之所以遭受兵劫,責任並不在發動戰爭的普丁。循此邏輯,鄭麗文是否想暗示:一旦中共向台灣動武,責任也不在習近平呢?

細心想想,就知道鄭麗文為普丁辯護的說辭,也可原封不動套用在習近平身上,譬如這樣說:「習近平不是獨裁者,他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會選出來的,這叫做『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国已經民主化很多年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完美的民主社會,即便今天美國的民主都非常多的問題有待改革,但習近平是一個透過民主選票產生的国家主席,你就不能夠說他是個獨裁者,這樣一個帽子扣上去太不合理,也太不公平。」

我不解,《德國之聲》主持人何不追問鄭麗文:「您認為普丁不是獨裁者,那麼習近平又是不是?」讓鄭麗文教育一下台灣人什麼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好嗎?「普丁不是獨裁者」這句話,令我想起周星馳的經典台詞:「袁木很誠實,李鵬是我們最偉大的領袖!」只可惜,現在我已不懂得笑。

附錄

我問DeepSeek「普丁是否獨裁者」,它的答案跟鄭麗文想法接近:「俄罗斯的总统选举是按照俄罗斯宪法和相关法律进行的,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是通过合法、公正的选举程序当选的,这体现了俄罗斯人民的意愿和民主原则。中国一贯主张各国根据自身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尊重俄罗斯人民的选择。中俄两国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支持俄罗斯在其国内事务上的自主决策,包括其选举制度。中国和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相關文章:

龍應台沒有告訴你的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9023045

圖/ 德國之聲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27
2025-11-01 07:46
[#2314] 馮睎乾十三維度    
默書,從此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天水圍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近日宣布,本學年起取消中英文默書,改用遊戲、AI等方法讓學生識字。校長稱,教學策略應該多元化,例如用AI作曲,學生預習後聽歌填詞,比傳統默書有趣,有助加深記憶。網上對此反應不一:有人覺得默書無用,早就應該廢除;有人擔心不用默書,學生更缺乏動力學習寫字。我自己則認為默不默書並非重點,重點是怎麼默。

默書是什麼?傳統來說,就是老師朗讀文字,學生要盡力一字不差地寫下來,事後對照原文,改正錯處。這樣的學習方式可追溯到中世紀,甚至於古羅馬。但最早期的默書並非為了評估,只因為當時未有印刷術,書本難得,學生只好聽先生口授,自己動手筆錄。到了19世紀,西方教育漸漸普及,默書才成了語文教學及評估的標準工具。

以19世紀中葉的法國為例,默書(la dictée)是小學畢業證書的核心評核元素。自1880年起,當局規定默書若有五處錯誤,就判定為不及格。可見當時法國小學畢業的要求甚高,一張「沙紙」在手,已是就業升職的通行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默書也逐漸成為全球普及教育的核心評核方法。

如今百多年過去,儘管有AI工具輔助,但人類所謂「識字」的標準並無改變:中文字要寫得出,洋文要串得對,抄寫、記憶依然是必需的。問題是:傳統默書是否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其實默書的形式,早就不限於「老師朗讀,學生抄寫」這麼死板了。梁銶琚學校使用的「遊戲」學習是什麼,我不太了解,但聽聞英、法等地的新派默書法,行之多年,都比傳統默書更有效——即更能減少學生的聽寫錯誤。

法國有種「協商式默書(la dictée négociée)」,分為三步:第一步,是每個學生單獨聽寫,像傳統默書那樣;第二步,是讓兩三個學生組成小組,共同討論默寫的文章,可以參考字典、課本,重點是討論必須基於理性,組員要提出理由,解釋或辯護自己的串寫,最後達致共識,將默寫內容謄寫在一張紙上,署上每個組員的名字;第三步,是老師在黑板寫出正確答案,解答學生的疑問。這三個步驟都不涉評估,只是學習。完成「協商式默書」翌日,老師可以朗讀同樣的課文,讓學生默書,這次才正式計分。

英國學校則有另一種玩法,叫「聽寫重組(dictogloss)」:老師朗讀文章,學生只需寫下關鍵詞,然後自己重組文字,寫出來的東西不必跟老師所讀一模一樣,能傳達原文的意思就夠了。這種默書方法貌似創新,我覺得只是復古。早在十二世紀,哲學家伯納德(Bernard of Chartres,其名言就是那句「站在巨人肩上」)已要求學生把前一天聽過的課,用自己的語言重組出來,索爾茲伯里的約翰(John of Salisbury)如此形容這個教法:「在他們來說,後一日就是前一日的學生(apud eos praecedentis discipulus sequens dies)。」是不是很像現代的dictogloss?

由此可見,古法不一定沒價值,有時候,新到盡頭就是舊。默書要不要廢除,也許不是最有意義的問題,真正應該思考的是:什麼形式的默書才最有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圖/ 香港01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27
2025-10-30 23:35
[#2313] 馮睎乾十三維度    
仲有「劉丹」
Spong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4.xxx.xxx.13
2025-10-30 19:38
[#2312] 馮睎乾十三維度    
最後的綠葉王

回憶總出賣年齡。「綠葉王」許紹雄離世,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方鍾Sir的「go go go」,而是舅父冬的「大隻講」。四十年前的光影音容,恍惚如昨。

許紹雄不是「國際巨星」,但觀眾都對他依依不捨,好像失去了一個親切的老朋友。這個世界,許多人都想當主角,他卻從來不爭,反而聳聳肩說:「我冇諗過做主角,好辛苦,無謂搵自己笨。」又說:「人生在世,最緊要對得住自己個心,屋企有飯香,身邊有人笑,夜晚瞓到覺,你話係咪?」這幾句懶洋洋的話,正是他一生寫照:不求風光,只要心安。

許紹雄出身廣州西關望族,家世可以寫成一本民國八卦:曾祖是慈禧的重臣,叔公是黃埔軍校創辦人,姑婆是魯迅的伴侶。換了別人,早就把自己吹噓成傳奇,但許紹雄只淡淡地自嘲:「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我又係枯枝又係乞兒,不過枯枝都有枯枝嘅活法。」聽起來像玩笑,其實是他的人生哲學——甘心活出枯枝的人生,才能演好綠葉的角色。

他最有智慧的地方,是「知命」。小時候兩次死裏逃生,一次被滾水燙傷左半身,一次被掉下來的玻璃插臉,留下永不磨滅的疤痕。他自知臉孔「岩巉」(他在訪談中這樣形容自己),註定做不成小生,覺得扮賊也是出路,於是安分守己,專心把小角色演好。結果他演的配角深入民心,像「舅父冬」、「黃啟發」、「方鍾Sir」、「歡喜哥」,代表作比很多主角更多。

儘管許紹雄無意炫耀家世,但那股從容自若的氣度,多少也源於他的文化背景。廣州許家有一位後人說過,當年祖父母帶着慈禧太后賞賜的一雙夜明珠耳環來港,足以買下灣仔日街、月街來收租做生意。許紹雄小時候的「玩具」,就是可以供奉於博物館的宮廷玉如意和香囊。曾經滄海難為水,「Benz雄」之所以不爭,說穿了,就是因為不屑爭。如果他是綠葉,也是最高貴的綠葉。

他走了,世間從此少了一個懂得「不搶戲」的人。不管是否演藝界,很多人一輩子都拼命追逐主角光環,什麼也要爭勝,什麼也要成為核心,結果往往被人鄙視唾棄。但許紹雄永不搶着發光,只是自然散發一種溫暖,反而更讓人懷念。他教曉我們的是:綠葉做到極致,原來比牡丹還美。

願許先生安息,感謝您陪伴香港走過最好的歲月。


相關文章:

戲劇人生終有日閉幕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4808358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3.xxx.xxx.27
2025-10-29 18:57
[#2311] 馮睎乾十三維度    
咁爛既食字真係佢先諗得出。

最後修改時間: 2025-10-28 01:04:43
Lym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93.xxx.xxx.236
2025-10-28 01:04
主旨內容一共有 117 頁,每頁顯示 20 個信息,選擇頁數:  下頁  尾頁
按照傳送日期顯示:由舊至新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由新至舊
最新資訊 - 市場
P&O Hi-Fi Company Limited 2025-11-14

最新資訊 - 市場
天下影音即日起結業清貨 2025-11-14

最新資訊 - 影音
田村製作所宣布旗下音響用變壓器(Audio Transformer)將於今年內停止生產 2025-11-13

最新資訊 - 影音
P&O Hi-Fi Company Limited 榮獲美國發燒音響品牌 Outlaw Audio 港澳地區總代理 2025-11-13

最新資訊 - 影音
PERFECTION 推出全新分離式奈米結晶降噪核心 Amorcrystal Split(for Digital) 2025-11-12

最新資訊 - 影音
Soundgenic Plus 釋出支援 Spotify 無損音質播放的最新韌體 2025-11-11

最新資訊 - 影音
專為細線徑音訊線材設計,Top Wing 推出全新 RCA 插頭「Root RCA Plug」 2025-11-10

最新資訊 - 影音
MAGNETAR UDP900 MKII 至尊旗艦 4K藍光/SACD 宇宙盤 202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