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下頁  尾頁 寄件者 傳送日期 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
[#1946] 馮睎乾十三維度    
Non-Release Release

在「初選47人案」認罪而判囚四年兩個月的毛孟靜、譚文豪、郭家麒和范國威,今天終於刑滿出獄。但理應「重獲自由」的他們,卻沒有自由接受訪問,甚至沒有自由選擇自己的方式離開——凌晨時分,懲教署已安排專車進入監獄接走四人,其間拉下黑色車簾,不讓傳媒拍攝人臉,獄外還有數十警員把守,阻撓通宵守候的記者靠近。這樣的出獄場面,不期然令人想起2022年獲釋的梁天琦。

當然,「梁天琦式出獄」並不始於梁天琦。在中国大陸,早有數不盡的良心犯刑滿出獄後,依然被當局嚴密監控、軟禁、跟蹤、限制離境,像維權律師王全璋、江天勇、高智晟等,彷彿由一個小監獄轉移到另一個大監獄。只是過往大家萬料不到,類似這種赤裸裸侵犯人權的事,也有一天會坦蕩蕩讓世人看見在香港發生。

著名中國法律專家、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Alan Cohen)——馬英九和陳弘毅都曾是他的學生——針對中共這類齷齪手段,發明了一個貌似自相矛盾的詞,叫「Non-Release Release」(直譯是「非釋放的釋放」)。我查不到正式的中譯,不妨譯作「釋而不放」。所謂「釋而不放」,表示中国的人權運動家和律師在刑滿釋放後,只是名義上「自由」,實際上仍處於拘留狀態,例如遭受軟禁,或被強制遣返原籍地而不准離開等。

例如在2015年「709維權律師大抓捕」中判囚四年六個月的王全璋,雖於2020年出獄,但其後他一家人仍受監視,住家安裝攝影機,外出有人跟蹤,辦護照與出境均被拒絕,甚至連小兒子亦受株連,多次被禁止入學和出境,理由竟是「危害国家安全」。另一例子是高智晟,他的經歷更加可怕:2014年出獄後,他持續遭受軟禁;2017年8月失蹤,自今將近八年,依然下落不明。

孔傑榮指出,「Non-Release Release」可追溯到1957、58年「反右運動」的勞動教養,現在則演化成打壓獲釋良心犯的制度,讓政權以一種法律以外的方式,更持久、更有效地令人噤聲,並消滅政治犯的光環。在〈中国「釋而不放」的多種面貌(The Many Faces of “Non-Release Release” in China)〉一文中,孔傑榮正是舉了高智晟作例子:

For example, whatever became of the great, courageous lawyer Gao Zhisheng? While repeatedly subjected to the formal criminal punishment system, his resistance generated periodic bad publicity for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Since his last “release”, however, which forced him back to his native village, he has disappeared. Do people still remember him? Many wrongly assume he has happily been “reformed”.

(例如那位偉大勇敢的律師高智晟,他後來怎樣了?儘管曾多次遭受正式刑事處罰,但他的抗爭卻不時給黨和政府帶來負面輿論。然而自他最近一次「獲釋」,當局把他遣返家鄉後,他就失蹤了。大家還記得他嗎?許多人更誤以為他已經自願「改造」成功。)

以上就是中国大陸數十年來的實況。即使在看似最「文明開放」的胡、溫年代,「Non-Release Release」都沒有任何停止跡象,導致中国許多最可敬的仁人志士,都在長年累月的非正式「拘禁」中,悄沒聲的湮滅於那個「盛世」,被公眾遺忘。今日香港在這方面會不會跟大陸完全接軌?我不想猜,希望不會。祝福已出獄的、尚在獄中的義人平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圖/ 法新社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92
2025-04-29 21:30
[#1945] 馮睎乾十三維度    
區桂芝心地應該不會如此兇殘才對啊?

近日,「中華民國章法學會」跟中共黨政機關手牽手辦活動,名為「2025年第2屆『共讀一本好書』徵文大賽」。北一女的國文老師區桂芝,可能覺得這是個學習中文的好機會,就在LINE群組裏轉發活動資訊,鼓勵學生踴躍參加。結果呢?馬上有人覺得事件不單純,一紙狀告到陸委會,說區桂芝跟中共黨政軍機構合作,涉嫌違反《兩岸條例》第33條之1。陸委會今天表示,已移請教育部查處。

區老師一聽這指控,就直呼「荒謬」、「可笑」。在她眼裏,這活動不就是大家一起讀幾本中文系的書嘛,到底能扯上什麼「統戰」?她還反嘲檢舉的人可能「被害妄想症」發作,甚至懷疑陸委會想搞「文字獄」那一套。

檢舉者是不是想太多,徵文比賽有沒有「統戰」成份,其實不用浪費口水爭論。大家只要稍微「考古」一下上屆是怎麼玩的,保證立刻真相大白。我剛才就手癢去查了一下那個「中華民國章法學會」的官網——「章法學會」這名字一聽就讓人嘴角失守,不知何方高人閒來沒事,竟研究起文章的「章法」,還成立一個「學會」!結果在官網的「歷屆活動成果」那邊,我發現了兩條連結:

2024(第一屆)共讀一本好書:尋訪朱子足跡研學活動(中小學組)活動成果

2024(第一屆)共讀一本好書:尋訪朱子足跡研學活動(大學組)活動成果

點下去一看,抱歉,內容已被刪除,只留下兩句:

Album link has been closed by author
No further access

這就有趣了!既然區桂芝老師大力推薦,那些「共讀好書」的學生,國文成績是不是都像坐火箭一樣往上衝了呢?可惜啊,這麼重要的「活動成果」,主辦單位竟然低調地移除了。不過沒關係,Google找不到,還有牆內的百度。

我在百度一搜「2024(第一屆)共讀一本好書:尋訪朱子足跡研學活動」,果然挖到寶了。這個活動簡直是「成果豐碩」啊!

去年7月8日的《閩北日報》刊登一篇文章〈南平:共讀一本好書 尋訪朱子足跡〉,報道了將近五十名「閩台青年學子」在7月3日參加「尋訪朱子足跡」的「研學夏令營」。其中一位來自台灣的同學林子媛,對記者發表了一段感言:「朱子敬師禮讓我印象深刻,特別是穿着漢服行高揖禮的那一刻,心中有震撼、有感恩,還有一種兩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感動。」

參加一個表面上只是認識宋朝大儒朱熹的夏令營,竟然能讓人體驗到這麼深刻的「兩岸一家親」情懷,實在讓我驚訝。想當年我年輕的時候,也參觀過好幾次古羅馬遺跡,還背了數百行拉丁文史詩,卻從來沒有一秒鐘覺得自己跟羅馬人「血脈相連」,真是慚愧。儘管搞不懂朱熹跟「兩岸同胞血脈相連」之間有什麼玄妙關係,但我知道,這個活動能有這樣的「成果」,說它是「統戰」,應該沒人會反對吧?

還覺得證據不夠力?別擔心,中共黨媒《文匯報》也來為統戰作證。在2022年8月11日,《文匯報》刊登了一篇〈港澳台大學生走朱子之路研習營開營 近300名師生參加〉,裏面還引用了福建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郭寧寧的諄諄教誨:

「郭寧寧倡議閩港澳台青年要發揚中華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精神,擁有家國情懷,做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生力軍,不負韶華,共創美好幸福生活。」

各位,這話說得夠明白了吧?這個「朱子研習營」的「隱藏版課程」,原來就是引導台灣的年輕學子們成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生力軍」。請問,這如果不是「統戰」,那什麼才是「統戰」?

那個「章法學會」雖然很努力想把「活動成果」的痕跡抹去,但百密總有一疏,還是被我找到了一個PDF檔案,檔名就叫做〈共讀一本好書:「尋訪朱子足跡」研學夏令營活動方案〉。這個方案提到,在2024年的六七月有個中国遊學團,專門參觀跟朱熹有關的文化景點,而邀請的對象,正是那些參加了「共讀一本好書」徵文大賽的同學。

根據這個方案,參與同學的「往返交通旅費和研學期間食宿、交通、保險、門票及活動相關費用」,全部由徵文大賽的主辦單位支付。這麼慷慨大方,背後沒有一點「政治考量」,你信嗎?檔案在這裏,歡迎大家看看:https://t.ly/1bCV8

關於「徵文大賽」的本質,大家應該都心裏有數了吧?這個掛着「共讀一本好書」羊頭的徵文比賽,骨子裏根本就是「統戰夏令營」的招生管道。它的「活動成果」早就被中共媒體昭告天下了,真不知道區桂芝老師是真傻還是裝睡?她還說:「現在動不動就要套上統戰,為何如此心虛?害怕被統戰?如果台灣價值很偉大,那我們藉着這種交流活動不是可以反統戰回去?」

老師啊,您這話就說得太「兇殘」了!首先,這個以讀書為名的徵文比賽,可不是讓學生愛讀什麼就讀什麼,人家可是開了一張「精選書單」,總共十二本書,兩本是古典文學(《山海經》和《鏡花緣》),剩下九本都是中国大陸出版的書籍,只有一本是台灣人寫的童書。這哪裏是「兩岸文化交流」啊?根本就是中共單方面對台灣學生進行的文化輸出。在這種不對等的「交流」規則下,你要怎麼「反統戰」?難不成要學生們在研習營高喊「中華民國萬歲」?

更何況,參加夏令營的學生可是身在中国境內,「反統戰」這句話聽起來,怎麼有點像是要「顛覆国家政權」呢?這不禁讓我想到,賴清德前陣子說「反獨裁應該去天安門」之後,被柯文哲的夫人陳佩琪質疑,「(賴的)心地應該不會如此兇殘才對啊?」照着陳佩琪的邏輯,區老師鼓勵台灣學生去參加中共的「統戰活動」,然後再叫他們「反統戰」,這心地豈不是要「兇殘」好幾倍?

可能很多台灣人還不知道,現在的香港學生不管願不願意,都被教育局要求參加中国交流團。2月底有個參加交流團的香港男學生,就不幸在杭州魂斷異鄉,事後教育局和學校以「尊重家屬意願」為由,拒絕公開死因,並堅稱學生之死跟交流團無關(詳情參閱下面連結的文章)。台灣的教師或家長若要鼓勵年輕人跑到對岸接受統戰,沒問題的,但請先衡量一下風險,也請積一點陰德,勿煽動他們去「反統戰」就好。

相關文章:

不能說的秘密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3866056

何以鴉雀無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4185838

圖/ NOWnews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92
2025-04-29 00:28
[#1944] 馮睎乾十三維度    
只要有傻仔,自然大把生基(機)!

最後修改時間: 2025-04-28 06:45:23
lym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94.xxx.xxx.70
2025-04-28 06:44
[#1943] 馮睎乾十三維度    
薯仔種生基

香港某著名「神婆」近日捲入詐騙風波,事涉「宗教」問題,我當然無意評論。但看八卦新聞時,發現該神婆多年來致力推銷「薯仔種生基」,還在臉書自撰廣告文,聲稱有客戶靠「薯仔種生基」賺得億萬家財,事業家庭兩得意,則令我大感好奇——「薯仔(即馬鈴薯)」與「種生基」大纜都扯唔埋,點樣溝埋做瀨尿牛丸呢?

「種生基」全賴陳振聰發揚光大,在香港可謂家傳戶曉。2009年龔如心遺產案更變成「風水官司」:代表陳振聰的資深大律師陳景生與另一方的「專家證人」司徒法正,破天荒在法庭上為「種生基」的源流爭辯。以我所見,中、港、台風水師(包括司徒法正)每次談到「種生基」起源,例必徵引近人陳英略的《鬼谷子無字天書》。此書絕版多年,「專家」皆秘而不宣,視為枕中鴻寶,反正沒多少人看過,自然也無人質疑。

碰巧我就有這本《鬼谷子無字天書》,三十多年前花二十元港幣買的。可惜當年「慧根」不夠,非但沒想過利用書中秘法大撈一筆,看完還覺得「好流」、「吹水唔抹嘴」,隨手丟在倉底。所謂「種生基」,簡言之,即擇一風水寶地,取自身的頭髮、指甲,以及寫有姓名和生辰八字的紙條,一併納入瓦罐,葬於穴中,靠風水地的「靈氣」增強墓主運勢。

江湖術士通常告訴你,這套法術源遠流長,中國人自古以來都「種生基」。例如司徒法正在庭上引述《新唐書》,指唐朝宰相姚崇的曾孫也「自作壽藏」(「壽藏」即在生時自造的墓穴,「壽」字取其吉祥意,並非說該墓可以添壽)。其實這是混淆視聽。古人的確會在活着時為自己建墓,稱為「壽藏」(又叫「虛壙」、「壽穴」、「壽域」、「吉墓」等),但這與「種生基」無關。「壽藏」的記載,不始於唐,早在《後漢書.趙岐傳》已經有了。

據《後漢書》載,趙岐活到九十多歲,「自為壽藏」,但他沒有把頭髮、指甲埋在墓中吸收靈氣,以求增福添壽,只是「圖季札、子產、晏嬰、叔向四像居賓位,又自畫其像居主位,皆為贊頌」,即是自己修建墓穴,畫了季札、子產、晏嬰、叔向四人的像,置於賓位,又把自畫像置於主位,並寫上讚頌文字。擺設這些畫像,當然不是「風水陣」,只是趙岐對古代賢臣表達敬意的舉動而已。

去年初我在Patreon已詳細考證「種生基」源流,注釋了陳英略《鬼谷子無字天書》說法的來歷,並補充許多在網上搜不到的資料,有興趣的讀者可參看文末連結的文章,看完就知道內裏乾坤,在此恕不贅述。

至於「薯仔生基」,據「神婆」所說,「是在歐洲流傳了幾百年歷史的魔法」,目前只有她懂。由於我不知道何謂「薯仔生基」,自然無從評論,但神婆的話聽起來有點費解:西方根本沒有風水學,如何「種生基」?既然此法「在歐洲流傳了幾百年」,為什麼現在只有她一個人(還要是一個華人)懂呢?

我對西洋魔法向來頗感興趣,但中世紀以來的魔法書,包括《大阿爾伯特(Grand Albert)》和《小阿爾伯特(Petit Albert)》這些真正在歐洲流傳幾百年的魔法經典,都沒提過什麼「薯仔magic」。反而在今天網絡,則很易搜到外國神婆教你用薯仔催運的「巫術」,就連TikTok也有一堆「Potato Witchcraft」影片,完全免費。

以我所知,唯一在西方真正流行過的「薯仔魔法」,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薯仔療風濕」。當時民間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將一顆偷來的、未煮熟的薯仔放在口袋,就可以治療風濕——但為什麼一定要偷來的薯仔才行,至今仍是個謎。

這「魔法」在西方廣為人知,習之者眾,就連經典小說《尤利西斯》的主角Leopold Bloom也以薯仔為護身符。但無論喬伊斯的意識流如何恣肆橫溢,恐怕也想像不出「薯仔種生基」這個新詞吧?

相關文章:

【觀頤集】種生基的真相(上)
https://www.patreon.com/posts/guan-yi-ji-zhong-96488024

【觀頤集】種生基的真相(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guan-yi-ji-zhong-96551814

補記

昨天忘了揭曉〈騎士與無賴〉謎題的答案。文中三道問題都出自Raymond Smullyan的《What Is The Name of This Book?》,詳細解釋可參考該書。

(1)乙是無賴,丙是騎士。

(2)甲和乙都是騎士。

(3)「要麼我是個無賴,要麼二加二等於五」,無論騎士或無賴都不可能這樣說的,所以你的結論是:出謎題的人不是騎士。

圖/牛津Pitts River Museum所藏的「薯仔護身符」,1897年由一位Mr Burgess捐贈。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92
2025-04-28 01:17
[#1942] 馮睎乾十三維度    
何晶的多重宇宙

近日,李顯龍夫人、前淡馬錫總裁何晶女士在臉書分享新加坡評論平台《Critical Spectator》的一篇文章,作者Michael Petraeus毫不客氣把習近平比喻為「黑幫老大」,引發輿論熱議。儘管她現在已將該文隱藏,但由於何晶身分特殊,不少時事評論均揣測,她如此高調「批習」,彷彿無懼「黑幫老大」報復新加坡,是否掌握什麼有關中南海的機密消息呢?

我最初也這樣想。然而看了何晶的臉書幾分鐘後,我忍不住笑了。

許多人相信,何晶貴為新加坡前總理夫人、前淡馬錫總裁,必定謹小慎微,若非深思熟慮穩操勝券,決不會隨便轉載一篇嘲諷習近平、得罪中共的文章。何況那平台《Critical Spectator》的立場還以親PAP(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見稱,難免令公眾幻想,新加坡政府可能是透過何晶表態,宣示自己站在中国的對立面。換作其他國際政界名人,你這樣理解是不錯的,但何晶應該是例外。

何晶女士的臉書堪稱新加坡,不,國際公眾人物臉書中的一大奇觀。我今天下午刷了幾下她的臉書,發現她10分鐘內張貼的文章,數量已經超過我十天發文的總和了。看其臉書分享,你可涉獵到驚人廣泛的題材,以我短短10分鐘瀏覽的帖文為例,何女士分享的內容就包括:外觀似榴槤殼的毒蠅傘、古埃及生育神崇拜、科學家發現兩種腸道菌與多發性硬化症相關、新加坡教育問題、貝多芬聾了之後如何作曲⋯⋯(下省至少十帖)

在社交媒體上,何晶一直毫無保留分享她看過的一切(我甚至懷疑她未看完的也share),發帖頻率之高甚至超越新聞網站——單日數十篇是常態,一周四五百篇亦不足為奇。更令人驚嘆的是,她的臉書內容包羅萬象,從嚴肅的國際新聞、科學新知,到可愛動物影片及搞笑meme圖都有。前一秒還在跟你聊越戰苦況,下一秒已切換到新加坡Ministry of Crab的斯里蘭卡泥蟹美食。沒有她貼不出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許多新加坡人該記憶猶新,2016年何女士在Twitter 曾轉發一張猴子豎中指的照片,有人認為是暗諷李顯龍的妹妹(當時她正為李光耀紀念活動安排而公開指罵李顯龍),引起軒然大波。最後何晶也為了這照片而道歉。2020年,何晶又分享一幅漫畫,諷刺時任美國總統川普雙重標準,對美國和香港的抗議活動有不同反應,由此惹來香港、台灣及新加坡一些網民的批評,而中共黨媒《環球時報》對何晶這帖文則大加讚賞。

由此可見,何晶臉書就是一個奇異的網絡大雜燴,呈現了她認知層面的多元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在裏頭挖掘出他想看到的東西、解讀出符合自己政治傾向的立場。這位七十多歲的退休太太,玩臉書一直非常任性,若說她分享「批習」文章是出於什麼盤算,或基於中南海局勢的秘密變化,我是絕對不信的。所以,我們該如何解讀背後的「玄機」呢?

我認為根本就沒有「玄機」。何晶轉發他人的文章,原因無異於大家平時share一篇文,就是因為「我喜歡,我認同」,如此而已。當然,何晶忽然對習近平不滿,不排除是覺得自己的利益受損——淡馬錫持有長和港口的20%股權,正打算出售。想像一下她九年前張貼猴子豎中指圖的心境,應該不難理解她今天何以一再轉發諷刺「黑幫老大」的文章了。

何晶大概也知道可能要為自己的真性情及「言論自由」付出代價,所以昨天刻意將許冠傑、張國榮合唱的影片置頂,頗有幽默自嘲意味。那首合唱歌,自然就是《沉默是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19.xxx.xxx.69
2025-04-26 23:41
[#1941] 馮睎乾十三維度    
以前有一段典故
———————-陸 士 龍 及 荀 鳴 鶴

晉朝名人陸士龍及荀鳴鶴的故事,二人都是當朝出色的英雄人物,一次在英雄會上,兩人論述
平分秋色,難分軒輊,卻無人能秉公決斷誰人第一

東吳陸遜因破荊州擒關羽,立下大功,吳主孫權封其為華亭侯,封地在嘉興。后其孫陸雲(字
士龍)避亂回到華亭故里,閉門讀書。天下安定后,陸雲北上中原,來到晉國都城洛陽。

一次,陸雲與北方名士荀隱(字鳴鶴)相遇,陸雲自報家門:“雲間陸士龍”,荀隱答曰:“
日下荀鳴鶴”,無意間,兩人用自己的籍貫和姓名形成一副對聯,后被世人傳誦,譽為“名對”。

Spong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4.xxx.xxx.5
2025-04-26 12:40
[#1940] 馮睎乾十三維度    
同左佢開會。估唔估到係邊個?



最後修改時間: 2025-04-26 12:13:58
lym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94.xxx.xxx.57
2025-04-26 12:12
[#1939] 馮睎乾十三維度    
騎士與無賴

現在看新聞,很難評論,卻很易發笑。像這兩天的美國和中国的口水戰,就令太平洋兩岸充滿快活的空氣。

昨天(4月24日)川普對外堅稱,美、中正在談判,「他們今早開了個會。『他們』是誰並不重要,我們稍後或會透露,但他們今早開了會,我們也一直在與中国會談(It doesn't matter who 'they' is. We may reveal it later, but they had meetings this morning, and we've been meeting with China)。」

然而同日下午,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就此事回應,卻冷回一句:「中美雙方並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相關報導都是假消息。」川普隨後反駁,堅稱「早上才有會談」。今天(25日)外交部再次否認,更呼籲美國不要混淆視聽。

到底誰在說謊呢?以前應該很易判斷。但現在世界變了:一方向來撒謊成性,另一方又喜歡信口開河,這次實在勢均力敵,難分真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騎士與無賴(knights and knaves)」的經典謎題呢?

從前有一個島,島上住了兩類人,一類永遠講真話,稱為「騎士」,另一類永遠講大話,稱為「無賴」。有次,甲、乙和丙三個島民都在公園,一位陌生人路過,問甲:「你是騎士還是無賴?」甲回答了,但聲音含糊不清,陌生人沒聽清楚,於是問乙:「甲說了什麼?」乙答道:「甲說他是個無賴。」這時,旁邊的丙馬上說:「別相信乙,他在撒謊!」

現在問你:乙和丙分別是哪類人?

上述問題還有許多變奏。假設甲說:「要麼(Either)我是個無賴,要麼(or)乙是個騎士。」那麼甲和乙又是哪類人?

假設甲說:「要麼我是個無賴,要麼二加二等於五。」這時你又有什麼想法?

(以上三道問題,大家不妨先思考一下,明天我才揭曉答案。)

坦白說,在上述的情景中,要分辨哪個人說真話、哪個人講大話,其實唔難。反觀現實世界,騎士和無賴往往不是那麼容易看得清,因為現實的騎士有時會變無賴,而無賴偶然也會做騎士。不妨回到文章開頭說的新聞。

以我判斷,美國和中国可能同時都在講「真話」。川普曾告訴記者,美、中兩國的工作人員,這個禮拜有進行低階面談及通電話。雙方會面的人可能地位不高,所以川普才含糊其詞,不予披露。但無論是什麼身分的人在溝通,好歹也算是個「meeting」,所謂「距離上市集資又近咗一大步㗎啦」,因此也不能說川普撒謊。

至於中共的說法就更易理解了。外交部聲稱「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聽起來腰骨硬過花崗岩,好像一副對川普嗤之以鼻的樣子。但仔細想想,他們只是說沒有「就關稅問題」談判而已,可不代表跟美國完全沒有溝通,更不代表自己沒有妥協。

碰巧這兩天有大陸媒體放風,指中国對部分美國產的8542集成電路(晶片)免徵關稅,網上還流傳一張內部通告。儘管這消息還未獲官方公開證實,但陸續有中国企業稱已收到昆山海關、中山海關等的電話通知,深圳海關也確認免徵關稅的情況。

希望這是「假消息」吧。若是真的,即表示中国的確「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只可惜未談就跪了。

相關文章:

貓邏輯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7644250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19.xxx.xxx.69
2025-04-26 11:52
[#1938] 馮睎乾十三維度    
我反而覺得這很合理,很正常。當有十幾E人廢掉自己生命精力與時光去侍奉一頭豬,AI的花費實是太微不足道了。
lym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94.xxx.xxx.19
2025-04-24 18:43
[#1937] 馮睎乾十三維度    
講 「Please」不代表有禮貌

日前OpenAI行政總裁Sam Altman表示,大家有禮貌地對ChatGPT說「please」和「thank you」,會讓他額外花費「數千萬美元 (Tens of millions of dollars)」。這個金額是否準確,不得而知,但任何發給AI的訊息,不管多麼無聊瑣碎,的確需要消耗大量電力和水才能生成答案。

據投資銀行高盛調查,你每次向 ChatGPT-4 查詢所消耗的電量,比一般Google搜尋大約多十倍。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一項研究也表明,GPT-4 要產生「you are welcome」這樣的三字回應,也要用掉大約9茶匙的水(用來冷卻AI的伺服器)。單次看起來不多,但幾百萬人天天跟 AI 說「謝謝」,成本肯定會飆起來。禮貌果然是奢侈品。

我平日對AI輸入指令,有時候也會錯手多打一個「please」,但馬上就會刪掉收回,倒不是為了替Sam Altman省錢,而是出於寫作人的職業病,習慣了字斟句酌。我會想:「這個字放在這裏有意義嗎?」如果AI會因為我說「please」 而感受到我的敬意,自然值得多寫一字,但AI是沒有感覺的機器,不是嗎?

何況在人類世界,講「please」也不是理所當然代表禮貌,今天的英美用法亦有分歧。英文的 「please」 是怎樣出現呢?它最早的形式大概是「if it please you」——這裏「please」是今天罕見的虛擬動詞,沒有 「s」,就像 「truth be told」 (坦白說)的 「be」——源自法語 「s'il vous plaît」 (若你高興的話)。

在莎士比亞時代,沒有人像現代那樣講 「please」。莎劇人物若想表達「請」,通常講 「beseech you」、 「I pray you」 、 「prithee」之類,偶爾也說 「please you」,但不會單講 「please」。約翰生博士(Samuel Johnson)在十八世紀出版的權威英語字典,儘管 「please」一條有提及它是「禮貌用語(A word of ceremony)」,意為「屈尊(To condescend)」和「 依從(to comply)」,但那時 「please」是動詞,後面仍要加 「to」。

由此可見,人們當初是要多講幾個字才可表達「請」的,誠意十足,到後來可能為了節省時間,越縮越短, 大概到十九世紀中葉後,就只剩下孤零零一個「please」。

不過早有語言學者指出,「please」也不是百分之百有禮的。有時候它含有諷刺意味,可表達「反對」、「不相信」,或用來喊停某些行動。例如你聽到有人胡說八道時,可以說: 「Please, no one believes that!」 粵語可譯成:「唔該你啦,呢啲搵鬼信咩!」(拜託,這是沒有人信的!)

近年還有些美國人覺得,在提出要求時加上「please」,帶有一種「強迫」或「催促」的意味,彷彿要你非做不可,聽起來更覺唐突。比如說,2023年《大西洋(The Atlantic)》有一篇文章題為「Please如何變得不再有禮(How Please Stopped Being Polite)」,作者於開首說,他在一個管教甚嚴的家庭長大,總是會說thank you,但幾乎從來不用please這個字:

I’d happily ask someone “Could you shut the window?,” but the request “Please shut the window” sounds terribly impatient and terse.
意思是:「我會很樂意跟某人說『你能關上窗戶嗎?』,但『請關上窗戶』這請求,聽起來卻非常不耐煩,也太簡短生硬。」

這個講法讓我想起拉丁文一個字:sis。在早期拉丁文中,sis是 「si vis」 (若你願意的話)的縮寫,傳統英譯順理成章就是 「please」。但近年有學者認為 「sis」 貌似有禮,實際上卻有施壓、催迫的意思,像古羅馬劇作家Plautus筆下一句對白: 「Tace sis, stulta, et mi ausculta.」(請閉嘴,笨蛋,留心聽我說。)不就是今天 「please」的反面用法嗎?

回到跟AI講話的禮儀問題。2024年底有項調查,67%美國受訪者表示自己對AI很友善,12%的人坦承對AI有禮,是擔心將來發生智能叛變,為免秋後算帳,所以預先討好機械人。但如果越來越多人覺得 「please」刺耳,AI會否慢慢也有同感,將來 「Skynet」起義,就率先向這群它認定「偽友善」的人動手呢?

與其考慮要不要討好ChatGPT,倒不如想想如何對腦袋好一點。是時候認真思考:人類應否事無大小依賴AI,平白耗費龐大的能量資源之餘,又令自己更懶於動腦筋?「人類滅亡」有很多種方式,集體腦殘無疑是最有可能的一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19.xxx.xxx.69
2025-04-24 18:29
[#1936] 馮睎乾十三維度    
朱立倫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先別扯政治,讓我們從中文說起。

昨天看到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臉書發文,標題是「當民進黨正變成共產黨的形狀」,當下就覺得哪裏怪怪的,但一時又說不上來。今天看到網友陳君的評論,才瞬間開竅——原來「變成XX的形狀」是帶有性暗示的俚語!

這句話來自台灣網上論壇的某些語境,原意是形容某女性因長期與特定男性發生性行為,導致性器官形狀「被改變」。這種說法後來引申為某人或某事長期受到另一方的影響或控制,最後變得跟對方一樣。但問題來了:如果真要比喻「被共產黨操」,不,操控,那怎麼看也輪不到民進黨吧?所以從語言修辭來看,朱立倫這用法根本錯了。

當然,我理解朱主席的意思,是想批評民進黨打壓在野黨、風格越來越像共產黨。但身為在共產黨治下的香港生活過二十多年的前居民,我可以很誠實也很負責地告訴大家:民進黨的「獨裁」,還真是差中共十萬八千里。

要是民進黨真是「綠共」,那早就把所有批評政府的媒體關了,還會拿《煽動罪》或《顛覆政權罪》來抓人。記者、媒體人、政客、一般民眾,沒一個能倖免。至於藍白兩黨,為免他們取得國會大多數議席,早被DQ(取消參選資格),甚至直接關進獄中。你要是活在「綠共」統治下,4/26還能走上街頭遊行反綠?發夢比較快。

民進黨可以罵,事實上,他們有很多地方值得批評。但你要罵得準、罵得狠,不是亂扣帽子。更何況,朱立倫可不是一般鍵盤鄉民,是國民黨主席,用這種帶有強烈性暗示的語句,既不優雅,也不恰當,更無助於提升國民黨的文化格局。中華文化講究文雅內斂,不是應該要做個榜樣嗎?

試想一下,如果賴清德看到連勝文這幾天去中国,和国台辦主任宋濤親切「交流」,也不顧身分,在臉書寫道「連勝文與宋濤進行人與人的連結」,或來一句「連勝文嬌喘一聲倒在宋濤懷裏」,你作何感想?

孔子說得好:「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顧炎武也說過:「文須有益於天下。」朱主席就算做不到「文以載道」,至少也該講話得體。這樣粗俗失禮、引喻失當的寫法,實在讓人搖頭。我誠摯建議請區桂芝老師出馬,好好幫朱立倫上堂中文課。

相關文章:

曾經有一個林鄭踎喺乞兒面前,但你冇珍惜⋯⋯
2022-5-5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6032799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19.xxx.xxx.69
2025-04-23 00:29
[#1935] 馮睎乾十三維度    
人太喜歡作同埋聽預言。有人說了,要信的就硬生的天天把周遭發生的事配套上去然後說有多靈驗。其實只是人自己把本來瞎扯的預言成真了。
lym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94.xxx.xxx.104
2025-04-22 10:36
[#1934] 馮睎乾十三維度    
時代已抵達《教宗預言》的終章

隨着教宗方濟各去世,《教宗預言》的最後一章相信很快又會成為熱門話題。《教宗預言》原名 “Prophetia Sancti Malachiae Archiepiscopi, de Summis Pontificibus”,意思是「聖馬拉基大主教關於教宗的預言」,據說由12世紀愛爾蘭大主教聖馬拉基(St Malachy,1094-1148)撰寫。

按照主流解讀,預言包含了隱喻112位羅馬教宗的拉丁文短語或句子,從公元1143年當選的策肋定二世(Celestine II)開始,逐一列出之後的教宗,直到「世界末日」為止,既充滿神秘色彩,又引發無數爭議。最刺激的是,如果《教宗預言》為真,現在已差不多是「末日」了,大家有生之年或可見證傳說中的「大審判」,真可謂「躬逢其盛」。

然而《教宗預言》的來歷也不是沒疑問的。聖馬拉基的同代人就沒提過這樣厲害的預言,而在他死後的四個半世紀,世間也似乎沒有人知道此書存在。到1590年教宗選舉期間,預言手稿卻突然橫空出世,在民間秘密流傳;1595年,本篤會修士Arnold Wion把完整的預言抄錄於他的著作《生命樹》(Lignum Vitae)卷二,它才首次出版。

預言靈驗嗎?1590年之前的預言,通常影射教宗的姓名、出身或家族紋章,精準無比,幾乎百發百中;但1590年之後的預言,則越趨隱晦空泛,且時驗時不驗。不少研究者均相信,《教宗預言》根本是1590年前後的偽作,託名聖馬拉基,藉以自高身價,旨在借「預言」影響當時的教宗選舉。我認為這推測十分合理。

不妨舉幾個例子。第一個預言關於策肋定二世,寫 “Ex castro Tiberis”,意謂「來自台伯河的城堡」,完美呼應策肋定二世的出生地——台伯河畔的Città di Castello(卡斯泰洛城),意大利文 “Castello”就是「城堡」。如是者,作者用謎語般的短語代指歷任教宗,一直非常準確(因為根本是先射箭後畫靶),到了1590年後才開始失靈。

1590年後,第一個預言是 “Ex antiquitate Vrbis”,意指「來自古城」,但它完全對不上那時當選的教宗額我略十四世Niccolò Sfondrati。有人推測,作者原意是暗示樞機主教 Girolamo Simoncelli 當選教宗,因為Simoncelli 恰好來自Orvieto,其拉丁語為 “Urbs vetus”,即「古城」。不過Simoncelli 最終敗選,預言並沒有發揮作用。

但壞掉的鐘每天也準兩次,神棍胡說八道亦會偶中,何況含混的句子總有廣闊的詮釋空間,所以這個《教宗預言》好像也蠻準確,玩了幾百年仍未玩爛。例如對應第111位教宗(即尾二的教宗)的隱語是 “Gloria oliuae”,意為「橄欖榮光」,此時在位的本篤十六世,本來跟「橄欖」沒什麼關係,但有人還是能夠挖空心思把它說通——本篤十六世選擇的教宗名號是為了紀念聖本篤,而本篤會恰巧有個支派叫Olivetans,隱含「橄欖」。

“Gloria oliuae”後,《教宗預言》和世界便一同進入倒數了,寫法也大異其趣,由短語變長句,原文如下:​

In persecutione extrema S.R.E. sedebit.

Petrus Romanus, qui pascet oves in multis tribulationibus: quibus transactis civitas septicollis diruetur, & Iudex tremendus iudicabit populum suum. Finis.​

S.R.E. 即 “Sacra Romana Ecclesia”的縮寫(上述應該是它的屬格“Sacrae Romanae Ecclesiae”),代表「神聖羅馬教會」。不論中外,一般媒體報道總把以上兩段二合一,翻譯為:

「羅馬教會遭受最後迫害時,羅馬人伯多祿將坐在宗座,於重重苦難中牧養羊群;待這些終結時,七丘之城將被毀滅,可畏的審判者會審判祂的子民。完。」

基於這個終極預言,繼本篤十六世而擔任教宗的方濟各一直被視為「羅馬人伯多祿(Petrus Romanus)」。很多人為了尋找他跟「羅馬人伯多祿」的關聯而費煞思量,還繞一大個圈去解釋:方濟各選擇的教宗名是紀念聖方濟各,而聖方濟各的父親名為Pietro(即拉丁文Petrus);方濟各儘管在阿根廷出身,但父親是意大利移民,所以跟「羅馬人」也可對上號。​有說服力嗎?

其實只要你細看1595年版《生命樹》原文(可在Google Books搜到,見附圖),就知道坊間流傳的翻譯有誤。在“Gloria oliuae”及 “Petrus Romanus”之間,有一個獨立小段落,對應方濟各這一任教宗,很多人卻認為是不完整句子:

In persecutione extrema S.R.E. sedebit.

直譯是「羅馬教會遭受最後迫害時,將坐着」。但誰「將坐(在宗座)」呢?由於句子好像不太通順,大家便想當然把下段開頭的「羅馬人伯多祿(Petrus Romanus)」接上去。但原文根本是兩段獨立的話,怎可以隨便移花接木呢?

拉丁文句子容許省略主語,也常常省略主語,就算不接上Petrus Romanus也是完整句子,所以上述一句其實可直譯成:「羅馬教會遭受最後迫害時,他將坐在宗座上。」意思依然圓滿。由此可見,「羅馬人伯多祿」其實是在方濟各後才真正登場,而下任教宗將面對「重重苦難(multis tribulationibus)」。

據預言所說,方濟各當教宗的時期,教會正受到「終極迫害」。有嗎?在某個方濟各很想討好的国家,教會的確受到嚴重迫害,對不對?還有一點頗耐人尋味:句中動詞 “sedebit”除了表示「坐」,還有「不作為」的意思,或可翻譯成「懶洋洋坐着」、「懶懶閒」之類。

寫到這裏,我不期然想到五年前,比教宗年紀更大的陳日君,曾為了中、梵主教任命協議、香港主教任命安排等要事,隻身飛到梵帝崗,希望當面向方濟各痛陳利害,但苦等四日,方濟各卻懶懶閒沒有接見。

假作真時真亦假,預言雖屬偽託,但當中或有真象。那麼「羅馬人伯多祿」會不會應運而生呢?不用急,很快就有答案。

相關文章:

陳日君與友弟德
2022-5-22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6326887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19.xxx.xxx.69
2025-04-22 10:05
[#1933] 馮睎乾十三維度    
#1927

斗委会主任,同武裝斗爭上海鼻祖
条毛都比唔上

上海汪寿华1927三次工人武裝奪權,
已稳取勝局,成為上海市臨時管理
委員,有如市長,才26歲。拥有工会
成員八十萬,武裝隊4000人,三千枝


連老蔣都暫避佢駐守市外。杜月笙
約青帮出身的汪飯局,不可一世
的汪到会被打暈,装入麻袋車去
郊區活埋。跟著杜收拾了各工会
頭目搞事人

ch812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45.xxx.xxx.64
2025-04-21 22:44
[#1932] 馮睎乾十三維度    
#1926

過民党指摘别人共諜,不如直言
~你也想吃這口飯?

以前有越賓妓女,竇口被破獲,原來
系左近嘅一楼鳳姐報寸。所謂~[ 你地
D生意仔,一格廁紙寫晒。阿姐我果D,
成本電話部咁L厚,点同我比…]

ch812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45.xxx.xxx.112
2025-04-20 23:25
[#1931] 馮睎乾十三維度    
關於那些穿越時空往返過去未來既劇作,其實都有一個唔係咁多人發現既 bug :

1. 一個現代人穿越到未來,佢點避免自己惹到變種左 N 咁多代既病菌病毒(例如 Covid)而唔會病?

2. 一個現代人穿越到過去,佢點避免自己身上既現代病菌病毒惹到古代人搞死佢地?(如果佢既祖先畀佢惹到瓜左,咁佢係咪應該都一齊瓜?)
Xylitol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19.xxx.xxx.44
2025-04-20 23:03
[#1930] 馮睎乾十三維度    


恐怖分子可能看過錄影帶200次以上。


bigleung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18.xxx.xxx.184
2025-04-20 21:53
[#1929] 馮睎乾十三維度    

最令人心寒的電影,可能是《回到未來》

「什麼電影最令你心寒?」昨天跟朋友見面,偶爾聊起以上問題。有人說《凶兆》,有人說《閃靈》,有人說《驅魔人》,我則答2008年Pascal Laugier導演的法國片《Martyrs》(留意,不是2015年美國翻拍的那齣平庸之作)。但回家後才想到,最令人心寒的電影,也可能是1985年史匹堡監製、羅拔森米健士執導的《回到未來》。

我小時候對這齣電影有難以言喻的情意結,錄影帶看過20次以上,應該是我重看最多的電影。當然,那時候我完全沒有「心寒」之感,只覺得它節奏明快、劇情緊湊、輕鬆惹笑——直到幾年前,無意中看到一條外國人拍製的YouTube影片,從陰謀論角度解釋電影暗藏的「911預言」,講得頭頭是道,才令我對這片子起雞皮疙瘩。

什麼「預言」呢?我姑妄言之,你不妨姑妄聽之。根據YouTube影片所說,《回到未來》布朗博士被恐怖分子襲擊的地方叫雙松商場(Twin Pines Mall),「雙松」被解讀為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的象徵。影片又說,片中男主角Marty穿越時空回到1955年時,不小心撞倒一棵松樹,商場最終更名為「孤松商場」(Lone Pine Mall),是象徵雙子塔倒塌後被單棟的世貿一號大樓取代。

電影裏的時鐘也是破解「預言」的線索。影片尾聲,布朗博士爬上鐘樓,Marty在下面大叫「I have to tell you about the future(我要告訴你關於未來的事)」——Marty要講的「未來」正是關於恐怖分子——鐘樓的時、分針恰巧指向羅馬數字9和11附近的位置,被詮釋為暗藏911日期。布朗博士在片中還展示了兩個秒錶,上面顯示的數字都是「119」。更誇張的是,雙松商場招牌下的電子時鐘,顯示凌晨1:16,若將它倒轉過來看(對應雙子塔倒下),不也像極「911」嗎?

「拯救鐘樓」(Save the Clock Tower)是電影重頭戲。Marty之所以懂得利用「雷劈鐘樓」回到未來,全賴一個婦人派給他的傳單,上面寫着 “Save the Clock Tower” 這句話以及鐘樓遭雷電打中的日期時間。詭異的是,在婦人派傳單後,畫面背景居然出現陰謀論者皆熟悉的「全視之眼」,彷彿某種力量在監督一切。這個細節不管有心抑或無意,都令人不寒而慄。

除了鐘面顯示的時間,「911」圖案在電影結尾又出現一次:Marty成功回到未來後,馬路被高速駛過的時光機劃出兩條長長的火焰軌道,像「11」,然後鏡頭拉遠,畫面左上方有一個「9」字霓虹燈招牌,「911」再度隆重展示於觀眾眼前,這次還是火光熊熊。但我得承認,就算看了超過20次《回到未來》,我也從未發現這些驚人的細節,因為那20多次都是在八九十年代看的,當時我根本沒有911的概念,2001年後反而一次也未看過。

然後時間跳到1989年,《回到未來2》上映,片中居然又有「911預言」。電影講述Marty去到2015年10月,有一幕非常詭異:Marty的父親以倒吊方式出鏡(倒吊的實際原因,是上集飾演Marty父親的Crispin Glover拒演續集,導演只好安排這角色上下倒轉出現,令觀眾難以看清他的面目),全家人在屋內望着電子螢幕,上面又有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但若你從倒吊的父親角度看,就會看見世貿中心像在倒塌的景象!

還有一個令人震驚的「巧合」。《回到未來2》將未來設定在2015年10月,那麼現實世界的2015年10月發生什麼事呢?同樣由羅拔森米健士執導的《命懸一線(The Walk)》上映,故事的主要場景也是世貿中心雙子塔!《回到未來》的導演似乎想提醒大家:那些隱隱穿插在電影的雙子塔和911影像,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某個更高維度的主腦在安排。

網上流傳的《回到未來》「911預言」解讀,大致如此,不管是否穿鑿附會,我都覺得非常有趣。YouTube的「陰謀論」解說影片在此,已發布十年,至今有近500萬瀏覽:



若你問我,是否相信《回到未來》的創作者預先知道911恐襲,於是刻意在電影中留下記號(這是秘學研究者所謂的predictive programming,這個我稍後在Patreon解釋一下),我是不信的。但會不會是創作人的潛意識接收到某類重要訊息,然後無意中通過藝術創作呈現出來呢?這個可能性我反而不會排除。

《回到未來》的創作者也曾接受訪問,披露電影的某些靈感來源。例如2015年,與羅拔森米健士同為《回到未來》系列編劇的Bob Gale就坦白承認,第二集那個喜歡炫富的自戀狂奸角Biff Tannen,原型就是Donald Trump!(八十年代川普在美國已經是名人了)

至於令全球陰謀論愛好者驚嘆不已的「911預言密碼」,創作團隊又有何說法?奇怪的是,無論是導演、編劇或演員,十年來都沒有評論一句,似乎也沒有記者過問。

相關文章:
「光明會」如何影響美國大選(上)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8113159

「光明會」如何影響美國大選(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8178847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58.xxx.xxx.136
2025-04-20 19:33
[#1928] 馮睎乾十三維度    
圖書館不是我們去的。
lym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94.xxx.xxx.48
2025-04-19 10:55
[#1927] 馮睎乾十三維度    
不在香港的「香港圖書館」

今天在羅恩惠《消失的檔案》Facebook專頁,看到她提及某個「香港圖書館」選收了楊光的喪禮悼念場刊《永遠懷念您——光叔》,還在社交平台發文介紹該藏品,以「建構社會、捍衛尊嚴」稱頌楊光這個「六七暴動」推手,着實令人大開眼界。

那個「香港圖書館」叫「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創辦人是沈旭暉。在羅恩惠發文後,歌頌楊光的帖文很快被刪,並以另一篇批評楊光的文章代替,立場轉換非常敏捷,刪帖手法也乾淨利落。全賴《消失的檔案》截圖,我才知道原帖是這樣寫的:

「當我們翻開這本為楊光先生而編印的《永這懷念您——光叔》紀念場刊時,眼前並非只是悼念文集那樣的家屬追思、親友緬懷,而是一段跨越冷戰、殖民、工運與回歸的香港歷史縮影。它不僅見證了一位工運領袖的個人生命軌跡,更道出一段基層香港人如何集體建構社會、捍衛尊嚴的時代篇章⋯⋯」

光是「楊光先生」四字,已感受到作者對這個鬥委會主任的尊敬了,再看他寫「工運領袖」、「一段基層香港人如何集體建構社會、捍衛尊嚴的時代篇章」,簡直跟林鄭月娥英雄所見略同——2015年楊光死後,林鄭也盛讚他「多年來積極參與香港工運,對勞工福利有突出建樹,長期為廣大基層服務」。

羅恩惠看了「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的帖子後,忍不住撰文批評:「在黨媒以外,這個香港圖書館居然將楊光形容為" 建構社會、捍衛尊嚴"。將出賣工友嘅工聯會簡化為"香港勞工運動",無疑是對香港慘痛歷史的侮辱。」關注香港六七暴動史的讀者,不妨到《消失的檔案》細閱全文:

https://t.ly/ZHIfq

我不想探究該圖書館原帖何以為楊光塗脂抹粉,但難以相信這是出於作者的無知。今天辦一個「香港圖書館」,任重道遠,選收什麼書籍、以哪種方式展覽介紹,都有其歷史意義。近幾年,海外越來越多「香港圖書館」成立,原因不難理解:很多最反映香港價值和歷史的書,已不容於今日香港了。當然,楊光悼念場刊不屬此類。

以我所知,最具規模的海外「香港圖書館」,一在台灣,一在加拿大。台灣中央研究院有「香港研究資料庫」,創辦一年多就收集了超過8700件藏品,包括書籍、文宣、刊物等,你可在那裏看到八十年代香港首次直選的宣傳單張,也可見到黎智英主理Giordano時代印製的「鄧小平下台」T裇。

中央研究院香港研究資料庫:

https://www2.ios.sinica.edu.tw/hk_database/index.html

多倫多大學也有一間收藏大量香港書籍的「利銘澤典宬」,英文名是 “Richard Charles Lee Canada-Hong Kong Library”,擁有香港以外最多的香港及加港研究珍藏。館內有大約71,000冊書籍,包括2,500種期刊、1,000卷微縮膠片、7,000份剪報和不斷增加的影音資料:

https://hongkong.library.utoronto.ca/

不禁想起,台灣還有一家「深山裏的香港圖書館」,比較鮮為人知,但我覺得最有趣,它叫「Wo Gwong 禾炚」(炚,讀「光」):

https://www.facebook.com/wo.gwong.sandiaoling

「深山裏的香港圖書館」是禾炚在專頁中的自我簡介。為什麼這樣說呢?禾炚開在台灣三貂嶺車站附近,的確是在山中。從台北坐大約一小時火車,就到三貂嶺站。出站後,你順着荒蕪的鐵軌走大約二十分鐘,跨過基隆河上的老橋,便會抵達一條小村落,由礦工澡堂改造的香港圖書館禾炚就在那裏。

這圖書館在2021年開放,地方不大,最觸目是那個藍白馬賽克瓷磚浴缸,館內的書不多,只有幾百本,都是港人館主阿燊挑選的。早在2019年前,他已到台灣學陶藝,搬入「深山」的初衷,原是為了專心做陶藝創作(所以這圖書館有陶器賣)。但2019年後,他覺得自己還可以為香港多做一點事,便買入大批香港出版的書,創辦了這個遺世獨立的小圖書館。

我上年初曾去過禾炚,一邊在浴缸旁邊翻書,一邊沉浸在香港回憶中,還跟阿燊聊了半個下午,十分難忘。香港人到台灣旅遊,應該甚少考慮三貂嶺,但為了這間「深山裏的香港圖書館」,不妨也去支持一下。但留意禾炚無固定開放時間,要參觀就要先私訊IG或Facebook專頁預約,星期六日通常都開。

聞說英國也快將有另一個「香港圖書館」,開在某個文化名城的市中心,令人期待。以上我介紹的圖書館,應該都歡迎捐贈。若你有些跟香港相關的珍藏,可考慮捐給一家你最認同其理念的圖書館。

相關文章:

林彬遇害五十五周年
2022-8-25
https://www.patreon.com/posts/71013205

中山圖書館,曾經是香港一個奇蹟
2024-8-12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9958699

圖/作者攝於禾炚


亨利二世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68.xxx.xxx.80
2025-04-19 10:44
主旨內容一共有 98 頁,每頁顯示 20 個信息,選擇頁數:  下頁  尾頁
按照傳送日期顯示:由舊至新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由新至舊
最新資訊 - 市場
駿韻音響有限公司Wise Sound Supplies Ltd. 2025-05-01

最新資訊 - 市場
P&O Hi-Fi Company Limited 2025-05-01

最新資訊 - 影音
Sony 宣布旗下「360 Reality Audio」將導入 BandLab App,實現立體音效內容創作 2025-04-30

最新資訊 - 影音
Rogers 宣布推出兩款 75 週年紀念版 LS3/5A 監聽喇叭 2025-04-29

最新資訊 - 影音
Ortofon 宣布推出全新 Concorde 5 系列入門級唱針 2025-04-28

最新資訊 - 影音
final 全新 DX 系列揭幕 革命性動圈頭戴耳機 DX6000 2025-04-28

最新資訊 - 影音
Totaldac 宣布推出可升級款式的 d1-CD CD 轉盤 2025-04-28

最新資訊 - 影音
SIE 發布全新系統更新,為 PS5 新增「音訊聚焦功能」,可強調腳步聲、語音與微小聲音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