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主旨 ﹝請按主旨作出回應﹞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寄件者 傳送日期 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
[#16037] 書房讚嘆區    
1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4-29 20:32:55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107
2015-04-29 20:29
[#16038] 書房讚嘆區    



【陳韻琳專欄】藝術之上還有更高的價值:電影《一個指揮家的抉擇》
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8,&job_id=191806&article_category_id=2052&article_id=111914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4-30 10:21:36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107
2015-04-30 10:21
[#16039] 書房讚嘆區    
今晚講吓Bart Ehrman 兩本書。

第一本
God’s Problem (2008) Bart Ehrman
How the Bible Fails to answer Our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 Why We suffer



本人是數年前看過。作者原是信奉基督教,但由於這個Why We suffer的問題,不能找到合理答案,轉而變作不可知論者agnostic ,將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歷程,寫成這書。

作者這樣想,神是全能,又有大愛,但是我們在地球上身歷耳聞天災人禍、很多悲慘遭遇,作者就問點解會係咁呢?神點解會視若無睹?當然作者本人非常熟悉全部〝標準〞答案喇,他的家人朋友教友亦熱心提供所有支援希望他回歸〝正道〞,但所有種種都不能令他信服,他轉而向聖經研讀深讀,希望得到答案,但始終不能。

作者行文流暢,所引用聖經經文都會列印出來,讀者不用帶埋本聖經去睇,可以專心閱讀,和作者一同思考這信仰問題。個人認為,同不同意作者觀點不重要,閱讀這書有助思考問題,也是不錯的 ^_^ 。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5-02 20:49:52
mbi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58.xxx.xxx.14
2015-05-02 20:47
[#16040] 書房讚嘆區    
第二本

How Jesus Became God – The exaltation of a Jewish Preacher from Galilee (2014) Bart Ehrman



這一本作者新作就剛剛看完,也寫幾句 ^_^。

作者據現在文獻(包括聖經,當時歷史紀錄,Gnostic文獻, Nag Hammadi Library, Dead Sea Scrolls等等),舖排序論Jesus一個在Galilee 的Preacher,為何死後廿年間變了divine神聖,進而被高舉(exaltation) 成為God,再經一二百年間,這Trinity三位一體成為Ortho-Paradoxes(作者認為是充滿茅盾的Orthodox!),以至到了325CE 開了The Council of Nicea,仍不能〝一鎚定音〞,一直延展到今天仍是Ortho-Paradoxes,解决不了爭端。

作者一貫的行文流暢,淺白易明,同樣地閱讀這書有助思考問題,也是不錯的 ^_^ 。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5-02 20:52:57
mbi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58.xxx.xxx.14
2015-05-02 20:50
[#16041] 書房讚嘆區    
ORZ, 感謝Mbi兄無私的分享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107
2015-05-06 14:25
[#16042] 書房讚嘆區    



明報 (2015/04/26)

副刊 |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平凡的監控 勇敢的對抗 ——專訪斯諾登紀錄片導演Laura Poitras

  【明報專訊】 或許每個記者都曾夢想成為Laura Poitras,也或許不。美國記者、紀錄片導演Laura Poitras兩年前依約抵達香港,跟一名一直匿名跟她通訊的人會面,其後數以百萬計的人的一生就此改變——包括Laura自己。神秘人就是斯諾登(Edward Snowden)。


 Laura跟另一記者Glenn Greenwald接過斯諾登手上大量國安大型監控計劃的文件,發布多則每個傳媒人都朝思暮想是自己爆出的頭條新聞,但亦因此,兩人自此可能無法歸美,流散國外。Laura將斯諾登由藏匿到向世界公開露面的過程,以至其後的一些迴響,剪輯成奧斯卡得獎紀錄片《第四公民》(CITIZENFOUR)。即便是稱譽無數,但Laura其實跟斯諾登一樣,走上一條孤寂的不歸路。「記者就是要說出真相。比起斯諾登,我和Glenn所付出的並不算多。」我眼前這名前輩、行家,這樣道。




 監控也許我們並不陌生,但好像從不特別在意。遠在港大馬斐森校長藏有機密的私人電郵被駭以前,我們似乎已經很習慣,久不久就有誰和誰的電郵和私人通訊,在不知明來源下被公諸於世,輿論很少會對當事人寄予同情,也不會追究是誰的大能,和誰的私隱。但身為記者,不應該是這樣的。早在斯諾登向世界披露國家安全局的大型監控前,Laura已切身體會被監控是什麼回事。「911發生後,美國政府第一時間所作的就是監察美國國民的所作所為。政府以『反恐』為名侵犯公民的權利。」Laura說。


 機票上的特殊印記——SSSS


 Laura曾拍攝有關美國入侵伊拉克的紀錄片My Country, My Country,因此觸及美國敏感地帶。她一次出遊發現自己的機票被印上「SSSS」,其後每次出入境都得經過漫長無理的問訊及行李搜查,幾年間竟達數十次。當她發現自己竟成為受自己國家所監控的對象後,便決定拍攝一部以監控為題材的紀錄片。「政府聲稱他們所作的監控是為了反恐。但我並不認為現在這世界比2001年的時候更安全。因為伊拉克戰爭造成政治上的真空,結果醞釀了極端主義,愈來愈多人加入恐怖組織。」Laura又稱,中情局很多時在恐襲發生前已掌握那些策劃的恐怖分子的資訊,卻未能在慘劇發生前阻止他們;但同一時間不斷擴大對平民的監控範圍。當Laura開始拍攝計劃後,接下來的際遇是巧合得可以——國安局前高級情報人員William Binney找上Laura,成為拍攝對象;而2013年Laura開始收到署名Citizenfour寄件人傳來的加密電郵,聲稱自己有大量國安局文件,更表示自己願意跟Laura及Glenn親身見面,請兩人購買飛往香港的機票。此人便是斯諾登。




 在《第四公民》裏,斯諾登看起來很冷靜,藏在被單內輸入密碼,還戲稱它為魔法斗篷,引來大家大笑。但斯諾登所泄露的並不是玩笑。身為國安局前外判技術員的他利用其身分盜取大量國安局文件——當中披露如國安局可輕易取得Google和Yahoo的個人帳戶資料、讓電訊公司交出用戶聯絡人資料及通訊紀錄等驚人消息。對此斯諾登只是凝重的說,他願意犧牲工作、收入及女友,甚至願意坐牢,也得把真相告諸世人,是因為他對美國秘密建造的龐大監視機器摧毁私隱及自由的行為感良心不安。電影亦有讓人揑一把冷汗的時刻——酒店火警鐘響,斯諾登一度心疑是美國特工的把戲,大家忽然緊張不語。Laura持着攝影機,在旁默默記錄﹕「我當時就想,這些都是重要的片段,這些是一件線人告密的大新聞背後的幕後故事。我希望拍攝到事件中的張力及潛在危機。」


 「香港言論自由真的存在嗎?」


 當時斯諾登選擇到香港,是因為相信香港的司法制度和言論自由可讓他獲得一定保障,並打算在法庭上挑戰美國政府。然而8天後,斯諾登的律師告訴他訴訟需時太長,且有被拘留的風險,斯諾登於是計劃離開香港。香港真的如斯諾登所想能保護異議者人權嗎?如果當初斯諾登所選的並非香港,他需倉皇避走嗎?「斯諾登選擇香港,是因為相信香港的法治及言論自由,也不像一些國家會引渡政治犯。」但Laura也反問記者,香港的言論自由真的存在嗎?你所說的,真的完全無顧忌?我的即時反應只是笑而不語。
 作為記者,Laura在斯諾登事件中的角色帶着有趣的雙重性——一方面,她從斯諾登接收這些機密文件,扛起向傳媒披露文件的責任;另一方面,她是冷靜旁觀的鏡頭眼,以影像思考及說話。Laura怎能在如此危急險峻的情境下,同時做好兩方面的工夫?「我在我的影像有表達我是事件的其中一名參與者。對我來說,我的影像就如你的文字,都是表達自己的工具,而在這套紀錄片裏,我是以自己第一身的角度去表現這事件。」她說。


 不是新聞 而是故事




 正正因拍攝者第一身的意識,影片裏我們看見的不是新聞上那個「披露美國國安局大量機密文件」的斯諾登;而是一個神容憔悴的金髮年輕人,在一間酒店房間裏以一己之身對抗強權,有時沉鬱但亦堅定。然後,Laura說出新聞工作者內心的恐懼﹕你所拍攝或書寫的會否只是聒噪的時代雜音?可會留世?談何價值?所以Laura指她說的不是新聞,而是故事﹕「故事的價值在於教導我們如何為人。我所說的不止是一個監控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勇氣的故事——人願意為了正義而挺身而出,並且甘願承擔後果的故事。這種故事不會像新聞般被淘汰,即使在十年後重看仍具其意義。」是的,新聞有多爆,料有多猛,到頭來真正流傳的,不過是一個有關個人的故事。


 與告密者合作的記者也承擔一定風險﹕在美國就有記者曾因寫出告密者提供的消息而被捕;跟Laura拍檔的記者Glenn Greenwald,其伴侶就曾在斯諾登事件發生後在倫敦機場被扣留;而現今Glenn及Laura都無意返回美國居住,分別在柏林和巴西定居。這也是記者需詰問的問題——為了報道事實,你願付出多少代價?「當我在跟斯諾登以電郵聯絡時,我並未想到我可能自此一生也要肩負這樣的重任。但線人面對的危險比我們的大得多,斯諾登很可能將來也不會處於安全狀態。當你見到有人願意冒生命危險說出真相時,我想這就是記者的責任去幫助他。」Laura說。


 民眾善忘 犧牲值得嗎?


 斯諾登最近接受英國喜劇演員John Oliver的清談節目Last Week Tonight訪問,其中John向斯諾登播放攝製隊在紐約所作的訪問——途人竟大多不知道或忘記了斯諾登是誰,有的則一口咬定他泄露了不應公開的政府機密,斯諾登一臉苦笑。當斯諾登以其生命作賭注、希望大家關注政府監控的情况,但似乎民眾仍一貫的嘻哈日常,他的犧牲到底值得嗎?


 Laura也有留意這近期大熱的節目,但她認為即使許多人不覺察斯諾登所作的,但其實亦有切實的變化﹕「以前當有人說你的電話可被政府用來追蹤行蹤,你很可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然而現在大家明白通訊科技是可用作監控的,即使這聽起來難以想像。」


 「網絡供應商可隨時出賣你」


 《1984》的情節早已成為事實,網絡及科技中的監視之眼無處不在。Laura說這為記者的工作帶來嚴峻考驗。她好幾次強調,記者需謹慎小心地保護線人,所以她強烈建議大家尤其記者安裝加密軟件。「Signal是一個免費的手機程式,讓你可發加密的短訊和打出加密的電話。我也建議安裝Tor網絡瀏覽器,當中的搜尋工具是加密的,讓黑客難以知道你所搜尋的事物。」嫌麻煩?別忘了你的網絡供應商可隨時出賣你;而政府機關的電腦可在數秒內破解你的私人密碼。你或許不介意你的資料被瀏覽,但你的家人及朋友的呢?這是一個恐懼無處不在、之所以看似安全的年代,而正正有人為了你我未必珍惜的私隱及自由負上生命代價,個人所作的那怕微小,亦有其重量。


 Laura Poitras攝製的《第四公民》將於5月10日正式在港公映。


 ■答:Laura Poitras
 普立茲得獎記者和紀錄片導演。作品有《第四公民》(CITIZENFOUR)、My Country, My Country及The Oath等。
 她憑CITIZENFOUR奪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問:吳世寧
 入行一年零九個月的記者。
 文__吳世寧
 編輯/馮少榮
 fb﹕ 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5-06 14:27:02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107
2015-05-06 14:26
[#16043] 書房讚嘆區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50508/PDF/b20_screen.pdf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5-08 09:14:41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107
2015-05-08 09:14
[#16044] 書房讚嘆區    




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
作者: 許倬雲
追蹤作者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5/03/25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文化共同體將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最終階段

  中國世襲王朝起源於數千年前的夏代,歷經朝代更迭,夏、商、秦、漢、唐等時期都曾是中國的代名詞。但鮮為人知的是,「契丹」與「桃花石」兩個稱號在西方歷史上,也代表過中國。分分合合的中華世界,竟已說不清最初的源頭來自何處。

  那麼,一個中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從何而來?

  從「共同體」角度出發,許倬雲先生討論的是由不同族群組成的中國何時出現,又何時成為一個難解疑團。而政權、經濟活動、社會組成及文化發展等四項變數,維繫中國為一體而不墜的力量究竟為何?

  不同族群相互融合,造就中國之廣與大。在全球化無可避免的年代,東西方的差異正在逐漸縮小,難以僅用邊界區隔。如何建構一個沒有限制的大同世界,存續發展已有千年之久的「中國模式」,將是未來各國借鏡參考的重要範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許倬雲

  以社會科學理論治史見長,長期關心中國議題的歷史學家。此次從「共同體」議題出發,討論華夏中國的未來所在。

  知名歷史學家,1980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與社會學系榮休校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前後執教於台灣、香港和美國多所大學院校,擅長以社會科學理論及方法治史,專長領域為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

  代表著作包括《求古編》、《西周史》(聯經出版)、《從歷史看人物》(洪建全基金會)、《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英文漢聲)、《現代文明的批判:剖析人類未來的困境》(遠見天下文化)等。

目錄

自序 「中國」共同體的未來與挑戰
第一章 緒論
共同體的出現,從「成核」開始

第二章 新石器時代族群的分合
不同文化體融合出新的歸屬和認同感

第三章 核心的形成:夏、商、周三代的連續發展
「中原」成為穩定的權力中心

第四章 春秋戰國時期「華夷」觀念
中國邊界不在「地理」,而在「文化界定」

第五章 天下帝國:關鍵性的秦漢時代
「文官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效凝聚群體意識

第六章 秦漢時代的擴張
「軟實力」維持政治和文化整體性

第七章 天下國家模式的衰壞
南北朝時期出現族群融合高峰

第八章 隋唐的天下國家
擁有極大包容性和彈性的天下秩序

第九章 宋、遼、金和西夏的時代
華夷之辨加深漢人族群意識

第十章 金、元時代的外族征服
外族政權本質―暴力統治與二元政體

第十一章 明代:專制皇權(上)
天下國家結束,華夏文化崛起

第十二章 明代:專制皇權(下)
在全球化潮流中缺席,錯失發展機會

第十三章 滿清時代:最後一個征服王朝(上)
社會精英與文化活力日漸衰落的皇朝

第十四章 滿清時代:最後一個征服王朝(下)
盛世發展「結束於開始之時」

第十五章 後論:中國共同體的發展(上)
四個變數交互影響,共同體出現強弱盛衰

第十六章 後論:中國共同體的發展(下)
修正雙重迷失,建構人類共有與協作的根本

附錄 《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從體的存在》解說――葛兆光



自序

「中國」共同體的未來與挑戰

  本書的起因,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個問題:

  「『中國人』?『漢人』?『唐人』?『華人』?或者按照外國人稱呼我們的名稱,例如,契丹(Khitan/Cathay)?支那(Sina/China)?桃花石?韃靼?究竟我是誰?」

  「中國究竟是什麼?我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不是一言兩語可以解決的。這整本書,也就不過是在嘗試如何界定「中國」。

  在人類歷史上,中國這個個案確實相當特殊。歐洲有過希臘、羅馬、教廷這幾個大型共同體;中東有過伊斯蘭共同體;南亞也有過印度共同體。但是,中國這個共同體其延續之長久,而且一直有一個相當堅實的核心,在同一個地區繼長增高,其內容卻不斷改變,不斷調適。凡此,都是上述另外幾個共同體,所不能同日而語。

  「中國」這個共同體不是國家,毋寧是個「天下」:沒有邊界,可是有程度不同的歸屬。「中國人」的觀念之內,也有許多差異的族群,直到今天,各省的方言,甚至各地人群的體質,都還有顯著的南北與東西之分。中國的文化內容也很複雜,不像歐洲可以用宗教信仰界定,例如基督教世界,或者像南亞、中東一樣,是某種信仰的世界。中國固然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卻同樣有強大的佛教和道教影響,更不提還有許多地方性的信仰。相對於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體系,中國這個複雜系統沒有一神教的排他性,有多元並存的空間;相對於婆羅門∕印度教體系,這個複雜系統也沒有種姓階級的割裂社會。因為有多元並存的空間,中國體系容易接納外來新因素;也因為沒有階級割裂,容許社會流動,易於進行內在的調適。

  「中國」這觀念,可能的真正維繫力量是在經濟方面。經過長期構建的市場交換網,各地的物資有無相通,也互相依賴。另一方面,中國固然長期以皇權統治,但是從秦漢時代以後,並沒有明確的貴賤階級之分。一般老百姓都是編戶齊民,統治機制中的文官,大致言之,都是憑其知識和能力進入精英階層,這些精英並不能永遠世襲。第三個因素,可能是因為中國的方言複雜,卻有一個以符號視覺做為基礎的文字系統,可以超越語言區隔,做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工具,也做為超越時間的資料媒介。

  以上三個因素,可能使中國的廣土眾民可以互相溝通,誰也不能被排斥在外,「中國人」才有一個共同的歸屬感。相對於其他幾個巨大的共同體,中國人大體上居住在同一地區,只有擴張而沒有遷移。中國內部的人口流動,既使不同人群有混合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共同性經過不斷融合,在總體相上,只有逐漸地變化,而沒有截然不同。這才使「中國」觀念可以長期維持。

  到了近世五百年,蒙古、滿清兩次外族征服,「中國人」之間才有因種族差異而出現的階級,可是在民國建立以後,這種階級差別也就消失了。

  人類現代文明在歐美發軔並且迅速開展,引導全球普遍發生巨大變化,中東與南亞兩個複雜文化體系的幾個古代帝國,或其列國秩序,因之紛紛解體。中國體系,由於上述征服皇朝造成的系統失序,也一時失去自我調適的能量和活力,以致有近兩百年的顛簸蹣跚,不知適從。自從滿清末年維新、民國,以至今日,「中國」逐漸隨著西方模式,自我界定為「主權國家」;又因為歐洲近代國家定義具有強烈的「民族國家」特質,「中國」也不得不遷就世界潮流,界定自己為「多民族」的「主權國家」—一個自我矛盾的名稱。中國內部秩序,至少一個世紀以來,徘徊於「民主V.S.集權」、「個人自由V.S.社會福祉」等種種抉擇當中,一個世紀以來走了不少冤枉路,也犯了許多錯誤。台海兩岸的中國人,以及海外的中國人,還在不斷探索出路,各地有志之士,無不捲入這一極具挑戰性的巨大志業。

  我們必須認知:中國固然在變,時間也在變。在全球化已經不可避免時,世界可能重組為人類共同歸屬的龐大複雜體系,不能永遠停留於列國體制的不絕鬥爭。如果大家要建構一個「天下模式」的世界秩序,中國曾經嘗試數千年的經驗,無論成、敗,得、失,應當都有值得參考之處。

  本書是將上述中國複雜體系,考察其中政權、經濟、社會和文化觀念等四個項目,觀察四個變數共同建構、交互作用,以及不斷適應的動態趨衡。本書書名《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其中「共同體」之名稱,假如用英文表達,應當是Commonwealth,意指在這個共同體之內,人類不僅互相容忍,而且互相支援,共蒙福祉。今天,世界正在全球化,任何共同體都不能避免與其他共同體互動。互動之餘,將來會是如何的結果?我們無法知道。不過,至少我盼望,將來全球人類建構的世界共同體,應當也是一個在互動之中彼此支援,共謀福祉的大組織。

  本書陳述,從新石器文化時代開始,結束於帝制皇朝退出歷史,這漫長的時距,不下於一萬年,乃是概括我們這一個複雜文化共同體演變的過程,一個長達萬年的變化。

  本書題目,得到馮俊文先生提示。構思之時,經由遠距視聽設備,參加王德威教授組織的一項討論會,甚得德威和葛兆光教授的啟沃。附錄即是葛兆光先生的解析。葛教授宏文,提綱揭要,點鐵成金;而且,由於我在撰述時,時有理性與情感,糾纏兩難。葛教授明察,委婉指出作者的掙扎與痛苦。讀到他的解析,光寵篇幅,已屬榮幸,更因知己,衷心感佩。陳珮馨女士,電腦記錄口述,十分辛苦。對於這幾位友人,我謹致感謝之忱。

  今年二度刀圭,三年療治,曼麗照顧護持,備極辛勞,夫婦同命,休戚與共,就不是「謝」字可表了。

序於匹茲堡

內容連載
http://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669451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5-09 15:05:51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107
2015-05-09 15:05
[#16045] 書房讚嘆區    



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紀事
作者: 李仲軒 口述 徐皓峰 整理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01

內容簡介

真實比想象更精彩。清朝滅亡後,民間習武的禁忌被打破,為解救民族危機,孫中山,馮玉祥等政界領袖提倡武風,甚至直接在武術館任職,中華武學呈現出—個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門風光無限,代表著武術實戰的最高水平。

李仲軒先生年輕時,拜入三位形意拳人師門下,後退隱幾十年,未曾受過武術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擾,他所見證的三位大師的生活、功夫造詣,令人窺見—廠原汁原味的中華武學。

李仲軒先牛生于書香門第,被唐維祿悉心培養,後又被尚雲祥、薛顛破例收于門下,三位大師看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質。果然,一個甲子過去,人間經過義一個輪回, 當三位大師的徒弟一輩人盡數凋零的時候,李仲軒憑借他的文化素質,給世人留下廠—三位人師的言行和武學。

收李仲軒為徒,是三位大師早有的深意。老—-代拳師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為很高,卻深陷無法表達之苦,李仲軒能留下文章,是中華武術的一次險勝。

書中有武林事件,老一輩武者的思維意識,更釘區別于西方技擊、為我中華所獨有的訓練體系,武術來源于道家文化,但當今往往練武是練武、道學是道學,武術失去了卜通道學的途徑, 此書則把兩者聯系在一起,道出廠武術的無限進境。

這不單是給武術界看的書,更是一本給普通人看的書,此書有著具體面微的種種細節,滴水映月,反映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



由李仲軒老先生講述、徐皓峰先生整理的文章,令海內外許多武術愛好者稱贊不絕!從其披露的點滴技術細節看,非形意拳嫡傳莫屬,非尚雲祥先生言傳身教不能。平淡之中顯真實,讀後令人頓覺清爽,是近年來有關心意、形意等歷史考證和技術闡述的佳作!

尚雲祥先生的情況,以前雖然陸續有文章介紹,但由于缺乏更具體的技術、生活方面的信息,使作為讀者的我們,始終對尚雲祥先生知之甚少,或僅是感覺神奇。而這種感覺,不僅是對尚先生,對形意拳本身以及其他早期對形意拳有貢獻的歷史人物、形意文化也是如此,而李仲軒老先生的回憶,再現了大量客觀真實的歷史畫面,彌補了許多方面的空白。

李仲軒老先生的確得到了唐維祿、尚雲祥、薛顛先生的真傳,並在中國武術人才斷層與技術斷層的關鍵時刻將之披露,是在兩大斷層中起到了部分鋼筋支撐的作用。文章面世後,得到廣泛好評,尤其是在網絡上,得到不同門派的推崇,其影響波及海外。

李仲軒老先生的文章中有許多內容都再現了當時的武林風俗,對習藝做人很有啟迪。例如︰

一、古人守信

尚先生收徒時為其所立的規矩,真實地反映出前輩們凡事不僅僅考慮到自己,還為其弟子們著想,對人負責,也對這門藝術的傳播負責。這是歷史,李老的做法也是與此一脈相承的——實現了對恩師的承諾!

二、弘揚國術精神

誠然如李存義先生所言“形意拳叫國術,就是保家衛國”,我的恩師亦曾道︰ “心意、形意的真傳正傳,乃是正、大、光、明。”這不僅僅是指技術上,更是指精氣神、膽識、氣魄與抱負!津津樂道于一拳一腳、誰勝誰負者,必與真諦相去甚遠!

三、體現武術工藝層面

武術的內容除去拳譜上的理論和指導時的具體要求,實際上,從深層次上分析,還有一大塊內容,那是難以表達、難以傳播的,但卻是對習武者的成功與否起到關鍵作用的中間內容——筆者喻之為“武術工藝層”,這些內容處于理論與具體要求之間的夾縫中,難以尋求,不易悟到,而李老的文章中卻含有許多,確實難能可貴、價值連城。

四、提供歷史證據

李老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技術、藝術真傳等內容,而且為形意的有關歷史、文化、事件及其人物的,空白,提供了大量的證據。且提醒我們,以今日之理去判斷衡量古人,在歷史研究中是不恰當的。


以前,我們看到民國時期出版的武術書中,常有以口令形式編排的教學內容,使人看後產生懷疑︰那是國術嗎?是內行所為嗎?

李老文中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緣由︰那是國難當頭時,國術界的熱血男兒為早日培養出殺敵之軍而作的努力!

歷史證據表明, 中國抗日部隊確曾以形意門武功訓練士兵,如《最新形意刺槍術》一書,就印成方便攜帶的隨軍小冊,這是歷史上形意拳大規模運用于“保家衛國”實戰中的證據,進而回證了李先生講述的那段歷史真情。

牆倒容易推,天塌最難擎。進入二十一世紀,中華武學已經是青黃不接。技術與學術、文化與歷史均出現嚴重斷層,挖掘搶救刻不容緩,在這一時刻,出來為斷層接續的人,,就是武術界的英雄。

但當李老先生開始傾吐更高層次的形意絕學,令我們了解和分享其中奧妙的時候,卻意外辭世,系列文章戛然而止!不能不令讀者失聲、茫然……

今日,以故事等靈活多樣的形式挖掘、搶救、宣傳武學文化,已形成武術界的新穎文風。由此想到,應該為各位武林前輩書寫傳記,以彌補技術著作不方便寫出的內容,那將是對歷史不同側面的記錄,將是人類文化的一大財富!無論對前人、對後代都是功德無量!

公元二零零六年十月胡剛
于加拿大首府渥太華探微齋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5-09 15:11:24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107
2015-05-09 15:11
[#16046] 書房讚嘆區    



追尋湮沒的武林歷史: 紀念中華武士會百年學術討論會文集
系列名:MOOK
ISBN13:9789866329654
作者:王振良, 李瑞林, 閻伯群主編
裝訂/頁數:平裝/284頁
版次:初版
出版社: 逸文出版
出版日:2012/12/01


中華武士會簡介
百年武士會的下一個百年-劉康毅
追尋湮沒的武林歷史-閻伯群
堅持武術發展的中國道路-呂鳴捷
中華武士會歷史尋繹-閻伯群、李瑞林
中華武士會百年後的再解析-尹樹鵬
康泰爾未曾與中國武林交手-尹樹鵬
為武林先賢樹碑立傳-李瑞林
百年豪情代代相傳-邵義會
無錫形意拳首傳人傅劍秋及其貢獻-錢丹科
中華武士會會員在山西國民師範學校授形意拳藝-王建築
中華武士會與天津淨業國技研究社-于經元
不老的傳說—南京形意百年-余倉林
形意拳家王子翽與北舍興形意拳-王向東、張海濱
遼寧及錦州武術與中華武士會之淵源-呂建華
中華武士會與遼西形意拳之淵源-楊世奎
李劍秋與清華早期武術教學-黃延復
追憶我的曾祖李存義-李 永
形意拳宗師李存義-江新城
傳奇寶刀-韓文書
李存義殉技之訛傳-向愷然撰、林海整理
中華武士會的扛鼎者“李氏三傑”-李洪鐘
縱情書劍 獨馳天馬-閻爾芃
俠農傅劍秋-楊洪友
我的師爺傅劍秋-劉寶和
姜容樵談個人經歷和武術-趙振忠
張占魁弟子錢樹橋-熊守年
我與王伯勳老師的往事-劉國勤
天德王道入拳來-張貴發
喬錦堂及其武術生涯-王振良
李維祥與中華武士會之淵源-李光鵬
說武論醫談球道-張鳳煥
領悟武士會精神 發揚形意拳傳統-趙文龍
關於武學研究的閒言碎語-杜 魚
粗談我對中華武士會的認識-李瑞林

新聞龍捲風part3 一代宗師「東北丁連山」真有其人?八卦掌王之謎


【關鍵時刻2300】當北拳南傳後 撥一下彈10公尺遠的八極拳總統伺衛隊1011206


一代宗師張震演的居然就是當年「天字第一號」劉雲樵!!1021018-6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5-09 15:23:23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02.xxx.xxx.107
2015-05-09 15:22
[#16047] 書房讚嘆區    



【新書上架】《中國與民主》余英時

香港人撐起黃傘,頂著催淚彈,在街頭「公民抗命」了79天,真普選的落實仍遙遙無期;而中國內地先有劉曉波因倡議《零八憲章》入獄,後有艾未未、陳光誠等維權人士被「滅聲」,香港與中國的民主憲政路何去何從?

曾支持台灣太陽花學運、力挺香港「公民抗命」的國學泰斗余英時,雖被列入中國官方出版黑名單,仍無畏無懼,見往知今之荒謬,在本書首度揭示其對香港、台灣與中國民主前途之反思與前瞻,直指「儒家的價值觀,跟西方現代所共同遵守的所謂普世價值是非常相合的,並不是處處相反的。」

「變化對共產黨一黨專政總是不利的,積少成多,所以香港不能放棄,就是這個道理。」──余英時

台灣全民選舉制度日趨成熟,皆因其中國人文傳統未被摧殘;在中英夾縫成長的香港,與困於「一黨專政」的中國,究竟應如何養出「人文土壤」,才可令「真正的民主」茁壯成長?

作者余英時為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中國史教授、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6年11月16日獲頒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他被學界推舉為海內外治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斗。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

《中國與民主》余英時著 陸續上架中

【我思我城】 《中國與民主》何為「公民抗命」?!part 1

余英時:其實佔中不過是公民抗命在香港此時此地的一種具體表現。公民抗命才是這一大運動的靈魂,而且密切聯繫香港的前途。

香港回歸中國已十多年了,《基本法》所承諾的特區行政長官普選至今未能落實。早在2007年,民調顯示支持普選的市民已超過六成,但中共中央對於普選時間表一直在採取拖延策略,以致到目前為止,香港人民仍然不知道:他們要爭取的2017年普選究竟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親共分子和傳媒還不斷放出話題:不與中共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人決不應成為特首。他們已在試提種種方案,怎樣在選舉機制方面進行嚴密的操縱,保證只有完全可靠的親共分子才能成為特首候選者。換句話說,中共對付香港特首普選的另一策略,是將它轉化為變相的一黨專政。正是在這種極端不公平的情況下,香港最近才出現了「公民抗命」、「佔領中環」運動。

中共和香港官方對於這一運動,則採取絕對敵視、仇視的態度。最近兩三個星期以來,官方和親共人士採取了一系列的攻擊,向佔中運動施壓:有人說它將危害香港治安,有人預言它必然破壞金融市場,最後將香港福祉推向懸崖,甚至還有人將它抹黑為「外國勢力與反對派搶奪香港政權」。總之,恐嚇、利誘、誣陷……等等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從這些驚慌失措的表現來看,佔中運動確實打中了他們的政治軟肋,也是可以斷言的。

++++++++++++++++++
公民抗命這個詞是美國著名詩人梭羅(H. D. Thoreau)在1849年鑄造的,用作一篇論文的題目,從此流傳天下。他當時因反對美國與墨西哥的戰爭以及擴大奴隸制度而拒絕納稅,甘願入獄,以表示對政府的反抗。這顯然只是一次個人本位的公民抗命,但它的象徵意義卻受到很多人的重視:公民,無論作為個人或是集體,面對國家或社會嚴重不公平、非正義的情況,而又找不到任何其他辦法改變現狀,則可以對政府進行公開的、和平的抗爭。


梭羅的公民抗命概念之所以在美國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由於它指示了一條不動用暴力而可以使社會不斷改善的道路。最顯著的例子是馬丁.路德.金所領導的「公民人權」運動。他奉「非暴力」為一種宗教原則,堅持黑人必須以和平方式爭取平等的人權。在運動的技術方面,他盡量吸收了甘地「消極抗拒」的手段,在精神上,他也深受甘地的影響,主張抗爭而不為仇恨的情感所吞沒。他的基督教信仰和甘地對全人類一視同仁的關愛,十分接近。但是我必須立即補充一句:甘地的「消極抗拒」運動則是受梭羅公民抗命一文的啟發而發展出來的。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鵝絨革命」和最近幾年中東的「茉莉花革命」,都可以歸入公民抗命的一類,只是名稱不同而已。當前在土耳其和巴西發生的非暴力抗議活動也無疑是不同形式的公民抗命的體現。

(註:作者余英時是歷史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曾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


【我思我城】 《中國與民主》何為「公民抗命」?!part2


余英時:公民抗命在中國近代和現代史上更曾取得重大的成就,1919年的「五四」運動便是其中最輝煌的一個。但中國的公民抗命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五四」的主體不是一般公民而是學生。正如明末大思想家黃宗羲所指出的,學校是主持「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所以他對東漢、宋代太學生的干政都十分同情,竟稱之為「三代遺風」。這當然是由於他自己在少年時期也曾參加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

「五四」以後中國最偉大的一場公民抗命是1989年天安門的民主運動,也同樣是由青年學生領導的,但不幸竟以被屠殺告終。這恰好印證了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的觀察,公民抗命如果引起社會動盪,其責任不在「抗命」的公民,而在那些濫用權力和權威的人。

公民抗命不但不是破壞政治、社會、經濟秩序的激烈行為,而且是以一種最和平、最理性、也最文明的方式促使秩序更合理化的運動。這次在香港倡導公民抗命的學人,如戴、陳、朱三位先生對於這中心概念掌握得十分準確,所以他們才提出「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的響亮口號。


但是,中共和香港官方已開始對公民抗命的觀念進行抹黑了,甚至說和平佔中是「為犯法而犯法」。這種說法或是出於惡意歪曲,或是由於完全無知,二者必居其一。我在百忙中寫此短文,是為了讓香港讀者知道,公民抗命不但有偉大的過去、光輝的現在,而且更有無限的未來。參與公民抗命,是現代人的光榮而神聖的責任。

爭取特首普選,關繫香港所有公民的未來,他們的人權、自由、生命尊嚴等等核心價值,都必須在過了公平普選這一關之後才能有落。在缺乏任何其他有效途徑的情況之下,公民抗命、佔領中環無疑是爭取普選的最重要的手段。

(註:作者余英時是歷史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曾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5-19 09:22:31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3.xxx.xxx.22
2015-05-19 09:21
[#16048] 書房讚嘆區    



獨家專訪:歷史學家余英時追溯中華文明與自由民主-好文推薦
http://www.storm.mg/article/38875

余杰專欄:以人文精神鍛造公民社會讀余英時《人文與民主 .
http://www.storm.mg/article/37580


余英時院士-《人文與民主》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5-19 15:04:17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3.xxx.xxx.22
2015-05-19 15:04
[#16049] 書房讚嘆區    
中國是否超前?西方照常升起?
孫隆基
2015年5月24日 第29卷 20期


中國經濟在全球舉足輕重,中國史領域亦形成「加州學派」,批判西方中心論、視中國為與西方「分流」的有效發展模式。史學家福格森認為,中國超前「大分流」正開始;但西方主導世界的論述仍蓬勃,觀諸歷史,後起挑戰者須提供相應普世價值,否則難以持久。



西理《英格蘭膨脹論》:鼓吹民族主義



瓊姆斯《歐洲奇跡》歐洲於中古晚期與亞洲分道揚鑣



賈克《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將取代西方



王國斌:《轉變中的中國》:東西方發展一度不相伯仲


中國近年經濟成長與國力陡升,在當代意識中造成反響。約從一九九六年開始,中國被看成是與西方「分流」的有效發展模式,甚至可能最終取前者而代之。為什麼是一九九六年?該年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打中國牌」,汲取中國的廉價勞力,至於中國也是一個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已毋庸置疑,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成舉足輕重;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已時過境遷,蓋頂之烏雲煙消雲散。

反映這個時代趨勢的是中國史領域內的「加州學派」。一九九六年,萬志英(Richard von Glahn)發表了《財富之泉:中國從一零零零至一七零零年之貨幣與貨幣政策》,指出西方發現新大陸後,美洲出產的銀有三分之一為中國所吸納。一九九七年,王國斌發表《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他比較西方「起飛」前的英荷比地帶與中國的江南,發現不相伯仲,真正的「分流」始自西方發動煤和蒸汽的能源革命。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在二零零零年發表了《大分流│中國、歐洲,和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認為西方的興起乃幾個因素的僥倖組合:歐洲處於戰國狀態、國家支援資本主義發展與海外擴張、美洲提供的額外資源與生存空間、非洲提供的黑奴勞動力,以及中國對白銀的饑渴—尤其是中國這塊大海綿對美洲白銀的吸納量,使無商品可與中國交換的西方,得以用付現的方式累積龐大商業資本。

在一九九七年,馬克思主義者弗朗克(Andre Gunder Frank)亦曾發表《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指出鴉片戰爭之前的世界經濟中心是中國。他基於左翼立場,譴責西方在近代憑帝國主義行徑取代了一向先進的中國。這無疑仍是「全球資本累積」的舊左翼思維,加州學派與他不同,反映了新的全球化思維的一代:中國代表無限商機,給人明清時代的中國已經是全球經濟的壓艙物之印象。問題在於:這個壓艙角色是否當代中國已經成為美式生活方式的維生系統之歷史回讀?

加州學派直接影響了最具挑撥性的中國崛起論:馬丁•賈克(Martin Jacques)的二零零九年暢銷書《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與西方世界的終結》(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在賈克筆下,中國行將掙脫「民族國家」的緊身衣,恢復自身乃世界之中的信心,被西方暫時壓下去的「天朝」心態將以一種新的形式冒頭,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新朝貢體制將取代歐美以武力與財力為後盾的霸權,這個取代亦會反映在文化與價值觀上。中國目前的西化只是皮相的,最終會露出它的本色,亦即與西方「分流」,乃因其本色乃經數千年歷史塑造而成的本性。中國本色將與西方價值競爭誰將成為「普世價值」。賈克預測甚至在普世價值上,中國亦將取代西方;西方時代將成為歷史名詞。中國至今才從提供廉價勞力轉型至資本輸出國、而全國的高鐵系統等基礎建設才完成,賈克在二零零九年未免危言聳聽。

西方超前的時刻比較多

在當時,賈克的《當中國統治世界》卻激發了伊恩•摩理斯(Ian Morris)於二零一零年在《為何西方目前仍在統治》(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一書中的回應。他認為自己在西方中心論與加州學派兩極之間走出一條第三路線:西方目前之優勢並非先天或長期以來已鎖定,但亦非如加州學派般認為乃偶因僥倖所致,從長遠的角度看,東西方一直在你追我趕,但西方超前的時刻比較多,目前則輪到中國在超趕。毋庸置疑,與摩理斯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西方中心論相較,有更理直氣壯的「西方照常升起論」,只是在中國讀者間少獲介紹而已,因為中國讀者容易陶醉在中國超前論裏頭。

目前中國的崛起主要是挑戰英美民族的世界霸權,而維護這個霸權的論說至少已持續了一個多世紀以上,歷經滄桑,至今方興未艾。英國自十八世紀開始掌控了海洋、繼之以美國在二十世紀的全球霸權,都有它們的辯護士以及預警者。鼓吹英美主義者總是在危機時刻重申自身的霸權。早在一八八三年,英國劍橋大學的近代史講座約翰•西理(John Robert Seeley)即發表了《英格蘭膨脹論》(The Expansion of England),這部一六八八至一八一五年的大英帝國史立時成為暢銷書。這並非孤立現象,蓋當時流行各類超級民族主義,如大日爾曼主義、大斯拉夫主義、大伊斯蘭主義、大阿拉伯主義、大奧斯曼主義、大涂然(突厥)主義、泛非主義,以及大亞洲主義,各自有發言人。日本的德富蘇峰即於甲午戰爭年鼓吹「大日本膨脹論」,明顯地受到《英格蘭膨脹論》的啟發。

《英格蘭膨脹論》並非慶幸英國成為首強,而是強調英國在漫不經心的情形下建立帝國,如繼續掉以輕心,則美俄兩大國將於半個世紀內將歐洲列國都矮化,除非英國組成「更大的不列顛」(Greater Britain):他指的是英聯邦。一八九零年,英國自由黨政客戴克爵士(Sir Charles Dike)發表《更大的不列顛的問題》(Problems of Greater Britain),主張將加拿大和澳洲內附,如英倫本島的屬土焉。當時英國的首席帝國主義者約瑟•張伯倫(Joseph Chamberlain)力主必須與美國爭奪加拿大的親和,認為至關緊要者在保持盎格魯撒克遜種族的偉大獨特性。

英美之間固然存在競賽,更顯著的是英美一家論,其最有名的代言人乃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齡(Rudyard Kipling)。他有鑑於德、日、俄的興起而大英已是夕陽帝國,期待美國接過棒子,以維繫盎格魯撒克遜的世界霸權,正是他提出了「白種人的負擔」的命題。吉卜齡的主張被參與辛亥革命的美國冒險家、孫中山的參謀長荷馬李(Homer Lea)發展成地緣政治學。

敲響英語民族警鐘

荷馬李分別於一九零九、一九一二年發表了《無知的勇氣》(The Valor of Ignorance)與《撒克遜的日子》(The Day of the Saxon)等預警之作。他從當時流行的達爾文主義「適者生存」出發,敲響了英語民族勢危的警鐘:大英帝國環球一周的霸權只有五十萬軍士在防守,卻受到正在興起的德、俄、日的切割,簡直肝腸寸斷。德國的挑戰直指英倫本島、俄國威脅英國在印度與遠東的地位,英國為了在遠東制衡俄國,竟然自殺性地去扶植另一個海權帝國:日本。後者之崛起卻直接殃及美國。進入了現代,美國孤懸海外的優勢已蕩然無存,卻渾然不覺,國防規模仍然是十九世紀初的,然工業革命已把全球打通,日軍數週內即可進犯美國本土,到該時太平洋將整個失陷。荷馬李的地緣政治學不同於麥金德的大陸心臟說,他認為誰宰制了太平洋、誰就將支配全球。

荷馬李預測的英語民族與德、日的衝突以及與俄國的對陣應驗於二十世紀的史實。歷史仍眷顧了英語民族,亦維護了西方的優勢。至戰後,美國的比較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McNeill)發表了《西方的興起》(一九六三),肯定西方的崛起開創了世界史的第三期,即現階段。他後來在一九八二年《逐富競強》(The Pursuit of Power)一書中作出修正,將宋代中國置於世界史第三期之首頁,後面的路仍由西方走下去。西方崛起論於一九八一年被澳洲學者艾力克•瓊姆斯(Eric Jones)接手過去,他仿照當時流行的「日本奇蹟」一詞,發表了《歐洲奇蹟》(The European Miracle)一書,強調歐洲自中古晚期開始與亞洲分道揚鑣,乃近期「大分流論」之濫觴,而前述加州學派有一大半是在反駁歐洲奇蹟論。

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一年東歐與蘇聯集團的瓦解給西方中心論打了一記強心針。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於一九九二年發表了《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預測後冷戰的世界將向西方的價值靠攏—後者終於被證實為普世價值。然而,歷史非但沒有落幕,緊接著的戲碼卻是伊斯蘭世界的暴力性逆反以及中國的崛起,導致撒母耳•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以及上述的加州學派的面世。

英美主義從來就沒有過時。時至今日,一個多世紀前的大日爾曼主義、大斯拉夫主義、大亞洲主義已成歷史陳蹟,僅殘存於巴爾幹或東歐邊緣化的極端民族主義者身上,但英美主義仍是主流保守派的曲目。二零零三至二零零四年,英國最暢銷的歷史學家尼爾•福格森(Niall Ferguson)連續發表了《帝國:大英世界秩序之興亡對全球勢力之教訓》(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與《巨無霸:美利堅帝國的興衰》(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兩書皆英語民族歷史成就之讚歌,並對繼續維持霸權的期望。它們對政治的正確性稍作敷衍、譴責了英美兩帝國一些瑕不掩瑜的「過份的行徑」,但總的來說,是大英帝國將世界帶入了現代、建立了一個以法治和民主為框範的世界秩序;美國則是一個自我否認的帝國(an empire in denial),既挨盡罵名,又不願貫徹帝國主義,例如頻頻出兵中美洲,但在它撤出的地方總需不斷回去收拾爛攤子,它建立殖民地之處卻很上軌道;它在戰後花了六年將日本改造成一個民主國家,還幫助它復興,但這個「王者之師」在推翻了伊拉克獨裁者後卻想盡快撤出。福格森指出:非但不該「打倒美帝」,而是該擔憂美帝式微後恐怖主義與痞子國家橫行無序之將臨。

西方勢力六招殺手鐧

在其二零一一年的《文明:西方勢力的六招殺手鐧》(Civilization: The Six Killer Apps of Western Power)中,福格森指出西方在近代的崛起有賴(一)競爭、(二)科學、(三)私有制、(四)醫藥、(五)消費、(六)工作。是西方人發明了這六招「應用程式」,並非靠剝削全世界或仰賴中國與印度那樣龐大的壓艙物造成優勢。相反地,世界其他地區欲趕上西方,都必須學習該六招「應用程式」。他的第四招「醫藥」是新版的「白種人的負擔」:西方的醫藥改善被殖民者健康、延長他們壽命,卻仍背上「殖民地主義」罵名。他的第六招「工作」其實是指韋伯的新教倫理,並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基督教的流傳已成平行現象。

一方面,福格森似乎回歸到瓊姆斯的《歐洲奇蹟》的樂觀主義上頭,另一方面,他不脫吉卜齡式的「夕陽帝國」哀愁,並敲響荷馬李般的警鐘。他談新教倫理,卻悲歎西歐已淪落為無神論,工作倫理只有美國在維持,此外則傳入了南韓與中國,成為被對手所用的殺手鐧。他尤其擔憂祖國英國將於二十一世紀之末被伊斯蘭化,因為穆斯林移民日眾、繁殖力強,而且信仰堅定,對精神虛無的歐洲人將如催枯折朽。福格森一方面認為文明不能無信仰,另一方面則視伊斯蘭的狂熱為一種威脅、與工作倫理無關。

至福格森二零一三年的《大頹敗》(The Great Degeneration),則集中談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後的美國。阿當•斯密在兩個多世紀前形容依靠田賦、背對國際貿易的中國為「停止的國家」,如今「停止」一詞反適用於歐美:西方的制度已僵化、管制法令多如牛毛、市場機制受肘掣、一方面「大到不允許倒」的財團禍國殃民不受制裁、另一方面不工作者受惠於福利國家、市民社會卻在萎縮、這一代正在花光後代的資源,等等。在福格森眼中,一個中國超前的「大分流」正在開始。

《大頹敗》是周而復始的「西方的沒落」悲歌之最新出籠。然而,今日,「西方當仁不讓」論述仍蓬勃,尤其「英語界」(Anglosphere)的揭櫫者,該論視英語國家群的文化與制度舉世無雙,且一直站在保衛文明的前哨。其學院派的重鎮乃於二零零六年替邱吉爾的《英語民族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寫續篇的安德魯•羅勃斯(Andrew Roberts),他甚至說:「英語界」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繼起的冷戰中皆勝出,目前與伊斯蘭世界的比拼亦勝卷在握。耐人尋味者:如果不是中途殺出了一個伊斯蘭,尤其是聖戰分子在二零零一年後對美國以及歐洲本土的一連串襲擊,《英語民族史》續篇的假想敵是否立即上升為中國?這類對西方的敦促其實也是擲在對手腳下的手套:挑戰者縱使會一時得逞,如果不能提供相應的普世價值,即使如納粹德國、軍國主義日本和極權主義蘇聯,將會在擂台上跑跑龍套而已。

中國須超越俄國與西方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確曾動搖過西方式「普世價值」,惜乎它的正面作用未能抵消它的極權主義負面作用。對付後者,西式民主誠然是強項,但馬列主義對市場經濟底下貧富兩極化的批判絲毫未過時。二十世紀的中國是先走俄國人的路,後來的史實證明中國不甘久居人下,不出二十載已挑戰蘇聯老大哥的正統性,競逐成為世界革命的中心,然蘇聯模式的負面也被放大。至世紀末,中國改投西方市場經濟的窠臼,但有否將後者的正負兩面兼收?在純市場經濟的範式裏,比賽的項目將會是迥異於社會主義競賽的另一組:比的是誰手裏捏著的債權更多、誰將成為最大的軍火商、誰將會是非洲最大的外資、誰的貧富差距至為兩極化。欣見祖國崛起的這代人也應期許中國打造簇新的普世價值,願望它目前的資本主義是替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補課,而不是李嘉圖式的資本主義初級階段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431577243664&docissue=2015-20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5-19 16:26:13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3.xxx.xxx.22
2015-05-19 16:23
[#16050] 書房讚嘆區    




全球最美的書店在台灣!8間必訪特色書店
http://www.storm.mg/lifestyle/48958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5-21 15:09:26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3.xxx.xxx.22
2015-05-21 15:08
[#16051] 書房讚嘆區    

好似好耐冇見Maggie樓主。


neontetra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58.xxx.xxx.239
2015-05-21 23:43
[#16052] 書房讚嘆區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50524/PDF/a21_screen.pdf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5-24 10:02:29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118.xxx.xxx.24
2015-05-24 10:02
[#16053] 書房讚嘆區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50531/PDF/b3_screen.pdf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6-01 09:32:51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3.xxx.xxx.22
2015-06-01 09:32
[#16054] 書房讚嘆區    



譚盾以女書為新樂季揭幕

Jaap Van Zweden 玩全套貝多芬交響曲

Jaap Van Zweden 玩華格納的女武神

Jaap Van Zweden 玩布鲁克纳第四交響曲 "浪漫"

俄國小提琴家Maxim Venegerov再臨香江拉梁祝

Ashkenazy與 Abduraimov玩 Prokofiev的第三鋼琴協奏曲及第一交響曲 "古典"

余隆與王健合作玩海顿大提琴協奏曲

王箢之與流行創作人馮翰銘 (Alex Fung)首次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

http://www.hkphil.org/hkphil-1516-Brochure/index.html?pageindex=37

http://download.hkphil.org/files/subscription/1516/HKPhil_Season1516_Brochure.pdf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6-01 13:16:32
georgefwy1977
個人訊息 正式會員
223.xxx.xxx.22
2015-06-01 13:16
[#16055] 書房讚嘆區    
六四.政改火炬.主體性
邱立本
2015年6月14日 第29卷 23期




福山《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

中國不再懼怕政改火炬,不靠西方的燃料,要照出自己的主體性,照亮繁榮背後的陰影。

六四是全球中國人的心結。如果沒有這悲劇,中國的發展是否會更好?

政治沒有如果。恰恰是八九年六四事件的鮮血,澆在九十年代市場經濟的沃土上。鄧小平南巡加速改革開放,奠下了今天中國經濟飆升奇蹟的基礎。

也許中國的全球化都帶有六四鮮血的味道。一九八九年的痛楚,意外地換來這二十六年來經濟繁榮的快感。六四將政治改革的問題「急凍」,但鄧小平卻添加柴火,「燒旺」了中國經濟開放引擎,與全球化接軌。

朱鎔基接住鄧小平的開放火炬,在二零零一年強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就是要「倒逼」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與世界接軌。

六四也一直刺激國際知識界對中國的看法,悲觀派與樂觀派不斷激盪。一些西方學者一度提出了「中國崩潰論」,認為一個沒有民主的國家,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終會暴露自己內部的矛盾,最後整個系統無法承受而瓦解。

但樂觀派卻發現中國發展具有「後發優勢」,呼喚人口紅利與創意,沒有亦步亦趨走西方路徑。中國在二零一零年,經濟總量就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並且預計會在未來五年超越美國。而中國從十多年前開始建設的高鐵,更是一日千里,建成了「四縱四橫」的二萬多公里的高鐵系統,成為全球第一。

事實上,中國的發展恰恰是超越了悲觀派與樂觀派的預測,往自己的方向前進。 在國際學界中,日裔美國學者法蘭西.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九十年代冷戰結束後,曾經認為這是意識形態結束的時刻,全球都會跟著「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的方向發展,因而是「歷史的終結」。但到了二零一四年,福山在實證的研究中,目睹中國的崛起,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他在去年出版新書《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發現很多的民主發達國家都出現了「為反對而反對」的內耗現象,形成了一種「否決權政治」(Vetocracy),啥事都辦不成,最後社會發展嚴重滯後,原地踏步,不斷空轉。

而中國的飆升,卻打破這樣的內耗魔咒。中國在那些不斷預言將會崩潰的聲音中,快速前進,越過了「民主建設」之爭的漩渦,全力在「國家建設」的路途上奮勇前進。而關鍵就是有沒有「良好管治」(Good Governance)。

越來越多政治學者思考,進入「現代性」(Modernity),是否只有西方的路徑?中國的發展路徑是「先經濟、後政治」,創造了發展的奇蹟,但也面對更上層樓的瓶頸。

因為中國「現代性」的內涵,最後都不能繞過法治與人權的坎。對於那些勇於諫言的知識分子,尤其是點滴在心頭。旅美的中國學者張博樹就一直堅持自己是憲政自由主義者,要重新點燃在六四之夜熄滅的政治改革的火炬。

在今天經濟成就的基礎上,中國不再懼怕政治改革的火炬。這些火炬不再是只有西方的燃料,而是要有中國本身的能源,照出自己的主體性,也敢於照亮繁榮背後的陰影——貧富不均、法治不彰……中國不能被既有的經濟成就所「捧殺」,而要有沉澱與反思的能力,匯聚全球華人的力量,共同為現代中國而努力。六四不僅是過去式,也是未來中國進步的靈感泉源。■

Asiaeditor@gmail.com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6-06 14:46:35
georgefwy1977v2
個人訊息 會員
223.xxx.xxx.22
2015-06-06 14:46
[#16056] 書房讚嘆區    


六四後九大政治思潮思想界分裂影響中國改革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433389240290&docissue=2015-23


中國留學生六四公開信風暴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433389240649&docissue=2015-23

香港六四面對去中國化衝擊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433389240727&docissue=2015-23


最後修改時間: 2015-06-06 14:52:46
georgefwy1977v2
個人訊息 會員
223.xxx.xxx.22
2015-06-06 14:49
主旨內容一共有 803 頁,每頁顯示 20 個信息,選擇頁數:  上頁  下頁  首頁  尾頁
按照傳送日期顯示:由舊至新由舊至新  由新至舊由新至舊
最新資訊 - 市場
駿韻音響有限公司Wise Sound Supplies Ltd. 2024-04-24

最新資訊 - 市場
新漢建業有限公司市場資訊 2024-04-24

最新資訊 - 影音
TEAC 宣布將於 4 月 27 日發表全新一代 Reference 507 系列及其首個新產品 2024-04-23

最新資訊 - 影音
Sony 推出全新一代無線家庭劇院喇叭系統 HT-A9M2 2024-04-22

最新資訊 - 影音
震撼市場的四單元 CP 值之王 1MORE P40 混合單元耳機 2024-04-20

最新資訊 - 數碼
Shure 推出升級版 MV7+ 動圈咪高峰 2024-04-19

最新資訊 - 影音
強化低頻效果(二),Sony 推出全新 ULT FIELD 7 大型無線藍牙喇叭 2024-04-18

最新資訊 - 影音
Cambridge Audio CXA81 MK II 合併式解碼擴音機 2024-04-18